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4.2柳永《雨霖铃》优上海.ppt.Convertor.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7038498 上传时间:2019-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2柳永《雨霖铃》优上海.ppt.Convertor.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4.2柳永《雨霖铃》优上海.ppt.Convertor.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4.2柳永《雨霖铃》优上海.ppt.Convertor.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4.2柳永《雨霖铃》优上海.ppt.Convertor.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4.2柳永《雨霖铃》优上海.ppt.Convertor.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雨霖铃教学设计时间:2013 年 11 月 26 日 上午第三节班级:上海市 中国中学 高二(1)班执教人:安庆市第二中学 江为峰【教学设想】诗词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词的审美能力。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词的意境、艺术手法。以诵读为辅助,以诗词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本文作者柳永是北宋婉约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词具备了雅俗并举的风格,他的最享盛誉的羁旅行役词雨霖铃更是做到了雅不避俗、俗不伤雅、雅俗兼容、和谐共适。词中通过对惜别场面和别后情景的描写,抒发深沉的离情别绪;通过秋景的衬托,写出分别时的万千愁绪。教学过程中应引导

2、学生把握词中意象,品味词中优美的意境,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二)能力目标安庆市省级示范高中骨干教师赴上海名校挂职培训公开课教案2通过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三)情感目标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教学重难点】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教学过程】一、解题,介绍词牌和作者雨霖铃,词牌名。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

3、成分。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二、诵读感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三、自读全词,注解重点词义,理解词的大意上片:描写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下片:

4、设想离别后的羁旅相思四、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主旨句别前环境、别时场面、别后情景、别后愁绪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五、重点赏析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离别前的环境。这一句作者用“寒蝉” “长亭” “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凄切的蝉声,黄昏的长亭,清冷的雨后,凄清的环境为离别增添了凄凉伤感的情调。小结:实写,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设想别后的旅途情景。这两句是词人的内心独白, “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3这是借浩渺的暮霭来表现黯淡的离愁。这一去不知何处才是归宿,也不知

5、何时才能回来,前途茫然,从而更添心头的离愁别绪。手法:以虚衬实,虚实相生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里的景纯为情设,虚写,营造了浓烈的愁思,有“愁”则需“销” ,借酒吧,可此时是酒醒时分,因而“愁更愁”了。手法:借景抒情评价: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 。 “酒”无味, “柳”留人,“晓风”凄冷, “残月”凄迷。作者借景抒情,用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自己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正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欧阳修玉楼春 )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柳永以清秋之萧

6、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整首词具有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境界,即“伤离别” 。5.主旨句理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点明伤离别的主旨。自古伤离别是人世常情,似乎有自我安慰之意,接着又转入现实的痛苦中来:递进语气强调了此时清秋离别更让人难受。离别本已痛苦,更何况是在这清冷的秋季。而“伤离别”自古就是文人的普遍情感和共同感受,正如江淹别赋中所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6.小结: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融情入景,虚实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

7、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六、概括本词的艺术特色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艺术手法一: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艺术手法二:以虚衬实,虚实相生婉约词的风格:哀怨缠绵 ,清丽雅致 七、再读本词,进一步感悟理解迁移欣赏: 写给柳永一袭磊落青衫茕然立于繁花落叶之间眼里有无处安放的深情谁也抹不平他心中的忧伤春意阑珊拿不起的是书卷4秋雨连绵放不下的是思念潇湘河畔 寻寻觅觅 红尘良伴无限江山 时运不济 如何指点八、建议作业(2、3 题任选一题)1、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

8、段愁或喜。要求:体裁不限,也可填词作诗。要写真情实感。3、查找一首运用了虚实相生艺术手法的诗词,自我赏析。雨霖铃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 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

9、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 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 ),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

10、景。以“离情” 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 词牌。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 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1、 “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