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 学界文学界论大学生孤独感的成因与调节张春姣 ,刘盈(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 :孤独感已成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它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 ,虽然轻微的 、短暂的孤独感不会导致心理与行为的紊乱 ,但长期的或严重的孤独感则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 ,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 本文就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原因以及孤独感的调节做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 :大学生 ;孤独感 ;人际关系 ;人格特征 ;自我调节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 1673-2111(2010)11-0269-021 孤独感简述孤独感是近 30 多年来心理学家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
2、。 孤独感的概念最初来自于医学 , 被用来描述一种情感和人际交往障碍 。 医学界认为 “孤独 ”是一种情绪性问题 ,孤独感是个体心理情绪的体验 ,是社会人际技能 、认知或交流能力等均发生广泛性迟缓的现象 (Leokamer,1943)。 后被心理学家引入社会心理学中 ,成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 国外对孤独感的科学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 , 受鲍尔比关于依恋学说的影响 ,1973 年 ,Robest S.Weiss 发表 孤独 ,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 一文 。 文章认为 ,孤独感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
3、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和体验 。 该文开创了孤独感研究的先河 ,随之涌现出了大量的关于孤独感的实证研究 ,但目前国内对孤独感的研究还不够全面 ,没有形成系统 ,整齐划一的理论 。 都是从不同方向 ,领域切入的 。 例如王健从哲学的角度把孤独感看作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其重要特征是主体对象疏离所导致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精神空落感1。 Sullivan(1953)把孤独感描述为与人类的亲密需要或密切的人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不愉快的体验 ;Weiss (1973)指出孤独感不是独自一人引起的 ,而是因为缺乏某种明确的 、需要的人际关系的结果 , 或者是对缺乏提供具体关系的反映 。 Peplau和 Per
4、lman(1982)提出当个体渴望的社交关系模式和实际的社交关系模式之间存在差异时 , 就会感到孤独感 。 我国学者黄希庭(2004)认为孤独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 ,是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又无法满足 ,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 ;2李传银等人 (1999)则认为 :孤独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 ,常伴有寂寞 、孤立 、无助 、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虚感 。32 当代大学生孤独感的形成原因在埃里克森看来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第六阶段 (18-25岁 ), 处在这一时期的个体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
5、感 , 避免孤独感 ,体验爱情的实现 ,并融入社会 。 同人格发展的其他阶段比 ,大学生孤独感表现的更强烈一些 。 孤独产生的原因多而复杂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际关系紧张造成心理压力引起孤独学生在升入大学后 ,面对与自己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民族 、不同语言 、不同生活习惯的人 ,如何与其和谐相处就变得很重要 。 大学与中学相比 , 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需要独立的能力 ,老师不可能再像中学一样给你保姆式的帮助 。 这对渴望自由独立 ,而又希望得到教师 ,家长支持帮助的大学生便失去了心理上的依靠 ,一旦遇到人际上的挫折就会因没有倾诉对象而产生紧张和焦虑 ,进而产生孤独和寂
6、寞 ,也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 。2.2 对新环境产生适应障碍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适应与转换的过程 , 由中学升入大学 ,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对大学的学习 、生活 、人际交往等适应的问题 。 学习上 ,旧目标已经完成 ,而新目标尚未建立 。 而且学习方式由教师启发式的授课转变为学生自发主动的学习 ,学生一时难以学会这种转变 ,进而产生学习上的无助感 。 生活上 ,不同地区饮食 ,气候 ,习俗 ,文化的差异都使他们产生对高中生活的怀念与眷恋 ,而且现实中的生活与他们原来憧憬的落差也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2.3 自我意识的扭曲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觉察 ,即认识自己的一切 ,包括认
7、识自己的生理状况 ,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与环境的关系 。个体的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组成 。 其中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和评价 ; 自我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持有的一种态度 ; 自我控制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自我约束 。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学生 ,由于缺乏社会阅历以及成熟的判断能力加之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 而且社会呈现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倾向 ,使他们在了解自己 、了解他人 、了解社会的过程中 ,主观自我 , 客观自我与社会自我这三者不能实现有机的结合和完整的统一 ,导致他们陷入自我认识的两大误区 :一是逃避自我 ,忌言自我 ,从而导致错误的自我评价
8、。 二是自我恶性膨胀 ,由只顾自我无限夸大到唯我 ,甚至把个人主义当做偶像去崇拜 。这些自我意识的扭曲 ,使他们科学人生观的形成受到影响 ,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指责和排斥 ,结果他们感到孤独和寂寞 。42.4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由于远离父母 ,所以交流沟通的机会也会减少 。 由于两代人出身 、经历 、所受的教育等的差别造成两代人之间的思想 、价值观 、人生理念的不同 ,即形成代沟 ,这种代沟造成了两代人之间理解的困难 ,所以大学生在做一些选择时 ,就会因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而产生孤独感 。 而且一些不良的家庭及外界环境因素也会诱发大学生产生孤独感 ,例如单亲家庭 ,不恰当的家庭教
9、养方式及学校环境的不良风气等 ;攀比心理 ,对贫困的歧视 ,崇尚暴力等 。2.5 沉迷网络对现实社会缺乏认知网络已经成为形成大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 , 一些大学生因为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调整现实与憧憬的落差 ,就一头扎进文学界 理 论 新 探269 文 学界文学界网络 ,沉迷于虚拟世界 ,自我封闭 ,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 ,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 久而久之 ,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 ,情感和心理定位 ,与人交往也陷入尴尬的境地 ,从而产生空虚无聊的孤独感 。3 现代大学生孤独感的调节孤独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 ,由孤独带来的负面效应会给个体带来严重的困扰 ,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
10、主观幸福感 。 它是每个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分析表明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相当强烈 ,因此 ,对大学生孤独的干预势在必行 ,这依赖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1 作为家长 ,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依恋类型 ,营建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围 ,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树立良好的教养方式 ,为孩子日后形成安全的依恋类型提供前提和保障 。 并且家长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避免形成代沟 ,与孩子多沟通 ,多交流 ,给孩子以恰当的支持与关爱 ;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给孩子发表意见和选择的权利 。3.2 作为学校而言 ,在尽量培养良好风气 ,改善外部环境的同时 ,应把重点放在转
11、变学生认知 ,加强个体自我人际修养上 ,要注意让学生正视孤独 ,挑战自我 ,走出狭隘的自我交际圈子 ,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 ,扩大交际范围 ,主动的融入社会 ,超越孤独 。另外也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爱自己 ,爱他人的能力 。3.3 从大学生自身做出调整 ,具体有以下几点 :3.3.1 发展社交技巧 ,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提高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水平 。 感觉到孤独的人往往是因为缺乏社交的技巧才把自己置身于孤独的环境 。 大学生缺少社交的经验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容易遇到困难 ,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从而体验到孤独 。 其实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 ,所以在
12、交往中要做到自尊 ,自爱并且真诚 ,理解他人 ,要客观的评价自己与他人 ,懂得换位思考 ,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样往往也会换来别人的真诚以待 。3.3.2 确立一个现实有效的目标投身于学习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 进入大学后 ,很多学生因为没有目标而变得迷茫 ,空虚 ,进而体验到孤独 。 所以个体一是应树立一些阶段性的目标并集中精力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 这样生活会变得充实 ,也不容易感到孤独 ,二是应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转移人的注意力 ,达到忘却孤独感的目的 。3.3.3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婚姻观 。进入大学后 ,很多人谈起了恋爱 ,可原因却五花八门 ,有的是
13、因为相爱 ,有的却是因为寂寞 ,还有的是因为跟风 。 而且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恋爱婚姻的错误看法 ,所以正确对待感情问题 ,向家长及专业人士请教 ,认真的对待感情 ,才能消除由感情问题带来的孤独感 。3.3.4 上网有度 ,把网络当做一种工具 。 大学生不应该沉迷于网络游戏 ,网上交友等不现实的东西 ,而应该多参与现实中的社交活动 ,在现实活动中交朋友 ,培养交际能力 ,以消除因交际问题带来的孤独 。 而且在空余时间学会转移注意力 ,学会自我宣泄 ,如孤独时找朋友谈心 ,散步 ,打球都是很好的办法 。3.3.5 正视学习生活中的压力 。 生活不是永远一帆风顺的 ,遇到问题 ,不应逃避 ,而是
14、以一种乐观 ,积极的心态去正视问题 ,寻求解决的方法 ,或者寻求社会支持 。 要以一种自信 ,坚强 ,乐观的精神面貌面对生活 ,因为这样有助于调整心态 ,走出孤独 。3.3.6 学会适应环境 。大学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 在这样的环境中 ,很容易体验到孤独 ,其实对于新生来说 ,每个人都怀着同样的心情与担忧来到学校 ,因此 ,积极的参加学校与班级活动 ,与周围的人主动交往 ,认真的对待学习 ,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 ,尝试理解并融入这里的文化与生活 。 要以一种发现美 ,欣赏美 ,体验美的心态来看待自己所在的环境 。参考文献1 王健 , 孤独意识产生根源探析 J青海社会科学 , 1997,(01)2 黄希庭主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 李传银 , 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析 J淄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03)4 程静文 ,当代大学生孤独感的成因分析与自我调节 校园之声 2007,(04)张春姣 (1987-)女 ,山西临汾人 ,研究方向 :职业健康心理学刘盈 (1986-)女 ,陕西铜川人 ,研究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文学界 理 论 新 探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