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电视诗会看节庆媒介仪式的文化艺术突破于隽 (北方工 业大学中文系讲师、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节庆中的文化仪式是人类历史中古老、普遍的文化现象之一。特定群体内的人们在节庆中按照某种既定程序进行着充满象征意味的文化活动与行为,传达出独特的信仰和文化价值,并进行着充满归属感的自我确认。在经历工业文明改造过的现代社会,很多传统节日的文化仪式遭到了破坏和遗弃, 甚至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大众传媒通过媒介事件的营造对传统仪式的形式和功能的替换。而其中,作为现代媒介最主要传播方式的电视因其突破地域空间限制、表现立体等传播特性成为了当代大众寄予信仰、实践仪式最为常见的途径。综艺晚会是电视文化仪式的重
2、要模式之一。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正是由电视创造的媒介仪式对传统春节仪式替代的一个最具典型性的案例。不仅如此,每逢节庆,电视媒体还会通过制造各种大型主题晚会、活动聚合起群体性的收视行为,试图完成文化仪式的打造。然而,这些节庆综艺晚会大多千篇一律,内容上几乎都在呈现“家国和谐”的宏大叙事,形式上也几乎都是综艺演出样态的娱乐节目,久而久之,模式化的风格和形式已被大众所熟知,不仅造成了资源和财力的浪费,也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感到“审美疲劳” ,媒介仪式变成了平庸无奇的“媒介程式”而屡遭诟病。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以央视为代表的电视媒介尝试推出了一种小而有致,并且颇有文化意味的新文化仪式以节庆为主
3、题的电视诗会,在特殊的日子里以一种安静、古雅的方式召唤民族的文化记忆,为节庆屏幕注入了一股高雅之风,也实现了节庆媒介仪式在文化与艺术双方面的探索与突破。一、文化突破:传承节日文化内涵,分享信仰与价值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仪式的功能是强化一种价值和行为方式。 1传统节日文化是关于人的文化,是社会大众的文化,人们不仅需要在节日中休闲和娱2乐,还需要在节庆中参与完成某种“文化仪式” ,进而进行文化身份的确认,认知自己是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主人,体验到一种人生的满足。与西方节庆的狂欢庆理念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不是所谓的“狂欢”,而是农耕加人伦许多节日正是基于农时或岁时的需要产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赋
4、予了尊敬尊长、追念先祖、巩固伦常、维系道德等众多内容。面对传统节日浩瀚多义的文化资源,单纯的欢愉及视听感官的盛宴显然难以负载如此丰厚的文化内涵。相对综艺晚会,诗会是一种精神指向更集中也更符合国人传统中传递精神和价值的表达方式。我国诗歌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诗歌以其丰厚的意蕴和优美凝练的艺术形式继承保留了传统文化中诸如历史生活、道德情操、风俗遗迹、以及人生超越等最具价值的内容。同时,诗歌的发展也与传统节日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传统节日包含的文化信息与情感为历代诗歌艺术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资源,也正是诗歌把祖先在传统节日中表达出来的美好的精神向往和精神准则保留至今,让现代人得以追摹和享用。在传统
5、节日到来之际,以诗会的方式邀约观众欣赏和参与,可以使观众在享受诗歌艺术之美的同时,感受到诗歌中传递出的风雅无比而历久弥新的人文内涵,不啻为一种对节庆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可行途径。自 2004 年至今,中央电视台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新年诗会”,在清明、端午、中秋的节庆中也增加了相应的主题诗会。在中央台的影响下,北京台、青海台、辽宁台、重庆台等诸多地方台也相继在节庆时刻推出了自制诗会这一颇具营养的文化大餐。在电视主题诗会中,创作者摒弃了宏大叙事,也摒弃了对于时下热点文娱的热捧,注重对于传承节日文化内涵的开掘。诗会择选的诗歌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和精神内涵。让人们在吟咏之间追味过去,在
6、抒怀之时凝视现实,在分行的文字里聆听到时间老人的足音。如,在中央台 2011 新年诗会春天的心中,节目主持人在开场时就引用了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句:“此刻,我应该撑船过河,完成催花绽放的任务,因为春天已踏上归途” 。一句浪漫的诗句直接把观众带入了一幕春意盎然、诗性蓬勃的寻春之旅。在南宋诗僧志南的绝句中,观众随着朗诵者开始了微风细雨中的惬意的春日远游;在于坚的现代诗整个春天一诗中,观众和朗诵者一同体验等待春天的那份惴惴不安;在如今我黑黑的眼睛一诗中,我们3感受到了诗人看待春天万物炙热的恋爱般的目光;在泥土的梦中,我们与春晖大地的心脏一同跳动人们经历了深秋和严冬,对春天的渴望是人们普遍的心愿,诗会春
7、天的心正是将这份渴望和希冀通过古今中外的诗篇诵读出来,表达出来,让心灵与自然、与世界相依,彼此相爱,体现了大自然和人的生命之间的契合与沟通,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精神和价值。而这重文化价值的表达与也正是春节这一国人最重要的节气企盼希望与光明的本义之所在。如果说新春诗会给人带来清新和愉悦的精神洗礼,为清明、端午和中秋打造的诗会则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相应的传统节日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回首近些年央视打造的节庆系列诗会,我们看到,在清幽淡雅的“清明诗会”系列中,节目敞开了对先人生活的追忆与对千年诗情的寻觅;在庄重典雅的“端午诗会”系列中,节目呈现了对于气节和真理的追求与礼赞;在深情浪漫的“中秋诗会
8、”系列中,植根于整个民族心灵中那种对于爱和永恒的期许与执着被感性、畅快地尽情抒发。 “以诗歌的名义节日,以节日的名义诗歌” ,电视诗会用宁静却有力量的方式创造了的人们心灵洗礼、灵魂回归的重要仪式,让仪式中的人们感受到了共同价值与信仰的分享,也在分享和感动中获得了精神的自足与超越。“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和提高民族自信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和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 2。电视诗会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对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继承,对于时代审美需求的顺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电视诗会的文化平台,一种承载时代精神的新节日内涵正在逐步创造和建构。在“2008 年端午
9、诗会”中“爱国情怀”与关注汶川地震和奥运圣火传递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唤起了人们群众“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多难兴邦”为中国加油、为奥运努力的坚强情怀;在 2010“献给世博会的歌”系列节庆诗会中,世界五大洲的经典名诗被聚合在一起,让观众在多元化的语境里,探寻人类内心深处共同的情感体验。与以往的媒介文化仪式不同,电视诗会在节日当中制造了主动意义的生成,结合现实语境聚合当代人散落的精神,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做出的某种回应和延续。在大众文化流行的现代社会中,作为文化仪式的电视诗会传承传统文化,4表达时代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大众文化的浮躁之风当中传统节日散发出的独特意境和艺术美感。不仅如此,电视诗
10、会的文化持续效应也明显强于转瞬即逝的感官刺激和浅表娱乐,它将习惯于被削平深度的大众心态引领到格调高雅的情致之中,让人们透过诗的意蕴来启迪心智,思考人生,获得先哲生命的力量。把握先人透过诗歌传递至今的文化脉动,从而感悟节日承载的民族文化记忆。电视诗会带动的以节日纪念为主题的全民写诗、诵诗热潮正是电视诗会不同于以往综艺晚会的发酵效应之体现。总之,电视诗会的存在与发展使对于节日的庆贺与狂欢不再单调而轻浅,而是变得厚重、隽永,更具中国特色和时代风采。二、艺术突破:制造诗意景观,打造文化仪式的崇高感作为文化仪式,电视诗会不仅在精神层面通过诗的内容聚合起大众共有的价值观和民族身份认同,在艺术层面更通过诗意
11、景观的创造和庄严、神圣气氛的营造打造了一个特殊的场域,使人们从喧闹、浮躁的生活中解脱出来,重返内心和意象化世界,让节日的情感在此情此境中得以抒发和流淌,让文化仪式变成了真正可以寄托灵性的公共空间。屏幕意境的营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充满诗性的视听语言和充满崇高感的仪式性节目创造。(一)充满诗性的视听语言首先,从视觉语言来看,电视诗会呈现给观众的就像一幅幅唯美动人、意蕴深长的水墨画,水墨画间展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之美。电视诗会大都选取如枫泾、千灯、同里等文化古镇作为拍摄场地,草木、竹林、落花、流水以及粉墙黛瓦墙、小河人家、氤氲雨巷、杏花翩然屏幕中处处可见中国文化具体形式的美感。美丽的景致加之编创
12、人员 MV 式的拍摄手法为观众制造了一个虚实相间、如梦似幻的诗意场景。这些形式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已不再只是形式,而是成为了充满形式感的内容,是文化仪式具体情境的一种建构。让观众立即进入了属于国人特有的文化语境,从而被熟悉的情感牵引进入具体仪式完成追寻和体验。不仅如此,电视诗会还借助现代化的声光电色媒介与手段,将诗歌的韵味加以立体的、形象的演绎和再现。朗诵者声情并茂的朗诵与变幻着的光影声色的5有机配合,对现代诗歌的诗意作了一次最为精彩的读解与诠释。比如在“2009新年新诗会”中,海霞朗诵李少君的边地时,海霞身后的屏幕不断变换着一些“边地”的景象,有蓊郁的树,模糊的山影,神秘的古城,还有隐隐的小鸟啁
13、啾声。 边地的诗情画意,被这蕴藏着无限深意的光影声色充分地展演出来。其次,电视诗会亦是一场听觉的艺术。诗作的朗诵者都是著名的演员和资深节目主持人, 艺术家们用醇美的声音动情演绎、诠释着诗作的内容,给人带来不同凡响的听觉享受。除了朗诵之外,音乐亦是情感的制造的手段。用音乐为诗歌注解,用音乐赋予诗歌情绪。在“2009 春节诗会”中,编创人员还邀请了世界著名二胡演奏家许可的倾情加盟,为现场录制了两首二胡名曲,实现了音乐与诗歌的精彩对话。在“2011 新春诗会”中,女歌手曹芙嘉一首空灵轻透的仲尼为诗会增添了超逸出尘的意境。唯美的画面、醇美的声音、精致的包装、充满中国式古雅韵味的整体风格,这就是电视诗会
14、通过视听语言创造的诗意场域。在大众文化流行浮躁的社会中,犹如一泓甘泉,冲击召唤着心灵,让心灵安静下来,接受文化的洗礼。(二)充满崇高感的仪式性节目创造文化仪式作为价值体系与信仰的表现和载体在整体风格上应当具有一定的庄严、神圣的精神气质。文化传播活动中,如果没有敬畏感和崇高感,就容易导致流于形式、浅尝辄止等现象的发生。因而,增强文化仪式形式上的崇高感是文化仪式打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电视诗会通过充满崇高感的仪式化环节、节目的创意营造了诗会庄严、神圣的气质,增强了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崇敬感和惊叹感,为人们营造了一种俯仰古今,追摹先贤的文化空间。在电视节庆诗会节目中,编创人员在仪式性节目的创造方面做
15、了许多尝试和探索。结合传统文化内涵的怀古表演就是其中的重要形式。在北京台的“2010 清明诗会”中,由百人身着古装、抚古琴表演的七律清明祭,将“慎终追远、祭祖迎春”的文化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这种角色扮演的仪式环节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情景体验,具体感知了诗歌发源的时空与具体生命情境。表演者仿佛已不再是自己,而是穿越了时空实现了与诗人、先人的对接。于是在表达效果上,观众所看到的也不再是简单的朗诵,而是表演者投入的生命表达,他们个个饱含深情,将诗境化若己出,用生命来放歌,让诗词从内心6流淌而出。从灵魂深处传递的真挚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艺术震撼。此外,让更多民众参与也是一项重要的仪式性创新,“仪式当中最高
16、的价值在于参与、交流和分享” 3,这既是增强民众了解、喜爱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提升民众精神文明水平的有效举措。在北京台的“2010 清明诗会”中,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 3000 多名群众组成了多个方阵,用诗句吐露真诚的心声,尽管他们的朗诵和表演不像艺术家那样娴熟,但那些真诚的声音、生动的表达无疑具有更大的艺术感染力。节日之所以为节日,从个体层面来讲,在于它提供了不同于日常化的思考、娱乐活动的空间与可能。电视诗会在形式上如诗的意境和崇高感的探索创造,使它相对于那些狂欢娱乐类的综艺晚会更能召唤起观众“心中的圣洁和灵光” 4,完成的巩固集体记忆、提升审美价值、丰富精神生活的媒介任务。电视诗会在艺术层面
17、突破了固有的综艺晚会类的文化仪式模式不仅是对节庆文化仪式形式多样性的有效探索,也是对电视艺术审美空间的极大拓展。电视艺术的最高使命是审美地把握世界,尤其在一个技术至上、视觉奇观盛行的时代,电视文化艺术更需要呈现给观众的是精神上的安顿而非物质的导引。在给人们带来愉悦、快感、自由、净化等审美效应的同时,要承载的是对人类情感的护卫、对生命意义的关照、对人类终极关怀的表达。我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资源丰富,需要符合时代精神好的文化仪式予以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人文资源与电视媒介表达的结合是提升电视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电视媒体作为社会之公器传播文化、为时代立言功能之所在。节庆电视诗会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明
18、确的未来,我们还是希望它能像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一样成为经典,成为习俗,成为为人们灵魂留守而不为收视率绑架的庆典仪式。而电视媒体也应该看到广大受众心灵最深处的期待和需要,利用传统节日契机,不断创造出像电视诗会这样有文化、有品位、感染人、引人向上,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新的文化仪式。惟其如此,才能使电视艺术越来越释放其“化人养心” 5的艺术光芒,无悔于“染乎世情,系乎时序”的时代艺术! 1 转引自李育红、杨永燕:文化独特的外现形式仪式 , 广西社会科学 ,2008 年第 5 期。2 郑保卫: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 新闻与写作 ,2007 年第 2 期。3 周文:传统节日:文化、仪式与电视传播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版) ,2010 年9 月。74 张晶、宋洁:论电视崇高感及在传媒文化中的历史性功能 , 现代传播 ,2011 年第1 期。5 仲呈祥: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经验 , 当代电视 ,2008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