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降低线损的方法与措施线损是供电企业重要的经济指标,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经济管理水平 ,是历来供电企业探讨的热点话题。针对十几年来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从线损的分析入手,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法和措施。一、 功率因数与线损的关系功率因数是供电系统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指标,用电设备在消耗有功功率的同时,还需要大量的无功功率由电源送往负荷,功率因数反映的是电气设备在消耗一定有功功率的同时所需的无功功率,用户功率因数的高低,对于电力系统的发.供.用电设备的充分利用,有显著的影响。适当提高功率因数,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发.供.用电设备的生产能力,减少线路损失,改善电压质量,而且可以提高用户设备的工作效率,为用
2、户本身节约电能。线损主要是由线路损耗和变压器损耗构成。1. 由于线路使用的导线存在着电阻,电流通过时,线路本身要产生有功功率损耗,其功率损耗又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当线路在输送一定的有功功率时,线路的电流又与功率因数成反比。不仅如此,线路的损耗还与线路的负荷距的大小,导线截面以及通过电流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提高功率因数,减少线路电流,增大导线截面,都是减少线路损耗的有效方法。2. 变压器的有功功率与功率因数的关系。系统中运行的变压器输出一定的有功功率,其铜损与变压器所带的有功功率的平方成正比,而视在功率又与变压器的功率因数成反比。所以,当变压器输出一定的有功功率时,功率因数的提高就能减少变
3、压器需用的容量,从而提高变压器的供电能力。但实际由于变压器配备不合理以及利用率低,也是造成损耗增大的原因。3. 通过以上的分析看出,提高功率因数对于节约电能,降低损耗,提高变配电设备的供电能力是有利的。特别是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农村电网改造来说,还应根据用电负荷的特点,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装置,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一并进行设计、施工、运行,显得更有实际意义。二、 降低线损的技术及组织措施1. 通过增加投资费用,更新改造原有的设施,达到降低线损的目的。首先,对电力系统硬件进行建设 ,对发、供电系统增设补偿装置,如增加调相机和集中补偿的电力电容无功补偿器。对系统补偿应按“分级补偿,就地平衡”的原则,以集中
4、、分散和随器补偿相结合的方案,一般在变电站内采取 10kv 母线安装补偿电容器作为集中补偿,对 10kv 配电线路上安装并联电容器进行分散补偿,对容量在 30kvA 配变随器就地补偿,使配变自身无功损耗得以就地补偿。对 10kvA 及年运行小时在 1000h 以上的电动机重点进行随机补偿,或是在低压母线也集中安装无功补偿装置。经过一系列的无功补偿措施,将电网的功率因数保持在 0.9 以上。其次,加强电网系统运行特性的管理,合理调整运行方式,合理投切电网的无功补偿装置,如调相机、电力电容装置和专发供给系统的无功发电机组等方式来降低电网的功率损耗和能量损耗,对变压器的各电压等级的输入输出电压,做及
5、时调整,以保证各电压等级下,首创末端电压值在额定值的10% 范围内运行,以减少电能损失和提高供电质量。2. 在配电系统中合理配置输配电变压器,对高耗能变压器进行更新改造。按照国家明令在 1998 淘汰 S7、SL7 系列高能耗变压器,选用 S9 系列的节能性变压器。对长期处于轻载运行的或长期处于满载、超载运行的变压器,应及时给予调整(一般按高峰负荷千瓦数的 1.25 倍容量选择变压器)。一般配变出力在 65%75%时效益为最高。配电变压器应尽量安装于负荷中心,其供电半径不超过 500 米,保持变压器三相输出电流相对平衡。如三相负荷不平衡,将增加线损,各相负荷电流不相等,在相间产生不平衡电流,这
6、些不平衡电流在相间引起损耗,还在中性线上引起损耗。如三相负荷平衡,则向量电流 IA+IB+IC=0,否则中性线将流过电流,引起损耗,一般要求变压器的电流不平衡率10% 。因不对称负荷引起的供电线路损耗的增加与电流不对称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要求变压器的三相电流值应接近平衡。3. 根据最大负荷和相对负荷的利用小时数与经济电流密度比较,合理配制导线截面或更换导线截面。一般农村采用的架空钢芯铝绞线,按经济电流密度 1.65 计算,10kvLGJ不得小于 35mm2,同时对线路的接头处理,接触电阻一般较小,如果施工工艺较差,接触电阻将猛增,而此处的电能损耗和接触电阻成正比。因此提高对接头的工艺处理水平
7、,以减少接触电阻,对电力线路定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处理泄漏和接头过热事故。并对电力线路的树木应经常性的砍伐和剪枝,消除沿线的各类障碍,以减少泄漏电流,降低线损。4. 强化计量装置的技术管理。对计量表计应进行巡视检查,按技术要求淘汰高能耗表计,如 DD28 等系列机械式电能表,对计量表进行定期轮校,尤其是大负荷用户要巡视检查到位,并安装准确等级较高的高压计量装置,在计量管理上,尽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提高计量表计的准确等级。5. 完善各类线损考核管理体系。采取线损分级管理,指标分解,责任到人。定期开展线损分析,做好六项对比分析:统计线损率与理论线损率的对比;理论线损与经济线损的对比;固
8、定线损与可变线损的对比;现实线损与历史线损的对比;当前线损与年平均线损的对比;计量总表与分表电量的对比。强化抄表管理,使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严格反窃电措施,大力宣传依法治电,依法用电,加大巡视检查力度,保障计量装置安全运行,正确计量,不给窃电者有可乘之机,严防偷、漏、差错等问题的发生。建立并完善计量装置的抽检和轮校制度,确保电能表的计量精度准确无误。降低线损和线损的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随着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电力行业作为能源企业,必须坚持降损节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降低线损是电力行业的当务之急,我们在今后应不断采用新技术,利用配网自动化,数据无线远传等先进
9、技术,提高配网降损管理水平,争创企业更大效益。浅谈降低线损的方法与措施【摘要】 线损是供电企业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及其它的各项电能质量的高低。历来是供电企业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作者几年来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从线损分析入手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一、 功率因素与线损的关系功率因数反映的是用电设备消耗一定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的关系,用 cos 表示为: 功率因数是供用电系统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指标,用电设备在消耗有功功率的同时,还需大量的无功功率由电源送往负荷,功率因数反映的是用电设备在消耗一定的有功功率的同时所需的无功功率。用户功率因数的高低,对
10、于电力系统发、供、用电设备的充分利用,有着显著的影响。适当提高用户的功率因数,不但可以充分的发挥发、供电设备的生产能力、减少线路损失、改善电压质量,而且可以提高用户用电设备的工作效率和为用户本身节约电能。线损主要是线路损耗和变压器损耗构成,下面我们看功率因素与线路、变压器的关系。(1)输配电线路的有功功率损耗与功率因数的关系 由于线路使用的导线存在着电阻,电流通过线路时,线路自身要产生有功功率损耗,其有功功率损耗又与电流平方成正比,线路在输送一定的有功功率时,线路的电流又与功率因数成正比。所以,线路在输送一定的有功功率时,线路自身产生的有功功率损耗与功率因数的平方成反比,提高功率因数就能降低线
11、路的有功功率损耗,由于输送一定负荷时线路的有功功率损耗可以用下式表示: (2)变压器的有功功率损耗与功率因数的关系 变压器在运行中,输出一定的有功功率时,其铜损耗与变压器所带负荷视在功率的平方成正比,而视在功率又与变压器的功率因数成反比,即可表示为: 由于变压器在输出一定有功功率时,其需用容量(视在功率)与变压器的功率因数成反比,所以当变压器输出一定有功功率时,功率因数提高就能减少变压器的需用容量,从而提高变压器的供电能力。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功率因数对于节约电能,降低损耗,提高变配电设备的供电能力是极其有利的,特别是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农村电网改造来说,除了应该按农网改造工程技术原则的
12、要求进行踏勘、设计、施工外,还应该根据农村用电负荷的特点,合理配置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同农网改造工程建设一并进行设计、施工,显得更加重要。线损主要由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两部分组成。降损应以技术降损为基础,但管理线损也不容忽视。二、降低线损的技术措施降低线损的技术措施可分为建设性措施和运行性措施两种。1.建设性措施通过增加投资费用,更新改造原有设施,从而达到降低线损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加快高耗能变压器的更新改造。为降低变压器自身的损耗,宜选用 S11 系列低耗能变压器或非晶合金变压器;(2)合理配置变压器。对于长期处于轻载运行状态的变压器,应更换小容量变压器;对于长期处于满载、超载
13、运行的变压器,应更换容量较大的变压器。变压器容量的选择,一般负荷在 65%75%时效益最高。配电变压器应尽量安装于负荷中心,且其供电半径最大不超过 500 米。农村用电有其自身的特点,受季节和时间性的影响,用电负荷波动大,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子母变供电,在负荷大时进行并联运行,一般负荷可采用小容量变压器供电,负荷较大时可用大容量变压器供电。无条件的地方一般要考虑用电设备同时率,可按可能出现的高峰负荷总千瓦数的 1.25 倍选用变压器;(3)增建线路回路,更换大截面导线。根据最大负荷和相应的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与经济电流密度比较,如果负荷电流超过此导线的经济电流数值,应采取减少负荷电流或更换导线,
14、架设第二回线路,加装复导线。农网采用的架空钢芯铝绞线较多,在选择导线截面时其经济电流密度选 1.65 进行计算,10kV 架空LGJ 不应小于 35mm2,低压架空 LGJ 不应小于 16mm2;(4)增装必要的无功补偿设备,进行电网无功优化配置。功率因数的高低,直接影响损耗的大小,提高功率因数,就要进行无功补偿,无功补偿应按“分级补偿、就地平衡“的原则,采取集中、分散和随器补偿相结合的方案。对没有安装集中补偿装置的变电站 10kV 母线上加装补偿电容器,使无功得到平衡。在线路长负荷大的 10kV 线路上安装并联电容器进行分散补偿;对容量为 30kVA 及以上的 10kV 配变应随器就地补偿,
15、使配变自身无功损耗得到就地补偿;对 7.5kW 及以上年运行小时数在 100h 以上的电动机重点进行随机补偿。低压线路也应安装无功补偿装置,通过一系列的无功补偿措施,将电网的电力率保持在 0.9 以上;(5)强化计量装置的更换与改造。用电计量装置应安装在供电设施产权界处,并提高计量装置的准确度。选用 86 系列宽幅度电能表或电子式电能表、防窃电能表有非常可观的降损效果。它的主要优点是:自耗小(0.3W 左右);误差线性好;准确度高;抗倾斜;正反向计数;有较强的防窃电性能。实行一户一表计量每户电量并作为收费的依据,有利于监督、分析用电损失情况,及时消除损耗高的原因。如我市在 2000 年 5 月
16、的第一批农网改造,其中洋汾水村就是采用 DDS89 宽负荷电子式电能表,线损率由原来的 25%下降到 13%。2.运行性措施运行性措施是指在已运行的电网中,合理调整运行方式以降低网络的功率损耗和能量损耗。实际操作中的主要方法有:(1)电压的调整。变压器的损耗主要是铜损和铁损,而农网中一般变压器的铁损大于铜损,是配电网线损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变压器超过额定电压 5%运行时,变压器铁损增加约 15%以上;若超过电压 10%则铁损将增加约 50%以上;当电网电压低于变压器的所用分接头电压时,对变压器本身没有什么损害,只是可能降低一些出力;同时电动机在 0.95Ue(倍额定电压下)运行最经济,所以适当
17、降低运行电压对电动机亦是有利的。如果变压器铜损大于铁损时,提高运行电压,则有利于降损。因此及时调整变压器的运行分接头(要保证正常电压偏差),是不花钱就可降低线损的好办法;(2)三相负荷平衡。如果三相负荷不平衡,将增加线损。这是因为三相负荷不平衡时,各相的负荷电流不相等,就在相间产生了不平衡电流,这些不平衡电流除了在相线上引起损耗外,还将在中性线上引起损耗,这就增加了总的线损。如果三相负荷平衡,则向量差为零,即IAIBIC=0应当尽可能使各相负荷相对平衡,否则,中性线上将有电流流过。中性线上流过的电流越大,引起的损耗也越大。因此在运行中经常调整变压器的各相电流,使之保持平衡,以降低线损。一般要求
18、配电变压器出口处的电流不平衡度不大于 10%,因为不对称负荷引起供电线路损耗的增加与电流不对称度的平方成正比。在低压三相四线制线路中线路的电流不平衡附加线损也是相当大的,定期地进行三相负荷的测定和调整工作,使变压器三相电流接近平衡,这也是无需任何投资且十分有效的降损措施;(3)导线接头处理。导线接头的接触电阻一般较小,如果施工工艺较差时,接触电阻将猛增,而此处的电能损耗和接触电阻成正比,除提高施工工艺减少接触电阻的办法外,另外可以在接头处加涂导电膏的办法,使点与点的接触变成面与面的接触,从而进一步减少接触电阻; (4)加强对电力线路的维护和提高检修质量。定期进行线路巡查,及时发现、处理线路泄漏
19、和接头过热事故,可以减少因接头电阻过大而引起的损失。对电力线路沿线的树木应经常剪枝伐树,还应定期清扫变压器、断路器及绝缘瓷件。 三、降低线损的管理措施线损管理应建立一个严格的管理体系,只有完善线损管理考核体系,实行线损分级管理,才能做好责任到人,指标分解,各负其责;只有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制,严格考核兑现才能使供电企业的管理有章可循。定期开展线损分析,做好七项对比分析:统计线损率与理论线损率的对比;理论线损率与经济线损率的对比;固定损耗和可变损耗的对比;现实与历史问题的对比;当前水平与年平均水平的对比;计量总表与分表电量的对比;线路或设备之间、季度和年度之间、班组之间的线损综合对比。实现农村供电企
20、业的线损闭环管理,即:月理论线损计算;对照月完成指标进行分析;找升降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落实措施到位;总结上升理论。要建立健全农电线损营销管理制度,首先要实施表、管理双轨制,堵塞各种漏洞。营销管理要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确保电量在抄、核环节正确无误;制定定期抄表制度,强化动态抄表管理,定期和不定期地按线路同步查抄计量总表和分表,严防偷、漏、差、错等问题的发生;建立并完善计量装置的抽检和轮校制度,确保电能表的计量精度准确无误。严格加强计量管理和反窃电措施,大力宣传依法治电,依法用电。加大巡视检查力度,保障计量装置安全运行、正确计量,不给窃电者有可乘之机,防范违章用电行为的发生。加强需
21、求侧管理,正确指导客户用电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确保经济运行。重视配电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对于季节性或临时性的配电变压器,在投运前应根据配电变压器的容量,事先把用电负荷准备好;在变压器投运后,立即把用电负荷调整到某一合理值,以此保证变压器的负载率最合理,效率最高,能耗最小。结 束 语线损管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强线路、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降低线损的工作是电力工作当务之急,我们要在今后不断采用新科技手段,利用配网自动化、数据无线远传等先进技术,提高配网降损管理水平,争创企业更大效益。前言电力网电能损耗(简称线损率) 是国家考核电力部门的
22、一项重要经济技术指标,也是电力系统设计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所以采用和推广新技术、强化线损管理、降低电网损耗,对搞好节能和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仅以 1987 年为例, 全国平均线损率 8. 48 % ,线损电量高达 367. 75 亿 kWh ,而同期美国的平均线损率为 6. 1 % ,日本的平均线损率为 6. 0 % ,西德的平均线损率为 3. 7 %。如果我国平均线损率下降 2 % ,每年就可以少损耗电能86. 73 亿 kW h , 相当于一个装机 1200MW 的发电厂一年的发电量,经济效益非常可观。那么如何降低线损率 ? 这必须从线损的构成谈
23、起,找到电能损耗产生的根源,才能采取有效的办法来降低线损率。 1 线损产生的原因及构成 1. 1 线损产生的原因 在电力系统中,电能是通过消耗一次能源由发电机转化产生,通过电网输送到千家万户的,在这个过程中,从发电机到电网中的线路、变压器、无功设备、调相及调压设备、绝缘介质、测量、计量设备、保护装置等输送和变换元件要消耗电能,此外,还有一些不明损失如窃电、漏电、表计误差、抄表影响等也将引起线损率的波动。 针对以上产生线损率的原因并结合多年来线损管理的经验,降低线损应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入手,首先要对线损的构成进行仔细的分析,根据线损产生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降损措施,有效地降低线损率。 1.
24、2 电能损耗的组成 电能损耗是电能在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各个环节中的损耗,它可分为固定损失、变动损失、其它损失三部分。1. 2. 1 固定损失 一般不随负荷变动而变化,只要设备带有电压,就要消耗电能, 就有损失,与通过设备的功率或电流大小无关, 因此,也叫空载损失(铁损) 或基本损失。主要包括变压器、调相机、调压器、电抗器、消弧线圈等设备的铁损及绝缘子的损失、电晕损失、电容器和电缆的介质损失、电能表电压线圈的损失(铁损) 等。 1. 2. 2 变动损失 它是随着负荷的变动而变化的,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因此, 也称可变损失或短路损失 (铜损) 。主要包括变压器、调相机、调压器、电抗器、消弧线
25、圈等设备的铜损,输、配电线路和接户线的铜损,电能表电流线圈的铜损。 1. 2. 3 其它损失 是指在电能的输、变、配、用过程中的一些不明因素和在供用电过程中的偷、漏、丢、送等造成的损失,习惯称为不明损失或管理损失。 2 引起线损过高的原因分析 2. 1 技术原因分析 2. 1. 1 线路损耗过高 (1) 电网规划不合理,电源点远离负荷中心,长距离输电使损耗升高;或因线路布局不合理 ,近电远供,迂回供电,供电半径过长等原因使损耗升高。 (2) 导线截面过大或过小,线路长期轻载、空载或过负荷运行,不能达到最佳经济运行状态引起损耗升高。 (3) 线路老化, 缺陷严重, 瓷件污秽等原因引起绝缘等级降低
26、 ,阻抗、泄漏增大,损耗升高。 (4) 无功补偿不足或过补偿,致使无功穿越,影响了供电能力, 使线路损耗升高。2. 1. 2 变电主设备损耗过高 (1) 高耗能主变压器不能及时更新改造。 (2) 运行方式不科学,致使主变压器不能按经济运行曲线运行,造成主变过负荷运行或轻载运行。 (3) 无功补偿容量不足,无功穿越严重,通过线路、变压器传输, 造成功率因数低,电压质量差,有功损耗增加。 (4) 主设备老化,缺陷不及时消除等原因使介质损耗和瓷瓶、瓷套泄漏增大 ,导线接头设备线夹接触电阻增大,损耗增加。 2. 1. 3 配网损耗过高 (1) 配电变压器容量与负荷不匹配,造成“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
27、车”, 引起损耗增加。 (2) 配电变压器安装位置不在偏离负荷中心。 (3) 低压无功补偿不合理,高峰欠补,低谷过补。 (4) 电压等级设置不合理。高耗能配电变压器没有及时更换。 (5) 低压线路三相负荷不平衡,引起中性线电流增大,损耗增加;因低压线路过长引起末段压降过高使损耗增加 ;接户线过细、过长,破损严重使损耗升高。 2. 1. 4 计量误差大 (1) 电流互感器角误差不符合规定要求,精度不够。二次线截面过小,二次压降过大。 (2) 用电负荷小,计量设备容量大, 长期轻载或空载计量 ,使计量误差增大。 2. 2 管理原因分析 (1) 营业工作中抄、核、收管理不到位,漏抄、估抄、漏计、错计
28、现象严重。 (2) 内部生活、生产用电无表计计量。 (3) 对排灌、供热等季节性供电配变不能及时停运。(4) 计量设备不按周期检修、校验、轮换。(5) 用户违章用电、窃电。 3 降低线损率的措施为了保护经营成果,降低线损,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针对造成线损率过高的具体原因 ,分别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制订降损措施。3. 1 技术措施降低线损的技术措施包括需要增加一定投资对电网进行技术改造的措施和不需要增加投资仅需改善电网运行方式的措施。 3. 1. 1 改善网络中的功率分布 我们知道系统功率在环形网络中与电阻成反比分布时,功率损耗为最小,我们称这种功率分布为经济分布。为了降低网络功率损耗,可以采
29、取改变系统运行方式, 调整运行参数和负荷率等措施使网络的功率分布接近经济分布,使网络运行更经济,功率损耗为最小。在有功功率合理分配的同时,还应做到无功功率的合理分布。按照就近的原则安排补偿,减少无功远距离输送。增设无功补偿装置,并合理配置, 以提高负荷的功率因数, 改变无功潮流分布,可以减少有功损耗和电压损耗, 可以减少发电机送出的无功功率和通过线路、变压器传输的无功功率,使线损大为降低,而且还可以改善电压质量、提高线路和变压器的输送能力。根据公式 P %=1 - (cos1/cos2 ) 100 %当功率因数由 cos1 提高到 cos2 时,则线路中的功率损耗降低率为 P % ,可以计算出
30、当功率因数由 0. 7 提高到 0. 9 时线路中的功率损耗可减少 39. 5 %。 3. 1. 2 合理安排运行方式 3. 1. 2 . 1 电力系统和电力网的经济运行 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主要是确定机组的最佳组合和经济地分配负荷。在系统有功负荷经济分配的前提下,做到电力网及其设备的经济运行是降低线损的有效措施。而变电站的经济运行主要是确定最佳的变压器运行组合方式和最佳负荷率。对于环网的合理运行方式的确定,到底是合网运行还是开网运行,以及在哪一点开环都是与电网的安全、可靠和经济性有关的问题。从增强供电可靠性和提高供电经济性出发,应当合环运行,但是合环运行会导致继电保护复杂化,从而使可靠性又受影
31、响。而开环运行应根据网损计算结果并考虑安全性和可靠性原则选择最佳解列点。 3. 1. 2 . 2 电力网的合理运行电压 电力网的运行电压对电力网中的元器件的空载损耗均有影响。一般在 35kV 及以上供电网络中,提高运行电压 1 % ,可降低损耗 1. 2 %左右。要提高电网的电压水平 ,除了提高发电机出口电压外,主要是搞好全网的无功平衡工作,其中包括提高用户功率因数,采用无功补偿装置等。在无功平衡的前提下调整变压器的分接头也是重要手段。 在 6 10kV 农配电网中 ,由于空载损耗约占总损耗的 50 %80 % ,特别是在深夜时,因负荷低, 则空载损耗的比例更大,所以应根据用户对电压偏移的要求
32、,适当降低电压运行。而对于低压电网,其空载损耗很小,宜提高运行电压。所以在电网运行中,大量采用有载调压设备可以在不同的负荷情况下合理地调整电网的运行电压。 3. 1. 2 . 3 调整负荷曲线、平衡三项负荷 负荷峰谷差大,在供电量相同的情况下损耗大,变压器三相负荷不平衡时, 特别是低压网络 ,既影响变压器的安全运行又增加了线损。对于峰谷差较大的负荷,应采取双回路供电方式。而对三相不平衡的负荷,调整负荷是主要技术手段。三相不平衡在配电线路中经常出现。如果不平衡度大,则不仅增加相线和中线上的损耗,同时危及配变的安全运行。为了减少这方面的损耗,应及时调整三相负荷,应根据各用户的用电规律,合理而有计划
33、地安排用电负荷和用电时间,提高电网负荷率。通过调整三相不平衡电流,减少中线的电流,达到降低线损和安全运行的目的。 3. 1. 3 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据统计,电力网中变压器的损耗占全系统线损总量的 30 %60 % ,降低变压器的损耗是电网降损的重要内容。根据负荷的变化适当调整投入运行的变压器台数,可以减少功率损耗。当负荷小于临界负荷时,减少一台变压器运行较为经济;反之,当负荷大于临界负荷时,并联运行较为经济。一般在变电站内应设计安装两台以上的变压器为改变系统运行方式的技术基础。这样既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又可以根据负荷合理停用并联运行变压器的台数,降低变压器损耗。同时变压器一般要选用节能型。对于
34、负荷受季节变化影响大的农配电变压器,可以采用子母变压器,可根据不同季节的负荷情况,选择投切容量降低空载损耗。 3. 1. 4 进行电网改造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电网规划不合理,如送变电容量不足,出现“卡脖子”现象;或电源点远离负荷中心,长距离输电;因线路布局不合理,近电远供,迂回供电,供电半径过长等现象 ,不但影响了供电的安全和可靠性, 还使电网损耗升高。 (1)调整不合理的网络结构 进行电网改造,通过架设新的输配电线路,改造旧线路, 在考虑电压降、建设投资、机械强度和发热等条件下根据经济电流密度适当加大导线截面,改造迂回线路, 消除“卡脖子”现象。制定按期发展建设的电网规划,确保电网安全经济运
35、行。 (2)进行电网升压改造 对电网进行升压改造,简化电压等级和变电层次,减少重复和变电容量, 既提高了供电能力 ,还可以收到很好的降损效果, 见表1 。因为变压器损耗占电网总损耗很大的比例,减少重复的变电容量和采用节能型变压器是一项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3)优化电源分布 电源布置方式不同,电能损失和电压损失会有很大的差异。电源应尽量布置在负荷中心,对负荷密度高,供电范围大的重负荷区,优先考虑两点或多点布置。这样不但有显著的降损节能效益,同时有效地改善了电压质量。 (4)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 材料如采用新型节能型变压器,新型合金导线等都会收到显著的节能效果。
36、 3. 2 管理措施 除了通过技术措施降低线损外,加强组织和管理也是降损的重要措施。 3. 2. 1 健全线损管理体系 线损工作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强化线损管理首先要从强化领导体系入手。供电企业应建立健全由主管局长亲自挂帅,生技、调度、计量、营业等部门领导和线损专责人以及各供电所线损专责人参加的三级线损管理网络,并定期召开线损分析例会,重点问题重点分析, 专项议题随时讨论, 使信息反馈及时、准确,分析研究渠道畅通。形成降损措施迅速落实, 快捷、高效的管理体系。 3. 2. 2 加强线损理论计算和分析 理论线损是线损管理的最基础资料,是分析线损构成,制定技术降损措施的依据,也是衡量线损
37、管理好坏的尺度,所以必须加强线损理论计算,并要认真分析理论线损和实际线损的差距。实际线损与理论线损对比,当实际线损率远大于理论线损率,则说明管理线损过大,应从“偷、漏、差、误”现象和“抄、核、收”不到位现象着手,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措施,降低线损。通过线损理论计算和实际分析、线损率的波动情况,及时查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电网结构布局的薄弱环节和不合理之处,制定具体措施,推动线损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开展。 3. 2. 3 管理措施 针对以上分析出的这些管理漏洞,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如: (1) 完善管理制度,大力开展营业普查,查处违章用电和窃电现象, 针对重点用户可加装防窃电的电能表,可根据不同用户
38、和不同用电性质的负荷采用高、低压计量箱,加强计量点的管理。 (2) 更换零值、破损的瓷瓶,清扫污秽瓷瓶,适当处理线路通道规定范围内的树木,提高线路绝缘水平。 (3) 严格防止和及时纠正电量、电费抄、核、收工作中“估、漏、送”现象, 健全用电管理制度, 进一步加强营业管理,规范用电市场。 (4) 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理论线损中的固定损耗和可变损耗基本相等,当固定损耗大于可变损耗时,则说明该线路处于轻负荷运行状态,未达到经济合理值, 结果造成理论线损值和实际线损值都较大, 所以应努力增加线路的用电负荷 ;在负荷没有开发潜力的情况下调整“大马拉小车”的变压器,提高变压器的综合负载率,减少空载损耗。当
39、固定损耗小于可变损耗时,则说明该线路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也未达到经济合理值,结果也造成理论线损值和实际线损值都较大,所以应增加线路上的无功补偿容量,适当提高负荷的功率因数,减少线路上无功功率的输送量;适当提高线路的实际运行电压;调整改造迂回、“卡脖子” 线路; 缩短供电半径;调整三相负荷使之尽量平衡;调整变压器,使之容量与用电负荷相匹配。 4 结束语 降低线损是供电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线损管理工作者要将加强管理和技术降损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在加强线损管理的同时还要根据本地电网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措施,以取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关如何降低配电网线损技术措施的探讨双击自动滚
40、屏 发布者:谭伟峰 发布时间:2009-10-14 阅读:70 次摘要:本文针对已运行的电网,根据不同的负荷通过线路和变压器时产生的电能损耗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所应采取的技术措施,这些技术措施多为不必投资或以小的投资既可获得较大的节电效果。针对管理线损,提出了降低管理线损应采取的科学组织措施。关键词:配电网 线损 降损措施0 引言变压器与电力线路构成的整体称为电力网。电力网上的电能损耗称为线损。同一时期电力网上的电能损耗与输人电网电能比的百分数称为线损率。电力网的线损可分为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两部分。技术线损又称为理论线损,可以通过技术措施予以降低。管理线损主要包括各种各样的电度表综合误差、抄表
41、不同时、漏抄及错抄、错算所造成的统计数值不准确带电设备绝缘不良引起的漏电、无表用电和窃电所造成的损失电量。管理线损可以通过组织管理措施予以避免或减少。1 技术措施采取技术措施降低线损是线损管理工作的基础,针对电网电能损失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就能以小的投资取得较大的节电效果,实现多供少损提高电网经济效益的目的。技术性措施大体可分为运行性措施和建设性措施两大类。运行性措施主要是指在已经运行的电网中,合理的组织运行方式以降低供电网的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这类措施不需增加投资,因此应优先予以考虑。建设性措施则是指新建供电网时,为提高运行的经济性而采取的措施,以及为降低损耗而对现有电网采取的改
42、造和加强措施。本文主要讨论针对已运行的电网应采取的技术措施。1.1 平衡配电变压器的三相负荷 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负荷不平衡时,损耗是要增加的,而且不平衡度越大,损耗也就越大。因此一般要求配电变压器低压出口电流的不平衡度不超过 10%,低压干线及主干支线始端的电流不平衡度不超过 20%,超过这个界限就应该进行负荷调整,使不平衡度降下来。1.2 实行主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变压器铁损在总损耗中占很大比重,特别是在 6kv10kv 的配电变压器中铁损在配电网总损耗中所占比重可达 60%80%,所以在变压器中实行经济运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2.1 单台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单台变压器的运行
43、负载,并不是在额定时最经济,而是当运行负载的大小在铜损和铁损相等时为最经济,一般配电变压器是在额定容量的 40%80%时较为经济。运行中应合理调配负荷,尽可能使配变运行在该负荷段。1.2.2 两台相同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一般有两台主变压器的变电所,应作出主变压器经济运行曲线,确定其经济运行区域,也即当一台的损耗和两台的损耗相等时的负荷值,称为临界负荷。当负荷小于临界负荷时,一台运行较经济。当负荷大于临界负荷时,两台运行较经济。临界负荷由下式确定:式中 Se变压器额定容量;Po变压器空载损耗;Pk变压器的额定短路损耗。1.3 调整负荷曲线,减小负荷峰谷差 供电网负荷的大幅度变化,将增加供电设备的容
44、量和线损,因为负荷曲线峰谷差大,则负荷曲线形状系数值也大,根据计算电能损耗的等值功率法原理,在供电量相同的情况下等效功率也大,从而电能损耗也大。如果 K1 时线损为 100%;则当K1.05 时线损增加 10%;当 K1.1 时线损增加 21%;当 K1.2 时线损增加 44%。因此,搞好调整负荷工作是降损节电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供用电管理中,应当重视负荷调整,实行高峰让电限电,有计划地安排中午、后夜填谷负荷。供电部门同用户订立供用电合同,实行低谷高峰用电不同电价制度等,均可使负荷峰谷差减小,负荷曲线变得平坦,从而使值 K 接近 1。这样,还有利于电力系统的调频、调压和经济运行以及充分利用供用电
45、设备。1.4 在闭式网中实行功率经济分布 对于每段线路的比值 R/X 都相等的闭式均一环网,实行闭环运行最经济。对不具备上述特点的非均一网,为使其功率接近于经济分布,可采用的办法有以下两种。1.4.1 择适当地点做开环运行 例如:由两段电阻相同 R1.08 但电抗不相同的线路组成的非均一环网。若负荷侧开关闭合,两线路并列供电,两线路中的电流分布为:I157(A),I248(A)对应的功率损耗P 为:P35721.0810-3+34821.0810-317.95(kw)若负荷侧开关断开,开环运行,则线路功率损耗p为:P2335021.0810-316.2(kw)设损失 F0.7,因数则开环运行全
46、年可降低线损为:(17.9-16.2)0.7876010731(kwh)对非均一环形电网来说,闭环运行时将出现循环电流,因而使线损增加。1.4.2 环网中比值 R/X 特别小的线段进行串联电容器补偿。1.5 提高功率因数,减少电网中无功功率的流动 众所周知,各用户按其负荷性质都有其一定的功率因数,也就是说,在吸收电网有功功率的同时,也吸收相应的无功功率,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之比就称为功率因数。如果各用户能将无功就地补偿一部分,则电网送给它的无功就少,在线路上就减少了电流,因而也就减少了损耗。提高功率因数和降低线损的关系可从表 1 得知。从表中可看出,功率因数提高后,线损降低的程度是很大的。据国外
47、资料,对线路、变电所的规定是:一般配电线路基本不送无功功率;送电线路的功率因数也应0.95,在低谷时功率因数等于 1.0;枢纽变电所的低压母线的功率因数为 1.0;电厂直供时的功率因数应在 0.8 左右;一次降压变电所的功率因数0.95 二次降压变电所应等于 0.95。总之变压级数越多,要求补偿的功率因数就越高。减少电网中流动无功功率的主要途径;一是减少电力系统中各个部分所需要的无功功率,特别是减少负载的无功功率消耗;二是进行补偿。1.5.1 高自然功率因数 采用降低各变电、用电设备所需的无功功率以改善其功率因数的措施,称为提高自然功率因数。主要是正确选用异步电动机的型号和容量。异步电动机在工
48、农业生产中占有很大比重,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因数和效率,在 70%以上负荷率时最高,在额定功率时的cos 中约为 0.850.89;时的功率因数和效率都很低,空载时的 cos 只有 0.20.3。因此,正确选用异步电动机的容量使其与所选负载相匹配,对于改善功率因数是十分重要的。1.5.2 功率因数 用无功补偿设备补偿用电设备所需要的无功功率,以达到提高功率因数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人工无功补偿。补偿方式有以下几种。随机补偿。把补偿电容器安装在电动机、电焊机等吸取无功功率的用电设备附近,使用电设备所需无功实现就地平衡。这种补偿方式节电效果好,但补偿设备利用率低、投资大,所以适用于运行时间长的大容量用电
49、设备或由长线路供电的情况。随器补偿。即在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并联电容器进行补偿;一是补偿负荷所需无功;二是补偿本身无功需求。由于大多数负载是随时间随季节变化的,采用自动补偿或分组补偿较好,在采用固定补偿时,低负载时产生过补偿现象,使电压升高,所以固定补偿时容量不易过大,应为平均所需无功容量的 1/32/3 为宜。这种补偿方式,能降低配电线路及以上线路设备的电能损失,但对补偿点以下线路无降损作用。线路集中最优补偿。即在多负荷点线路上一点或若干点并联补偿电容器进行补偿。这种补偿方式的节能效果与补偿地点和补偿容量有关,应按照将线路无功线损降低到最小限度的原则,来确定线路上装设电容器的最佳位置和最优补偿容量。这种补偿方式,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投运时间长、降损效果显著等优点,且安装简单,维护工作量小,事故率低,特别适合于配电线路长、负荷点多的供电状况。不同电容器安装组数的最优补偿容量和最佳装设位置以及降损效果见表 2例如,2007 年组织专家鉴定的,由某公司研制的“农网 10kv 高压线路集中式无功补偿装置”,在广东省各地区经过几年多挂网运行,表明降损节电效果明显,可使平均线损率大约减少 37个百分点。据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