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案 2010我儿子一家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指导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窥见(kui1):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谐音(xie2):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鼾声(han1):打呼噜的声音。唏嘘(xi1xu1):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干涩(se4)
2、: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揉碎(rou2 ):用手来回擦或援而使物体破碎。 喜滋滋(zi1):形容内心很欢喜。面面相觑(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磨磨赠蹲(ceng4ceng4):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守株待兔: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在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你觉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吗?请二位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情
3、况.(自由举手, 教师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个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 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 年到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 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朦胧诗” 的身份入主诗坛的地位。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三、理解课文1朗读:全文共有 18 个自然段,我们请 9 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 ,注意按平时要求的方法去读。让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
4、为他们正音正字,并说说他们朗读的优缺点。评及正音:先请几位 评价, 再抽查几个注音 .2思考: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后提问,(对能说出一二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第二部分(510):“ 我” 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第三部分(1113 ):“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膝关系。第四部分(1418
5、 ):妈妈爱 “我”;“我”也爱妈妈。3思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思考讨论提问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4讨论: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后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提示:参考:起码有三点好处。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可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重真。第二,以孩子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第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因为读者不会苛求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
6、就可以了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5提问:感受理解体会这篇课文优美些语学生先找 ,并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给予肯定:参考: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
7、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满和揶揄。句子充满生活情趣。(2)“ 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现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3)“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四、小结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
8、也如同她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婷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皇帝的新装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5提问:感受理解
9、体会这篇课文优美些语学生先找 ,并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给予肯定:参考: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满和揶揄。句子充满生活情趣。(2)“ 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现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3)“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
10、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四、小结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婷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二 观看录相(或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诵):皇帝的新装要求: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教师注意在关键处停下指导学生猜读:例如
11、,听到“为了要穿得漂亮” ,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可能会到什么地步?听、想、读结合,体会作者想象丰富精妙之处。三 学生读,要注意正音正字。1学生各选一个角色的几句话画出朗读标记后试读。(标记按下要求作:/表示节奏, 表示平调,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折调。)教师作示范,指导朗读。列出课文中出场人物名单及人数。选定角色,起立朗读。同学朗读完毕,要互相评议指出优缺点。四 概括故事情节。(略,参见教材分析)五 作阅读提要,具体要求:抓全篇的基本内容,即主要故事情节,勾勒轮廓;各情节之间用连贯的语句叙述,可适当加以评论;语言要简洁。4课外朗读全文录音。第二课时一 读读、讲讲、议议,把握各个角色的社
12、会意义。(提示: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分析、说明) 故事开头为什么要着意写皇帝喜欢“穿得漂亮”? 骗子为什么要介绍“新装”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介绍“新装”特性的那段话? 皇帝、官吏明明一无所见,为什么还要交口称布料“美极了” ? 从皇帝、官吏、骗子的所作所为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小孩子为什么能一语道破真相?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讨论故事中“诚实”的含义。 根据以上的分析,同学们从这篇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让他们各抒己见。)三 口头训练:将课文改为骗子作第一
13、人称复述。(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班会时间,表演皇帝的新装课本剧。)四 归纳童话的特点。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手段朗读法、导读法。课堂采用导读提示、学生自读、议议讲讲、读读练练的形式;采用朗读提示,学生自读,培养有节奏、有表情朗读、讲、议的能力。教案点评:一 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在讲新课前要布置课外预习。要求了解大意,并查字典弄清不能读准的字音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二 领会本文揭露问题的深刻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提问的方式讲述,启发学生深入理解。三 皇帝会光着身子游行,看起来是夸张的,其实是合理的,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要讲清楚这正是童话组织情节结构的特色。四 或分角色朗
14、读,口头复述故事,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或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加强对课文的感受。教案示例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字的音、形稽 陛 衔 骇 钦差 御聘 勋 附和 爵2掌握词义炫耀 滑稽 赏赐 陛下 头衔 御聘 呈报 精致 无双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3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童话的有关知识。(二)能力训练点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三)德育渗透点理解人物所揭示的社会意义。(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体会童话,丰富的想象美和巧妙布局的构思美以及本文所倡导的人间真善美。二学法引导1反复朗读,领会主旨。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逐步了解人物个性,领悟作品主旨。这中间,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不
15、仅要认真解决“预习提示” 中所提出的问题,而且还要去发现,去质疑作品中其他更小或更大的问题,并找出问题的答案。2正确理解夸张,学会合理想象。在阅读中要理解哪些地方是夸张,哪些地方是想象,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并且可以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更丰富的属于自己的想象。如故事的结局、人物的下场、童话中人物与读者的对话,等等,都有广阔的想象空间。用这种“想象法” 来阅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可在学完课文时,完成课后练习四的续写。3用速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认真体味本文的巧妙构思。围绕“骗” 字设计情节是本文的重要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紧扣主
16、题分析理解内容。采用讲解讨论等办法解决。难点想象能力的训练。采用“添枝加叶”法进行补写、续写训练。四课时安排2 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2投影仪、作者作品介绍和生字生词制成胶片。3教学挂图或学生根据想象设计漫画。4皇帝的新装连环画或卡通画。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简介故事梗概,训练听读,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2分角色朗读课文。全班分四个小组,每组选出几位同学自选文中最精彩的片断进行朗读比赛,其他同学按练习六进行评议。3讨论。采用前后相邻的四位同学一组,对 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推举代表进行课堂发言,训练分析理解能力。4“添技加叶”补续写练习,训练想象能力。5完成字词常识小测验,
17、检查字、词掌握情况。第一课时()导入1中外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昏庸无能、骄奢淫逸、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例子不鲜见,请同学举个例子。(例如,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著名的童话家安徒生创作的、揭露 19 世纪初丹麦丑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的童话 皇帝的新装2了解作者指导学生结合提示掌握要点。安徒生,丹麦人,世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你读过他的什么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歌颂劳动人民的善良、纯洁,同情不幸的穷人,鞭挞统治阶级和剥削者的残暴、贪婪、虚伪、愚蠢,批判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是安徒生童话的主题。3关于童话儿童文学 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
18、活,教育儿童的一种文学形式。二明确目标目标(略)重点分析课文一、二部分。(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或范读标出生宇同 了解内容,理清结构层次及线索。2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简介故事,并概括一下本文主题。(不要求十分准确,深刻点到即可,教师简单肯定一下,保护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但要提示学生通过课文分析加深理解。)3标题的作用线索 具体表现为爱新装一做新装一看新装一试新装一展新装。由此可以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引子(1)发展( 222)高潮、结局(23结尾)(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分析第一部分提问。正如中国的不少皇帝经常沉溺声色犬马一样,故事中的皇帝有什么特别的嗜好?(爱新装。)爱到什么积度?从文中找
19、出相应的词语。(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总是。)生活中爱一种东西真能达到这种程度吗?(不能。)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从哪些方面夸张?(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皇帝是一国之主,却不理朝政,不关心国家大事,沉溺于“新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昏庸、荒唐、不称职等。)总结:这样的皇帝落入骗子的圈套也就不足为怪了。童话是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反映生活。夸张是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两个骗子在 织布机上空忙,描述并不存在的布的美丽花纹,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大臣们手里托着并不 存在的后裙,这些情节当然是夸张的,但又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据安徒生
20、自己说,这个童话的题材 来自西班牙作家所提供的民间故事,经改写后,更符合丹麦的生活实际。骗子怎样诓人,皇帝怎样 上当,群臣又怎样瞒骗,写得合情合理。“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的。” 我们在 这篇童话里看到的皇帝、官吏,不正是当年丹麦封建统治者的真实写照么?安徒生把自己不敢明白 说出的一切,隐藏在夸张、诙谐的故事里,引起读者深思。夸张中包含着合理性,是皇帝的新 装的情节特点,也是安徒生童话的情节特点。九、语言特色。 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安徒生童话的语言通俗、流畅,保持着口语化的特色。故 事叙述就像技家常一样:“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有一天,他居住的那个大城市里,来了 两
21、个骗子”安徒生重视提炼语言,所以他写的童话,语言既简洁又生动形象。例如描写皇帝在 镜子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大家赞美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资重 的衣服!” 把皇帝和周围的人的神态夸张地描写得活灵活现,十分生动。 十、本文是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从中可以看出童话这种文学样式具有什么艺术特点?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丰富想象、大胆夸张。这也正是童话这种文学样式的艺术特点。童话,正是 在现实生活基础上,驰骋想象,大胆夸张,来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 见态度、思想感情。童话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非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更有代表性 地反映现实生活,产生独特
22、的艺术扭力。童话不但可以想象、夸张地叙写人间的故事,刻画人物的 形象,还可以拟人化地描写动植物或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它们以人的生活经验和性格特点,通过 描写他们的思想行为,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这种童话, 就更充满丰富想象和大胆夸张了。 十一、想象训练: 1 想象皇帝如何爱新装?给文章加个开头。 2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一下皇帝穿着新衣游行时装模作样的丑态。3 想象皇帝在游行结束后会怎么 样?给文章加个结局。 也可布置成预习作业,指导学生猜读每一个新的情节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合起书自己先来 想象想象:读到“为了要穿得漂亮”,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图到什么地
23、步。 读到“来了两个骗子”,你想象一下,这两个骗子会怎样行骗。 读到“都看不见衣服”,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会怎样想,怎么办。 读到“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你想象一下,这个老大臣看到骗局会怎样表 现。 读到“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 ,你想象一下,这个官员看到骗局又 会怎样表现。 读到“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你想象一下,这个皇帝看到骗局又会怎样表现。 读到“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你想象一下,宫内宫外看着光身子的皇帝将会怎么 样,结局怎么样。 想一想,读一读,体会体会安徒生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多么精妙,自己哪些想象也很好。检查预习 时,可以
24、让学生介绍些自己所想象的情节。 扁鹊见蔡桓公一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字词(l)辨形注音 蔡桓公 腠理 骨髓 遂死(2)辨析多音字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汤(同“烫”)熨 还(同“旋”)走 火齐(同“剂”)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二)能力训练点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三)德育渗透点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四)美育渗
25、透点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蕴涵的立意美。二学法引导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放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
26、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作为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1)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意。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然后再朗读全文一遍。(2)确保朗读时间。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
27、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4)指导文言文的学法,在初一以指导正确划分句中停顿为主。(5)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四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2学生制作重点文言实词和成语“病人膏肓”“讳疾忌医”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3投影仪和作者作品介绍的胶片,以及补充资料。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字词(l)辨形注音 蔡桓公 腠理 骨髓 遂死(2)辨析多音字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汤(同“烫”)熨 还(同“旋”)走 火齐
28、(同“剂”)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二)能力训练点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三)德育渗透点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上海市高中语文教案 2010琵琶行并序示例 1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
29、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 ”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 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 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2)读 P53 注释、序、第一节与
30、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u ,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 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
31、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32、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
33、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
34、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投影片。教案示例 1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 ”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
35、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 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 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2)读 P53 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4
36、“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u ,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 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
37、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
38、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
39、,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
40、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投影片。教案示例 2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 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 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
41、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琵琶女“年
42、长色衰” ,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 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
43、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 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 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
44、,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
45、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 “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 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
46、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 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总体评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
47、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点评: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