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南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20112015 年)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为了部署好这一时期的发展,按照中、省、市“ 十二五 ”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南郑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一、 “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结构调整、对外开放、项目带动”三大战略,奋力推进“五大突破”,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成功克服汶川大地震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全县广
2、大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克难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为今后加快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2 -(一) “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五 年 来 , 县 域 经 济 快 速 发 展 , 到 “十 一 五 ”末 , 全 县 生 产 总值 达 到 73.72 亿 元 , 是 2005 年 的 2.3 倍 , 年 均 增 长 13.5%,比 “十 一 五 ”规 划 增 速 快 2.5 个 百 分 点 ; 人均生产总值 14818 元,年均增长 13.5%,比
3、“十一五” 规划增速快 2.9 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2.7 亿元,是 2005 年的 2.6 倍,年均增长 21.1%,比“ 十一五 ”规划增速快 6.1 个百分点。2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 22.83 亿元,年均增长 6.9%,比“十一五” 规划增速快 0.9 个百分点;粮油产量稳步攀升,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 58 万亩,粮食总产达到 16.6 万吨,油料面积稳定在23 万亩,油料总产达到 3.23 万吨;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围绕茶叶、生猪、中药材、烤烟、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至 2010 年
4、,茶叶基地面积 8.8 万亩,中药材基地面积 9.7 万亩,烤烟基地面积 1.66 万亩,蔬菜基地面积6.85 万亩,生猪饲养量达到 121.8 万头,出栏 72.6 万头;蚕桑等后续产业快速发展。扶持发展市级龙头企业 13 户,省级龙头企业 3 户,总数达到 16 户。3工业经济突破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基本构筑起以主导产业为支柱、重点企业为支撑、工业园区为平台的新型工业发展格局。到“十- 3 -一五”末,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 67.26 亿元,年均增长 1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 55.88 亿元,年均增长 18.2%,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43.4%,县域工业税
5、收占财政总收入的 90%以上,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县工业形成了烟草、机电加工、建材、矿产冶金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五大支柱工业。工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增强, 汉中秦元新材料公司、汉中精测电器有限公司和陕西神龙药业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4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到“十一五” 末,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22.65 亿元,年均增长15.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0.7%。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按照南郑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 ,以打造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天汉水城两大旅游品牌为重点,相继开发了汉山、圣水、青树、元坝农家乐示范区和草堰酱肉一条街、大河坎鲜鱼一条街等乡村旅游产业。2008 年我县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旅游强县”
6、。到“十一五”末,旅游总人数达到 205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 2.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15.9%和 41.5%。商贸流通兴旺发达,城乡消费日趋活跃,初步形成了以批发、零售为主的多层次、多类别的商贸流通体系。到“十一五”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36 亿元,年均增长 15.9%,比“ 十一五”规划增速快 9.9 个百分点。5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西汉高速公路、南通公路建成通车。交通建设累计投资- 4 -6.97 亿元,建设农村公路 1319 公里,建成五级客运站 8 个,招呼站 59 个,30 个乡(镇)全部修通水泥路或油路,501 个行政村通公路 , 401 个 行 政 村 的 道 路
7、路 面 得 到 硬 化 。 到 “十 一 五 ”末 , 我 县 通 车 公 路 总 里 程 达 到 2164 公 里 , 农 村 公 路 达 到 2062 公里 , 其 中 : 国 道 44 公 里 , 省 道 58 公 里 , 县 道 333 公 里 、 乡 道344 公 里 、 专 用 公 路 94 公 里 、 村 道 1291 公 里 。 水 利 建 设 完 成 投资 2.78 亿 元 , 治 理 水 土 重 点 流 失 面 积 260 平 方 公 里 , 发 展 节 水灌 溉 面 积 5.9 万 亩 , 新 修 和 改 造 基 本 农 田 8.45 万 亩 , 新 建 供 水 工程 1
8、95 处 , 解 决 了 14.8 万 人 的 饮 水 困 难 , 完 成 钟 宝 寨 、 石 马 湾 、灌 沟 、 武 家 沟 、 白 沙 寨 等 13 座 水 库 的 抢 险 性 修 复 及 除 险 加 固 ,水 产 品 产 量 达 到 3910 吨 , 新 增 水 电 装 机 3930 千 瓦 , 水 电 装 机容 量 达 到 1.7 万 千 瓦 。 电 网 建 设 完 成 投 资 2 亿 元 , 新 建 、 改 造 高低 压 线 路 1016 公 里 , 安 装 变 压 器 142 台 ( 套 ) ,完 成 了 28 个 行政 村 通 电 任 务 , 安 装 2471 户 偏 远 山
9、区 无 电 户 光 伏 发 电 设 备 。 到“十 一 五 ”末 , 全 县 乡 通 电 率 100%, 村 通 电 率 100%, 年 销 售 电 量突 破 3 亿 千 瓦 时 。6项目建设迅速推进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到“十一五” 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 72.3 亿元,是“十五”期间的 2.5 倍,年均增长 26.5%,比“十一五”规划增速快 11.5 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实施重点项目 128 个,完成投资 40.3 亿元,是“ 十五”期间的 3 倍。信合大厦、两元公路、烟厂技改、龙岗中- 5 -学等 4
10、0 个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效地改善了我县基础设施条件,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累计投入 15 亿元,建成了南郑大道东段、汉南大道、天汉大道、幸福路、北一路等城市道路,改造亮化了周家坪东西南北大街、背街小巷;完成了大河坎向周家坪供水工程、周家坪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启动了天然气气化工程,建成了大河坎西广场、民乐园;建设了艺苑、银钩桥、幸福嘉苑和阳光新居、北苑居廉租房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大河坎、梁山、圣水近 30 平方公里纳入了汉中市中心城区范围,周家坪作为大市组团建成区面积达到 4.平方公里。建制镇发展到 18 个,乡镇集镇 54 个,城镇常住人口 21.9 万人,城镇化
11、率达到 39.5%。7民生水平不断提升到“十一五” 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4718 元,年均增长 17.6%;农民人均纯收入 4848 元,年均增长 18.9%,比“ 十一五 ”规划增速快 10.9 个百分点。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增就业再就业 21810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3.86%。 “十一五” 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6.73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8 万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步伐加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22627 人,新增参保人数 3622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 12131 人,新增参保人数 1551 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
12、数达 27862 人,新增参保人数7931 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 25080 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 62000 人。- 6 -8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实施科技兴县“366 工程”项目 67 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 56项, 获国家专利 55 件;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6689 人,其中高级职称 186 人,中级职称1346 人,初级职称 5157 人,使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 101.4 人;建 成 农 业 技 术 协 会 47 个 , 评定出 25 个专业 2787 名农民技术员。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县职教中心创建为国家级重
13、点职业技术学校,南郑中学跻身省级标准化高中行列, “双高普九”水平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30 个乡镇卫生院、495 个村卫生室建设全面完成,县医院住院综合楼主体竣工,群众就医条件得到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参合率达 95.2%。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文物保护与利用得到加强,龙岗寺古人类文化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汉调桄桄 ”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口计生工作整体质量进一步提升,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顺利通过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验收,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3以内,低于控制目标。老龄工作
14、稳步推进,建成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严格土地执法,加大土地开发整治力度,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广播电视、民族宗教、统计、 “双创”、 “双拥”等工作卓有成效。- 7 -9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到“十一五” 末,完成人工造林 11.99 万亩,封山育林 5.7 万亩,全民义务植树 654 万株;建成绿色通道 180 公里,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 299.5 万亩,森林覆盖率 59.5%,较“十五”末增长 1.4%;林木绿化率达 65.1%,活立木蓄积达到 1478 万立方米 , 实 现 林 业 社 会 总 产 值 3.27 亿 元 , 较 “十 五 ”末 增 长 10.2%。 万元 生 产 总 值 能 耗
15、 、 主 要 污 染 物 减 排 控 制 在 规 划 范 围 内 , 县 城 环 境空 气 质 量 良 好 , 稳 定 达 到 功 能 区 级 标 准 ; 辖 区 河 流 及 汉 江 过 境段 水 质 稳 定 , 达 到 规 划 控 制 标 准 , 主 要 工 业 污 染 物 排 放 达 标 率98%。10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五年来,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和政策性破产。非公有制经济占 GDP 比重增加到 47.1%,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顺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医药卫生体
16、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在全省率先实施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工作,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全面完成,药品“三统一”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本得到缓解。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县级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提升到加- 8 -快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了投资环境建设年度考核暨“一票否决”实施办法、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设立了招商局、政务大厅,实行项目建设“领办制”和“ 一厅式”服务。广泛参与经济合作与交流,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客商来县投资发展。五年累计签约项目 109 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32.65 亿元,是“十五”期间的
17、 8.4 倍,新希望集团、汉中锌业特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南郑,成为推动南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专栏 1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2005 年 2010 年指 标 单位 2005年“十五”年均增长%2010年完成“十一五 ”年均增长%执行情况一、生产总值 亿元 31.81 7.5 73.7213.5 提前一年完成第一产业 亿元 5.55 2.4 12.816.1 提前三年完成第二产业 亿元 16.48 12.5 38.2614.7 完成其中:工业增加值 亿元 32 15.1 完成第三产业 亿元 9.78 3.8 22.6515.3 提前两年完成二、人均生产总值 元 5753 6
18、.9 1481813.5 提前一年完成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7.43 24.1 24.1 26.5 提前两年完成四、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 10387 15.4 2700521.1 提前一年完成五、农业总产值 亿元 10.73 4.9 22.836.9 提前两年完成其中:猪药茶菜烟占农业产值 % 54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7.21 10 15.3 15.9 提前两年完成- 9 -6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6257 8.9 1471817.6 提前两年完成八、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2042 6.1 4848 18.9 提前两年完成九、城镇化率 % 26 39.5 完成工业总产值
19、 亿元 31.72 9.3 67.2616.2 完成十、工业经济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 亿元 24.22 55.8818.2 完成旅游总人数 万人 69.12 3.4 205 15.9 完成十一、旅游经济 旅游总收入 亿元 0.48 13.7 2.7 41.5 完成总人口 万人 55.29 56.5 完成十二、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 4.4 1.71 完成十三、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完成注:人均生产总值 2010 年数据为预计数(二) “十一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十一五” 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总量规模仍然偏小,与省内强县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产业
20、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结构单一,支柱产业生产规模偏小,工业抗风险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统筹任务艰巨;县城区发展滞后;财源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财力还不能完全满足保稳定、促发展的需求。(三) “十一五”发展的启示1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十一五”发展启示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必须尊重科学、实事求- 10 -是,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的根本宗旨。2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全县必须围绕经济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经
21、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努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聚集区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绿色经济和现代旅游业,着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制约因素,促进全县经济持续良好的发展。3必须始终坚持项目拉动战略通过落实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的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全县经济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多方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分层次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作用,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4必须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坚持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始终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这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5必须始终坚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全县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 20 字方针,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