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综合复习二十八社科类文章阅读编稿:邴绍明 责编:程彦芳一、要点梳理(一)考试说明对社科文阅读的要求考试说明对社科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二)什么是一般社会科学类的文章社科文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它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但就高考说,侧重于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字。在“社会科学
2、类文章”前加“一般” ,表明高考选用的这类文章,专门化的程度不会太高,专业理论色彩不会太浓,专业的名词术语不会太多。否则就不会称为“一般” 。社会科学类文章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是,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文章,因为它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三)考点指要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词语的多义性是汉语的一个特点。熟练掌握汉语的这种多义性,是准确把握信息、欣赏语言文学的基础能力。考试大纲规定理解“文中” “重要”词语的含义,告诉我们两个重要信息,一是语境意识,对于词的意义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二是重要词语,所谓重要,就是它对理解整个句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3、用,在表情达意时有特定的意义。理解词语,首先要弄清其本身的基本意义,把握它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作用;其次要分析词语的适用范围、使用对象、感情色彩、使用程度等。我们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理解词语,以求准确把握其在文中的正确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还是强调“文中”和“重要” 。所谓“重要” ,主要是就表达作用而言,一是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中心句、要点句、总结句,是用来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一般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二是能够帮助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联结句、过渡句,是用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一般在文章两个“问题”或“概念”之间,常伴有关联
4、词语;三是内涵较丰富,耐人寻味的精辟句、修辞句、矛盾句。 其他如首括句、结尾句等,也都是需要注意的地方。2、分析综合分析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里所说的重要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从文章中筛选并提取信息,主要包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这两个方面,即能够对照材料辨别试题中信息的正误,筛选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进行简要表述。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不仅应准确提取文中所反映的信息概念,还要对文中的知识、概念做出正确的解说(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就是理清文章的的思路
5、,分析文章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 ,就是理解作者表述的思想小单元,需要从整体入手,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切割。(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段落大意) ,概括中心思想,主要是运用分析、归纳手段,抓住各部分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社会科学类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是间接流露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通过辨别、筛选后才能把握的。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深入地阅读文章,仔细地揣摩语言,全面地把握文意,审慎地思考分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
6、断和想象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是阅读文段之后的一种发挥和再创造过程,要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文意的前提下,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这种推断和想象,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根据原阅读材料所进行的合情合理的推断。这里的难点在于其“根据”和“情理”都隐藏在阅读材料之中,有时候所读材料并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要经过细致地阅读和周密地思考,并根据文意的内容进行综合推断和想象,才能找到结果。(四)考试题型1、文章中有关词语的理解。在汉语中,一个词往往会有多种相关的词义,词的这种多义性可以使思想内容的表达丰富多彩,同时又使读者对语义的理解增加了难度。词在语言中总是要跟其他词组合
7、成句子才能表达某种意思,因此,对于词的多义现象,我们必须联系上下文去体会。有了上下文,才可以肯定它表示的具体意义。理解文中含蓄的词语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词语本身的内涵,因为它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其次要善于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使用对象、感情色彩、使用程度等。只有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理解词语,才能挖掘出词语在文中的正确含义。 2、文章中有关重要句子意思的理解。社科类文章阅读要求理解文中的重要的句子,一般有结构复杂的长句、信息容量大且词汇较专业的句子,以及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文章有时为了精确而周密地表达意思,往往在中心语前加上限制语、修饰语,有时把几个相关联的事物放在一
8、起,进行比较分析,以说清事理,或得出结论。这样,句子的结构往往因意思缠结而复杂起来。高考命题者常选择这样的长句来设计题目。解答这类问题,需要把语法分析和语义理解二者结合起来。语法分析有助于认清句子的结构,更有利于正确理解句意。 理解信息容量大的句子,可运用语法分析和语言知识来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联系文中的信息点细作比较,要善于把一堆意思分解开来逐点理解。 文中的关键语句,指的是对一段文字或全篇理解起关键作用的句子。它常常与结构复杂的长句、词汇较专业的句子相交叉。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文中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送的,辨别语言信息,要读懂语句本身的意思(对题目的语义和各选项的语义应先作正确
9、领会) 。在此基础上,或许要抽象概括,或许要排除干扰信息。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先要找相关信息群(与题目指令有关的语句) ,再思考信息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题目的关系,然后才能提取有效信息。 4、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分析与归纳要恰当,前提就是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要正确无误。要求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对有关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分析与评价,即能够正确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者能通俗易懂地概述研究对象的成因、科研成果的奥秘及价值。(五)命题常见陷阱 1、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2、误划类别。把本属于同一类的拆开,说成两类或几类;或把本不属于同一类的合并一类。此时注意
10、选项的修饰语位置。3、指代错误。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解释有误,或是类别上,或是程度上。此时注意选项句指示代词,如,这、这些;此、与此相反等。4、混淆范围。部分与整体,或然与必然,可能与肯定,偶尔与往往,轻度与严重。此时特别注意表程度、范围的关键词。5、推测有误。实际上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此时应对照原文,注意表时间、表结果概念的关键词。6、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注意:A、选项句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就是无法在原文找到依据;B、选项句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却在原文中的不同位置;C 、选项句往往说得很有道理,
11、但不是文中观点。7、混淆因果。两种情况:一是因果倒置;二是强拉因果,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8、偷换概念。选项句对概念的理解与原文中的概念不统一,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注意: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 、 “了”等虚词,看看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六)解题方法与技巧第一步,划读原文找“概念” 。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3、关联词;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 。第二步,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 。1、题目要求
12、是什么,是正确的项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A 、 “解释” 、 “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B、 “推测” 、 “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C、 “原因” 、 “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 B 类同。第三步,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1、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
13、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前后文是否一致。二、考点解析(2010 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 ,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 。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
14、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 ,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
15、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 、 “生态环境” 、 “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
16、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5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 “陈迹” ,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 ,所以先秦、汉魏
17、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6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做出别样的理解。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
18、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 、 “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 ”、 “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
19、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答案解析5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文中说:“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 ”文化是不断变化的, “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 ,先秦两汉文化也不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故选 D。6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第三段说:“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 ”说明两种文化的交流中还可以选择其他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 、 “生态环境” 、 “乌托邦现象”等。故选 C。7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
20、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正确,但不能推出“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可以借助研究了解文化的流变,完成自由的文化对话,故选A。(2010 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书画的装裱书画装裱是伴随着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工艺。至迟在两晋时代,书画装裱进入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还并不完善。南北朝时,书画装裱有了初步发展,产生了卷轴这种装裱样式。 唐代,以人物、山水、楼宇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发展,产生了卷轴和册页这两种新的装裱样式。五代历史非常短暂,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
21、期,由于画绢幅面的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成为可能。一些作品成为屏风的装饰,而后人可能在对屏风修理过程中,将其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书院,以奉绘事;同时又设立装裱书画的作坊,制定装裱书画的格式。此时,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装表样式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著名的“宣和装”手卷。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不过,著名书画家米芾认为:绢比纸耐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的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因而,他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
22、生了重要影响。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装裱的机构。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景象。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在装裱样式上更加完备,挂轴画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在装裱理论方面,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工艺的差异,
23、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清代出现的“京裱”与“苏裱” 并称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 “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书画装裱能够更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对繁荣传统文化发挥着独特作用。 五牛图 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5下列关于“书画装裱”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书画装裱选材、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使书画装裱发展迟缓。B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使书画装裱材料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C书画创作的繁荣能促进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D统治者
24、的重视促进了宋明两代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用纸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使得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B 装裱志是我国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C地理气候的差异使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D “京裱”和“苏裱” 两大流派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时期大型绘画因为画绢幅面扩大而只能装裱单幅作品。B讲求防燥与讲求防霉对书画装裱材料有着不尽相同的要求。C社会对“苏裱”的推崇使江南地区文人画在国内独领风骚。D清代古朴庄重的“京裱 ”的出现能够使书画装裱成本下降。 答案解析5解析:本题考查理
25、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文中没有提到书画装裱发展缓慢,书画装裱选材、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不是书画装裱发展迟缓的原因,故选 A。6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 项,用纸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对后市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无直接因果关系;C 项, “地理环境的差异使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错,地理气候的差异仅仅是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原因之一;D 项, “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但不能说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故选 B。7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A 项,五代时期大型绘画因为画绢幅面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
26、成为可能,还能装裱多幅作品;C 项,明代江南地区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D 项,“使书画装裱成本下降”的推断不合情理。故选 B。三、能力自测(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 题。说滥了的“封建”“封建”一词,出于西周。周朝建立后,为了稳定新征服的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封建” 。所谓“封建” 。就是“封邦建国” 、 “封建亲戚” 。当时一共“封建”了 71 个诸侯国,其中多数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封邦建国”既是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手段,又是贵族内部权力和财产再分配的方式。在太庙举行的策命礼仪,首先由天子(周王)向诸侯授予“册封”文书,然后由主管
27、国土和人民的大臣向诸侯“授土” 、 “授民” ,意味着把一方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封”给了诸侯,周天子通过诸侯对那些地区实行间接的统治。在诸侯国内部,还要进一步“封建”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建”给诸侯,叫做“建国” ;诸侯再把土地和人民“封建”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经过层层的“封建” ,形成了金字塔形状的“封建”体制:处在底层的是庶民,在庶民之上是“士” , “士”的上面是“卿、大夫” ,位于金字塔顶层的就是周天子。欧洲中世纪也有类似的情况,英文叫做“Feudar system”或“Feudalism” 。近代日本学者在翻译时,借用周朝的“封建”一词,把它译作“封建制度” 、 “封建
28、主义” 。如果认真加以比较,与欧洲的 Feudalism 时代相似的,是周朝建立以后的四、五个世纪。秦始皇废除“封建”制度,建立“郡县”制度以后,很难说仍然是“封建”时代。因为已经没有了诸侯国,代之以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这是一种先秦时代没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欧洲的 Feudalism 时代截然不同。但是,以往许多学者竟然把从秦朝到清朝的这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叫做“封建社会” 。现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论述“国体”时,区分为三个时代:(一)部落时代, (二)封建时代, (三)郡县时代。他认为,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 ,但都以失败
29、告终。第一次是项羽的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结果自取灭亡。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结果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叛乱平定以后,那些王国的“封建”色彩大为削弱。第三次是西晋的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导致八王之乱,随之而来的是西晋的瓦解。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朱棣上台后也不能容忍“封建” ,继续“削藩” 。所以吕思勉说:“封建之反动,实至第四次而终。 ” 现代历史学家把秦朝至清朝的两千年笼统得叫做“封建社会” ,看来,此说是沿用了欧洲的 Feudalism 概念,却把这个概念的内涵抛弃了,好在现在历史学界已经对此提出了异议。如果秦朝以后不叫“封建”时代,那么叫什么呢?历史学界正在探讨
30、,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把这一时期叫做“中古”时期。黄仁宇则把这一时期叫做帝国时期。也有人把这一时期叫做“传统社会” 。尽管这些叫法可能还不够理想,但是总比把秦以前的“封建”与秦以后的所谓“封建”混为一谈,要好得多。(选自 2006 年 2 月经济观察报,有删节)1下列关于“封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封建”一词最早产生于西周,为 “封邦建国” 、 “封建亲戚”之意,是周天子实行的一种分级管理制度。 B西周的“封建”既是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手段,又是贵族内部将原有权力和财产重新分配的方式。C周天子“封建”诸侯时需举行一套严格的礼仪形式,这种行为意味着把一方土地以
31、及土地上的人民“封”给了诸侯。D “封建”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指周天子对诸侯的分封,一种是诸侯国内部各诸侯对卿、大夫等下一级贵族的分封。2下列表述不符合吕思勉关于“封建”的说法的一项是A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 “封建之反动”是指后世逆潮流而动,企图恢复封建制。B吕思勉的立论,显然是从“封建”的本意出发的,即“封邦建国” 。C “封建”的回潮,历史上总共有四次,造成 “封建之反动”的根本原因是被分封的诸侯王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影响而掀起对抗中央的争斗。D四次的“反动”都是以失败告终,因为 “封建”已经不适应历史的进步了,这从吕思勉使用“反动”一词也能看出。3下列的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32、项是A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从秦朝到清朝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叫做“封建社会” ,而现在历史学界许多人提出了异议。B秦朝至清朝的两千年政治体制,是与欧洲的 Feudalism 时代相同的,故而,我们才会有把秦朝至清朝的两千年笼统的叫做“封建社会”现象。C西周当时一共“分封 ”了 71 个诸侯国,其中多数是周王室的同姓,受分封的诸侯在封地上的统治,代表了周天子对天下疆土和臣民的统治。D秦朝以后的时期如何称呼,专家学者们给出了不少建议,如吕思勉称之为郡县时代,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称之为“中古”时期,黄仁宇称之为帝国时期,还有人称之为“传统社会” 。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天
33、子的大臣中有专门负责管理国土和人口的,但未必拥有统治国土和人口的权力。B秦朝建立的郡县制,意味着对地方的统治权收归中央政府,权力更加集中。秦朝采用的是优于周王朝分封制的中央集权制。C依照吕思勉的历史观,清王朝的八旗制度不能称得上真正的“封建”制度。D经历史学界研究,秦以后称作 “封建时代”的说法将不复存在。(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57 题。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34、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
35、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 ,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
36、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5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C现在
37、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6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 和李白的静夜思 ,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8、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导致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学校与休闲在起源上的同义,绝不是巧合。从本质上看,教育是人这一特殊的物种享受休闲的特有方式。动物只有嬉戏,没有教育。人类除了有儿童自在的游
39、戏玩耍之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那就是教育。通过这种特殊的休闲方式,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传递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但现在的教育通过不休闲和不教育这两种方式排斥了休闲,变得只与工作有关,而与休闲毫不相关,那这教育还是教育吗?从自然的角度看,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换句话说,在童年阶段,儿童生活的特性,就是这一阶段的人性内涵。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的这种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如果学校和教育排斥了休闲,儿童一进入学校和教育场域,就好像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其原有的生活方式戛然而止,这种落差是不是也太大了?如果适应不好,就会被贴上终身都可
40、能难以揭除的标签;如果能够适应,其本性的压抑与丧失该有多大!儿童要么不适应,要么得改变本性来适应,那这种教育不是异化的吗?尼尔波兹曼认为:“由于局限儿童于书本学习,由于他们受制于书本学习者的心理以及学校和家长的监督,印刷向儿童关闭了日常生活的世界。 ”儿童一进入排斥休闲的学校,其日常生活世界的大门就被关闭了。自在的、游戏的、独立于成人的生活方式在学校里没有空间,学校排斥儿童日常生活的这些特性,而倡导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工作化”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一概地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生活方式,而是反对将学校生活变成这种单一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能将儿童日常生活的一些特性,比
41、如游戏性延展到学校生活中,使其成为一种整合的、互渗的生活呢?在两种生活之间竖起一道门墙,将儿童的特性关在门外,既异化了教育,也异化了儿童。在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下,儿童在人生的初期阶段就开始了繁重的“工作”学习,使学生变成了“工作化的儿童” 。身着校服的儿童与身着工作服和职业装的成年人没什么两样,都是早出晚归,都是行色匆匆。正常的参加工作时间是成年之后,起码要到 18 岁之后,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儿童只要达到入学年龄,似乎就开始“上班”了。要不然我们为什么常说“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 , “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呢。实际上探究是人的天性,人是天生爱学习的动物,处在人生初级阶段的儿童,无时
42、无刻不在通过游戏等自己的方式探索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排斥休闲的教育将学习“工作化” ,一个明显的后果是剥夺了学习的快乐。符合儿童探究天性的学习,在排斥休闲的教育体制中变成了类似于成年人为养家糊口不得已为之的枯燥乏味的“工作” ,真是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摘自新华文摘 )8下列对“双重异化”这一概念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教育不让儿童休闲,又不对儿童进行休闲教育。B学校教育不顺应儿童生活的特征,将学习变为乏味的“工作” 。C儿童在异化了的教育环境中,本性被压抑与丧失,只有通过改变本性来适应“工作化”的学习生活。D教育不顺应儿童特征而将学习 “工作化” ,儿童改变本性丧失本性
43、来适应“工作化”的学习。9对“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自在的游戏玩耍的天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B如果学校教育完全排斥了儿童原本的生活,那么这样的提升和引领必然让孩子异化。C排斥儿童生活的学校和教育 ,无论学生适应与否,都会导致教育的异化或儿童的异化。D学校和教育应该完全顺应儿童的生活,并且要自始至终地让他们保持爱游戏玩耍的特点。10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教育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正是通过它,人类创造的文化才得以传递并不断创新。B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休闲方式,它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成年
44、人的生活方式。C排斥休闲的学校教育,其特征是先顺应儿童生活的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D作者认为,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就应该开始 “上班” , “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 ,并说明了这一点。(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 题。图腾与社会制度的产生从历史上各民族的图腾崇拜来看,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图腾制度,是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正如英国学者里弗斯所说,图腾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拉德克利夫也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而且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图腾产生之前的原始群尚处在自然状
45、态中,各群体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组织原则。图腾产生之后,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而且同一部落的各群体的图腾互相不重复。这是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法国学者倍松说,图腾制度“把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 ,所以这种制度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而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 。所以,图腾制度可以说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 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
46、利之处。 ”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图腾制度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图腾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名称和标志。第二,同一部落的各个群体,图腾互相不重复。如印第安人波塔瓦塔米部落有十五个氏族,其图腾分别为十五种不同的动物。第三,同图腾者皆为亲属。根据图腾组织制度,一个部落内各群体的图腾各不相同,但不同部落的群体,图腾允许重复。在约四十个印第安部落中,以熊和狼为图腾的氏族分别有三十多
47、个。这些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氏族,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彼此都视为亲属,认为同出于一个图腾祖先,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我国白族虎氏族成员也认为同图腾者皆为亲属,如出门在外,虽素不相识,但只要是以虎为图腾的,便亲如兄弟,生死与共。图腾制度在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并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11本文认为图腾制度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拉德克利夫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B图腾产生之后,处在自然状态中的原始群的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形成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原则。C图腾制度把处于自然状态的原始群中的各个
48、“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 。D图腾制度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12下列对图腾制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制度之前,是当时用来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B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等实物为图腾作为自己的名称和标志。C同一氏族的各个部落的图腾不能互相重复,是图腾制度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D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群体,同出于一个祖先,彼此都视为亲属,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1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整个图腾体系就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B摩尔根认为,倘
49、若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氏族组织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用“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可以的。C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D图腾制度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但随即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参考答案与解析1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原文是“贵族内部权力和财产再分配的方式。 “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好的基础上进行再次细致分配,按照文意应是诸侯将天子分封的权力和财产再分配至卿、大夫等贵族,而不是原有权力和财产重新分配。文中开篇第一句“封建一词,出于西周”能说明“封建”一词最早产生于周朝,且第一节中直接明确“封建”为“封邦建国” 、 “封建亲戚”之意,“金字塔”形状的“封建”体制说明了“封建”是一种分级管理制度,故而 A 项正确;“在太庙举行的策命礼仪,首先由天子(周王)向诸侯授予册封文书,然后由主管国土和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