1、培育创新型农民建设创新型农村姚源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作为后发展山区县,农民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知识结构,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客观上存在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新农村,必须建好一支过硬的农民队伍,这是十分重要的先决条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明确要求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和针对性更强的措施对农民加强培训。近些年来,新晃从培训农民这一点破题,以推进“万名农民素质工程”活动为载体,致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创新型农民,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总结出了培训农民的一些经验,通过全方位的培训活动,新型农民的队伍一点一点地壮大,为创新型农村建设夯实了坚
2、实的基础。一、充分利用培训、考察、挂职等多种手段,给农民“洗脑”。加大创新型农民人才培养力度,努力为创新型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为提高在家务农农民的种田水平,每年党校、职业中专与科协、科技局、扶贫办、农业局、畜牧局等涉农部门共同制定办班方案,除由学校出师资场地、部门出经费外,还聘请大专院校专家、教授和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短期培训,每个班都突出一个侧重点,注重一个方面知识的灌输。时间在 515 天左右,办班时间主要集中在农闲时间,每年办班两批、6 个班。学习内容既有实用性强的技术知识,也安排了一定的信息化、经济形势分析、经营管理等课程,让农民群众既能“能炒现用”,又增长见识。眼见
3、为实给人的冲击力最大。这些年来,新晃县多次组织农民到邻县芷江学习葡萄栽培,到麻阳学习柑桔栽培,到中方学习大棚蔬菜,有些还把队伍拉到了省外。外地的产业发展热浪给农民上了生动的一课,一些农民群众受到了启发,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视野更广、办法更多。2004 年,天堂乡组织 20 余户烟农代表到贵州施秉县、本省桂阳县考察学习烤烟生产技术,打消了部分烟农的疑虑,当年天堂乡烟叶种植面积全县最多。在每年选派干部到江苏句容、无锡及本省资兴市挂职的同时,新晃县坚持每年选派数名村干部到上述地方的富裕村担任一定职务,学习外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这些村干回来后都成了当地的能人大户,成为现代农业的经营者。近 5 年来
4、,全县举办培训班 35 期,累计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 12000 余人次,选派参加省学习的 70 余人次,全县绝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都掌握了 2 门以上实用技术,培训了一批中高级技工,294 名村会计领到了会计员、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书,980 名青年农民“土专家”领到了农技员、助农师资格证书,全县农民“土专家”有 1560 人。二、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断培育新能人,以能人带能人。农民素质低是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瓶颈。新晃县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培育新农民能人的新思路。所谓能人,就是那些观念新、思维活、带头致富本领强的农民,他们具备了新农民的基本素质,在农村
5、有较强的影响力。对这些能人,新晃县主要是三“给”。给技术支持。县人事局建立了乡土人才档案,对重点户,配备专门的农技师给予技术支持。给创业平台。兴隆镇塘洞村村民张有纪有一套过硬的葡萄栽培技术,上世纪90 年代末就开始租地 50 余亩,筹建了我县第一个面积最大的葡萄园。通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周边村寨小有名气的“农村十万元户”。张有纪致富不忘乡邻,积极为村支两委献计献策,将葡萄种植作为全村主导产业发展,并免费为村民提供苗种和传授相关栽培技术,同时还对产品进行保价收购,集“千家万户”成一家,掀起了塘洞村村民争相学栽培技术,争相调整结构栽种优质葡萄的热潮。2005 年,该村户均有 1 人参加栽种技术学习
6、,人均栽种葡萄 2.5 亩以上,仅此一项,果农人均增收 230 元。2005 年先后有 10 余批、1500 余名群众到张有纪的葡萄园参观学习。给优厚待遇。方家屯乡村民蔡正桥、新寨乡龙寨村吴国堂是新晃肉牛养殖的能人代表,蔡正桥常年养牛 50 头以上,吴国堂的黄牛品改成绩明显,自育自养的一头良种牛曾以 7000 元创下全县最高价,蔡正桥被吸收为县政协委员,是全县为数极少的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人员,吴国堂两次被省里授予“优质黄牛品改员”称号。三、把农民输送到沿海发达地区,让农民直接接受市场风雨的洗礼。发挥好政府引导职能,让队伍拉得出去。健全完善县乡两级劳动力转移专门机构,利用网络健全和信息职能
7、优势,广泛收集信息,不定期发布用工信息,提供劳务中介服务。目前深圳影儿国际服饰有限公司、深圳大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已与新晃县签订长期用工合同。近三年来,县乡两级共发布用工信息 130 余次,推荐劳动力转移年均超过 3000 人次。搞好跟踪协调服务,让队伍安得下心。从2002 年以来,县劳动就业局坚持每年选派 23 名工作人员长期驻守用工所在地劳务企业,以劳务输出开展跟踪服务。茶坪等乡镇成立了劳动者转移协会,协会由当地退休干部、务工人员家属组成,主要为务工人员解决子女就学、老人看病、信息传递等具体问题,如代取邮件、办理孕检、子女报名读书等,有效解除了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对外出就业的农民,加强适销对
8、路的短线培训,让队伍有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利用县农广校、职业中专等部门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电脑、文秘、机电、维修等专业,及时为沿海用工单位输送熟练工;抢抓阳光工程、扶贫工程和湘西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机遇,及时选送劳动力参加教育培训。2006 年,全县培训外出劳动力 1900 多人。截止今年 3 月,新晃县 5.97 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有 4.4 万人外出务工,其中转移到省外 3.9 万人,占劳务输出总数的 68%。农民工外出务工富“口袋”又富“脑袋”已初见成效。米贝乡比李桥村新华组共有 31 户 120 人,全组有 40 余人长年外出务工,年收入超过 20 万元;新寨乡磨寨村
9、杨敏三兄弟由当初帮别人打工变成了现在自己创业发展当老板,现已拥有资产 1000 多万元,实现了普通农民工向“白领阶层”的身份置换。四、结合农事季节,利用夜晚时间,不定期以举办讲座等方式,对农民群众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因地制宜选好点。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闲置资产,将农民夜校设在人口相对集中、教学辐射面较宽的自然村寨,以方便村民就近入学。整合资源求效益。将农民夜校的选点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点的设置有机结合,力求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精心配备配强师资。聘请了 30多名由在职人员、离退休同志、农村能人等多层次人员组成的农民夜校师资力量,以夜校师资实行年初聘任制、年终测评制,一年一聘,一年一评。评议对
10、象为全体夜校学员,严格奖优罚劣,对年终等次达不到优秀等次的,一律予以解聘。目前全县已有方家屯、晏家、扶罗、凳寨等 6 个乡镇 12 个村、寨建有农民夜校。今年 1-3 月,农民夜校已开班授课 37 次,组织开展烤烟栽培、蔬菜种植、育秧及动物防疫病防治等方面知识讲座 25 场次,参加农民夜校人数达 1.5万人次。凳寨乡凳寨村三年来坚持将每月古历十五日作为固定夜校学习日,扶罗镇伞寨村朝阳组姚本林每逢夜校开学,都坚持由孙儿搀扶参加夜校学习。五、利用侗乡传统民风民俗,寓教于乐,变经济墟场为政策宣传、科技传授的大课堂。新晃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有五天赶集的传统,同时在农历“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
11、“尝新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有唱山歌、赶坳会的习俗。新晃县充分利用这些传统和习俗,由宣传文化部门牵头,及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编成山歌,制成光碟,让群众传唱;县民族歌舞剧团设立流动舞台车,编排小品、快板、相声到乡镇巡回演出;加大夜郎文化开发力度,城乡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组织以涉农部门专业人士为主的“流动讲师团”,把农民需要的科技知识送到墟场坳会。2003 年以来,新晃县在新寨朝阳水库、夜郎古乐城、夜郎文化广场等地举办了 10 余次大型山歌坳会,组织了 30 多个部门、单位在坳会上设立政策法律咨询台、科技咨询台、卫生咨询台及其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相关的一
12、系列咨询台,发放各类宣传资料 20 余万份,群众受训人次达 10 万以上。六、围绕产业发展,组建民间群众性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培训。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强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新晃县第一个村级农民实用技术协会波州镇长塘村农民技术协会成立于 2002 年。协会对会员实行档案管理,一人一卡,会员实行月经验交流制,每月由协会中的“能人”、“土专家”给会员上农技知识实践课。协会组织者张秀乾种植蔬菜 4 亩,建大棚 4 个,年收入超过 3 万元,每年张秀乾为协会会员授课都在 10 次以上。2004 年 4 月,中央电视台记者专程就协
13、会工作对其进行采访,将他和协会搬上了荧屏,张秀乾本人也先后被评为怀化市劳动模范、湖南省劳动模范。目前,新晃县已建有无公害蔬菜、优质水稻种植、葡萄栽种、烤烟栽培、西瓜种植、肉牛养殖等协会 8 个,目前全县农民技术协会已有会员 1823 人,已举办各类培训会 56 期,组织会员外出学习参观 1600 人次。七、不断适应群众科技知识需求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进农家活动。时下,群众的科学技术需求逐渐表现出高质化、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科技培训服务已不能适应群众的需要。为此,新晃县开展了以群众服务需求为导向、由群众根据需要自由点“科技菜”的点单服务式科技培训活动,农民急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就
14、安排哪方面的培训。各乡镇每月自报一次点单服务内容和时间,向林业、农业、畜牧等农业专家提出某方面的技术服务要求,由专家上门解答服务,有关部门将专家技术员的出勤状况、工作态度和服务水平直接与年度考核和福利待遇挂钩。同时,为有效克服点单式培训服务内容变动性强、专家人员流动性高的弊端,配套推行专家定点联系、点单服务限时办结和点单服务失误赔偿等工作制度。县委、县政府专门行文新晃侗族自治县关于开展涉农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服务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凡涉农部门的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必须至少分别联系 5 户、3 户、1 户种养大户,分别培训 100、50、10 人次的农村实用技术员。接到点单服务要求
15、必须在 1 个工作日予以解决,在点单服务中由于服务水平原因造成农民损失的,坚持实行服务赔偿。点单服务式培训拉近了专家和群众的距离,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更有力推动了干部职工“一人学一技”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了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本领,直接推动了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2006 年 10 月初,县农办接到波洲镇长塘坪蔬菜种植协会的点单服务信息后,迅速组织县科协、科技局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上门开展反季节蔬菜培训,目前已帮助该地成功发展无公害蔬菜 120 多亩,长塘坪村也成为全县远近闻名的蔬菜村。八、充分挖掘和利用互联网络等现代科技知识平台,积极引导和帮助群众开展科技知识自我学习和教育。农民出门难,有了电脑就
16、可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近年来,新晃县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支持重大农业推广,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把以电脑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使用作为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2004 年率先在全省实现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在农村乡镇开通有线电视。2005 年实施网络宽带进农家工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村寨的群众买电脑、上宽带,利用网络资源为农村产业建设和发展服务。同时,大力开展农民电脑技能培训工程,力争五年内免费为全县 297 个村和 9 个居委会,每村至少培养一名熟练的农民计算机操作员。目前,全县 23 个乡镇已全部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上网求知的村民越来越多,各农村城镇周边村
17、寨的农民,基本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学技术,全县已有近 4000 名农民群众已享受网络自助式培训。九、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优势,以党建带动科技培训,寓科技培训于党建之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稳步推进农村工作的坚实保障。近年来,新晃县深入开展以“访贫问苦到农家、项目资金扶农家、中介服务联农家、公益事业美农家、先进文化进农家、休闲旅游在农家”为主要内容的“六富农家”活动,针对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不同状况,采取不同的帮扶办法,改变过去单一给物给钱的帮扶模式,注重在帮扶农民中培训农民,在送温暖、送关怀中送技术、送项目,也不断提高了为农民服务的农村公共人员的能力。以党建促经济,以经济促发展,效果明显。群众不仅通过组织的帮扶,收获了发家的“第一桶金”,更通过学会了发展的“点金术”,逐渐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自力更生、发家致富的道路。过去的省级贫困村禾滩乡世溪村,在组建扶贫单位的帮扶下,通过采取农民出土地、干部出资金技术、政府抓服务的方式,建成 100 头黄牛短期育肥基地,使村民在项目扶持下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湖南省新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