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高中作文教学的创新手段杨武(1958-)男,贵州纳雍人,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写作教学、中学语文教学(贵州 贵阳 550018) 。高中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它与阅读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这个“巨人”的双足。可是,长期以来,高中作文教学一直存在着“理论上重要,实际教学中有些乱套”的现象。如: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作文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课时比例一向偏小,每间隔一周才两个课时,也常常被挪作阅读教学之用;部分教师对作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若干年,竟然没有一份系统而规范的作文指导或讲评教案;部分教师作文教学方法陈旧,多年也没有探索出一
2、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等等。著名特级教师欧阳代娜认为,学生作文总体水平提高不大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对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内在联系缺乏整体认识,二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训练。这是很有见地的判断。此外,据笔者调查,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忽视看似“无形”的思路教学,在作文教学中,长期忽视贯穿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有形”的运思指导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已经成为影响高中作文质量提升的又一症结。本文就此谈谈一孔之见,祈盼同行斧正。一、 “无形”与“有形”的相对性论述“无形”和“有形”的关系,首先要明确“思路”和“运思”这两个与此相关的概念。对此,叶圣陶先生、金长民教授先后都有专门的论述:“思路,是个比
3、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做思想的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 ”1“运思即是思维的运行。写作运思以感知为基础,为行文创造条件,并与感知、行文相互渗透,交错行进,贯穿于写作的始终。 ”2可见, “思路”和“运思”分别是从阅读者和写作者两个角度提出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核心就是文章的脉络或轨迹。所谓无形,从阅读者的角度来说,常常只能看到运思的最终成品,但很难快速把握作者形式多样的行文思路;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切身体验,就难以捕捉那富于变化的运思轨迹。所谓有形,在阅读教学中,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在整个
4、写作过程中的一系列构想,即思路教学;在作文教学中,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收集资料,提炼主题,谋篇布局,选择表达方式等一系列思维轨迹,即运思指导。周玉娥老师认为,阅读过程和写作过程是一个逆向运思的过程。阅读过程是语言感知情感体验意蕴深究;写作过程是感悟情感反应形式表达3。而许红老师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阅读过程是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运用形象思维感知形象、体验情感、获得审美感受的过程,是作为文章客体的学生不断融入作为文章主体的文本的过程,是学生与文章逐渐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写作过程是作为作者的主体走向作为客体的文章的过程,是学生纵观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并形成蓬勃之势,达到非表达不可
5、之时的产物。4换言之,阅读过程是从外到内逐步深入其中的过程,即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写作过程则是从内到外逐渐形成运思最终转化为成品的过程,即从“有形”到“无形”的过程。可见,无形和有形是相对的,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二、重视“无形”的思路教学,为学生作文提供“有形”的示范在阅读教学中, “写了什么” 、 “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等常常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备课应该在作者的思路上” , “能把一篇文章的作者思路脉络讲得清楚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 。张志公先生也说:“方法当然需要讲,然而那还不是根本的。根本的问题在思路,在写作要有明确的目的。特别是思路,这是关乎文章
6、 结构的最根本的东西。 ”两位大家的话分别从阅读教学和作文指导两方面强调了行文思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将看似“无形”的行文思路作为语文教学的切入点,用思路教学统率字词句篇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训练,正好抓住了“为什么这样写”这个长期以来难以攻破的关键问题。如:我在教学郑振铎先生咏物散文海燕时,学生就提出了“这篇文章标题为海燕 ,作者为什么要从乡燕起笔”和“为什么要将两种燕子交织起来写”这两个涉及行文思路的问题。通过我的引导,学生最后才逐步明白作者的思路先写乡燕,是有意播撒情种。乡燕刻画得越可爱,作者播撒的乡情就越真挚,文章后半部分的海上思恋就越有坚实的基础。将两种燕子交织起来写,是为了由此
7、及彼、由彼及此;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物及人、由人及物。即把此时此地的生活与彼时彼地的生活融会、结合起来,能委婉曲折地把思乡恋国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又如:我在教学列宁经典论文中国的战争时,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路,我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重点提问学生:“为什么文章第二部分论述的顺序与第一部分最后提出的三个问题的顺序恰好相反呢?”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才逐步认识到:这三个问题是有内在联系的。从写作目的看,作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主义者对这次战争应该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因此,必须首先剖析俄国政府政策的真正含义,考察这次战争对谁有利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核心,后边两个问题是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前提
8、。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就是从“无形”变“有形”的思路教学的具体再现。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看似无形却有形”的行文思路呢?黄希圣先生为此曾提出了三条建议,即从牵发动身的关键词句上提挈思路;从语段的结构关系上理清思路;从写作特点上探究思路。5这的确是经验之谈。笔者认为,记叙文的情节发展一般都有自身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行文思路自然蕴藏其中,只是有时简单,有时复杂;有时采用顺叙写法,有时则要采用倒叙、插叙等写法的不同而已。在议论文中,作者的行文思路一般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毛泽东的政论文改造我们的学习就是这种思路的典型表现。在诗歌中,作者的行文思路有的直接显
9、露,常有直抒胸臆之句;有的间接含蓄,往往采取即事抒情、借景抒情、即物抒情、寓情于理等写法。因此,必须根据情与景、物与志、事与情的关系,才能很好地把握。相对而言,散文中作者的行文思路是较难把握的,因为大多数散文都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懂得:某篇散文“不散”的立意是怎样通过貌似零散的材料来表现的。这个“怎样” ,实质上就是作者的行文思路。如茅盾先生的哲理散文风景谈 ,就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把握。全文思路:表面不涉及政治,实际是借题发挥;六幅“风景画” ,着意描述了当时延安的革命景象,一幅比一幅更美,更富有生气,更寓有深刻含义。段的思路:自然风光人物活动作者议论。重点在人物活
10、动上,而且三个层次衔接自然,逐层深化,最后的议论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句子的思路:以第一段为例,在描写沙漠风光的句子中,为了突出沙漠的辽阔、空旷和单调,选用了“茫茫一片” 、 “纯然一色”等词语,抓住了一些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写,使读者对沙漠风光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此外,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板书图示,也是揭示作者思路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我在教学苏轼散文石钟山记时,就借助下列板书图示来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这种板书,形如回环,由“疑”这一定点出发,沿途经过各点后再照应原点,其好处是能非常清晰地体现作者的行文思路。 “读是为了写,写更需要读” 。课文是学生作文借鉴的范文,只有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无形
11、”的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再深入到段、句、词、字、标点等微观之处,具体领略作者精当、娴熟的写作技巧等,才能逐步转化为他们的“有形”的写作能力。三、强化“有形”的运思指导,提高“无形”的作文质量运思是文章写作过程中最富于创造性的一项内容。它渗透于文章的整个写作过程,但又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拟题、审题之后,动笔起草之前的这个阶段。对此,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 “结构第一”章中曾经形象地指出:“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工师之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 ”若按笔者的理解,从选题、立意、布
12、局等方面进行酝酿和思考,其思维活动从某一点出发后,沿着某种路子“想”开去,这就是所谓的运思。试想,建造一栋房屋需要“设计” ,完成一个动作需要“预想” ,同理,人们写作一篇文章时更需要“运思” 。(一)全面认识运思的作用齐大卫先生早就指出,构思是一种“预见”这正如别林斯基所说, “当真正的诗人写作的时候,他预见到自己整个的诗篇”6;构思是一种 “发现”文章或作品的意义就在于向人们揭示某种新的、人们所不知晓的道理;构思是一种“内视”用“心灵的眼睛”透视自己所描写的对象,达到像摄影底片等待洗印的程度;构思是一种“凝聚”随着原始积累的不断增多,特别是由于某个事物或某种体验的触动,萌发了写作欲望时,作
13、者便将其逐步地向一个日趋明确的目标集中、靠拢。很明显,他所说的“构思” ,其实质就是我们所说的“运思” ,这四个判断,正好揭示了整个写作过程中“运思”的本质特征。本世纪初,王光祖先生进一步强调了“运思”的四大作用7:1.定向解决主题提炼方向和表达类型。面对大量材料或特定命题,首先要考虑的是主题提炼的方向问题。同时,要揭示事物的意义、表现人物的精神,往往需要通过具体叙述来间接表达;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常常需要抽象的理性观点的直接呈现等等。2.择体选择文章体裁的类型和样式。每种文体都具有特定的表达功能,而文体又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文本内容决定体裁形式,选择、运用哪种文体,取决于表现对象的特点
14、以及作者反映的具体方式。3.选材根据主题类型和文体规格进行选材。情感性的主题,选择能够寄托情思、移情于其中的形象具体的材料;思辨性的主题,选择具有权威性的理论论据和具有雄辩说服力的事实论据。不同的文体规格,材料呈现的形态也不一样。同样是叙事性的具体材料,叙事散文要求完整、具体;抒情散文选用的是零碎片断;而在议论文中则表现为概括性的叙述。4.理序谋篇布局,使主题得到完美充分的展现。精心设置全文线索,围绕线索选材和布局;精心安排开头、中间和结尾,使其“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 。(二)善于借鉴运思的方法梁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专门研究艺术构思的现象和规律的重要篇章,它强调胸襟的开阔
15、,想象的渺远,文思的虚静。当代作家贾平凹在散文就是散文中也说:“要虚,虚怀天下风云,你便有源于高度的自觉,而不沦于就事论事;要静,静观自然万象,你便有精于其道的自信,而不溺于俗艳浮华。 ”古人、今人的卓越智慧,有助于我们对当今各种运思方法的借鉴。如今,随着“运思”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专家纷纷撰文为运思指导支招。在诸多良策中,陆建良先生的“大体轮廓运思法” 、 “随想随记运思法” 、 “全用腹稿运思法”8很有启发价值。革命导师列宁、美学家朱光潜和文学家鲁迅写文章就曾经常常分别采用这三种运思方法。同时,马伟荣先生的“三角运思”法对9我们更有借鉴意义: 1.横向集中型。用互相联系、彼此平行的三个典
16、型事例或道理,集中表现或阐明一个中心思想。如:澜沧江边蝴蝶会的盛况,作者从“多、美、奇”三点来描绘,使之得到了很好的展现。2.纵向深入型。用三个有机联系的事件、情节或道理等逐层加深地揭示一个主题。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府之人对林的“三看”可谓由表及里:一是众人用一般眼看,看出了言谈不俗,身体病弱;二是凤姐用势利眼看,看出了标致超常之美,有讨好贾母的机巧,但都粗而概念化,唯独宝玉用“金刚钻”式的眼看,才既看出了外表之美,又看出了精神气韵的内在之美神形兼备而超凡脱俗的“这一个”美人儿,因而产生了微妙的感情。3.对比突出型。通过对比物的三次对比以突出主题。如:有的人一诗,将两种人相反的生与死对比;两种
17、人对待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对比;人民群众对待这两种人相反态度的对比。这样,两种人的品德、行事、价值、结局,作者的善恶观念和爱憎感情,全都泾渭分明,作品才起到了鞭挞假恶丑、颂扬真善美的积极作用。(三)明确运思的追求目标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告诫我们:“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人是傻子。 ”大量事实也证明,任何一位追求成功的作者,总想说出前人没有讲过的道理,提出前人没有涉及的问题,创造前人没有使用的方法,开辟前人没有接触过的领域,但要切实提高运思的质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深、新、巧”三个方面去努力。先说“深”:把题材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挖掘出来,
18、充分发挥人物、事件、细节、事实和论据的作用,收到以部分暗示全体的艺术效果。如:艾青现代诗礁石 ,字字在明写礁石,字字在暗写自我;描绘的是人们熟悉的具体可见之物,表现的却是历经风浪而斗志不衰、永远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风浪无休止地向“我”扑来,但都被“我”勇敢顽强地顶住了,战胜了。尽管脸上和身上留下深刻的创伤,但“我”仍然坚定不移地坚守真理,热爱生活,笑对风浪,遥望广阔的前景,满怀理想和希望。以礁石为象征物,目的是描画诗人的自身形象,抒写诗人的情怀。全诗立意“隐”而“显” ,以简洁形象的文字集中概括生活,收到了“描写咫尺,表现千里”的效果。再说“新”:在人们熟悉的事物或对象里发现别人没有发现
19、或没有写过的东西。如:福建考生陈刚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文,从常人心目中的“乱世奸雄”曹操身上,挖掘出“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的新亮点,为其统一天下的才气、识时务的睿智、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唱颂歌;从世人唾骂的古人身上,发掘出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的英豪。德国诗人歌德深有感触地说:“独创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得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一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最后说“巧”:运思之难常常就难在“巧”上。欧亨利小说麦琪的礼物通篇都在“巧”字上用功夫:一对贫穷但感情很好的年轻夫妇,各自瞒着对方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卖掉,又分别买了对方一
20、直想要得到的一条表链和一套装饰金发的梳子,以求换来伴侣在圣诞节上的欢欣和幸福。可以想象,当他们互赠礼物时,会是怎样一种伤心、凄凉的场面!其痴情和善意又是何等的感人!这固然是一种巧妙的安排,但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现实必然性!施耐庵水浒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其情节的安排更为巧妙:林冲沽酒,逃脱了草厅倒塌遇害的灾难,这是一巧;草厅倒塌,林冲夜宿山神庙,逃脱了恶人的阴谋,这是二巧;庙门被抵住,陆谦等人罪恶暴露无遗,林冲觉醒,这是三巧;林冲怒火中烧,杀了恶人,恶有恶报,这是四巧。四次巧合,环环相扣,波澜起伏,自然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效果。需要强调的是,运思的深、新、巧不能割裂,三者互相联系,互为补充,
21、相得益彰。思想不深、立意不新的内容很难形成巧妙的布局。 “巧”是形式, “深” 、 “新”是内容,三者的有机结合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总之,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最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要任务。虽然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各有其特定的任务和要求,但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要求这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即要在读中指导写,在写中促进读,要在读中渗透写,在写中深化读。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站在“写作”的角度,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作者的行文思路,变“无形”为“有形” ,使阅读成为写作的先导;在作文教学中,切实加强运思指导,变“有形”为“无形” ,促进阅读鉴赏水平的提高,促进读写的有机结合。至此,我又想起了叶圣陶先生“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谆谆教诲,这当永远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