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汉语习语翻译.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096084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汉语习语翻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汉语习语翻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汉语习语翻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汉语习语翻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汉语习语翻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谈汉语习语翻译【摘 要】 习语是人们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是文化中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凝聚着广大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因此,习语往往能反映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形象。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不但要译出它们的正确含义,还应尽量保持汉语习语原有的结构。本文就习语的起源、概念与特点,对汉语习语的翻译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关键词】 习语; 特点; 翻译方法引言:翻译不容易,而将汉语中很多习惯说法用地道的英语表达出来更是难上加难了。尽管在我国的翻译文献中探讨英汉翻译的文章数以千计,但专门研讨汉语习语英译的文章并非很多。确实,用地道的英语表示我们汉语中的很多概

2、念绝非易事,环境问题、思维问题、文化差异问题给语言表达带来了障碍与困难,同时,习语的各种特点又造成了习语翻译的困难,既要做到通顺地道又要做到忠实原文,实在是不易。本文就汉语习语的来源与特点,对汉语习语的英译作了简单的探索。一、汉语习语的概念和来源1、习语的概念习语是一种语言的核心和精华, “汉语习语又可称为熟语,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典故,格言和歇后语等” (魏,2006,P161) 。 汉语知识词典对习语的定义是:习语是指语言中相沿习用的各种定型化的固定词组或句子。而在英语中,习语则相当于 idiom,即“ Idiom is an expression which functi

3、ons as a single unit and whose meaning cannot be worked out from its separate parts(作为一个单位使用的,意义不能从其独立的组成部分得出的一种表达法)”(Richards,2000,P78) 。这些定义都充分体现了习语作为特殊语言中的独特性以及它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2、汉语习语的来源世界上凡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短语或短句,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是语言中的核心和精华。汉语习语有的来源于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杯弓蛇影、叶公好龙、2拔苗助长、买椟还珠、滥

4、竽充数等来自寓言故事。开天辟地、海市蜃楼、夸父追日、天衣无缝等来自神话传说。有的来源于文学名著,如:“ 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初出茅庐”来自三国演义;“逼上梁山”来自 水浒传;“ 车载斗量”来自三国志;“琳琅 满目” 来自世 说新语;“面无人色”来自 史记。有的来源于 历史事件,如“四面楚歌”、 “围魏救赵”、“完璧归赵”、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有的来源于宗教及其经典,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灵丹妙药”、“脱胎换骨”、“长生不老”等来自道教。而 “五体投地”、“顶礼膜拜”、 “半路出家”、“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来自佛教。还有的习语来源于体育及娱乐活动等,如与中国象棋有关的“马后炮

5、”、“舍车马包将帅”、“棋逢对手”、“棋高一着”。还有很多俗语、谚语是由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像从事农业的人会说:“根不正,秧子歪” , “种田有谷,养猪有肉” 、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工人则会说:“趁热打铁” 、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等等。后来,人们发现许多类似的词句可以应用到更广泛的意义上,于是,就在各种相似的情境中引用。这样时间一久,它们就变为脍炙人口的定型语习语。二、汉语习语的特点1、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集中反映一个民族或文化的特色。例如, 我们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一种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产生, 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是“like mushroo

6、ms”, 而中国人自古对竹有好感,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及习惯决定了汉英同一习语的不同形式。2.习语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首先, 大部分汉语习语都是利用恰当比喻的形象化语言,例如:艳若桃李、如鱼得水、势如破竹,这些成语高度精炼,很有美感,是英语习语所不能与之媲美的。其次, 习语常常利用声音的和谐来达到易懂易记、 顺口入耳、生动有力的目的,例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大家一条心,粪土变黄金”。另外,汉语中的歇后语往往利用双关语,使语言贴切自然、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例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3“扒了墙的庙慌了神”。3、习语具有整体性、稳固性与不规则性。第一, 习语的意义往往是独立的,

7、它的意义并不是它的组织分子(单字) 的总合, 如“露出马脚”的字面意义是“露出马的脚”,而它的独立意义却是“露出破绽”或“露出缺点”等。第二, 习语往往破坏语法规则和逻辑推理, 如“三心两意”,按白话文讲就是“三个心两个意”,逻辑上不通, 而“倒霉”、“吃不开”等都无法按字面推理。第三,习语有它本身的完整性, 其中单个字是固定的, 不可随意拆开或换掉。我们可以说“雪中送炭”,但不可说“雪中送煤”, 尽管我们可以用煤取暖;“乱七八糟”不可改为“乱六七糟”, 虽然在英语中有同义习语“at sixes and sevens”。三、汉语习语的翻译“基于习语的特点,在翻译习语时,译者除了忠实地表现原文习

8、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以及民族地方特色等” (吴,1999,P35 ) 。所以,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但尽管如此,还是要做到真正了解原文习语的意思,以及英语中的文化,在上下文中灵活的进行翻译。下面介绍几种习语的翻译方法,并辅以一定的实例加以说明。1、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英语文化传统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条件下, 在英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 求得内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例如:(1)有钱能使鬼推磨( if you have money you can even make the Devil turn yo

9、ur mill) ( 张,1983,P45) 。而英语中的同义语为Money makes the mare go. 或All things are obedient to money. 或Money is a good servant .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翻译是文化的移植而不是归化, 所以通过直译的方法保存了原文中的“神”、“鬼”、“推磨” 等的形象。如果用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来代替的话, 英语的读者无论如何也无法知道这个汉语习语的形象和原貌; 从文化翻译观来看, 这是文化的同化, 是对汉语文化的民族特色的扼杀。4(2)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红楼梦下册, 第八十一回)(曹,高,1988,P1

10、8)(Marry a cock and follow the cock; Marry a dog and follow the dog . )这是中国一句谚语, 此谚语结构平行、对称,形象生动, 杨译也利用了平行对称的英语句式, 形式上达到了对等, 在内容上也将原文中的信息准确表达,可谓形象保存良好。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兼顾, 再现了原文的风采, 是一则成功的译例。还有如“七嘴八舌” 被直译成 With seven mouths and eight tongues (张,1983,P79) , 不仅再现了汉语文化的内容, 而且从形式上考察也富有与汉语四字词同等的修辞效果。再比如赴汤蹈火( jump

11、ing into hot water or walking through fire) 、易如反掌( as easy as turning over one s hand) ( 张,1983,P78) 这些成语的翻译都是采用直译的方法, 符合文化翻译的原则, 把汉语文化的原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实现了传播汉语文化的目的。2、 意译法如前所论, 习语负载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原语独特的修辞手段, 而这些也正是造成习语翻译的难点所在。因此, 在直译或者部分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文中的信息内涵时, 完全可以采用意译法。 “如果可能,就直译;否则,采取意译。 ”(陆,1958, P89) 。在无法保存原文的

12、意义时,一定要首译其隐含意义,而且同时译后不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时,就用意译来翻译会更为恰当。例如:(1)对我们来说,战争的道路是“逼上梁山” ,过去是这样,这一次也是这样。 (So far as were concerned, were resorting to war because weve been driven to it. Thats the way it was in the past, and thats the way it is this time.) 。习语“逼上梁山”一语出自我国古典章回小说水浒中英雄人物上梁山搞起义的故事。现在人们把一切逼于形势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的

13、事都形容为“逼上梁山” ,在实际应用时人们不太管它的历史故事的出处。因此,翻译时可不按字面直译,而可以把它意译为“weve been driven to it”,这样开门见山,简单明了。在习语翻译时,不宜通过直译把“梁山” 译出来,这样会引起外国读者的难解。(2)天天丢下笆儿弄扫帚。(红楼梦 上册,第四十七回)(曹,高,1988,P655)( Her work is never done.)笆儿, 又当作“钯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农具, 如把它硬译过来, 外国读者会百思不得其解, 不如意译。本5句意为搁下这种活儿, 又做那件活儿, 手脚勤快。这里贾母用来形容凤姐勤快、泼辣而能干,如此意译不

14、仅准确表达隐含的意义, 又能衔接上下文, 也突出了凤姐的性格, 较全面地保持了原文的风格和意义。3、直译加意译有时为了更确切、更有效地表达原意, 达到移植汉语文化到英语中的目标, 汉语习语翻译成英语时,首先必须直译, 移植习语的形式, 然后采用意译, 移植其内涵, 最后实现其文化的移植。在英语中再现汉语文化的形象, 揭示其内涵。请看下面的例子:(1)瞎子点灯白费蜡(As useless as a blind man lighting a candle. ) ( 张,1983,P83) , 如果全部直译, 英语读者无法理解其真正的文化内涵, 如果采用部分直译a blinding man ligh

15、ting a candle, 部分意译as useless as,就可以既保留汉语文化的形象, 又能使英语读者理解其内在的意义。(2)游泳池里人太多, 简直像芝麻煮饺子( because of too many people in the swimming pool, it was like boiling Jiaozi in sesame paste, packed like sardines. ) 。翻译时既要保留汉语文化的形象, 又要让英语读者理解并欣赏其妙处, 所以前面直译( it was like boiling Jiaozi in sesame paste) , 后面又补充一个英语

16、读者熟悉的习语, 使他们既了解了汉语习语的原貌, 又能看到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共通之处, 有利于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4、对等翻译当然了,并不是每一个汉语习语都能采用直译法或意译法。 “习语如果在内容,形式和色彩上都相符或相近,比喻与形象又相似,翻译时是可以互相借用的” (周,张,1988,P84-89) 。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对等翻译法。例如:(1)曾经有人就将“胸有成竹”翻译为“to have a bamboo in his stomach”。事实上, “胸有成竹”的原意是指画家在画竹子之前,已把竹子的形象深深印在脑子里,现在用来比喻做事之前已经过充分考虑,很有把握了。如果直接从字面上进

17、行翻译,不仅外国读者看了一头雾水,就连我们看了都哭笑不得。因此,我们应采用其它翻译方法,这时可在英语中直接找到一条意义相似的成语进行对等翻译,译为:“to 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2) “从小偷针,长大偷金” 。如果直译为 Steal needle when young and gold when old,意思是表达了,但是有中式英语的味道。那如果意译为 Once pilfer 6will lead to more pilferage(偷了一次,会有更多次的偷窃行为) ,表达出了习语的隐含意思,但是翻译是能保留原语的音形美才是最佳的。恰恰在英语习语中有 As

18、the twig is bent so the tree is inclined ,苗歪树不直,与从小偷针,长大偷金有异曲同工之妙,翻译时完全可以借用,这样既传递了愿语的意思,又让西方读者一看就能理解。采用对等翻译的习语还有很多,如:火上加油 pour oil on the flame无风不起浪 no smoke without fire 四、结语汉语习语的形式多种多样,看起来形美,读起来音美,都短小精悍,简洁明快。本文也从直译、意译和对等翻译简单的探索了汉语习语的翻译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任何公式可以直接套用,往往同一个习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会采有多种不同的翻译方法来处理。同时,习语的各

19、种特点又造成了习语翻译的困难,既要做到通顺地道又要做到忠实原文,实在是不易。因此,我认为,要想准确地翻译好汉英习语, 就要对中英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当然除了平时对中英文化背景的积累,还应加强对翻译理论的理解,心中清楚翻译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并在翻译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提高翻译水平。【参考文献】1 Jack C, Richards, John Plat and Heidi Platt,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 魏志成,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3 吴江淩, 浅谈习语英译汉的方法和技巧J ,兵团职工大学学报, 1999 4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5 曹雪芹, 高颚著. 红楼梦 M . 北京学苑出版社, 1988.6 周仪,张强, 习语英译小议J ,河池师专学报,19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