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灸实践技能培训,刘 芳,毫针刺法,一、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三、行针基本手法 四、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 防,一、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 2、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此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以上各种进针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便于进针和减轻病人的疼痛。,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关键。具体要根据腧穴所
2、在的具体位置,灵活掌握。,1、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为3种角度:直刺、斜刺、平刺。 2、深度 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浅,一般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上多数根据腧穴具体部位选择深刺或浅刺。,三、行针基本手法,1、提插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大为泻法;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小为补法。 2、捻转法 捻转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捻动。通常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大就为泻法;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小就为补法。,毫针行针手法以提插、捻转为基
3、本操作手法,并根据临证情况,选用相应的辅助手法,如: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目的主要是加强针刺感应,调整经气,提高针刺疗效。,四、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治疗虽然比较安全,但如操作不慎,或针刺手法不当,在临床上也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异常情况。常见有以下几种:,1、晕针,现象: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呕,多汗,心悸,四肢发冷,血压下降,或神智昏迷,扑到在地,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讲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去枕平卧,注意保暖,一般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
4、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晕针应注意预防。接受针刺治疗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不要空腹进行针刺。医者在针刺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征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2、滞针,现象: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则病人痛不可忍。 处理: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3、血肿,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致局部小块青紫,可用棉枝压迫止血。,4
5、、气胸,现象: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悸、呼吸不畅,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处理:小量气胸多无明显症状,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于1-2周内自行吸收。大量气胸需送外科救治。 预防: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胸背部穴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气胸的发生。,常用灸法,艾炷灸 艾条灸 其他灸法,艾炷灸:将艾绒用手捏成圆锥形的艾炷,艾炷小如麦粒,大如半截橄榄。灸时每烧完一个艾炷,叫做一炷。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要将皮肤烧伤化脓、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有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间接灸:用
6、药物将艾炷与施灸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所用间隔的药物很多如生姜、食盐、大蒜泥、附子饼等。,艾条灸 艾条灸即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其他灸法:如白芥子灸,本法属于自然发泡的天灸之类,亦称发泡灸。是将白芥子研成细末
7、,用水调和,敷于穴位或患处,利用其较强的刺激作用,促使发泡达到治疗目的。例如三伏天灸。 灸法的禁忌症: 1、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疤痕:面部乳头、大血管等处不宜使用2、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3、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穴位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玻璃罐,常用的拔罐方法多用闪火法。 拔罐法的应用:临床应用拔罐法时,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法。常用的拔罐法有以下5种: 1、留罐法 2、走罐法 3、闪罐法 4、刺血拔罐法 5、留针拔罐法在临床操作中要
8、注意拔罐法的禁忌症: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者,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亦不宜拔罐。,常用针灸穴位的临床应用,1、尺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1)肺系实热性病症,如咳嗽、气喘、咯血、咽痛。 (2)局部病症:肘臂疼痛、上肢瘫痪 (3)急症: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2、列缺,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肘横纹上1.5寸处。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1)肺系病症:咳嗽、气喘、咽痛 (2)头面五官病症:头痛、牙痛、口眼歪斜头项寻列缺 操作
9、:向上斜刺0.5-0.8寸。,3、少商,定位:在拇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处。 主治:(1)肺系实热症:咽痛、高热、鼻衄昏迷。 (2)神志病: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4、商阳,定位:在食指桡侧,距离指甲角0.1寸。 主治:(1)五官病症:牙痛、咽喉肿痛等 (2)高热昏迷等热证、急症,5、合谷,定位:在手表,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1)外感病症:发热、恶寒 (2)头面五官病症:头痛、咽痛、牙痛、目痛、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口合谷收。 (3)妇科病症:痛经、闭经、滞产
10、。 操作:直刺0.5-1寸,孕妇禁针。,6、曲池,定位:屈肘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1)上肢病症:上肢瘫痪、肩肘臂疼痛。 (2)五官热性病:咽喉肿痛、牙痛、目痛。 (3)肠胃病症:腹痛、吐泻。 (4)其他病症:湿疹、瘾疹。,7、肩髃,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上肢瘫痪、上肢疼痛,肩臂疼痛等,8、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1)五官病症:鼻塞、鼻衄、口角歪斜 (2)胆道蛔虫症:配四白,9、四白,定位:目正视,瞳孔之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1)
11、目疾: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等(2)口眼歪斜、面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症。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也不可过度提插捻转,以免伤及眼球。,10、地仓,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口角旁约0.4寸。 主治:局部病症:口角歪斜、面痛、流涎等。 操作:平刺0.5-0.8寸,或向颊车穴方向透刺。,11、下关,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 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所以宜闭口取穴。 主治:(1)牙关不利、面痛、齿痛哦、口眼歪斜等面口病症。(2)耳鸣耳聋等耳疾。 操作:直刺0.5-1寸。,12、头维,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头痛、目眩、
12、目赤等头目病症。 操作:向后平刺0.51寸。,13、天枢,定位:肚脐中旁开2寸。 主治:(1)胃肠病症:腹胀、腹痛、腹泻、便秘。 (2)妇科病症:痛经、月经不调等。 操作:直刺1-1.2寸,孕妇不可灸。,14、犊鼻,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则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病。 操作:向后内斜刺0.5-1寸。,15、足三里,定位: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主治:(1)胃肠病症:胃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 (2)下肢瘫痪、下肢疼痛等。 (3)强壮保健穴、虚劳诸症。 操作: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16、丰隆,定位:在小腿
13、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主治:(1)咳嗽痰多等痰饮病症,相当二陈汤。 (2)头痛、眩晕、癫狂,由痰湿而致。 (3)下肢瘫痪。,17、内庭,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1)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 (2)腹泻、便秘等肠胃疾病 (3)足背肿痛、趾关节痛。,18、三阴交,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1)脾胃虚弱诸症:腹胀、肠鸣、腹泻等。 (2)泌尿生殖系统病症:遗精、阳痿、遗尿等。 (3)妇产科病症:月经失调、痛经、带下、滞产 (4)心悸、失眠、高血压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19、阴陵泉,定位:在小腿内侧,
14、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1)脾不运化水湿病症,如:腹胀、腹泻、水肿、小便不利等。 (2)膝关节炎,下肢麻痹。,20、血海,定位:屈膝,在股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1)妇科病症:月经不调、痛经、经闭。(2)皮肤病症:湿疹、荨麻疹。(3)膝关节炎,21、通里,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挠侧缘。 主治:(1)心悸、怔仲等心病 (2)暴喑、舌强不语。,22、神门,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神志病:心痛、心悸、心烦、怔仲、失眠健忘、癫狂等。,23、后溪,定位: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
15、治:(1)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关节庝痛等痛症。(2)癫狂痫。,24、听宫,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凹陷处。 主治:耳目耳聋聤耳等耳疾。 操作:张口直刺11.5寸。,25、风门,定位:在背包,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1)外感病症: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 (2)颈项痛、胸背痛。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胸背如饼。,26、肺俞,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1)肺系病症:咳嗽、气喘、咯血等。 (2)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症。,27、胃俞,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疾
16、:胃痛、呕吐、腹胀、肠鸣等。,28、肾俞,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1)肾虚病症:腰酸痛、头晕、耳鸣、耳聋等。 (2)生殖泌尿系病症:遗尿、阳痿、早泄、遗精、不育等。 (3)妇科病症: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29、委中,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1)腰背痛,下肢瘫痪等腰与下肢病症腰背委中求。 (2)小便不利,遗尿。 操作:直刺1.5寸,三棱针点刺出血。,30、秩边,定位:平第4骶椎,摸取骶管列孔,旁开3寸。 主治:(1)腰骶痛、下肢痿痹等病症。(2)便秘、痔疾。 操作:直刺23寸。,31、承山,定位:腓肠肌肌腹交界处下方凹陷中
17、。 主治:(1)痔疾、便秘。(2)腰腿拘急、疼痛。,32、昆仑,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后头痛、颈项强痛、腰骶痛、外踝肿痛等。 操作: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33、至阴,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矫正胎位的经验穴。 主治:胎位不正、难产、胎盘滞留。 操作:用灸法,每天一次,每次15-30分钟,妊娠7个月最为有效。,34、涌泉,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2/3的交点上。 主治:(1)神志病症:晕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症等急症。 (2)五官病症:咽干咽痛、喉痹、头痛、头晕等。,35、太溪,定
18、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1)肾虚症:头痛、头晕、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 (2)阴虚性五官病症。如:咽痛、齿痛、耳鸣、耳聋等。 (3)肺系疾病,如:咳嗽、气喘、咯血、胸痛。 (4)足跟痛、腰脊病。,36、内关,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1)心脏疾病: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双向调节作用。 (2)胃腑疾病:胃痛、呕吐、呃逆等,宽胸理气作用。 (3)神志病:失眠、癫狂、痫等。 (4)肘臂疼痛。,37、外关,定位: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 主治:(1)头面五官科疾病:头痛、目赤肿
19、痛,耳鸣耳聋,鼻衄。 (2)上肢瘫痪、上肢疼痛。 (3)胁肋痛。,38、翳风,定位:耳垂后方,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1)耳鸣耳聋等耳疾, (2)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颊肿等,39、角孙,定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主治:颊肿、齿痛、头痛、项强等。,40、风池,定位:在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向平,入后发际1寸,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1)内风所致病症:中风、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癫痫等。 (2)外风所致病症:感冒、鼻塞、目痛、口眼歪斜等。 (3)颈项强痛。 操作:针尖向下,或向鼻尖方向刺入0.8-1.2寸,必须严格操作深度与角度。,41、环跳,定位:在股
20、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疼痛、下肢瘫痪等腰腿疾病。,42、阳陵泉,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1)肝胆犯胃病证,如: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反酸等。 (2)膝肿痛、下肢瘫痪、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病。,43、悬钟(绝骨),定位: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1、中风、痴呆等髓海不足疾患。2、颈项强痛、下肢痿痹。,44、太冲,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主治:(1)肝经风热病症、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晕、头痛、耳鸣、目痛、口歪等。(2)妇科经带病症: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
21、漏、带下等。 (3)肝气犯胃病症:腹胀、呕吐、呃逆、胁痛。,45、腰阳关,定位:仰卧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1)腰骶疼痛、下肢萎痹。 (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盆腔炎。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46、命门,定位:俯卧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不育不孕等。妇科病及男性肾阳不正病症。 (2)虚损腰痛、下肢萎痹。,47、大椎,定位:俯伏坐位,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1)外感病症:发热、恶寒、咳嗽、气喘、
22、疟疾等。 (2)神志病:癫狂痫、小儿惊风。 (3)颈项强痛。,48、百会,定位:正坐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的交点处的中点处。 主治:(1)神志病:眩晕、头痛、健忘、头胀、癫狂、痫症、癔病、老年性痴呆,风后偏瘫、失语。 (2)脱肛、阴挺、内脏下垂(胃下垂、肾下垂)等气虚下陷性病症。 操作:平刺0.5-0.8,升阳举陷的刺灸法用灸法。,49、水沟,定位:仰靠坐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1)为急救要穴之一,用于昏迷、昏厥、中风、中暑、休克等急危重症。 (2)神志病:癫狂痫、急慢惊风。 (3)鼻塞、牙痛、牙关紧闭、口歪等面鼻口部病症。
23、(4)急性腰扭伤、腰脊强痛。 操作:斜刺0.3-0.5,强刺激或指甲按压。,50、中极,定位:前正中线,脐下4寸。 主治:(1)泌尿系病症如尿频、尿急、遗尿、癃闭等(2)妇科病症如月经不调、崩漏、痛经、带下、不孕等(3)男科病症如阳痿、遗精、不育等。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慎用。,51、关元,定位: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主治:(1)肠腑病症:少腹痛、腹泻、脱肛、便血等。 (2)泌尿生殖系病症:遗精、阳痿、尿闭、尿频、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等。 (3)中风脱证,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症。 操作:直刺1-1.2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52、气海,定位:仰卧位
24、,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主治:(1)肠腑病症:下腹疼痛、便秘、泄利不止。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阳痿遗精、滑精、闭经、崩漏、带下、阴挺。 (3)虚脱、形体消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症。,53、神阙,定位:仰卧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1)肠腑病证: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脱肛等。 (2)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病症。 操作: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柱隔盐灸、隔附子饼灸。,54、中脘,定位: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呃逆等脾胃病症。,55、太阳,定位:当眉梢与目外眦间,向后约一横
25、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咽痛、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青盲、近视等局部病症。,56、印堂,定位:在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主治:(1)神志病:头痛、头晕、失眠、健忘。 (2)鼻塞、鼻渊、鼻衄。 操作:向下平刺0.3-0.5寸。,57、十宣,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主治:(1)用于急救,如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惊厥等。 (2)用于各种热证,如高热、咽痛。 (3)用于手指麻木。 操作:点刺放血。,常见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能力,1、痛经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选取任脉、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中极、三阴交、次髎。 配
26、穴:天枢、归来。,2、急性腰扭伤,治法:活血祛瘀,通经止痛。针灸选取膀胱经和督脉经穴为主。 主穴:人中、后溪、肾俞、大肠俞、委中。 配穴:腰部夹脊穴、阿是穴。,3、呕吐,治法:和胃降逆,行气止呕。取穴以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为主。 主穴:内关、中脘、足三里。 配穴:脾俞、胃俞、天枢、阳陵泉、太冲。,4、昏厥,治法:苏厥醒神。以督脉及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配穴:虚证加气海、关元、百会;实证加合谷、太冲。,5、虚脱,治法:回阳固脱,苏厥救 主穴:素髎、水沟、内关。 配穴:神志昏迷者加太冲哦、涌泉;肢冷脉微者加关元、神阙、百会。,6、高热,治法:清泄热邪。以督脉、
27、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井穴为主。 主穴:大椎、十二井穴、十宣、曲池、合谷。 操作:毫针泻法。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十宣、井穴点刺放血。,7、抽搐,治法:醒脑开窍、熄风止痉。 主穴:水沟、内关、合谷、太冲。 配穴;发热者加大椎、曲池,神昏者加十宣、涌泉。,8、心绞痛,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阴郄、膻中。气滞血瘀者加血海、太冲。,9、胆绞痛,治法: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及相应 俞募穴为主。 胆囊穴、阳陵泉、胆俞、肝俞、日月、期门。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10、肾绞痛,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止痛。以相应背俞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肾俞、三焦俞、关元、
28、阴陵泉、三阴交。,11、牙痛,治法:祛风泻火、通络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合谷、颊车、下关。 配穴: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加内庭、二间,阴虚牙痛者加太溪、行间。,12、中风,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13、胆道蛔虫症,治法:解痉利胆,驱蛔止痛。以足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迎香、四白、鸠尾、日月 配穴: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操作:毫针泻法。迎香透四白,鸠尾透日月。,1、简述太溪、中脘的定位,太溪主治哪些肺部疾病? 2、简述急性腰扭伤的主穴和刺络拔罐方法。 3、曲池、神阙的定位,针刺法,用于治疗哪些胃肠病? 4、秩边、太冲的定位,太冲主治哪些肝胃病症? 5、阳陵泉、肺俞的定位、主治作用,6、急性胆囊炎、胆结石的毫针刺法 7、胆道蛔虫症的胆绞痛的主穴、毫针刺法 8、阳陵泉主治哪些肝气犯胃病症? 9、气海的定位、针刺法 10、曲池的定位、针刺方法;百会的定位、主治哪些精神病? 11、简述拔罐的禁忌症 12、简述不宜灸疗的病症 13、简述百会升阳举陷的刺灸法 14、简述毫针的两种基本补泻手法 15、晕针处理要求患者体位如何?,hun,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