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概念1.饲料卫生学:是研究饲料中可能存在的、威胁畜禽健康及生产性能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饲料的卫生质量、保障家畜健康和生产对人体安全的动物性食品的科学。2.饲料卫生:有毒有害因素,它们的种类、来源、对动物机体的不良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提高饲料的卫生质量,预防饲源性疾病及其它危害。3.有害有毒物质的分类:来源上分为:受污染而形成的有毒有害物质:物理、化学、生物学。本身具有的或正常成分因某种原因转化而来的有毒有害物质。饲料添加剂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添加剂中的有害杂质或添加剂本身使用不当。性质上分为:物理因素 机械性混杂物、光敏物质、放射性物质化学因素 含
2、有毒素或可转变为毒素的成分(棉酚、NO2-)、工业污染物(氟化物、砷、汞等) 、农药残留(有机氯、有机磷、有机胂) 、植物病害(麦角病、黑穗病) 、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等)生物因素 细菌及其毒素(肉毒梭菌、沙门氏菌) 、仓虫(玉米象)4. 绿色贸易壁垒:关贸总协定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贸易政策可以不受正常关贸总协定的约束。这是绿色技术标准(绿色贸易壁垒),它具有合法性和隐蔽性,是国际贸易事务中的一把“双刃剑” 。5. 外源化合物:在 人 类 生 活 的 外 界 环 境 中 , 可 与 机 体 接 触 后 进 入 体 内 , 并 且有 生 物 活 性 , 导 致 一
3、 定 生 物 学 作 用 的 化 学 物 质 , 则 称 为 外 源 性 化 合 物 , 又 称外 来 化 合 物 。6.毒物:指较小剂量就能引起动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质。毒物的概念是相对,其中剂量大小是很重要的。毒素:生物体内形成、可引起其他生物体损害的物质称为生物毒素。毒性:外源性毒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损害的相对能力称为毒性。安全饲料:在 合 理 使 用 下 , 对 饲 养 动 物 、 生 产 者 、 动 物 产 品 消 费 者 和 生 态 环境 没 有 直 接 的 或 潜 在 的 不 良 影 响 的 饲 料 。7.剂量: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
4、素,指数量。效应: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8. 常用毒性参数以及相互关系、三致作用:致死剂量、绝对致死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相互关系:最大无作用剂量、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半数致死量、绝对致死量(作用强度由小到大)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慢性毒作用带)急性阈剂量、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半数致死量(急性毒作用带)三致作用:毒物的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9.生物转运:是各种物质透过生物膜在细胞及细胞器内外之间的交换过程。营养物、内源物和外
5、源物通过多次透过生物膜完成生物转运过程。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通过不同途径被吸收进入机体之后,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衍生物,称为生物转化或代谢转化。毒物吸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称为毒物的生物转化或代谢转化。大多数有机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反应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第一相反应】和结合(合成) 【第二相反应】几类。第一相反应后必将在第二相反应中进行结合反应。10.外源化合物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联合作用类型评价 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效应线图法(以急性中毒试验为前提)11.非淀粉多糖:谷物中的多糖从化学上分为贮存多糖和结构
6、多糖两种类型,后者称为非淀粉多糖(NSP),是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多糖。纤维素构成细胞壁的骨架;半纤维素为细胞壁间质的组成成分,包括阿拉伯木聚糖、-葡聚糖、甘露糖等;果胶多糖为细胞间黏结物,包括聚半乳糖醛酸等。12.植酸磷及应用:植酸是肌醇六磷酸的习惯称呼,化学名称为环已六醇六磷酸酯.植物体内的植酸一般无游离形式,几乎都是以复盐(与若干金属离子结合)或单盐(与一个金属离子结合)的形式存在,称之为植酸盐(phytate)或肌醇六磷酸盐。13.霉菌毒素:霉菌在基质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或称次生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赤酶烯酮
7、: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 F-2 毒素或雌性发情素,此毒素最先从赤霉病玉米中分离出来。HAA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 表 示 危 害 分 析 和 临 界 控 制 点 。 确 保 食 品 在 消 费 的 生 产 、 加 工 、 制 造 、准 备 和 食 用 等 过 程 中 的 安 全 , 在 危 害 识 别 、 评 价 和 控 制 方 面 是 一 种 科 学 、 合理 和 系 统 的 方 法 。 但 不 代 表 健 康 方 面 一 种 不 可 接 受 的 威 胁 。 识 别 食 品 生 产 过程 中 可
8、能 发 生 的 环 节 并 采 取 适 当 的 控 制 措 施 防 止 危 害 的 发 生 。 通 过 对 加 工 过程 的 每 一 步 进 行 监 视 和 控 制 , 从 而 降 低 危 害 发 生 的 概 率 。HACCP 体系是一个预防饲料安全问题为基础的,防止饲料引起畜禽疾病和产生有害的畜产品的有效的饲料安全保证系统,通过对饲料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控制,将饲料危害预防、消除、降低到可接收的水平,保证畜产品的安全。基本理论1.饲料卫生学研究的内容:饲料毒理学基本知识在饲料生产与畜禽饲养中具体应用。影响饲料卫生质量的各种因素对动物的危害及预防措施。各种饲料在生产的环节中的卫生问题。饲料卫
9、生标准与新饲料资源利用要求。饲料卫生质量监测的方法。2.当前我国饲料安全问题:产品设计或使用时没有停药期。随意加大药物用量和长期低剂量用药。不遵循人药、兽药分开的原则。违法使用违禁药物。恶性竞争、误导消费者。原料质量、加工工艺不过关。检测、监控体系不健全。动物源性饲料产品质量较低。3.LD50 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均以 LD50 来表示毒性上限,而不用LD100。因为 LD50 受实验动物个体敏感程度差异的影响相对较小,剂量-反应关系较敏锐,重现性好,故能比较确切可靠地反映一种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作用。4.外源化合物的毒性作用: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强度除受其固有毒性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
10、作用部位的浓度和持续时间。终毒物是指直接作用于机体靶组织或内源靶分子化学物。终毒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取决于其有效浓度的递增或递减过程,并常受制于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5.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机理:是各种物质透过生物膜在细胞及细胞器内外之间的交换过程。营养物、内源物和外源物通过多次透过生物膜完成生物转运过程。6.阻碍毒物转运的天然屏障: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血脑屏障可阻止毒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使许多在血液中浓度相当高的物质不能进入大脑,特别是脂溶性很低的极性化合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胎盘屏障由位于母体血液循环系统和胚胎之
11、间的几层细胞构成,细胞层数随动物种类和妊娠阶段而有所不同,如猪有 6 层,大鼠只有 1 层,细胞层数越少,毒物越易通过。脂溶性高、非离解性、相对分子质量低7. 非淀粉的抗营养作用: 降低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影响日粮的转化效率和动物的生产性能。引起动物消化道形态和生理的变化,一些水溶性 NSP 可使动物消化器官增大或变重。与某些消化道中的生理活性物质结合,例如与消化酶、胆汁盐,甚至脂类、胆固醇等结合。与消化道后段微生物区系相互作用,造成厌氧发酵,产生大量毒素,抑制动物生长。产生粘性粪便,影响畜舍和周围环境,产蛋鸡还会污染蛋品等。8. 植物蛋白的抗营养因子与有毒有害物质:在植物界特别是在豆科植
12、物中,天然存在着一些能抑制动物体内代谢活性的物质,常将这类物质称为酶抑制剂(enzyme inhibitor)或抗酶剂(antienzymes)。分布最广、含量最多且对动物危害最大的是蛋白酶抑制剂。植物性红细胞凝集素(PHA)葡萄糖硫甙棉酚环丙烯类脂肪酸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单宁和多酚化合物含羞草素和有毒氨基酸生物碱光敏物质升氰糖苷9.霉菌生长生活条件:需要 C、N、P 、S 、Mg、Fe 等元素霉菌的生活方式是吸收养料 寄生、腐生、兼性寄生霉菌吸收的养料必须是可溶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pH、光照、氧气)饲料水分:17%18%时是霉菌繁殖与产毒的最适宜条件 环境湿度:干生性霉菌(相对湿度在 80以
13、下)、中生性霉菌(8090)和湿生性霉菌(90以上)。曲霉、青霉和镰刀菌属均为中生性霉菌贮存环境温度:大多数霉菌繁殖的适宜温度为 2530,在 0以下或 30以上 霉菌繁殖一般均需要有氧条件,但毛霉、灰绿曲霉可耐受高浓度 CO2 而厌氧 10.黄曲霉毒素的特点、特征、生物鉴定方法特点:黄曲霉毒素耐高温,在通常的加热温度时破坏极少,只有在其熔点温度下才发生裂解。毒素在弱酸性及中性环境中很稳定,遇强酸可稍分解,遇碱能迅速分解,但该反应具有可逆性,在酸性条件下又 可复原。许多氧化剂都可破坏毒素。特征:毒性极强,黄曲霉毒素在体内代谢过程的同时也进行着损害机体的生化过程,其毒性作用主要是抑制 DNA、R
14、NA 以及蛋白质的合成。具有耐热性,在水中溶解度较低,溶于油及一些有机溶剂。急性毒性,是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急性毒性是氰化钾 10 倍,砒霜 68 倍。慢性中毒,主要表现动物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贫血、生育能力降低、生育发育缓慢、体重减轻、饲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性能下降以及免疫系统和天然防御机能破坏等。肝脏病变特点:肝功能变化,肝脏组织学变化。致癌性。生物鉴定方法:抑菌试验、荧光测定法、大白鼠试验法、鸡胚试验、鸭雏试验、斑点试验。11.饲料的防霉与去毒:防霉 控制湿度,低温贮藏,防止虫害、鼠咬,惰性气体保存法,应用防霉剂,选育抗霉作物品种。去毒 剔除霉粒法,碾轧加工法,水洗法,吸附法,化学药物去毒法
15、,微生物法、加热法等。12.饲料中有毒金属元素毒性特点:这些元素本身不发生分解,有的还可在生物体内浓集。体内的生物转化常常不能减弱这些元素的毒性,有的反而转化为毒性更大的化合物。有毒金属元素最常见的毒性作用是抑制酶系统的活性。饲料中的有毒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金属毒物的毒作用机制具有相似性。13.砷的化学性质与来源:砷为类金属,元素砷一般以三价或五价化合物的形式存在,As2O3 为天然化合物(砒霜) ,AsS(雄黄) , As2O3 是提炼铜、铅、金和银的副产品。砷的污染由岩石风化、水循环运输等自然释放和燃煤、矿山开采冶炼、含砷农药的使用、地热发电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14.预防饲料农药污染主要措施: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无选择性与高稳定性是农药的二大缺点。合理安全使用农药选择安全或较安全农药;选择高活性农药;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制定农药生产、使用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登记制度;许可证制度;农药残留量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