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几种基本修辞手法及作用.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7063717 上传时间:2019-05-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几种基本修辞手法及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几种基本修辞手法及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几种基本修辞手法及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几种基本修辞手法及作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几种基本修辞手法及作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几种基本修辞手法及作用_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一)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同类相比。例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表示猜度。例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

2、张昊、李疏桐等等。(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4、比喻的种类:(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 是”、“成了”、“ 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5、比喻的作用具体、形象、生动。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浅显易懂。

3、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 ”(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6、运用原则 1.要贴切;2. 注意创新;3. 要通俗、形象;4.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借代:借用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本事物。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借特征来代替所要说的人和事物。我买了一台“康佳”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樯橹灰飞烟灭借部分代替全体。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物。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借材料、工具代该事物。读点鲁讯借作者代著作。借代

4、的作用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 ,一个“西装”。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借代要得当这特别要注意语言环境的交代,否则,可能产生歧义或让人摸不着头脑,如: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容易产生误解。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相同: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不同:A、借代-只代不喻;借喻-喻中有代。 B、借代 -相关性;借喻-相似性。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代)比拟: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

5、。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 ,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 “物化”或“ 把甲物乙物化”。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比拟与比喻的区别比拟的词往往是修饰用的动词或者形容词。比喻的词往往就是名词。在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 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题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例:住口,你这吠人的狗 (比喻)住口,你再吠人,我可要一木棒打死你。例:炮弹愤怒地向敌人飞去。(比拟)我们要谨防弹衣炮弹。夸张:夸张是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

6、并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夸张的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稻田禾苗密又密,卫星掉下来也要把它弹到半空中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这句夸张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

7、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1、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意义对称。2、种类:正对、反对、串对。3、作用:音乐美、节奏感、表意凝练。4、区别“对比”、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里的“反对”(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对联: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

8、(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 1;仄,仄声字,包括上 2、去3、入 4 三声的字)。排比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2、排比和种类:(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9、3)单句排比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3、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设问1、概念: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2、设问的基本特点:无疑而问。 3、设问的作用: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反问1、概念: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屋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例: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

10、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才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2、反问的作用: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设问与反问的区别共同点 :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不同点 :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

11、激问、反诘、诘问) 、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 2喻体、 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事物间有相似性)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 喻词: 像、似、若、犹、好像、仿佛) 乙( 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12、: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 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具体见下表: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

13、生动。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2)拟物(借物喻人):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

14、荷花淀孙犁)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方法: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

15、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

16、了。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主要方式: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6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

17、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

18、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2暗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10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

19、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11.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12.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作用:主要

20、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13.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1谐音双关。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 “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 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2语音双关。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例如: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14.联想: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