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建筑工程建设标准暖通空调、电缆电线性能检测操作规程主编单位: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2008 济 南4-1前 言本规程是依据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 规定的主要内容,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经过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多次研讨、论证后编制而成。本规程共分 6 章,主要内容为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散热器性能检测操作规程、风机盘管性能检测操作规程、电缆电线性能检测操作规程等内容。规程对暖通空调、电缆电线性能检测各分项的适用范围、仪器设备、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表示与评定、检测报告内容等做出了具体规定。请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注意结合工程实践,认
2、真总结,如有修改补充,请反馈给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济南市无影山路 29 号,邮编 250031,电话 0531-85595351,Email:)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主 编 单 位: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参 编 单 位:济南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青岛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山东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山东省建筑节能发展促进中心主要起草人:参 编 人 员:4-2目 次1 总 则 .4-32 术语、符号 .4-42.1 术语 .4-42.2 主要符号 .4-43 基本规定 .4-53.1 检测机构 .4-53.2 取样规定 .4-54 散热器性能检测操作规程 .4
3、-64.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 .4-64.2 检测设备 .4-64.3 散热器散热量检测方法 .4-74.4 散热器金属热强度检测方法 .4-94.5 检测报告内容 .4-95 风机盘管性能检测操作规程 .4-105.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 .4-105.2 机组要求 .4-105.3 供 冷量、供热量检测方法 .4-115.4 风量、出口静压、输入功率检测方法 .4-175.5 机组噪声检测方法 .4-216 电缆电线性能检测操作规程 .4-246.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 .4-246.2 检测设备 .4-246.3 导体直流电阻检测方法 .4-246.4 导体截面尺寸检
4、测方法 .4-266.5 检测报告内容 .4-264-31 总 则1.0.1 为了加强建筑节能工程检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检测工作水平,保正建筑工程节能效果,依据现行国家有关工程质量和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管理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中暖通空调和电缆电线的见证取样检测与评价。1.0.3 暖通空调、电缆电线的见证取样检测的工作程序除应遵守本规程外,尚应遵守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的有关规定。4-4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辐射散热器在采暖散热器中,部分靠辐射放热的称辐射散热器
5、。2.1.2 对流散热器在采暖散热器中,几乎完全靠自然对流放热的称对流散热器。2.1.3 额定风量 在标准空气状态和规定的试验工况下,单位时间进人机组的空气体积流量,单位为m3/h 或 m3/s。2.1.4 额定供冷量 机组在规定的试验工况下的总除热量,即显热和潜热量之和,单位为 W 或 kW。2.1.5 额定供热量 机组在规定的试验工况下供给的总显热量,单位为 W 或 kW。2.1.6 出口静压 机组在额定风量时克服自身阻力后,在出风口处的静压,单位为 Pa。2.1.7 低静压机组 指机组在额定风量时出口静压为 0 或 12Pa 的机组。注:带风口和过滤器的机组,出口静压为 0,不带风口和过
6、滤器的机组,出口静压为 12 Pa。2.1.8 高静压机组 指机组在额定风量时出口静压不小于 30Pa 的机组。2.2 主要符号C喷嘴流量系数,W/ (m 2K);Qa风侧供冷量,kW ;Qse风侧显热供冷量,kW;Qw水侧供冷量,kW ;Cpa空气定压比热,kJ/(kg);Cpw水的定压比热,kJ/(kg)。4-53 基本规定3.1 检测机构3.1.1 开展暖通空调、电缆电线性能检测的检测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 所开展的暖通空调、电缆电线性能检测项目应通过计量认证;2 应取得见证取样简则机构资质证书。3.1.2 检测人员应满足以下要求:1 应经培训上岗,具有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法的专业资
7、格证书;2 应有其所在检测机构的聘任证书。3.2 取样规定3.2.1 散热器性能检测的取样应按照以下规定:同一厂家同一规格的散热器按其数量的 1%进行见证取样送检,但不得少于 2 组。3.2.2 风机盘管性能检测的取样应按照以下规定:同一厂家的风机盘管机组按数量复验 2%,但不得少于 2 台。3.2.3 电缆电线性能检测的取样应按照以下规定:同一厂家按各种规格总数的 10%进行见证取样送检,且不少于 2 个规格。4-64 散热器性能检测操作规程4.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4.1.1 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采暖散热器散热量和金属热强度的检测原理、装置及方法。本规程适用于以热水或蒸汽为热媒的采暖
8、散热器性能的检测。4.1.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文。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 13754 采暖散热器散热量测定方法GB 19913 铸铁采暖散热器JG/T 148 钢管散热器JG 220 铜铝复合柱翼型散热器JG 232 卫浴型散热器JG 143 采暖散热器 铝制柱翼型散热器JG 2 钢制板型散热器JG/T 3012.2 采暖散热器 钢制翅片管对流散热器JG/T 3012.1 采暖散热器 钢制闭式串片散热器SJ/T 02 采暖散热器 钢铝复合柱翼型散热器4.2 检测设备4.2.1 测试装置示意图图 4.1
9、 检测装置示意图4.2.2 闭式小室的要求1 小室内部的净尺寸应为:地面 (40.2)m (40.2) m;高度 2.80.2m;4-72 小室在任何情况下应为气密的;3 小室的内表面应涂不含金属的油漆;4 小室采用空气冷却时,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小室夹层内应维持稳定的温度环境;小室的四壁、门、窗(若采用) 、屋顶和地面的热阻偏差应在 20%以内;小室门应直接对着夹层外门。夹层外门必须气密,并宜具有和夹层墙相同热阻;夹层外围护层的墙、屋顶和地面总热阻应大于或等于 1.73m2K/W;夹层内由可控温的送回风系统形成的循环空气,使小室的 六个面得到均匀冷却。夹层的宽度宜为 0.5m(不得小于 0
10、.3m) ;夹层内冷却空气的平均速度宜为 0.10.5m/s;5 采用水冷却时,小室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冷却水的循环方式应使小室表面温度均匀;安装被测散热器的墙壁内表面,应在整个宽度离地面 1.25m 的高度内贴以保温板。保温板的厚度宜为 6mm,其热阻应为 0.050.005 m K/W;保温板的表面若刷油漆,应采用不含金属涂料的油漆;冷却水的总流量应不小于 6000kg/h,每面墙的水流量应可分别控制。.4.2.3 热媒循环系统的要求热媒测量的准确度应符合以下要求:温度 0.1流量 0.5%压力(绝对) 1%压差 当压差大于 1kPa 时5%;当压差小于 1kPa 时0.05kPa4.2
11、.4 闭式小室内空气温度的测试及准确度小室内的空气温度,应采用屏蔽的敏感元件在下列各点进行测量。1 在内部空间的中心垂直轴线上:基准点,离地面 0.75m 高,准确到 0.1;离地面 0.05、0.50、1.50m;距屋顶 0.05m 的四点,准确到 0.2。2 在每条距两面相邻墙 1.0m 处的垂直线上,离地面 0.75、1.50m 高的两点(共八点) ,准确到0.2。4.2.5 小室内表面温度的测试及准确度小室内表面温度应在下列各点进行测量:1 六个内表面的中心点,准确到0.2.;2 按装被测散热器的墙壁内表面的 垂直中心线上,距地面 0.30m 高的点,准确到0.2.。4.2.6 其他参
12、数的测量1 小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2 采用空气冷却时,夹层内的空气温度,准确到 00.5.;3 采用水冷却时,冷却系统入口处的水温准确到0.2.;4 大气压力,准确到0.1kPa。4.3 散热器散热量检测方法4.3.1 散热器的准备与安装无特殊要求时,散热器按下列要求安装:1 散热器平行于小室中某一面墙,并对称于墙的中心线;2 安装散热强的墙面与散热器最近表面之间的距离为 0.050.005m;4-83 散热器应水平安装,其底部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应为 0.100.12m;4 散热器与支管的连接采用同侧上进下出,并应有一定坡度;5 钢制散热器外表面应涂以均匀的油漆。除对流散热器外,不应采用含金属涂
13、料的油漆,铸铁散热器外表面应涂一遍防锈底漆;6 支撑及固定散热器的构件不应影响散热器的散热量;7 散热器上部应装置跑风门。4.3.2 稳态条件控制1 测试必须在热媒循环系统和闭式小室的环境全部达到稳态条件后方可进行,并在测试的全过程加以保持。2 至少六次连续等时间间隔上(总时间不少于 1h)的取值与所取平均值的波动偏差不超过下列规定的偏差时,即认为已达到、并在测试过程保持了稳态条件。3 热媒循环系统的稳态条件:测试参数 与平均值的最大偏差流 量 2%温 度 0.2压 力 2%4 小室环境的稳态条件:测试参数 与平均值的最大偏差各壁面中心温度 0.3安装散热器墙壁内表面温度 0.5基准点温度 0
14、.14.3.3 小室的温度控制1 基准点的空气温度应维持在 18,波动值不超过0.1.2 小室内表面的温度在任何时候都应高于小室空气的露点温度。小室内壁面结露时不应进行测量。4.3.4 检测步骤1 热媒为热水时,在散热器进出口热水的平均温度达到 82.51(即散热器进出口平均温度与基准点空气温度之差为 64.51)工况时,测定进出口热水的温度、压力、流量。2 在确定热媒和小室在设定状态达到稳定后,开始在每次不超过 10min 的 等时间间隔上连续进行测试,其总时间不少于 1h,总次数不少于 6 次。 4.3.5 原始数据记录记录热媒和小室要求测量的数据,包括温度、压力、流量等。在证实记录值符合
15、要求的偏差范围内之后(包括稳态条件) ,采用平均值计算散热器的散热量。4.3.5 检测结果计算及表示1 按式 4.1 计算散热器的散热量:Q =Gp(h1h2) (4.1)式中:Q- 散热器的散热量,W;Gp- 热媒的平均流量,kg/s;h1 - 散热器进口处热媒的焓,J/kg;h2 - 散热器出口处热媒的焓,J/kg.4-92 按式 4.1 算得的散热量应按式 4.2 乘以折合为标准大气压力条件下的散热量修正系数:=1+(P 0 P )/ P 0 (4.2)式中:系数,辐射散热器为 0.3,对流散热器为 0.5;P测试时的平均大气压力,单位为 kPa;P0基准大气压力(101.3kPa) 。
16、修正系数小于 1.01 时可不考虑修正。4.4 散热器金属热强度检测方法4.4.1 散热器重量检测在台秤上称量散热器的重量,精确到 0.1 千克。4.4.2 金属热强度计算按式 4.3 计算金属热强度:Rh = Q/WT (4.3)式中:Rh金属热强度,单位为 W/kg;Q散热量,单位为 W;W散热器单片平均重量,单位为 kg;T散热器进出口平均温度与基准点空气温度之差,为 64.5。4.5 检测报告内容检测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1 测试单位名称及授权实验台测定的上级单位;2 政府计量部门证明测试装置系统达到本规程规定的检定(校准)证书编号;3 能反映被测散热器构造、形状、主要尺寸即特点的照片或简图;4 注明被测散热器片数组合长度、重量、制造材料,表面涂料,连接方式及安装情况;5 不符合本规程规定的测试项目及原因;6 测试日期;7 计算散热量所用的工况各参数测试的平均值;8 散热量检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