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信息的筛选.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7094855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的筛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信息的筛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信息的筛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信息的筛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信息的筛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信息的筛选一、 课标与考纲1、新课标第 40 页上对筛选的表述没有单独罗列,但是,在“课文阅读”中有表述:“在整体感悟的前提下,领会各种体裁文学作品的特点和语言表现力,感受作品的魅力”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文章内容,作者的见解和感情倾向” , “能独立阅读当代科技作品,能准确概括文章所表现的事物特征,理解文中阐述的科学原理” 。这些都涉及到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2、高考要求:根据上海高考命题的要求,辨别、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依据题目的要求,筛选出相关的代表某种意义的内容,从而正确地回答相关的问题。意义:文章是信息的载体,从文章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

2、是达到阅读目的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感悟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历年高考对此的考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学习重点:能找到有关概念的相关阐述,理解文章基本概念。能弄清文章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中的信息。能根据要求获取信息,将文章中的各样信息串联起来,重新组合,并且凭借这些信息获得新的认识和感悟。作用:化多为少,抓大抓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态度。从形式上看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开放性试题等。二、高考原题:(一)2005 年高考试题一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

3、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从技法上讲,剪纸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插等,使剪纸的表现力具备无限的深度和广度,其线条细如春蚕吐丝,粗如大笔挥抹,不同的花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起来,却是在清

4、代中期以后,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崛起。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子铰出为主,趣味质朴,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渗入其中,而且千家万户聚居在一起,相效成习,所需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弃剪用刀,一刀多张,雕镂更加细致辞,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不止于妇女了,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于为生活创造美好的形象。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人生的艰辛,但对世界都寄予了满腔的热情。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体现着民间艺术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对理想的追求,由单幅剪纸组成的窗花图案,常见的题材有“吉祥喜庆”、“五谷丰登”、“贵花祥鸟”等。也有的表现

5、戏曲故事或传统故事,还有一些表现动物、神仙、花卉等与节庆有关的内容,它们虚实相生、简练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然而,随着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代需要,比如旧式窗格多,便有“窗越”(越过窗格的窗花)与“气眼”(窗户糊纸时留一孔,贴此窗花以便透气)等品种,虽然灵巧又优美,但在当今宽大的玻璃上则不再有用武之地。再比如现代妇女多有社会职业,不善针线,作为刺绣用的剪纸“花样子”也就逐渐绝迹。而且,旧剪纸模式较为单一,花样已显陈旧,如果总是“门花”一对,“肥猪拱门”,千载不变,便很难与现代家庭的气息和谐起来,现代人追求变化,对一成不变的事物失去兴趣,任何实用的艺术,倘无需

6、求便要消亡,若能顺时应变,自然获得新的生命。新兴的剪纸艺术,切合了现代人的社会心理与审美要求,尤其时下人们切盼富有,剪纸艺术投其所好,契合其心态,注重盼富、图利、求吉和祈安的内涵,画面饱满,不避繁琐,反受欢迎,这也是目前人们的生活要求在审美心理上的反映,此外,新剪纸增加了生肖内容的画面,龙蛇马羊、年年更换,甚至将传统的“马上进宝”图案也改为相应的生肖属相。比如今年是鸡年,便是“金鸡进财”;明年是狗年,便改成小狗拉着装满财宝的车子跑来,成了“爱犬送宝”了。这种生肖剪纸,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应时。新剪纸的另一特征,是借用一些其他艺术形式来丰富自己,使其面貌一新。比如这几年兴起的国画样式的剪纸,从形式(

7、中堂、条幅、扇面等)到内容(花鸟、人物、山水等),类似国画又不失剪纸趣味,使人感觉熟悉又新颖。特别是在贴年画的传统风俗日渐衰落之际,剪纸艺人便将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些年画图样刻成剪纸,如缸鱼、门神、婴儿娃娃等,这些工艺精美的剪纸就容易被接受,甚至招人喜爱。新剪纸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朝着精细化、高档化、豪华化发展,新剪纸不仅雕刻要求精工,有的细若发丝,曲若流水,千变万化,而且以大红和金色的纸张为主要材料,配以彩纸衬托,艳丽多彩,益显华贵,在设计上融入现代工艺设计趣味,具有时代性,与现代家庭的室内装潢能够协调起来,那些高档和豪华类型的剪纸,不仅平添节庆气氛,更增加了室内的富丽感,受到现代家庭尤其是年轻

8、人的欢迎,特别是年年都有一大批新图样出现,加上彩色剪纸和“梅兰竹菊”等类似文人画的优雅题材的画面,这对人们就更有吸引力了。2、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6 分)A剪纸艺术遍及我国城镇乡村的主要原因是表现了劳动群众的聪明才智。B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悲苦凄凉一类的题材是由于当时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C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丰富多样的剪纸图案,其价值就在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D传统剪纸中的窗花如“窗越”、“气眼”等,已难以适应当今民居的窗户结构。E第段介绍了剪纸艺术的历史、题材,阐述了传统剪纸需要革新的原因。F生 肖 属 相 是 传 统 剪 纸 艺 术 的 主 要 题 材 , 如 “金 鸡 进 财 ”,

9、让 人 感 到 既 亲 切 又 应 时 。解 析 : 考 查 文 意 理 解 , 考 查 筛 选 和 整 合 信 息 的 能 力 。 得 分 率 为 0.90,区 分 度 为 0.15。此 题 以 选 择 题 的 形 式 考 核 学 生 分 析 、 筛 选 信 息 的 能 力 。 A 项 答 案 片 面 简 单 化 了 , 可 以 抓住 第 一 、 二 段 中 关 键 语 句 :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由于剪纸的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

10、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B 、 C 项 不 符 合 文 意 , 可 以 参 照 第 三 段 的 相 关 内 容 : 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于为生活创造美好的形象;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体现着民间艺术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对理想的追求。 F 项可结合第四段,讲到“新兴的剪纸艺术,切合了现代人的社会心理与审美要求”,“新剪纸增加了生肖内容的画面,龙蛇马羊、年年更换,甚至将传统的马上进宝图案也改为相应的生肖属相”,明显与文意不符。答 案 : D E3、通观全文,剪纸艺术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3 分)(1

11、) (2) 解析:得分率为 0.64,区分度为 0.29。题目要求中点明要通观全文,所以必须整体把握。要求回答“剪纸艺术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就不可以仅是从传统的角度回答,而必须注意民间剪纸随时代发展变迁而革新的情况,注意新兴剪纸艺术的变化特点,这样就全面了。所以在答第一点时要强调“不同时代”,在答第三点时可点出“从形式到内容不断革新”。考生答案中发现,对需要进行整合和归纳的原因(第三点)所作的答案较少,说明,如何整体把握文意并进行整合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答案:(1)能满足不同时代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2)剪纸的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3)从形式到内容不断革新。(二)2006 年高

12、考试题一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财富,那么城市则凝聚了人类自远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城市面貌是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城市色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近年来,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因素,逐渐引起关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一个城市是否可能或应该具有特定的色彩基调?什么样的城市色彩基调能够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并反映出城市特有的地方、民族和文化特质?如何从色彩这一设计角度使城市具有统一和谐、美丽宜人的景观,从而给生活于此的人们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说,城市色彩的研究对象不是某

13、个个体,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体城市环境。“城市色彩”在国内是一个新课题、新领域。以前实用色彩的研究和运用很少涉及城市这一对象,色彩这一论题没有被提升到城市的范围来进行探索。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由于城市问题所涉及的因素众多,另一方面或许是由于色彩的实际运用是一个缺乏明确标准的问题,诸如“选择什么颜色”或者“喜欢什么颜色”这类问题有着极强的主观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似乎成了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应该说,正是这种将色彩视为个人喜好的观念,以及城市景观品质意识的匮乏,使城市环境中的色彩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对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形成、保护和发展极为不利。针对城市色彩景观的研究,正是试图以

14、色彩为切入点,从宏观的角度对城市这一复杂的对象展开研究,最终为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大中型城市,一般情况下都会形成具有功能特征的区域,以此为据可以建立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一种模式,即以建筑区域在城市中的不同功能角色和性质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以区域为单位的建筑及其他重要视觉元素的色彩景观控制。中心商务区往往因集中了城市的高标准建筑而具有城市标志的作用。像上海浦东的陆家嘴金融商贸区,多以高层、超高层的写字楼、酒店或大型综合性建筑群为主,在控制策略上,应以色彩的调和为主。商业区常常以商业街或商业广场等形式出现,其色彩一般是城市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应该注意的是,针

15、对不同性质的商业区所应采取的控制策略是不同的。传统商业街所要传达的文化含量并不亚于其商业性,因此,色彩的处理应慎重,广告招贴和商品陈列应遵从传统方式,避免因色彩面积过大而破坏景观。而一般商业区以商业活动为主要目的,色彩多变、强烈冲击的视觉效果有时也不失为一种特色。但国内很多城市的商业区经常存在广告过多、过于杂乱的通病,相对而言,欧洲城市的商业区则要“安静”得多。传统地方文化保护区是城市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最为集中的体现,是保护地方人文环境和发扬其特色的重点所在,因此需要格外仔细地分析研究和慎重操作。对于确实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性建筑,外立面应以保护性清洗为主,尽量保留其原有的材质和色彩,绝

16、不应盲目翻修粉饰,整旧一新。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实施可以使城市成为舒适美观的人居环境,但如何正确实施则有赖于对城市色彩的研究和设计。只有尽快将这个研究课题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总体框架中去,并在研究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条例,才能使城市规划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对此进行有力的指导和管理。2、根据文意,对“城市色彩”研究对象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 分)A城市的色彩基调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B城市每处重要建筑的外观色调应如何决定C怎样使城市的整体环境色彩调和美丽宜人D一个城市是否有可能形成特定的色彩基调解析:考查对“城市色彩”研究对象的理解,得分率为 0.81,区分度为 0.29。本题解读有一定的针对性,

17、是针对选文第二段而设计的。先锁定筛选的范围,答题就游刃有余了。 “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冒号之后罗列了三大主题,分别是本题的 A、C、D,选项。而第二段末明确指出“城市色彩的研究对象不是某个个体,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体城市环境。 ”与 B 项相悖。错选原因是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到位,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不强。答案:B3、作者认为,商业区的色彩景观应如何控制?(3 分)(1) (2) 解析:得分率为 0.85,区分度为 0.24。“商业区的色彩景观控制策略”在选文第五段具体展开。第五段由“针对不同性质的商业区所应采取的控制策略是不同的”一句总起,引出分述“传统商业街”和“一般商业区

18、”的景观的不同控制策略。注意不要抄原文,而是要化繁为简,注意概括。答案:()传统商业街应体现人文特色,色彩面积不能过大。 ()一般商业区可以色彩多变、形成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4、作者提到欧洲城市的商业区时用了“安静”一词。请推断“安静”的原因。(4分)解析:考查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得分率为 0.38,区分度为 0.20。本体审题中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推断” ,一个是“原因” ,要求退就根源,而不是罗列现象。既然是推断,就是有迹可循的,它的依据在选文结尾,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呼吁加强城市色彩管理和培养民众城市色彩意识。答案:主管部门的严格管理(2 分) 当地市民较高的城市色彩意识(2 分)等

19、等( 如答“广告的适度和有序”给 1 分)三、 思考与感悟:信息包括:1、 文中基本的概念和新的知识。2、 对文中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的阐述。3、 最能够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1、 能够针对文本内容辨别题目中信息的正误。2、 能够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并作简要的表述。方法:1、 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材料的内容要点。2、 寻找关键词句。由关键词句引出相关信息。如对对象描述或议论的语句,如过渡句,如提示总结性的语句等。3、 根据试题要求以及提供的信息,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题干信息与语言材料对应的信息,以便于辨别,从而筛选出提干所需要的重要的信息。4、 将试题题

20、干和选项与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对照,并将筛选出的答案放回原文中检验,能使上下文语义连成一片即可判定为正确答案。5、 根据文章要求进行表达。四、 迁移与实践、有的人读的书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 。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聩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 。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则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利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 ,是无法从中真正得到益处的。鲁迅强调“自

21、己思索” ,不能把自己变成“书橱” ;如果“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 ,就无异于“脑子里给别人跑马” ,就会导致思想的“硬化” ,使读书的效果走向反面。思索并不是一种苦思冥想的内心反省活功,它以社会现实为根据,还必须同时“自己观察” ,“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这也就是联系实际,因此他强调“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这其实就是鲁迅自己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他从来不盲从书本,而是把书的内容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索。因此他常常能取精用宏,从常见的书籍中得出人们没有看出的精辟的新意。譬如对于二十四史他 不像传统学者那样把这些所谓正史视为信史, 不是如五四时期某些人把它

22、看成“相斫书” , “独夫的家谱” , 是在同野史和杂说的比较中,在同现实中“古已有之”的许多现象的观察中,经过认真的思考,认为只要善于清除历来史官那种“装腔作势”的涂饰,这些史书是写出了“中国的灵魂”的。他说:“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霉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 ”所以要从书中获得真正的教益和可靠的知识,就必须能够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对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他既充分地肯定了如儒林外史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 ,如红楼梦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杰出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许多旧小说的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瞒”和“骗”的实质

23、。他强调要“睁了眼看” ,就是细心观察历史和社会的实际,认真思索,看这些文艺作品究竟是否正视和反映了现实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文艺作品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教益。从鲁迅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把“所读的书活起来”了,因此常常能够揭示要害,看出实质。例如历来被认为是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当有的文章宣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泯灭一切忧喜”的“静穆” ,并且举出陶渊明“浑身是静穆 ,所以他伟大”的时候,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 ,所以他伟大。 ”而且说明“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 。陶渊明的集子是有目共睹的普通书籍,鲁迅之所以能够正确理解它的内容实质,并及时对错

24、误论调给以批驳,就因为他与那些关在“象牙之塔”里死读书的学究们对书的态度不同。他在读书的同时,始终把社会实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对待书籍的态度上,我们首先应该向鲁迅学习。1、本文批评了哪两种错误的读书态度?(两分)答案与分析: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1 分)只接受与自己的利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1 分)第一段中批评的就是两种错误的读书态度,其区分的关键词语是“有的人” 、 “还有一些的人” ;“前者” 、 “后者” 。能够表示“态度”的词语是“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和“只接受与自己的利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 。这些信息,原文都有显示,细心查找即可。2、 “就必须能够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

25、辉” ,这一比喻中“密叶”的含义是什么?(3 分)答案与分析:指书中种种涂饰和废话。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要准确地回答“密叶”的含义,就必须了解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 “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 。 涂饰太厚,废话太多,难以看见文章的灵魂;密叶太厚,难见月光。对照“正如”前后的本体与喻体,就可以找到答案。3、文章阐述了鲁迅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_(2 分)答案与分析:把书的内容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1 分)加以观察和思索(1 分)解答本题的有效阅读范围在第二节,本节开头说鲁迅读书强调“自己思索” ,还必须同时

26、“自己观察” ,接着用实例说明。原文有这样的句子:“这其实就是鲁迅自己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他从来不盲从书本,而是把书的内容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索” ,这是“方法”的概括, “态度”就是“使读的书活起来” 。4、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A第一自然段中“这样的态度” ,指它前面所说的“前者”和“后者”这两种态度。B第二自然段的例证既有读史学著作的,又有读文学作品的,体现了举例的典型性。C第三自然段中运用举例的方法,着重分析了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D全文三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展开阐述。E本文不仅引用鲁迅关于读书的言论,而且运用鲁迅读书实践的事例来

27、阐述问题。F本文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方法,将鲁迅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与某些人作对比。答案与分析:C D 第三自然段中运用举例的方法,其目的不在于“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而在于说明“鲁迅先生读书的态度” ,所以 C 错。全文三段文字之间的关系不是“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展开阐述” 。第一段先指出有的人读书的错误态度,第二、三段说明鲁迅先生读书的正确态度,并在篇末呼吁读者应该借鉴鲁迅先生的这种态度。所以 D 错。2、父亲 徐钟佩父亲在我 16 岁时逝世。在这 16 年中,我听见父母交谈的话,不到 100 句,我也没见过父亲迈进母亲的房门。 我相信父亲是至死爱母亲的,但自我出生以来,母亲却

28、板起脸,掷还了父亲对她全心的爱。父亲必然曾为此伤心过。可是我们却从未听他说出过一次怨言,也没有看见他掉过一滴眼泪。 祖父母偏爱叔父,对父亲常加申斥。子女们偏爱母亲,对父亲淡然置之。母亲对他,更是冷若冰霜。在这冰天雪地里,父亲却是笑口常开,他把一生哀怨,化成一脸宽恕姑息的笑。 我自小就体会父亲的寂寞,父亲对我的纵容,更加强了我对他的爱。我跟着他,走遍镇上的茶楼酒肆,甚至在他入局时,我也站在他身旁,数着他的筹码。父亲的朋友常一看见他身旁的我就皱眉。 记不清什么时候,依稀是我小学将毕业时,父亲忽然放下酒杯,推开牌桌,在镇上的学校里找到工作。先是他早出晚归,其后索性搬出了家,在学校里膳宿。 父亲一直优

29、柔寡断,我至今不知是一股什么力量,使他有决心搬出了这似家非家的家。就此父亲好像家里一名长期的客人,有时他回家时正当家里开饭,我牵着父亲的手,拉他入座,他却笑着摇头:“我用过了。“ 暑假放学,兄姐回家,父亲也无课务,似乎也在家用饭,只是依然住在学校。他知道二哥爱吃鲜鱼,三姐爱吃菱角,时常不惜走遍全镇去物色。 父亲的一把芭蕉扇,有小圆桌桌面那样大,午餐时挥汗如雨,父亲老在我身边挥他的大扇,全桌生风。入夜在后院纳凉,我躺在他身旁,听他讲母亲所谓最不入耳的山海经 。听着听着,倦极沉沉睡去。小睡醒来,天上繁星闪烁,眼前一亮,是父亲在点灯笼,我坐起来,揉着惺忪双眼,问他:“你到哪里去?“父亲把灯笼对我脸上

30、一照:“我回去。“我送他到后门,倚着门怅望着他的灯笼愈行愈远,有如一点萤火。我一直不敢也不忍问:“你为什么不留在家里?“ 我外出读初中时,父母都已有白发,而存在两人间的隔阂,始终未因岁月变色。母亲主持家务,主持我们的教育。父亲在管不到家务和子女之余,退而独善其身。记得我第一次离家就学的那一天,清早去学校向父亲辞行。他的同事都有家,全回去度假了。 父亲在帐子里探出头来,笑说:“是你。“我说:“我要走了,学校开学了。“ 他沉默半晌,才说:“你也要走了。“ 在我低着头走出校门时,父亲突然从后面赶来,他一手扣衣,一手把几张钞票塞在我手里。我赶快还给他。“我有,“我说,“你留着自己用吧!“他又重塞在我手

31、里:“拿着吧!你还是第一次用爸爸的钱。“他脸上依然堆着笑,但不是宽恕姑息的笑,却是凄然歉然的笑。初中毕业回家,发现父亲已辞职,搬回家来,他的身体不允许他再执教鞭。那年暑假我和他同居一室,常听他咳嗽。夜半醒来,朦胧中喊他,他也总是醒着。 母亲对他,依然不言不语,我为过度同情父亲,几次出言顶撞母亲。母亲家法最严,有一次在盛怒之下,把我痛斥,我赌气老早上床,不出外乘凉。几声咳嗽,父亲也走进房来,他揭开我的帐子,把我身子扳过来,低声说:“下次别再惹恼你母亲,她持家已够辛劳。“我把扇子掩住脸,停了一晌,他又说:“你母亲生性要强,我却一生无有煊赫功名。“他又咳嗽了,我放下扇子,他那时敞着上衣,只见他胸前根

32、根肋骨毕显。“如果有一天我死,“他说,“你切莫又为我和他们伤了和气,我又几曾尽过为夫为父之责!“ 就在那年秋天,我接他病电,星夜驰归。我要伏在他病榻前,重申我对他无底的爱,我要他知道他还有我,并没有寂寞一生。但我回去时,他却神志已模糊,没有看我一眼。 我伏在他榻上,等了三日三夜。我没有别的希冀,只希望在生死的长别前,再有机会让他爱抚地看我一眼,让他听我喊一声“爸爸“,但是他却昏睡不醒。我的呼唤,甚至母亲对他出奇的温柔,都唤不回他失去的生命。在他咽最后一口气时,床边家人环泣,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享受了大家的爱和关切。 在他自知不起时,曾嘱三姐:“你如孝我,不必厚葬我,各人求心之所安。“他的自责引

33、起了人人自责。屋内哭声震耳,应该滴滴都是忏悔之泪。在临去的最后刹那,大家才发现了这位被遗弃了一生的老人一切太迟了! 1、家人对父亲是什么态度?为什么?答案:祖父母偏爱叔父,对父亲常加申斥。子女们偏爱母亲,对父亲淡然置之。母亲对他,更是冷若冰霜。只有我对父亲是充满爱的。家人冷落父亲是因为父亲没有像样的工作,没有功成名就。正如父亲对“我”所说的那样:“你母亲生性要强,我却一生无有煊赫功名。 ” 2、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 本文的视角很独特,刻画了一个备受家人冷落的父亲的形象,虽然不得志,虽然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尊敬,但是始终对家人充满了深沉的爱,看完令人唏嘘。B 父亲临终前的自责终于引起了家人的

34、自责,最终获得了家人第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的关切,但是这毕竟已经太迟了,斯人已去,留给读者的思索却是无尽的,C“他把一生哀怨,化成一脸宽恕姑息的笑” ,可见父亲坚强刚毅的性格特征。D 家人冷落父亲,唯独“我”例外,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父亲的品质和对家人的爱,同时也在对照中明白父亲遭受冷落的原因。答案:C3、结合文本,请你对文中父亲的形象作出评价。答案:父亲并不是个好喝懒做的人,找不到工作,并不是自己不愿工作。由于在家中寂寞,到茶楼酒肆走走并不能算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而且,后来,他终于在镇上的学校里找到工作。先是早出晚归,后来索性在学校膳宿。对于母亲,尽管母亲对他态度很差,他总是没有怨言,虽然伤心,

35、 “也没有看见他掉过一滴眼泪,表明他有着容忍他人之心,有着自制之力。住到学校之后,回家对子女非常关心。而对于母亲,他又总是体谅她持家已够辛劳 ”。 他为自己没有理想的工作而自卑,觉得自己对不起家里的人。总之,从父亲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性格善良、待人谦和、与世无争、关爱家人但又因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而受到了家人冷漠的男子的可悲的遭遇。这样的人,有其自身原因,也是社会所使然,从这样的人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现实。4、父亲对孩子的关爱体现在 答案:父亲对“我”纵容, “我”跟着他上茶楼酒肆,有时还看他赌钱。他不惜走遍全镇为二哥、三姐去物色鲜鱼,买菱。父亲在纳凉时帮“我”扇扇子。我初中时去看望

36、父亲,父亲塞钱给我。5、比较划线句子,分析父亲的“笑” 。 答案:“冰天雪地”是指家人对父亲的冷漠和伤害,父亲的一生是十分凄苦的,此处他的“笑”是面对家人的冷漠时的笑。 “笑”中有无可奈何,有对家人的爱,有对家人、生活的宽忍和接受。 父亲已经搬出家, “我”已经外出读初中,父母都老了,但彼此的隔阂依旧,父亲的凄凉处境依旧。父亲塞钱给我,这是他第一次塞钱给“我” ,他的“笑”是面对他深爱的儿子,是真实的, “笑”中有凄凉, 有抱歉。 分析:抓住两次笑的对象不同,第二次笑更加真实。、山格看过南山北岳,看过高原缓坡,还是看不厌山。当双足期望与泥土和腐叶约会,当五官想念山岚烟霭,渴望连天的云头和山峰,

37、我知道要去看山了。不是山在召唤,山在那里,不为人所动,那是身心的情不自禁,是一腔绵长的慕山情。山是有格的。看山,好比与贤人睿者对话,感受一分特殊性情,体验千万年奔涌而成的自然之势。走在山里,就仿佛走在上苍无意无为的表情姿态间,每一个山口,每一峦山头,每一壑沟谷,层林和丛树,都是山格的表达。南方的山总体是性情比较温和的,低低缓缓的,在平原和平原之间铺陈,常常是渐渐地引领平原往高处走,竟是让人不觉得的,那山是安静地镶嵌在平原的,就像是特地来鼓荡起平原的高远之气的。不过,只要走进了山林,南方的山自然也是曲折多姿,峻岭深壑的,好比一个玲珑秀气的人内心深处也不无狂野不羁之气,比如黄山天都峰的险峻,雁荡山

38、的壁立灵岩;只是狂野终究为灵秀所收复,在山的内部奔突凸致罢。或者幻化为悬崖上的虬松,或显身成深潭之侧飞悬的瀑布,或有意张扬个性似地窄成“一线天” ,让老天也殷勤款款地送光进来。狂野的心在南方的山中,还是繁密成了林木花卉,以及低低地开着小花的野草,在露珠和雨水中,浸润,潮湿,滋滋地生长。当然山总是山,再温良的人也会发脾气。南方的山里不是没有险象环生的,只是植被丰沛,海拔不高,恰如其分的云彩当山绕,使南方的山看上去似乎总在微笑,仿佛有些沧桑而不失妩媚,有些历练而不失天真的女子安然地过着家常的日子。那北方的山是体格健硕的,非局部饱满,乃轰隆隆地奔涌,站在山腰,无边无际的山体惟与云接壤,远望去,山头如

39、暄暄的高庄馒头,挨个铺陈开来。风卷过,眼睛里的山头恍然动跃,让我想起毕加索笔下体量粗壮硕硕然的“奔跑的裸女” 。那次在长白山看山,上天池的路上,广大健壮的山一派朗朗然于眼前展开时,惟有一声亮堂悠长的啸才当得起这份回音。北方的山,一列一列地陡直着,纹路如斧印分明,像罗中立父亲脸上的皱纹;亦如关仝的山水,山在寒风薄云里峻冷地挺立着,身上的树枯着枝桠相依相伴。不过,北方的山也非毫无妩媚之姿,春夏山里的野花能把人看化掉的。曾经在长白山的西坡踏着乱石山径随走,一甸子一甸子的野花没到腰际,妖娆泼辣,恣意地疯长,何尝输与江南的桃红柳绿。可是,怎么才能说说西部的山呢?高原整体烘托了它们,只要翻越了蜀中大雪山山

40、脉,西部的山都是山之山、峰之峰。人、集镇、城市,所有的海拔陡然提升了。人在山里走,过不完的山口,看不完的山。那山有草木丰沛的,有零星地铺着野花的,有砾石涸然的,雪山处处不再让平原人惊奇,山峰如前,却总也尽头难以企及。在高高的山口俯视,盘山路上车如蚁,一弯复一弯地绕上来,可是,等待着的仍然是又一个山口。西部的山,大多很沉默很尊严,不怎么做表情欢迎你,但你还是要自作多情,看它们一身雪白与蓝天依偎,看它们高傲岸然地让你恨不得再添个心脏好呼吸匀称,看它们莽莽然乱石无边如临月球火星,看它们白雪和林树和平共处,看它们在瞬间转换着雨雪霏霏和草野茵茵,看它们外表平静内里却轰轰烈烈地活动着,不知道哪天豪雨冲刷就

41、所向披靡了西部的山,末了竟将人看成了山。仿佛没了惊叹,只剩下寻常;没有了爆发的兴奋,唯存淡淡的欢喜和深深的敬畏,地老天荒也莫过如此吧。山,可以踏实脚步,可以放达情怀,可以澄净心灵,可以高山流水,也不妨茅舍渔樵。无论何种山情山性,人到了山里,友草木,欢山湖,相与山气翠微,息游崇岭叠嶂,都是一样的,如一株长在山里的草。当然,山也无法保持流水千年,相貌依旧。开山筑路,辟山造房,挖山采石不11过,千疮百孔的山体却仍朗然巍然,虽然有时咆哮山洪,怒泻泥石流;松风涧水,还是琴瑟友人的。离不开城的人,于是一次次进山人为之下森林缩小、雪线上移、方圆后退的山。人其实也明白,有山在,总还“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无

42、语,山无需多言,山的风流不必包装作秀。天然一副“酷”样,在那儿,就是12好。1、第段中用“再温良的人也会发脾气” ,来比喻 (2 分)2、第段联想到毕加索、罗中立等人的画,以及江南的桃红柳绿,突出了北方山的的特点。 (3 分)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4 分)A标题“山格”采用人格化的手法, “山格”在文中的意思是“山的性情” 。B第段中作者认为山像人一样有灵性,与之对话,其实就是在欣赏山的自然风光。C第段中写到黄山和雁荡山,都是为了表现南方的山性情温和。D第段写出了西部的山海拔高、山口多、峰峦连绵的特点。E第段中“也不妨茅舍渔樵” ,意为人们也可以选择宁静的山居生活。4、第

43、 段的末尾引号中的文字出自庄子逍遥游 ,本意是“大自然各种生物用气11息互相吹拂” ,作者引用这句话,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2 分)答: 5、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句子实际上隐含了作者对“山”与“人”关系的思考。文中有多处语句与之照应,请找出其中的一处: (2 分)答案:1、南方的山也会险象环生2、北方的山高大动跃(1 分) 、陡峭(1 分) ,同时也有妩媚之处(1 分)3、B(2 分)C(2 分)4、人应与大自然生生相息,和谐相处。5、 (1)不是山在召唤,山在那里,不为人所动;(2)走在山里,就仿佛走在上苍无意无为的表情姿态间;(3)西部的山,大多很沉默很尊严,不怎么做表情欢迎你, 但你还是要自

44、作多情(2 分,写出一处即给分) 、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虽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逮讲毕,即为诸兄说之。因窃叹曰:“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 ”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讲诵都毕。于时年甫十有二矣。所讲虽未能深解,而大义略举。父兄欲令博观义疏,精此一经。辞以获麟己后,未见其事,乞且观余部,以广异闻。次又读史 、 汉 、 三国志 。既欲知古今沿革,历数相承,于是触类而观,不假师训。自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年十有七,而窥览略周。但于时将求仕进,兼习揣摩,至于专心诸史,我则未暇,洎年登弱冠,射筑登朝

45、,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旅游京洛,颇积岁年公私借书,恣情批阅。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杂记小书,又竞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加以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故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 ,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于是赧然自失,无辞以时。其后见张衡、范晔集,果以二史为非。共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几有异同,蓄诸方寸。1、作者少年时废习尚书而改习左传的原因是: 。(2 分)2从画线句可见史学研究工作的特点。下面几个成语中对此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A韦编三绝 B披沙拣金 C寻章摘句 D穷形尽相3、第一段表现作者读书涉猎之 :第二段侧重表现作者治学研究之 。 (2分)4、根据文意,下面对者治学经历表述有误的一项的() (2 分)A.幼年已开始读班固的汉书和谢承的后汉书B.十一岁跟随父亲学左传 ,仅一年就诵读完毕。 ,C.十七岁遍览“前四史“及汉中兴以前历代正史文献D.二十岁参加殿试进用于朝廷,才得以遂愿专心研究史学答案:1、兴趣 2、B3、 (2 分)博(广等) (1 分)精(深、专等) (1 分)4、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