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708915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发力、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根据省市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编制大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扎实推进以工业强县为主的五项建设,解放思想,积极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呈现出加快发展、民生改善、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跃上了新的历史平台,迈上了新的发展起点。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 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 63.8 亿元,是 2005 年的 2.3 倍,年均增长 14.3%。人均生产总值 8300 元,是2005 年的 1.9

2、 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7239 万元,是 2005 年的 3 倍,年均增长 2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42.1 亿元,5 年累计完成 124 亿元,年均增长 5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9.2 亿元,是2005 年的 2.5 倍,年均增长 19.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660 元,是 2005 年的 2.1 倍,年均增长 1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5431 元,是 2005 年的 3 倍,年均增长 24.5%。三产比例由 2005年的 29.4:17.9:52.7 调整到 2010 年的 24.8:20.3:54.9。单位 GDP 能耗下降 25.3%。经济

3、实力明显提升 ,夯实了发展基础,积累了发展后劲。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新型工业化有效推进。五年连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入园企业 30 家,2010 年园区产值可达 15 亿元,全省最大的民营粮食仓储企业紫阳公司建成,投资 30 亿元的蔡伦造纸设计规模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47 户,是 2005 年的 3 倍。2010 年工业增加值 9.6 亿元。特色农业稳步发展。 “全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基地县和示范县”建设顺利推进,设施农业面积 18 万亩,实现产值 6.3 亿元。10 万亩中早熟苹果、10 万亩时令水果、 10 万亩冬枣获绿色产品认证,黄花菜获国家地理标志

4、保护产品,我县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猪、牛存栏分别达到 52.1 万头和 8.4 万头,畜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格局初步形成。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211 个,转移农村劳动力 60 万人次。 2010 年农业总产值 33 亿元,年均增长10.8%。三产提升较快。汽贸、运输、餐饮、农资农技服务发展迅猛,全省最大货车销售和货运产业聚集区形成,农资农技连锁服务模式全省推广,特色餐饮全省闻名。基础设施快步提升。县城“西扩北进”顺利推进,新建洛滨大道、商贸大道等城市骨干路网 22 公里。城区园区一体化建设加快,大华公路拓宽改造一期顺利完成,县城供水专线、110 千伏同州变电站、洛滨中学建

5、成使用。五年间,建成区新增面积 6.5 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 4 万人,新增绿地 33 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 20%。省级卫生县城成功创建, “三城联创”扎实开展。许庄、朝邑、羌白、韦林等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提升。新建、改建通村公路 1150 公里,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柏油路,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善,新建沼气池 7000 余口。大西高铁、洛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东府广场开工建设,韦罗高速公路、108 国道大荔段升级改造工程、同州中学开始筹建。生态环境日趋改善。实施退耕还林、天保和三北防护林等生态保护工程,林木覆盖率 31.4%。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试用,垃圾填埋和资源化处理厂顺利建

6、设。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拆除小纸板、水泥等生产线 30 条,淘汰落后产能 39.2 万吨。沙苑生态环境改善、黄河湿地保护成效明显。改革开放不断推进。23 户国有企业完成改制,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格局基本形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医药卫生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民间资本准入领域放宽,招商引资环境优化,行政审批手续简化,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五年共引进投资项目 60 个,到位资金38.7 亿元。社会民生明显改善。五年实施民生工程 211 个,惠及人口 50 多万,城乡居民福祉增加。新农合参合率 95.3%,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6 个、计生服务站 10 个

7、,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达标;新建改造中小学危漏校舍 22 万平方米;建成乡镇文化站 24 个、体育健身工程80 个;建设廉租住房 5 万平方米;解决了 21.7 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增城镇就业 3.6 万人,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参保人数 5.6 万人;中心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建成投用。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48 个,改扩建城镇社区 10 个。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以内。 “平安大荔”创建深入开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二、 “十二五”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发展机遇国家政策形成的加快发展机遇。国家“十二五”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我县在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改革创新先行先

8、试等方面,能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逐步推进,我县在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强化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协作、谋划争取重大项目等方面,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利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资源营造的突破发展机遇。随着大西高速铁路、罗韦高速公路、108 国道大荔段升等改造等交通大网络建设,我县迅速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产业接续地、重要生活服务区,为我县释放后劲、后来居上提供巨大支撑。丰裕的建设用地资源、优越的区位、独特的旅游资源、丰厚的人文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优势。优势特色产业聚集提供的跨越发展机遇。我县东部沿黄 10 万亩黄河湿地和水面

9、、南部沙苑 460 平方公里全国内陆最大沙区、中部朝邑周唐古建资源,为我县打造以大华山为背景的关中旅游环线人文生态旅游核心板块提供了机遇。县域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带来持续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色农业发展有了新的飞跃,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必将成为我县新一轮突破发展的强大动力。(二)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矛盾更加突出。我县农耕文化根深蒂固,六十年积累的农业大县形成思维定势,三次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工业经济严重滞后,三产仍在低层次徘徊,大县小经济问题突出,产业结构调整显得更为迫切。城乡统筹发展矛盾更加突出。在以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制约和影

10、响下,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全市水平,差距持续拉大,城镇经济总量偏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城镇功能不配套等矛盾严重制约我县跨越发展。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矛盾更加突出。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缺乏财力支撑,短期内保障和改善民生、富民强县的新课题与财政保障能力制约的矛盾难以解决,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多样性更加突出。竞争发展的压力更加突出。站在全省和全市发展水平上看,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排位比较靠后,发展差距呈现不断拉大的趋势,加快发展成为“十二五”的主题。三、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加快发展为主题,

11、坚持实施先工战略,强化特色经济发展理念,聚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突破发展,联动推进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全力打造工业主导型格局,努力实现工业增量、城市增容、农业增效、群众增收、财政增强,实现富民强县目标。(二)预期目标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县生产总值突破 130 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突破 17330 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 430 亿元,年均增长 2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2 亿元,年均增长 22.5%。结构调整呈现新格局。新型工业化突破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显著提升,工业增加值到 2015 年达到 46 亿元,比 2010 年翻两番,占 GDP35%以上。三次产

12、业结构调整为 15:44:41,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5%以上。城镇建设实现新突破。县城基本形成 50 平方公里面积、30 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格局。许庄重点镇建设取得新突破,村镇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全县城镇化率达到 40%以上,力争赶上全市平均水平。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3000 元,年均增长 16.5%;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 9000 元,年均增长 15%。人均住房面积 30 平方米以上,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跃上新台阶。2015 年建成全国卫生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县城、环保园林县城。城市绿地率达到 30%,

13、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 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0%。循环经济模式得到推广,清洁生产基本普及,节能减排目标实现,保持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四、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一)实施先工战略,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继续坚持先工战略,坚持“内外并举、大小并举、建管并举” ,以园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企业为主体,全力打造工业主导型格局。2015 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100 户以上,工业产值超过 130 亿元。加快培育特色工业体系。加速培育壮大食品加工、棉纺、纸业板材、机械电子、绿色化工五大产业,形成具有大荔特色的工业体系。重点发展食品工业,培育粮油产品、畜禽产

14、品、果蔬产品、功能糖及保健产品、矿泉水及乳制品五大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小麦淀粉加工、肉类加工、杂粮馅饼馅料、低聚糖低聚木糖、花生大豆植物蛋白、红萝卜加工、红枣加工、高端矿泉水及水疗等产品,实现食品工业由传统型向高技术型转变,建设全省食品工业基地,打造陕西“食品新城” 。积极发展棉纺产业,引导棉纺产业重点发展高档粗支纱和精梳高支纱,形成全省棉纺服装聚集区。大企业引领纸业板材向高新化、低碳方向发展,建设无醛型生态板材和纸制包装企业集群区,打造陕西纸业板材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农业设施机械和农用运输机械制造,加快建设电子、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大荔科技产业园区。全面提升科技产业规划和建设水平,实现向

15、国家级农副产品深加工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园区迈进的全面提速。集全县之力,努力打造科技产业园硬环境。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全面加快园区道路、供电、供排水、污水处理、信息电子商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高品位配套规划建设绿化、生态水面、主题广场、 雕塑、游园,不断完善园区承载功能,全力打造适宜工业聚集发展的硬环境。强化园区形象宣传,提高园区知名度美誉度。继续实行园区封闭式管理,适时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强化服务职能,为企业提供诚信高效的“保姆式”服务,提升吸引大企业、大集团的软实力。加大园区招商力度,提高园区招商水平。完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创新招商方式,重点引进 20 个以上投资过亿元的清洁型大工业

16、项目。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基本形成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鲜明、涵盖机械电子及绿色化工的工业聚集区。做强龙头企业,打造名牌产品。扶持培育紫阳农科、成泰机械、长石电子、同兴纺织、蔡伦纸业、华榕柠檬酸等企业向集团化迈进,产品向名牌迈进。 “十二五”期间,大荔科技产业园每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 亿元以上,五年力争达到 100 亿元,2015 年实现销售收入 100 亿元、增加值 32 亿元,对全县工业增加值贡献占到 70%。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生物产业。加速运用微生物制造技术和酶工程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功能糖、花生大豆生物制品、绿色农用生物制品三大产品系列,鼓励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协

17、作,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延伸,带动辐射配套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及大型沼气,加快推进储能式风电设备制造及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和大型沼气。扶持壮大中小企业。加快建设服务中小企业的人才、融资、创业、科技和政策五个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协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施规模以上企业重点培育计划,按销售收入、纳税额等指标,确定一批成长型企业重点培育。(二)做强现代特色农业,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坚持农业“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专业化配送” ,建设高端农业区、高效农业区、现代农业区, “十二五”期间,把我县

18、建成西安等大城市重要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全省重要的食品工业原料基地,建设西部“瓜果之乡” 。加速建设优势鲜明的绿色农产品基地。重点抓好传统的“1008”(黄花菜、红枣、西瓜、花生)和绿色设施瓜果菜等五大绿色有机产品基地建设,规划建设集规模、效率、观光、示范、快乐体验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巩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县成果,推广标准化生产,推进绿色认证,强化品牌营销,打响“大荔瓜果菜、绿色无公害” 、 “西北设施第一县”品牌。 “十二五”末力争 70%以上农产品达到绿色有机标准。加快建设陕西生猪养殖第一县。大力扩张以猪和秦川牛为主的畜牧养殖规模,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引进培育瘦肉型猪和高档

19、肉牛新品系,推广生态养殖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建成国内瘦肉猪猪源和高档牛肉牛源基地,打响“百万生猪十万牛” 、 “陕西生猪第一县”品牌。 “十二五”末,生猪年出栏达到 200 万头。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农产品分级分等、冷藏储运、加工销售、科技服务等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农超对接”方向发展。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农村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支持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 、“快乐农业”健康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统筹加快村镇道路、供排水、电网升级改造、农村社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粮食、瓜果菜生产农业机械化项目;探索建立村镇银行、小额信贷、担保等农业金融服

20、务体系,有效解决“三农”信贷难题;积极推广农村改水改厕、太阳能利用和粪便污水净化沼气池,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集中处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大人人技能培训工程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十二五”期间实现进城落户 8 万人目标。(三)建设宜商宜居城市,加速城镇化进程。以实现城区园区发展一体化、向 50 平方公里面积、 30 万人口的宜商宜居城市跨越为目标,以“三城联创”为载体,加快构筑以城市中心区、大荔科技产业园区和两区之间工商业聚集带为骨架的城市格局,加速形成 6 个 5 万人以上的重点镇和一批特色产业大镇,加速城乡统筹发展。 “十二五”期城镇建设投资达到 125 亿元以上。做大提升县城。加快修订执行大荔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继续构建县城大空间并实现由拓城区、拉框架向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转变。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加速污水处理和污水管网、排水系统改造、垃圾资源化处理、集中供暖和天然气、公厕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好大西高铁大荔火车站广场及商业设施;继续加大投入构建大绿县城,建设环城绿化带、休闲广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解决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