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剂量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比较【关键词】 剖宫产剖宫产手术的特点为手术时间短,急诊多,同时要确保母婴安全。我院 2003 年 10 月2005 年 5 月采用不同剂量布比卡因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用于剖宫产术,并探讨其麻醉止痛效果、肌松效果、对循环功能的影响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足月妊娠 3642 周择期剖宫产术患者 200 例,ASA级,年龄 2045 岁,体重 5097kg,身高 145173cm,术前均无腰麻禁忌证,无心肺功能异常,随机分为 A、B 两组,每组各 100 例。1.2 方法 患者入室后采
2、用多参数监护仪常规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同时于肘正中或前臂建立静脉通路,在麻醉注药前先予乳酸林格液 300500ml 适量扩容。两组均选左侧卧位 L23 椎间隙直入穿刺法,穿刺用联合穿刺包,16G 硬膜外穿刺针,硬膜外穿刺成功后,采用针内针法置入 25G笔尖式脊麻针,脑脊液流出后,A 组缓慢注入 0.5%布比卡因1.5ml(7.5mg) ,B 组缓慢注入 0.5%布比卡因 1ml(5mg) ,注药速度均为 1015s/ml,然后退出腰穿针置入硬膜外导管,妥善固定导管后平卧。1.3 观察指标 (1)感觉阻滞平面测定:针尖测定皮肤感觉消失为感觉阻滞平面。 (2)疼痛评分:让患者
3、给出疼痛数值,无痛、轻痛、剧痛。 (3)肌松质量:由手术医师评定,肌松效果好为满意,肌松效果不可接受为不满意。 (4)血流动力学监测:用多参数监护仪记录给药前、给药时、给药后每间隔 2min 至术毕的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下降的基础值为入室血压的 2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2 结果两组止痛与肌松效果均为满意,但对循环功能影响与不良反应差异有显著性,见表 1。A 组 410min 麻醉平面固定于 T4,有2 例麻醉平面高达 T2,血压下降基础值 20%以上 66 例(66%) ,恶心、呕吐 1
4、4 例(14%) ,头晕、心悸、胸闷 10 例(10%) ,经面罩吸氧、静脉注入麻黄碱 1530mg、快速补液后,上述不良反应均能纠正。B 组 512min 麻醉平面固定在 T68,轻度血压下降 29 例(29%) ,恶心、呕吐 2 例(2%) ,头晕、心悸、胸闷1 例(1%) ,经吸氧、注入麻黄碱 1020mg 上述不良反应很快纠正。运动感觉恢复时间 A 组较 B 组长。术后并发症 A 组仅有 1例术后第 3 天出现轻微头痛,未经特殊处理,第 4 天症状消失,B 组没有并发症发生。表 1 麻醉后情况及并发症(略)注:两组比较,*P0.053 讨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近年来已成为妇产科手术受欢迎
5、的麻醉方法,与单纯硬膜外麻醉比较,CSEA 优点是麻醉起效快,阻滞完善,用药量少,可根据手术的需要,延长阻滞时间1 。由于腰麻针的改进使术后头痛的发生率大大减少2 。CSEA 有很多优点,但是影响 CSEA 阻滞范围及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如穿刺点的选择、穿刺针缺口方向、注药速度、注药时患者体位、局麻药剂量及比重等,但最主要的因素是注药时患者体位和局麻药剂量3 。本观察两组,相同浓度不同剂量的布比卡因出现的阻滞范围及不良反应不同,A 组 0.5%布比卡因1.5ml(7.5mg)较 B 组 0.5%布比卡因 1ml(5mg)所阻滞的范围广(T4 甚至 T2) ,低血压、恶心、呕吐、头晕、心悸、胸闷
6、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这就说明随着布比卡因腰麻剂量增加麻醉阻滞范围扩大,同时由于其交感神经阻滞范围扩大导致低血压、恶心、呕吐、头晕、心悸、胸闷。A 组与 B 组镇痛效果、肌松效果无明显差异,B 组低血压、恶心、呕吐、头晕、心悸、胸闷的发生率较 A 组低,出现上述症状,用加快输液速度、少量麻黄素就可以纠正。另外,产妇均以腹式呼吸为主,阻滞平面过广使腹式呼吸遭受抑制,膈肌活动受限,对子宫收缩也有明显抑制4 ,容易造成失血量过多。4 结论根据本组观察提示,CSEA 时,0.5%布比卡因 5mg(1ml)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剖宫产术,不仅能提供满意的止痛和肌松效果,而且不良反应少,运动阻滞恢复早,可确保母婴的安全。【参考文献】1 王华民,李志学,曲仁海.腰麻硬膜外复合麻醉法 10 年临床分析.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10):624.2 武庆萍,姚尚荣.椎管内分娩镇痛进展.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6(11):567.3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 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86-1087.4 马邃,赵俊,顾振华,等.硬膜外麻醉下呼吸的肌电图变化.中华麻醉学杂志,1982,2(4):196.作者单位: 102488 北京,北京市房山区妇幼保健院麻醉科作者:袁书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