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722453年)。,左传补充知识,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你知道吗?,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
2、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晋公子重耳流亡,前632年,城 濮 之 战,春秋时期形势简图,秦,楚,郑,晋,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氾南,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1 以其无理于晋,2 郑贰于楚,(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郑从属于晋的同
3、时又从属于楚),无能为( )也矣,共( )其乏困,秦伯说( ),与郑人盟,夫( )晋,何厌之有,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wi,f,gng,yu,f,fn,zhu,ju,秦军氾( )南,若不阙( )秦,夜缒( )而出,失其所与,不知( ),使杞( )子、逢( )孙戍之,zh,q,png,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两分句“军” 后都省略了“于” ,都是省略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军:驻军。,介词,引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对,A.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概括第一段,答案:A B C,史背景。,B.秦晋围郑。,C.晋秦围郑。,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一般是主动地说。,告诉。,对说。,是提示具
4、体说的话。,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2.谓其妻曰: “吾孰与 ?”邹忌讽齐王纳谏3.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4.(刿)对曰:“夫战,勇气也o” 曹刿论战,多用于对上的回答或对话。,谓:曰: 语(y) :对:,言:,无能为也已。,文言文中语气词连用 是为了加强语气, 起主要作用的是最 后一个。,之: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 有实在意义。,也 :舒缓 语气的助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也已:“已”,同“矣”。,是寡人之过也。,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许之。,思考 课本中认为“之”代“这件事”,但解释为“他”(代“郑伯”)可以吗
5、?,指示代词,判断动词,这,表判断,是:,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自责(情),晓义(理),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侧面表现,想一想,?,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侧面写烛之武)“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虽满腹牢骚但深明大义, 顾全大局。大度,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 再以国家大义 警之,晓之以理。,烛之武:,佚之狐:,郑 伯:,概括第二段,A.郑伯引咎自责。B.郑伯劝烛之武接受命令。C.烛之武临危受命。,A B C,答案:,第三段的重点在“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动摇了秦、晋联盟基础,不能
6、不让秦伯动心。“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 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从两国关系进一步分析了晋国忘恩负义,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说退秦师,亡郑,无利,有小害,舍郑,无害,有小利,亡郑,将有大害,(表面),(深入),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不仁、不知、不武”,问: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
7、展 上有什么作用?,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晋师撤离,结 构,晋秦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亡郑利晋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事件,情节发展,郑危,佚之狐举荐,郑伯请人,烛 辞,郑伯自责,夜 缒,说 秦,郑知亡,飞地难治,亡郑陪邻,舍郑有益,过河拆桥,晋国扩张,秦 退,晋 攻,晋 退,二、善于分析利弊。,一、善于利用矛盾。,三、善于揣摩心理。,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四、讲究语言艺术。,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佚之狐:远见卓识,知人善任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 深明大义,才智超群郑 伯:情真意切,自责,从谏如流,重点字词,1.夜缒而出:,2.敢以烦执事:,3.越
8、国以鄙远:,4.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5.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表谦敬的副词) (对对方的敬称),(以.为边邑 ,意动用法),(疑问代词 , 为什么),(于此 兼词),(名作状)(使.成为边邑,使动用法),6.夫晋,何厌之有:,7.阙秦以利晋:,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9.行李之往来 :,(句首发语词)(宾语前置),(使削减,使得利 使动用法),(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 :泛指主人),(古:出使的人; 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10,微夫人之力不 及此。,11,不知:,12,吾其还也:,通“智”,明智,表示商量语气、还是,(假如没有, 否定副词),(古义:
9、那个人;今义:男人的妻子),1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14,亦去之 (古义:离开 ; 今义:往,到),1、晋军函陵,秦军范南 驻军 名动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 形-动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数-动既东封郑 以.为边界 意动用法夜缒而出 在夜里,连夜 名词作状语与郑人盟 结盟 名动唯君图之(计划,考虑)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9.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词类活用:,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动词名词,词类活用,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容词名词,1. 何厌之有? 译:有什么满足呢?(
10、宾语前置) 2. 以其无理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 4.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5.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句 式:,特殊句式,(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省略句,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有的完全相同,如“畔”同“叛”,“竦”同“耸”; 有的声母相同,如“亡”同“无”,;有的韵母相同,如“见”同“现”,“食”同“饲”。 有的较特殊,叫形近通假,如“说”同“悦”,“被”同“披”。,1.失其所与,不知。 通“智 ”
11、 ,明智2. 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 ” ,高兴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供” , 供给提供4 无能为也已 通“矣 ”,了5.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通“缺” ,损害6. 何厌之有 通“餍”,满足7. 焉用亡郑而陪邻 通“倍”,增加,通假字,一词多义1.若 如果 连词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你 代词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 像 动词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2.知 知道 动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明智 形容词 失其所与,不知 3.能 才能 名词 今老矣,无能为也。 能够 动词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说 1. 陈说 动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 杂说 名词
12、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3. 通“悦” 秦伯说辞 1 .推脱 动词 不辞劳苦 2. 告别 动词 停数日,辞去。 3. 推辞 动词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鄙 1 边远的地方 名词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 边境 名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 浅陋 鄙俗 形容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微 1 细小 形容词 防微杜渐 2. 隐约地 形 容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3. 稍微 副词 见其发矢十总八九,但微颔之 4. 没有 不 副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之 1. 到 动词 辍耕之垄上 2. 他们 代词 子犯请击之 3. 的 助词 是寡人之过也 4. 结构助词 无意义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面山而居(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不译)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但是),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以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敢以(之)烦执事(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来)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讨论:如何看待古人的劝谏艺 术?,布置作业,一、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二、更熟练地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