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家作品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纪昀一生将主要精力倾注于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以及四库全书 总目提要的撰写上。他本人的著作,流传至今的,有后人搜集并编成 的纪文达公遗集和文言短篇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河中”是地点,“石兽”是对象,题目的意思是沉入河中的石兽。,中心意旨 这则故事用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理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不同结论,来 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切不可不加分 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表达技巧 1.语言平实,风格简淡 作者叙事平实、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一段写打捞石兽,连用 “棹”“曳”“寻”
2、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 交代结果,简洁而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作者先写寺僧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 岂止众人,连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 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 作者的旨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重点难点 1.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会是真实的吗?其中讲的道 理是正确的吗? 实际上,关于本篇故事的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论。学习中不必纠结这一 点,而应重在把握不可“据理臆断”这一寓意。此外,课本中预习部分 的第一条,已经特意说明“
3、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 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也就是说 我们不必把这则故事当作真实的事件。,2.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人物形象?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 表的是不经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 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古今对译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 经过了十
4、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 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和尚们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沧州:地名,今属河北。河干:河岸。山门:佛寺的外门。圮: 倒塌。并:一起。阅:经过,经历。求:寻找。竟:终了,最后。 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曳铁钯:拖着铁钯。曳,拖。铁 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点评】 先写石兽落水,再写十余年后寺僧打捞,却没有找到。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5、。 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就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这不是颠倒了吗?”大家很信服, 为确论。 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设帐:设馆教书。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湮:埋没。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颠:颠倒,错乱。众服为确论:大家很 信服,
6、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点评】 写讲学家的分析。他的“笑”,显然是在嘲笑寺僧“不能究 物理”。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 “凡河中失石,当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 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 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 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
7、样不停地转动,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 固颠;求之地中, 本来就是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 不更颠乎?”如其言, 不是更荒唐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 果得于数里外。 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 理臆断欤? 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河中失石:落入河中的石头。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不已:不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
8、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点评】 写了老河兵的“笑”和结果(果然在上游数里外找到了石 兽)以及作者的感叹。,热爱探险 素养呈现 丰富探险知识,理解并体验探险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中的伟大 价值,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敢于探险的勇气 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社会责任),素养解读 探险,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也是对自身的挑战。探险 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抑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 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探险可以更好地开发地球资源,为社会进 步做贡献;探险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活动,富有刺激性,使人活得更有意 义,更能证明生命的价值。“探险”是过程
9、,也是目的,之所以要“探 险”,就是要解开那些极少有人涉足或人类从未涉足的自然之谜。面对 艰难险阻,还是有探险者知难而进。挪威的阿蒙森、英国的斯科特,他 们冲破狂风暴雪,在冰天雪地的南极点上插上了祖国的旗帜;中国的杨 利伟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体现出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英雄气概和严谨 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本单元在编选课文时,有意识地从多方 面去选择题材各异的作品。课文有传记文学、科幻小说以及笔记小,说。两篇传记中既有为他人写的也有写自己的,既有国外的也有国内 的。学生应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体验到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永不停 息的伟大的探险精神,从而激励自己培养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增强自 己的社会
10、责任感,全面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典例剖析 例1 (2018四川达州中考)请参考2018年3月1日CCTV-1综合频道播出 的感动中国中战斗机飞行员刘锐的颁奖词,认真阅读川航英雄机长 刘传健的事迹材料,为他拟写一段80字左右的颁奖词。 刘锐颁奖词 脱翎换羽,展翅高飞,这是大国利器。穿越海峡,空巡黄岩,你为祖国的战 机填上一抹太平洋的蓝。巡天掠海,为国仗剑,强军兴军的锐一代。只 要祖国需要,你们可以飞得更远。 刘传健事迹 5月14日早上,四川航空由重庆飞往拉萨的3U8633航班,在四川空域32 0 00英尺高空,座舱盖突然掉落、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驾驶舱瞬间失压, 气温降低到零下四十摄氏度,自动
11、化设备失灵危急关头,身着短袖,的机长刘传健,凭着过人胆略和二十年飞行经验,手动操纵,7:40分,飞机 成功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机上旅客和机组人员共128人,仅两名机组 人员受伤,其余人员平安无恙。整个备降过程前后仅20分钟。一位民航 业界专家闻讯,称赞这是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刘传健颁奖词 答:,解析 先认真阅读材料,熟悉刘传健的光荣事迹。然后仿照示例中的形 式,长短句交错,以大致对称的形式进行表达,赞美刘传健的壮举。同时 要看清题中的要求,80字左右。,答案 (示例)面临生死,头脑清醒,这是二十年飞行练就的胆魄;危急关 头,技术娴熟,你是乘客生命的保护伞。安全飞行,平安回家,是每一个乘 客的
12、愿望。中国民航史上最成功的迫降将是你们飞翔蓝天的新起点!,例2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你对探险的看法。 材料一 探险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事业,既是对自然界的挑战,更是对 自身的挑战。它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更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为这项事业 献身的精神。人类正是凭借这种精神,才不断战胜前进路上的困难,执 着地走到了今天。 材料二 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结束了中国人一直 不能征服珠峰的历史;2000年,一个名叫阎庚华的中国人以罕见的胆量 和气魄只身攀上珠峰,改写了中国没有单人登上珠峰的纪录。遗憾的 是,阎庚华没有活着走下珠峰,他的遗体滞留在珠峰8 750米处。 材料三 1971年6月3
13、0日,苏联“联盟”11号飞船返回地球时,返回舱中 一个与外界连通的压力阀门被震开,空气迅速漏光。舱内三名航天员暴,露在真空中,急性缺氧,在几十秒内停止了呼吸。 答:,解析 读懂材料内容,认识探险的意义及探险者身上的牺牲精神,表明 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示例1)赞成探险。勇敢地进行探险正是人类勇于探索、不断创 新的最好体现。开展各种形式的探险活动归根结底是人类对于自身梦 想的追逐。 (示例2)反对探险。探险时危机四伏,我们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冒险活 动,不一定非要提心吊胆地去冒险。这是对人性的不尊重,是对生命的 漠视。,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沧州南一寺临河
14、干(gn),山门圮(p)于河 B.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kn)穴 C.棹(zhu)数小舟,曳(y)铁钯(p) D.是非木杮(pi),岂能为暴涨携(xi)之去,答案 B A.干gn。C.棹zho。D.杮fi。,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 ) A.一寺临河干 临:靠近。 湮于沙上 湮:埋没。 B.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啮沙为坎穴 啮:冲刷。 C.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设帐:设置帐篷。 D.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研究,探求。 据理臆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答案 C “设帐”在句中的意思为“设馆教书”。,3.下列语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
15、.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B.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C.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答案 B “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是非木杮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啮沙为坎穴 C.闻之笑曰 其反激之力 D.山门圮于河 当求之于上流,答案 A A.两个“是”都是指示代词,意为“这,这样”。B.第一个 “为”是介词,“被”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成为”的意思。 C.第一个“之”是代词,指这件事;第二个“之”是助词,相当于 “的”
16、。D.第一个“于”是介词,意为“在”,第二个“于”是介词,意 为“从”。,5.文学常识填空。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 ,字 , 代学者、 家。,答案 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晓岚 清 文学,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避免写错别字,如“昀”不要误写为“筠”, “岚”不要误写为“兰”。,1.请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 今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 (3)但知其一。 古义: 今义:,答案 (1)这样 判断动词 (2)事物的道理、规律 物理学 (3)只 但是,解析 古今异义指一个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不同,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加 以区分。,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17、 ) A.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译文: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D.竟不可得。 译文:竟然找到没有。,答案 D 该句的正确翻译应为“最后没能找到”。,1.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答案 D D项的“之”是助词,其他三项的“之”都是代词。,2.下列说法不符合课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寺僧按一般思维模式,认为水流会把石兽带往下游。 B.讲学家以“石性坚重,沙
18、性松浮”认为石兽应在原地,只是“渐沉渐 深”罢了。 C.老河兵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水流冲击石兽,就会冲走石兽下方的泥 沙,使其出现坑洞,石兽就会倒入坑洞,长期这样“转转不已”,石兽就会 往上游移动。 D.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三方的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理论知识更重 要。,答案 D 根据课文内容,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实践经验比理论知识 更重要。,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B.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 C.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D.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答案 B 正确的节奏划分应
19、为: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 水中。,(2018山东临沂兰陵期末,910,12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 题。(11分) 河中石兽 纪 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 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20、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 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阅十余岁 (2)竟不可得 (3)如是再啮,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至石之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求二石兽于水中 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C.以为顺流下矣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D.乃石性坚重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 个怎样的道理?(
21、2分) 答:,4.()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众服为确论。 译文: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1.答案 (1)经过,经历 (2)终了,最后 (3)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解析 根据平时的积累,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含义。如 (3)句中的“啮”,本义是“咬”,在句中则是冲刷的意思。 2.答案 B A.助词,的;助词,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B.介词,在。 C.动词,认为;介词,为了。D.表判断,就是;副词,于是。 3.答案 (示例)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 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解析 根据事情的结局理解作者的观点
22、,把握文章主旨。老河兵有丰富 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 见,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答案 (1)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 带走呢? 解析 (1)“服”是“信服”的意思,“为”是“认为”的意思,“确 论”是“正确的言论”的意思。 (2)“究”是“研究、探求”的意思,“物理”是“事物的道理、规 律”的意思,“是”是“这”的意思,“岂能”是“怎么会”的意思。,(2018广西防城港期末,131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0分) 河中石兽 纪 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3、,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 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24、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闻之笑曰 陶后鲜有闻 B.阅十余岁 调素琴,阅金经 C.寻十余里无迹 飞来山上千寻塔 D.可据理臆断欤 当户理红妆,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当求之于上流 无丝竹之乱耳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以为顺流下矣 以我酌油知之 D.求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寺僧认为石兽在河的下游,是依据石兽“顺流下矣”的常情判断的。 B.讲学家认为石兽“湮于沙上”的理由是“尔辈不能究物理”。 C.老河兵认为石兽在河的上游,是
25、因为水不能冲石,水反激之力使石兽 逆流而上。 D.文章寓意: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具体 考虑问题。,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译文: (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译文:,1.答案 A A.听说。B.经过,经历;阅读。C.寻找;古代长度单位。D.道 理;梳理。 2.答案 D A.代词,代石兽;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B.介词, 被;动词,成为。C.动词,认为;介词,凭借。D.介词,在。 3.答案 B 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4.答案 (1)顺着河流寻找石兽,这不是颠倒了吗? (2)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
26、会再次转动。 解析 (1)“之”代指石兽,“颠”是“颠倒,错乱”的意思。(2)“如 是”是“像这样”的意思,“再啮”是“又冲击”的意思,“再转”是 “再次转动”的意思。,(2016湖南常德中考,192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2分) 河中石兽 纪 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 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
27、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 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山门圮于河 (2)湮于沙上 (3)如是再啮 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分) (1)一老河兵闻之 (2)当求之于上流,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 众 服 为 确 论。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28、3分)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5.()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 一”“其二”的具体内容。(3分) 答:,1.答案 (1)倒塌 (2)埋没 (3)咬,这里意为冲刷 解析 对文言实词意思的掌握,除了注意平时的识记积累,还可以通过 现代汉语词语的意思及字形的特点来理解。“圮”可以结合词语“坍 圮”来理解,“湮”可以结合词语“湮没”来理解,“啮”可以结合其 字形来理解。 2.答案 (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 (2)石兽 解析 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在上文中找。(1)“一老河兵闻之”是第3 段中的第一句,这句承接第2段,“之”指代第2段的内容,即“讲学家所
29、 说的话”。(2)“当求之于上流”的上文是“凡河中失石”,故“之” 指代的是“石兽”。,3.答案 众/服为确论。 解析 “众”是主语,读的时候要和后面的部分分开。 4.答案 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解析 注意重点词“如”“果”“得”的翻译;省略的宾语“石兽”需 要补上;倒装的句子需要调整为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得于数里外” 调整为“于数里外得”。,5.答案 “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 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 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 动到上游去。
30、解析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就是“其一”的具体内容,“其反激之 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就是“其二”的 具体内容。,(2017四川成都中考A卷,5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每小题3 分,共12分) 河中石兽 纪 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 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 颠乎?”
31、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 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棹数小舟 棹:划船 B.不亦颠乎 颠:通“癫”,疯狂 C.渐激渐深 激:猛烈 D.转转不已 已:停止,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求石兽于水中 能谤讥于市朝 B.乃石性
32、坚重 乃不知有汉 C.至石之半 怅恨久之 D.如其言 其如土石何,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 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 涨的河水带着离开呢? C.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 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 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叙述以时间
33、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 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 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 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 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1.答案 C 激:冲刷。 2.答案 A A.介词,在。B.就是;竟然。C.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不需 要翻译。D.代词,他的;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3.
34、答案 B 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 律。是非:这不是。岂:怎么,哪里。为:被。去:离开。 4.答案 D 应该是寺僧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讲学家不切实际,认识 片面。,1.科学进步离不开科学精神。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认为的最重要的科 学精神。 材料一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伽 利略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材料二 爱迪生做了1 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试验,才 制造出第一个碳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在这基础上不 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推出可以点燃1 200小时的竹丝灯泡。 答:,答案 (示例
35、)实践出真知,科学离不开实践。,解析 从材料一的关键句“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可提 出关键词“实验”;由材料二可知爱迪生的发明不是一次就成功的,而 是靠多次的实践、试验。因此,最重要的科学精神应是“试验”“实 践”等。,2.为了帮助理解课文,班级举行了“我读河中石兽”的大讨论活动, 请你参与。 (1)你认为文中讲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说出你 的见解并与同学交流。 答: (2)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答案 (1)一是到河的下游找,理由是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 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 三是到河的上游找,理由是河水的反激会使石兽
36、溯流而上。 (2)(示例)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 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遵循事物的客 观规律。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学习中要注意联系实际,不做空头理论 家的哲理。,解析 (1)读懂课文内容,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即可。 (2)结合课文阐述的事理,依据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认识事物的经验,进 行回答。,下面两张图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现在有两位同学,分别表达了对 “图一”的理解。请你读“图二”,将你的理解写下来。(不少于20字),“图一”理解: 同学一:如果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对人对事,你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此时我 们是快乐的! 同学二: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并懂得感恩,就会感到幸福。 “图二”理解: 答:,答案 (示例1)大脑就如肌肉,锻炼得越多收获也越多。当我们的大脑 充满活力地思考以及运作的时候,获得的快乐就越多。 (示例2)学习的动力来自质疑、探索和发现的共同驱动。 (示例3)善于提出疑问,保持好奇心,总能发现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就会 有学习的动力。,解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答案不唯一。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观察题 中的图片,根据图中的汉字,参照“图一”的理解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