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高考语文(人教)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8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01107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语文(人教)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8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高考语文(人教)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8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高考语文(人教)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8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高考语文(人教)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8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高考语文(人教)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8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练案 8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本练案共 12 题,每题 3 分,共 36 分,用时 36 分钟一、升级训练(18 分)(一) (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分。 (9 分每小题 3 分)“清”在魏晋的玄学语境和人物品藻中焕发了活力,具有了明确的审美属性。与秦汉时期偏于事功的文化迥然不同,在以道为本的玄学思潮的影响下,士文人在人生追求上普遍以能否体验“道” 的存在,是否臻于 “道”的境界作为评价人生境界高低的标准。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描述道之性状的“ 清” ,作为一个审美趣味和风格开始流行于当时著名的审美文化活动人物品藻中,普遍用之于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 世说新语赏誉赞赏的内容很

2、广泛,举凡品德、节操、本性、心地、才情、识见、容貌、举止、神情、风度、意趣、清谈、为人处世等等,都在赏誉之列。从时人的评价来看,当时均以“清” 为上品。“清”作为在魏晋玄学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清简通脱、清净澄澈、出尘脱俗、玄远深邃的道玄气质。从趣味上讲即自然素朴、简约玄淡、超然脱俗,不奢、不繁、不浊、不俗、不媚。这一趣味成为衡量士文人品位高下的标准。在不同语境中, “清 ”往往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为复义词,形成其衍生、派生意义,如“清远”“清峻”“清雅”“清真”“ 清婉”“清劭”“清峙”“清通”“清和”“清绮” 等等,但核心旨意大体不脱离“ 清” 的简约、清澈

3、、玄远。 “清”及其复义词大量在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中出现,共同表征了魏晋玄学语境下以“清”为主导的审美倾向,在中古时期,几乎可以说是无“ 清” 不美的。 “清”也凝聚升华成为一个具有魏晋时代气质和风韵的审美范畴。大凡趣味皆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分。晋人尚“清” , “清”作为审美趣味标准,是在对“浊”“俗 ”的差评中得以更清晰地确立起来的。文人刻意区分 “清”与“ 浊”、 “雅”与“俗”的差别,在道玄的文化语境中建立起 “清”这一审美趣味,并将之确立为与“俗”相对立的“ 雅”,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和美的条件。士文人以这种富有文化内涵、高品位“清雅 ”的艺术化的生活情趣,拉开与达官贵戚、富商巨贾

4、的距离,凭借文化上的优越感,抚慰内心的失落和愤懑。当时盛行一时的竹林、山水、箫声与琴音等因其“清美 ”的特质,成为魏晋士文人构建其理想生活的主要手段,凸显出他们的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孔子删诗、儒家以“雅正 ”确立了儒家主流文化的审美趣味标准之后,魏晋士文人又将与荣位与权势相关的儒家的功利文化归为“俗” ,逐出了审美领域,以“ 清” 为核心范畴,建立起了 “清雅”这一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并将之发展为独立于儒家“ 雅正”主流文化系统之外的审美文化体系。 “相对于政治、哲学、伦理、科学、历史等等,审美无疑是最具底蕴意味的深层结构,或者说,是照见一个民族之集体无意识的一面镜子。更能窥见一个民族、一种

5、文化的精神质地。 ”(李劼 诗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作为元范畴的“清” 对中国古典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审美趣味深刻地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园林、器物美学中,使中国的古典艺术始终内含着一种深邃澄澈清雅含蓄的东方式精神境界。(节选自玄学语境中的美 ,作者陈迎辉,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导 学 号 15650395A秦汉时期,士文人文化偏于事功,魏晋时期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士文人在人生追求上普遍以能否臻于“道”的境界作为评价标准。B在魏晋玄学文化语境下,描述道之性状的“清”成了审美趣味和风格开始流行于人物品藻中,普遍用之于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

6、鉴赏。C 世说新语赏誉以“清”为上品的赞赏内容非常广泛,因而使“清”在魏晋的玄学语境和人物品藻中,具有了明确的审美属性。D “清”在趣味上表现为自然素朴、简约玄淡、超然脱俗,不奢、不繁、不浊、不俗、不媚,该趣味是当时衡量士文人品位高下的标准。解析因果不当,原文的意思是, 世说新语赏誉 赞赏的内容很广泛,从时人的评价来看,当时均以“清”为上品;而不是因为世说新语赏誉的广泛赞赏才使“清”在魏晋的玄学语境和人物品藻中,具有了明确的审美属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导 学 号 15650396A在魏晋玄学文化的不同语境中, “清”与其他词组成复义词形成其衍生、派生意义,其核

7、心旨意总是不脱离“清”的简约、清澈与玄远。B “清 ”及其复义词语大量在人物品藻以及诗文书画鉴赏中出现,共同表征了魏晋玄学语境下以“清”为主导、无“清”不美的审美倾向。C魏晋人在道玄文化语境中把“清”作为审美趣味的标准,并将其确立为与“浊” “俗”相对立的“雅” ,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和美的条件。D “清雅”作为魏晋时期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是审美最具底蕴意味的深层结构,它是镜子,能窥见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精神质地。解析“核心旨意总是不脱离清的简约、清澈与玄远”判断不当,原文说“核心旨意大体不脱离清的简约、清澈、玄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导 学 号 1565

8、0397A魏晋士文人凭借“清雅”这一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化的生活情趣,拉开与达官贵戚、富商巨贾的距离,抚慰其内心的失落感和愤懑感。B “清 ”以其清简通脱、清净澄澈、出尘脱俗、玄远深邃的道玄气质,在魏晋文学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受到士文人的推崇。C魏晋士文人以“清”为核心范畴,建立起了“清雅”这一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而将与荣位与权势相关的儒家的功利文化归为“俗” 。D “清”对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深远,其审美趣味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园林、器物美学之中,使其始终内含着东方式精神境界。解析“在魏晋文学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理解不当,应为“在魏晋玄学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

9、风格” 。(二) (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分。 (9 分每小题 3 分)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孔子曾说,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不过,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 ”。 左传 曾谈到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天生五材(金、木、水、火、土),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 ”于此可见, “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荀子对“以力辅仁 ”的思想曾做过精辟的阐述,他认为讲“王道”可以“ 仁眇(音mio,高远) 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

10、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言下之意,用仁爱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与它亲近;用道义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对它尊重;用威力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不敢与它为敌;而用这种它国不敢为敌的威力,来辅助协和万邦的使命,才是真正懂得王道的人。显然, 荀子中“王天下” 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与周易中所阐述的黄帝、尧、舜诸圣王之“王天下”“教天下”“治天下”“威天下”思维路径完全一致。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礼记 中庸)关于“厚往薄来”,据唐朝孔颖达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

11、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 ”而“ 厚往薄来”原则的提出,与儒家的义利观不无关系。孔子曾说, “君子义以为上 ”(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仁)。就是说,君子应当以“ 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 。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人之所欲、所恶者,即是人之“利” ;而以其道、不以其道,即是人之 “义”。所以,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在“义” 与“利”的关系上,孔子将 “义”置于“ 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而孟子主张, “君子”应持“义

12、” 而忘“利 ”。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 ”的风度,对于 “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 “厚往薄来”的方针。十分节俭的明太祖就曾指示:“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 ”不可否认,秉持上述理念的中国封建君臣在涉外实践过程中,也曾因不顾具体环境而执行偏颇曾带来一定的弊端。譬如明清王朝所制订的国际贸易政策,一方面对于来华的外国商人一直强调“怀柔远人” 和“厚往薄来”,另一方面对于参与国际贸易的本国商人却秉持法家的“重农抑商” 理念,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不公平竞争局面。(节选自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 ,有改动)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

13、正确的一项是 ( A )导 学 号 15650398A孔子提倡“王道” ,主张用道德来感化四夷,反对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就是其代表性观点。B 左传 在阐释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时,认为“兵”是昭示“文德”的手段,可见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C荀子认为讲“王道”是可以使用武力的,使用它国不敢为敌的威力,来辅助协和万邦的使命,才是真正懂得王道的人。D 周易阐述的黄帝、尧、舜诸圣王“王天下” “教天下” “治天下” “威天下”思维路径肯定了武力在治理天下中的作用。解析“反对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理解错误,原文说“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14、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 )导 学 号 15650399A儒家认为用仁爱、道义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就会亲近、尊重自己;而用威力震慑四方各国,同样可以安定天下。B孔子为周王朝治理天下提出了九条纲领,其中“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的主张充分体现出了儒家的义利观。C孔子在 “义”与“利”的关系上将“义”置于“利”之上,而孟子主张君子持“义”而忘“利” ,两者观点有所不同。D孟子以后的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方各国前来朝见的行为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解析“孔子为周王朝治理天下提出了九条纲领”分析错误,这是孔子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而非由孔子提出。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

15、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导 学 号 15650400A孔子认为君子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他不否定合理的“利” ,但反对不义之利,提倡“以义制利” 。B明太祖对内要求节俭,但对于“慕义来归” ,前来朝见的诸蛮夷酋长,往往给予丰厚的赏赐,用来表达朝廷怀柔之意。C中国封建时代,由于君臣在涉外实践过程中不顾具体环境而过于秉持“厚往薄来”的理念,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弊端。D明清时期采取的对内“重农抑商” 、对外“怀柔远人 ”和“厚往薄来”的国际贸易政策,造成了严重的不公平竞争局面。解析“严重的弊端”理解不当,原文说“曾带来一定的弊端” 。二、拔高训练(18 分)(三) (原创题)阅

16、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分。 (9 分每小题 3 分)陕西法门寺不仅是佛教活动的重要道场,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重建法门寺半壁坍塌的明代真身砖塔时,考古人员在塔基下意外发现了一座唐代真身宝塔地宫,随后发掘清理出一批精美绝伦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唐代越窑青瓷,这就是受到史学界、古瓷界长期关注的秘色瓷。秘色瓷有千余年的历史,它的优雅大气体现了人们在历史演变中凝聚的生活理想、民俗心理、审美情趣和艺术传承,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蕴藏着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精髓和一种一脉相承的美学理念。秘色瓷是我国古代瓷器文化中最具标志性和艺术性的品种之一,其在制瓷技术和造型工艺上算不上是登峰造极

17、,但如冰似玉的外观深受唐代王室贵族的青睐。当时一些崇尚恬静闲雅的文人士大夫对其中蕴含的简约、清灵和淡雅的自然审美理念也十分欣赏。唐五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赞美它的诗文,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就是对秘色瓷清逸风格的肯定。秘色瓷的釉色颇有儒雅之风。与唐三彩相比,秘色瓷不事华丽、张扬;与白瓷相比,它多了几分趣味、醇厚;与黑瓷相比,它更为爽朗、活泼。青色不仅有含蓄、冷静、自然、质朴、平淡之美,而且表现出坚韧和容忍的品格。这正是传统儒学思想在瓷器中的表现,与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中庸” 之道不谋而合。秘色瓷釉色之美与自然之态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 天人合一” 的儒家思想。中国人对瓷器的喜

18、爱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可以用“以情为导向” 来描述中国瓷器文化所追求的境界。瓷器文化之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中国瓷器文化中包含着独特的美学意蕴。越窑青瓷承载着我国古代传统民间工艺思想的精髓走过了漫长的千余年历史。从古至今,中国人都讲求一种精神层面的和谐与平衡,这其中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以及人与万物的和谐与平衡,最终追求的就是“ 真、善、美” 的完美统一。 周易系辞上 中讲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就是解释“道”的阴阳运行变化。秘色瓷釉色之美,正是这种文化和思想的一种表现。其釉色艺术风格与特征在中国瓷器史上独树一帜,

19、秘色瓷的天青釉色正是其主要元素之一。秘色瓷的釉色之美还表现在与它的功能协调搭配的美感。杜甫在丽人行中写道:“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这种描写传统美食与使用器物的诗句,表现出美与功能的和谐统一,这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方面。青瓷种类繁多,造型千姿百态,秘色瓷更是能够给人以审美愉悦之感,瓷器表面刻画的银棱金银团花图案和莲花纹样,优美而富有寓意,抽象又富有韵味,充分表现出艺术价值和装饰价值,美不胜收。(选自光明日报 ,作者张璐。有删改)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导 学 号 15650401A秘色瓷即唐代越窑青瓷,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造型精美绝伦,色彩含

20、蓄质朴,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B秘色瓷优雅大气,体现了唐代人的生活理想、民俗心理、审美情趣和艺术传承,蕴藏着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精髓和美学理念。C由于秘色瓷在制瓷技术和造型工艺上独具特色,在我国古代瓷器文化中最具标志性和艺术性,所以深受唐代王室贵族的青睐。D秘色瓷的釉色之美与自然之态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 “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暗合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中庸”之道。解析C 对深受唐代王室贵族青睐的原因理解不当,原文为 “秘色瓷如冰似玉的外观深受唐代王室贵族的青睐”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 )导 学 号 15650402A秘色瓷蕴含简约、清灵和淡雅的

21、审美理念,不仅在唐代为崇尚恬静闲雅的文人士大夫欣赏,也受到当今史学界、古瓷界的关注。B秘色瓷的釉色既趣味、醇厚,又爽朗、活泼,颇有儒雅之风,它与华丽、张扬的唐三彩不同,也与朴素的白瓷、黑瓷等截然不同。C秘色瓷的青色既有含蓄、冷静、自然、质朴、平淡之美,又富坚韧和容忍的品格,深受对瓷器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中国人的喜爱。D中国人讲求精神层面的和谐与平衡,秘色瓷釉色之美正是这种文化和思想的一种表现,这也是中国古代瓷器文化所追求的境界。解析B“截然不同”夸大其辞,原文是“与白瓷相比,它多了几分趣味、醇厚;与黑瓷相比,它更为爽朗、活泼”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导 学 号

22、 15650403A以秘色瓷为代表的古代瓷器文化之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中国瓷器文化中包含着独特的美学意蕴。B秘色瓷的釉色蕴含着美与功能的协调搭配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和谐平衡,追求的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C杜甫在 丽人行中描写传统美食与使用器物的诗句,表现了我国古代秘色瓷注重美与功能的和谐统一,种类之多,用途之广。D秘色瓷瓷器表面的各种图案和纹样优美而富有寓意,抽象又富有韵味,给人以审美愉悦之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装饰价值。解析C 杜甫丽人行中关于传统美食与使用器物的诗句,描写的不是秘色瓷,它只能表现古代注重美与功能的和谐统一,不能表现秘色瓷种类之多

23、,用途之广。(四) (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分。 (9 分每小题 3 分)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但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到我们文明的存废。尤其在今天,因为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这种误解,首先就体现在对“书法 ”的理解上,古人学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现在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没有文字,哪来的诗歌、历史和

24、哲学?中国书法向来不缺少审美依据,博大精深的书法史论,有延续两千年的完整、缜密的评判标准。如果汉字的书写内涵都被剥离出去了,成了纯艺术,那就必然导致已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汉字的消亡,中华文明的繁衍就会遇到问题。由此而言,对传统书法的传承,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当代书法是建立在当代美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尝试,也是东西方艺术相互碰撞的结果。随着时代发展,科学进步,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人们对字的要求大大降低,真正认真写字的人越来越少。眼下人们基本上连硬笔字都很少写了,更不用说练书法,我们通过键盘,就可以“敲” 出文字。在当代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现代的“艺术”和古老的“ 文字”两者间的关系呢?显

25、然,既不能以中国传统文字的观念完全覆盖纯艺术的观念,也不能完全用艺术的观念来覆盖我们文字的传承。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应该一直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创新。这观点没错,但当下的现实恰恰在于我们还没有继承到传统,反而徒然背上创新的包袱。书法界有一种怪象:如果你跟古人写得相似,似乎就不叫创新。其实古人早就讲过:“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这很有道理。就当下社会而言,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我们不应把书法仅仅视为中华民族的“ 艺术” 的瑰宝,这其实是对书法的低估。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最古老、最有标志性的符号。弘扬“中国精神” ,为中华民族铸魂,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汉字写好。就中华文

26、明而言,汉字对于我们民族性格塑造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常说“ 字如其人 ”,西汉杨雄也曾说 “书,心画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平时的为人,最后都能通过字体现出来。在古代,书法是衡量一个人学识、才气、风度、品行的重要标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放弃过对书法的要求,这种标准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就是与时俱进,有效提炼出书法与文化的时代精神和活力。书法的教育,书法的传播,要接地气,要深入到社会每一个空间,要结合当下的文化和社会现实。如果我们现在还仅仅只是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聊书法,仅仅是局限在一种所谓的书法“界” ,局限在文人趣味、展厅效应,那是狭隘的。(节选自 光明日报 ,有改动)10下列

27、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导 学 号 15650404A在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的今天,很多人对书法产生了误解,把它理解成了脱离书写内涵的纯艺术。B人们对书法产生误解,原因之一是古人“认” “念” “写”三位一体的方式在今天的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C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史论有完整缜密的审美评判标准,现在只有在中文系才有对这些审美评判标准的研究。D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能不能把握好汉字的内涵,关系到能不能弘扬好“中国精神” 。解析C 在“中文系才有对书法史论中审美评判标准的研究 ”主观臆断,原文说“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是强调古人“认” “念” “写”

28、三位一体的方式在今天的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C )导 学 号 15650405A文字是诗歌、历史、哲学的载体,从这个角度说,在文化的传承中,汉字的书写内涵比其书写艺术更重要。B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通过键盘就可以敲出文字,认真写字的人越来越少,这些客观因素阻碍了书法教学。C当代书法要处理好现代的“艺术”和古老的“汉字”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不应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创新。D把书法视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对书法的低估,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需要认识到书法是民族文化的根。解析C 原文借用“我们不应该一直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创新 ”来表达有些人的观点,事

29、实是:没有继承到传统,反而徒然背上创新的包袱。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导 学 号 15650406A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只是一味强调艺术而忽视文字的内涵,书法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B传统书法的传承不仅关系到审美艺术,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C汉字在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古人常常有通过书法衡量一个人的学识、风度、品行的做法。D当下,书法教育存在着局限在书法“界” 、局限在展厅效应的现象,这不仅是狭隘的而且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解析B“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偷换概念,原文是 “中华文明的繁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