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学生学习成长的启示: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程。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其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离开学习者本身对刺激的反应及其所受到的强化,学习就不能产生;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1 ) 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 1、模仿学习的实验 说明对榜样的奖励能使儿童表现出榜样的行为,对榜样的惩罚则使儿童避免榜样行为2、比较口头劝说和榜样
2、行为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表明劝说只能影响儿童的口头行为,对实际行为则无影响;行为示范对儿童的外部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二)观察学习的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 注意学习的对象是观察学习的第一步,观察学习的方式和数量都由注意过程筛选和确定。保持过程 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注意是观察学习的第一步,要使榜样行为对学习者的行为发生影响,学习者还必须记住榜样的行为,即将其保持在头脑中。动作再现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是将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为行为,这是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动作再现过程主要包括动作的认知组织、实际动作和动作监控三步。
3、动机过程 动机是推动人行动的内部动力。动机过程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始终,它引起和维持着人的观察学习活动。人的活动的动机来自过去别人和自己在类似行为上受到的强化,包括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其中前两种属于外部强化,第三种属于内部强化。 替代性强化指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直接强化就是学习者行为本身受到强化,如教师对取得优秀学习成绩的学生进行表扬。自我强化指人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并以自己确定的奖励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协同作用,都对行为产生影响。外部强化与内部强化一致时能给行为以最大的激励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外部强化并尽可能使之转化为
4、学生的自我强化,来推动学生的学习。(三)榜样示范的类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十分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整个观察学习过程就是通过学习者观察榜样的不同示范而进行的。行为示范 言语示范象征示范 抽象示范 (四)模仿学习的类型 参与性模仿 创造性模仿 延迟性模仿 特点: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交互决定论。班杜拉认为,一种心理学理论的价值在于它能否准确地预测行为,它必须能正确地说明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以及引起行为变化的中介机制。 从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看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受心理和环境两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人与环境交互作用对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班杜拉认为从这个观点出发,就能够成功地预测人的行为
5、。 承认直接学习同时更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提出观察学习的强化机制是替代性强化。 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观察学习的过程、榜样示范和模仿学习的类型。强调人能够使用语言符号,从而扩大了观察学习的范围。强调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强化。 评价:首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这使人们对榜样在儿童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教育者应该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注意言传,更应该注意身教,使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另外,我们从班杜拉的实验中也看到年幼儿童易于模仿地位高的人(如父母、教师、英雄模范人物) ;对受奖行为比受惩行为模仿的可能性大;敌对的攻击
6、性行为最易被模仿,因此电视、电影中提供过多攻击性场面,是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即使是好的影片,教师与家长也应该加强指导,以免儿童模仿与社会道德相悖的思想行为。 其次,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对我们有效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也有启发作用。比如:教学中教师认真作好示范,突出知识技能的主要特征,吸引学生的注意;提供详细的言语解释,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表象系统和符号编码;在学生运用知识或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纠正或改正学生的错误,并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之通过自我调节来改进自己的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把强化理论和信息加工观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强调了行为的操作过程,又重
7、视行为获得过程中的内部活动,是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发展,使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又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变革。1、班杜拉在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中提出了人类的观察学习模式,并且,班杜拉在论述观察学习过程中反应信息的传递时指出:不同的示范形式具有不同的效果,用言语难以传递图像及实际行动所具有的同等量的信息,而且图像和实际行为的示范形式在引起注意方面也比言语描述更为有力。 这些理论与我们所说的“身教胜于言教”的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为教育上解释学习行为的自律问题提供了依据。教师应把学习刻苦、自觉守纪、品德优良的学生典范确立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使学生沉浸在_种良好的氛围中,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从
8、而使学生自觉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可以用优秀科学家、有成就者的事迹来教育学生,这会产生鞭策激励的巨大力量。此外,教师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行为表现,为学生起到好的示范作用。2、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对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促进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发展起到了町低估的作用,对于探讨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首先,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设立通向成功的阶梯。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使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给学生创造成功的
9、机会,为学生铺好通向成功的阶梯。其次,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及时肯定的评价。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我们给予其积极肯定的评价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激励其他学生的观察学习行为。对于相对较差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而不是一味指责,以逐渐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最后,要侧重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能力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础,因此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能力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自然会得到提高。我们应该让每个学生在班集体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让每个学生都在班级中负有一定的责任,都有为大家服务的机会,并不断地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从而培养学生的自
10、信,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3、班杜拉在论述创造性示范的影响时指出:接触多种榜样的人更具有创新性,观察学习是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榜样越是多样化,观察者就越有可能做出创造性的反应。这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就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示范者。人们在社会中常常要面对多个或多种榜样的影响,观察者很难仅仅根据某一个榜样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模式。人们常常把不同榜样的各个方面组合成一个与任何一个榜样都不同的新的混合体。事实表明,小 I 的学生看到样的教师榜样,他们会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教师的特征,凶而从教师那里习得不同的行为特征,从而使他们的个性特征间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教师。文学、艺术等的创新也往往足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
11、上而成的。因此,多种榜样和永范将激发观察学习者创造出新的、具有创造性的行为。现代社会,电影、电视和其他声像信息传播媒介为社会学习提供 J,广泛的信息来源,为观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学校和教师应该多-止学生接触这方面的教学资源,用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看到 I 刊爪范者的行为模式,为学生好的创新性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和激励机制。4、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为教育中的示范教学、观摩教学以及教学演示等行为提供理论依据。观察学习是人们行为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观察学习中,范者对学习者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示范不仅仅影响人们的行为反应,在不同类型的示范影响下,人们通过观察学习,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其中包括判断标准
12、、言语方式、慨念结构、信息处理策略、认知策略、行为标准、道德判断、个性特征和新的行为方式等。在教育中的示范教学、观摩教学等方式可以为其他教学者提供一种榜样示范作用,使教学者之问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小断提高教学质量。5、在说明强化在观察学习中的作用时班杜拉指出,与其等待对榜样的模仿出现后才给予奖赏,如事先让观察者预测选择榜样的行为会带来益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观察学习。这就要求教育者对学生的思想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对积极、正确的榜样的观察模仿学习行为会给他们带来益处。即增加学生对观察学习良好行为的自我强化,以促进他们良好行为模式的形成。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自我奖惩标准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逐
13、步确立起来的。个体可以通过模仿父母、同伴或权威人物的示范行为获得评判标准;也町能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教师或其他年长者对符合他们信念和标准的行为予以奖励,符合者予以惩罚,使个体将这些信念和标准内化为自己的标准,掌握道德的、伦理的评价尺度;或者是凭借榜样作用,学习怎样借助道德的要求或论点为白己的标准提供合理的依据。因此,父母、教师要在儿童自我奖惩标准确立的过程中起到方向标的作用,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此外,我们应该看到,观察学习对于人的个性形成、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养成、道德品质和社会性行为的塑造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就是教育人的一所人学校,而观察学习就是人们在这个大学校里进行有意或无意学
14、习的主要方式。一个社会要学会利用这所学校影响和塑造每个社会成员。我们要力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创造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火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社会性学习向着健康、义明的方向发展。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的认识:1.意识层次理论意识层次结构理论阐述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前意识和无意识却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意识即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有逻辑性、时空
15、规定性和现实性。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无意识(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自我(ego )是个体出生后,在现
16、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
17、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3.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佛
18、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口腔期(oral stage,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肛门期(anal stage,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言是重要关键。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
19、所谓的肛门性格者,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刚复、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性器期(phallic stage,岁)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此时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质上已算是“手淫 ”的开始。幼儿在此时期已能辨识男女性别,并以父母中之异性者为“性爱”的对象。于是出现了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这现象称为恋母情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对象,则称为恋父情结。潜伏期(latent stage,岁至青春期)七岁以后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此一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在情感
20、上较前疏远,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两性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后)此时期开始时间,男生约在岁,女生约在岁,此时期个体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两性差异开始显著。自此以后,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的发展以臻成熟。沙利文的人际理论(Sullivans Interpersonal Theo-ry) H.S.沙利文是美国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中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沙利文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关于人格形成的学说,其人格理论又称作人际理论,集中表现在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一书中。该书是沙利文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21、是在他 1942 年逝世后由 H。佩里等人编辑,纽约诺顿出版公司 1953 年出版的。这部著作的中心内容是把精神病学概述为人际关系的科学,强调人的社会性本质,认为人格、精神病、诊断和治疗等都可以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和处理。沙利文在其人际理论中曾先后提出过四个关键要领信为把握这些概念是了解他的理论的先决条件。这四个关键概念是:(1 )人类本质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表现为人妹关系,因此可以用人际术语界定精神病、人格、诊断和治疗等概念。(2)焦虑。它在人格形成和人格障碍中起决定性作用。(3 )操作。在人际领域中,有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是一种操作。人际操作如何,既可导致人格障碍和精神病,也可治愈人
22、格障碍和精神病。(4)发展序列。这种发展序列表现在人格上,指人格发展的阶段性。一、 人类本质的社会性在人类本质的社会性总是上,沙利文的基本观点是:一个人出生后,就生活在一个复杂、变动的人际关系之中,这种人际关系就是他的社会性。人的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存在。单单研究个人本身而不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无法确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要格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有鉴于此,他把人格定义为“在使人类生活具有牲的经常发生的人际情境中相对持久的形式”。即便是隐士和独居者,其生活也存在人际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在表象、记忆、幻想中实现和保持这种关系。早在
23、1925 年,沙利文就在马利兰州的西帕德布拉特医院开辟了专门病室,治疗一些男性少年的严重精神分裂症。沙利反对当时对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看法,即信为精神分裂症是遗传的,或认为它是一种自恋精神症。相反,他根据对患者动机的探讨,认为精神分裂症主要由于患者童年人际关系的破坏,产生思想怪癖或象征化行为,在想象中占有自己和他人,导致口才思维、情感、活动的歪曲和经验组织的分裂。沙利文把精神分裂症的起因一直追溯到幼儿与一个坏母亲之间的关系,也即獐在同冷漠无情、过度指斥、无理要示的母亲生活之后,便会对建立其他人际关系充满焦虑、戒备和怀疑。二、 焦虑沙利文认为,焦虑是人际领域中最具决定作用的形成性影响。个体的行为动机
24、,由两种内部的紧张状态引起:一是生理的需求,如饥渴、性等,满足这些需求,紧张得到解除,个体获得满足的体验;二是人际关系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产生的焦虑,如果焦虑性的紧张得以解除,个体得到的经验就是“人际安全”。这里,人际关系的安全对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例如,焦虑最初来自婴儿时期的无助特性。当婴儿饥饿或不适哭泣时,父母就会立即予以反应。这种哭泣成为一种获得生理满足和人际安全的工具,并直接导致两个结果:由需要的减弱而引起的满足,由维持必须的关系而获得的安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慢慢形成一种自我系统,其功能就在于寻求满足和获得安全,以降低身心的紧张和焦虑状态。这种自我系统可以说是个体对人际关
25、系的知觉和要领的一个过滤器或参照系。如果个体不公获得生理需要的满足,而且处于自尊状态并在别人中间保持威望,他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感;如果外界事物或他人的评价与自我系统不相符合,他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感。面对焦虑和安全的矛盾,个体会进行各种探索。一种情况是,个体调节自己的自我系统去适应外界事物或他人的评价,借以减轻焦虑,获得安全。最常见的是,受到别人赞许的行为会得以加强,受到别人非难的行为会得到限制或约束。这里,意识的过程和行为的控制均是为了迎合别的的期待,目的是减轻焦虑和获得安全。另一种情况是,个体企图回避导致焦虑的人际情境。当安全感面临威胁时,例如父母的愤怒指斥,儿童可能通过对它们作也选择性地不予注
26、意和不给化们贴标签来证明这些愤怒与己无关。这样,虽然愤怒仍然存在,但儿童已经停止了对它们的意识。这里,用沙利文的话来说,就是“安全感通过的意识从人格的一个方面清除出去而得以保持”。再一种情况是,个体对导致焦虑的人际情境作出不正确的反应方式,沙利文称之为“ 反应的歪曲”,主要表现在个休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作错误感知、错误理解和误巾标签,以此来减轻焦虑。三、 操作操作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个体对人际情境的操作,二是心理治疗中使患者重新认识人际关系的操作。个体对人际情境的操作,是指个体在遇到自我系统与外界评价不相符合时作出 的防御功能,沙利文称之为“自我动能” 。这种自我动能是自我系统中的一种习惯的、
27、持久的动机形式,是人所意识到的一种意象,是由反省的评价所构成,是形成一种安全感的动能,是人格发展的首要因素。自我动能的防御功能主要有三类:(1 )升华作用,即当个体处于焦虑和安全的矛盾时,调节自己的自我系统以迎合外界的期望和评价。上述的第一种情况即是如此。在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一书中,沙利文有时又把这种升华作用的防御功能称作“自我的生长动力”,用以描述个体在人际领域中日益趋向监控、评价和调节活动的复杂过程。(2 )分裂,即当个体处于焦虑和安全的矛盾时,对外界的非难或指斥有选择性地不予注意,或不给它们巾上标签,以示与己无关。上述的第二种情况即是如此。(3)情动性反应错乱,即当个体处于焦虑和安全的矛
28、盾时,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作出歪曲的反映,包括错误感知、错误理解和误贴标签。上述第三种情况即是如此。沙利文对这种情动性反应错乱或反应的歪曲曾作过详细的描述。主为那些把维护安全感置于主要地位的儿童容易在人际领域持非常歪曲的理解,他们对自己的欺骗表现在:说服别人把自己看作为自己希望别人想见的人,或者防止别人把自己看作为自己不希望别人想见的人。他们不只错误地知觉自己的操作,而且还错误地知觉别人的操作,用象征化的行为想象占有自己和别人,或拔高自己贬低别人,或怀疑别人抱有恶意。“他们乐意知觉这些象征化的行为,与它们的关系胜似与实实在在的人的关系。他们谨慎地接近人际情境,用警戒的、防御性的,有时甚至是异乎寻
29、常的方式进行交际,其结果是反无数的歪曲置于实际的情境之上。”操作的另一个含义是心理治疗中使患者重新认识人际关系的操作。沙利文倡导了许多策略用以探测人际关系中的歪曲和伴随着这些歪曲而也现的焦虑,并通过帮助患者去体验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感来建立自己与他人的政党关系。他的理论假设是“一类论”的观点,即主张患者与常人同类,他们不是特殊的人,患者的一些象征化行为和怪癖思想,在常人的思想中偶尔也会瞬息出现。可见患者的行为和思想与常人只存在量的判别与此相适应,沙利文主张在治疗时要了解患者、尊重患者,确信患者能够了解人际情境中的操作,甚至患者描述内部体验的努力也应视作人际领域中的一种操作;治疗者必须与患者合作,
30、使自己成为患者操作中的参与者,并考虑在这一参与观察的过程中出现的评价和治疗数据;治疗应使患者对新的情境作出适应,其指标是协助患者把“私人模式”转化为“公共模式”。沙利文特别推崇访谈法,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但对治疗者有着更高的技能要求。四、 发展序列沙利文认为,人生来具有一种自我调节和整合的功能,使人的潜能向完善的方向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格具有连续怕,个体必须达到某种能力的成熟才能意识到外界环境中的种种人际关系,从而加以对待和适应。因此,可以根据与某种能力成熟才能意识到外界环境中的种种人际关系,从而另以对待和适应。因此,可以根据与某种能力成熟的相当年龄而把人格发展分为如下六个阶段:
31、第一阶段:婴儿期。这时婴儿处于无能状态,只要求得到生理需要的满足,认知经验处于与环境混沌不分的未分化阶段,婴儿与母亲的忧乐感情息息相通,沙利文称这种交流为“口腔区的相互使用”。在该阶段末,认知经验表现为内部尚缺乏共同有效性意义的不完善反应模式,母亲因对婴儿持赞许或不赞许态度而被他视为好母亲或坏母亲的象征,与此同时出现了被别人视为最初自我的好我和坏我。第二阶段:儿童期。由于语言的发展,儿童已能学习文化,自我系统仍按赞许或不赞许的形式积极生成。当儿童感到与别人交往时难免会遇到非难时,他就开始习得了升华作用这种防御功能,反之他就学会运用分裂和情动性反应错乱两种防御功能。第三阶段:少年期。这时个人的认
32、知经验开始达到综合模式,已能认识各种不同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接受它们的共同有效性的意义。这个过程要持续到青年团后期。少年期已经社会化了,懂得了竞争与合作,其自我动能的主要方面是保持名誉。少年不仅学会了主动避开不感兴趣的事物,而且学会了区别现实与幻想。沙利文认为这时的少年往往过早以成人的文化定型自居,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时期是一个人格发展的危险期限。第四阶段:前青年期。这一阶段产生了一种寻求同性密友的需要,它对人格的发展极为重要。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自我中心主义转向爱情,能够体会到别人的满足 和安全与自己的同等重要。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慷慨、平等、谅解、互信等牲。自我动能主要表现为升华作用。但如果发
33、展受阴,则引向分裂和情动性反应错乱。第五、六阶段:青年期。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从情欲行为 定型到身心的完全成熟。这时期个体的主要任务是很好地与情欲动能相适应,否则会与社会发生剧烈冲突,丧失前青春期的价值而倒退到少年期。如果只遇到最小阴力,则可与别人在心理和情欲上产生真正的亲密。沙利文指出,由于人格在各发展阶段都有可能遇到障碍,因此可能出现下列 10 种综合症:(1)自我专注的人;(2 )难以纠正的人;( 3)违拗的人;( 4)非整合性或精神变态的人;(5)口吃者;(6)受野心驱使的人;(7 )反社会的人;(8)不适当的人;(9)同性恋的人;(10)长期的青年人。然而,这些人格综合症带有心理社会性质,并不与哪一发展阶段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