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置,39 次提出生态,19 次提出生态文明,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重大、前沿的理论和现实课题,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应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研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良好条件、营造良好环境。一、 深刻把握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与实质 生态文明的内涵非常丰富,需要深刻把握(一)我们党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演进 中国共产党对 “生态文明 ”的理论创新 不断深化
2、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盛大目标之一,提出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3 年十六届三中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2006 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
3、主张;2007 年党的十七大吧,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这在马克思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 ”,这对我国多年来在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的总结,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取得的认识成果的集成和发展。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迈入了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12 年党的十八,首次将
4、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大会报告的一个大问题提出党的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阐述: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是根据我国国情、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是国家治国理念的新发展。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郭建宁称,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章是十八大的一个重要亮点, “大家对这个内
5、容的反应是,这才是中国好声音 ”。他说,十八大报告中讲了很多关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等内容,都是老百姓特别关心的。 “我们不仅要有 GDP 的发展,还要有青山绿水,有生态环境,还要保护好资源。 ”所以,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加进去生态文明,郭建宁认为,是我党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更加注重以后的发展道路,更加注重人的幸福感(二)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1.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
6、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生态文明的内涵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是指人与物的共生共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明,其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广义的生态文明:涉及到社会发展各方面,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7、、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与文明进步状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
8、,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工业文明经济发展很快,却忽视了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文明仍然强调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建立在生态系统永久支撑能力的基础上人
9、和自然的统一性:工业文明强调以人类文明为中心,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的主宰,在对自然征服、索取和统治的过程中,造成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生态文明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关注自然存在的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公平性: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更关注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和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自然界是属于全人类的,当代人及后代人都应公平的享有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共同承担起在生态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的道德责任,从而创造高度生态文明4.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点:生态文明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要求人们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
10、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生态文明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要求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树立生态观念,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区别点: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联系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生态文明以环境资源
11、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为目的,遵循自然规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内涵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文明是一种积极、良性发展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绝不是拒绝发展,而是要通过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修复自然的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地发展。第二,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这包括人类的可持续和自然的可持续,二者是相统一的。人类所有利用环境、开发资源的活动,都必须以环境可承载和可恢复、资源可接替为前提,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第三,生态文明应是一种科学的、自觉的文明形态。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包含
12、的是一种自发的生态文明,未来的生态文明应是一种自觉的生态文明,不仅要有哲学上的自觉,还必须有科学上的自觉,要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自觉地转变发展方式。第四,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整体框架。他们紧密联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从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来看,生态文明可以看做是其他三个文明的基础。四种文明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只不过各种文明的内涵和形式有所变化。因此,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对应使用的,是国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要求,是一种治国的理念。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实质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利用和
13、改造自然界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进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是生态文明存在的物质前提。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生态文明。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生态圈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来审视人类社
14、会的发展问题,将人类活动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考量,要求人们按自然生态规律行事。人和自然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都有重要的价值,无视自然环境的价值,人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时,无论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既要考虑人类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又必须顾及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第三,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一切经济社会发展都要依托生态环境这个基础,从环境承载力的实际出发,坚持“自然生态优先原则”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力求人与自然共生。做到发展与环境双赢,人类与自然协同发展。第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是
15、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就是要达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和自然都能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为实现生态文明而努力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景下所讲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站在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最高形态的高度,又要从当代我国的实际出发,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必须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也决定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6、既不能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来获取现代化,也不能以牺牲现代化为代价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因此,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在进行时” ,而不是“一般将来时”。实践表明,发达工业国家曾经走过的“ 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 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如果我们勉强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我们很可能在没有完全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之前,就被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压垮。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立足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现代化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把原本应当由自己承担的环境代价转嫁给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时代条件决定了,以转嫁方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行的。态文明
17、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四方其一,生态意识文明。思想意识是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念与思维
18、方式,它指导人们的行动。以生态科学群、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技术群为代表的生态文明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建立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其二,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思想和观念,同时也是一种体现在社会行为中的过程。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类应该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指导自身的行为,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矛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因此,人类应改变过去那种高消费、高享受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挥霍浪费,选择健康、适度的消费行为,提倡绿色生活,以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与自然资源的
19、永续利用。其三,生态制度文明。生态制度,是指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中心,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制度规范的总称。生态制度文明,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建设的成果,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关系,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水平,是生态制度文明的外化,是衡量生态制度文明程度的标尺。其四,生态产业文明。生态产业文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指生态产业的建设,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及环保产业。发展生态产业,改革生产方式,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
20、的重点是按照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这种生产方式是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是追求更实用有效的科学技术、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和更低环境污染以及更多劳动力就业的先进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推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
21、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生态行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一
22、)经济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 、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
23、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 “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
24、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二)政治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随着我国社
25、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
26、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三)文化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
27、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
28、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四)社会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
29、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优化“人居”生活环境。 “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 ,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
30、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 。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二、充分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面对我国资源约
31、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一)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借鉴并吸收发达工业化国家反思工业文明的理论成果、总结国内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党对文明认识新阶段的集中反映。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反思工业文明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18 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英国工业革命,翻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工业文明。在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利用飞速发展的生产力和科学技
32、术提高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大规模“征服”自然,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由于无视自然的价值,将原本充满灵性的有机自然看做机械、僵死的被征服与掠夺的对象,并对其过度“索取”。人类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遭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资源枯竭、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日甚一日。在尝到了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恶化苦果之后,这些发达工业化国家意识到资源是有限的,增长不等于发展,开始了对“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先开发后保护”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也对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模式进行了艰难探索,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应运而生。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提出是人类价值观念
33、、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是人类文明形态与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新趋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我们党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对工业化所带来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已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并吸收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等西方生态文明理论成果,在自己的发展理念中及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 原始文明 敬畏自然、崇拜自然 农业文明 依赖自然、顺应自然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生态文明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一是尊重自然,就是要求在发展理念上牢固树立人与自然
34、对等互惠的思想。人是自然之子,要对自然保持必要的尊重,既不能走向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更不能肆无忌惮地把自己凌驾在自然之上二是顺应自然,就是要求在发展决策上坚决恪守遵循和顺应自然规律的方针。在决策中把自然规律作为认真衡量的要素,主动遵循、积极契合三是保护自然,就是要求在发展实践上坚定秉持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准则,重经济轻环境、重增长轻保护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带来了惨痛教训,只有通过保护环境,才能为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不竭动力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它 始终是伴随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人类文明的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
35、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原始文明距今大概有 2 万至 5 万年历史。)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 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有 7000 至 2万年的历史。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 在这一时期,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限制,生 产力发展水平仍较低下,只能在适度的范围内利用 和改造自然,自然的作用并未遭到破坏。尽管在局部地区因过度开垦而遭到自然
36、界的报复,比如古埃 及文明的衰败、古巴比伦文明的消亡等,但从整个 地球来看,自然系统基本上仍未脱离自身运行的轨 迹,人类仍然难以摆脱自然的主宰.,工业文明尽管只有200 多年的历史,却根本改变了人类和世界,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利用飞速发展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提高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大规模“征服”自然,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由于无视自然的价值,将原本充满灵性的有机自然看做机械、僵死的被征服与掠夺的对象,并对其过度“索取”。人类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遭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资源枯竭、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日甚一
37、日。在尝到了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恶化苦果之后,这些发达工业化国家意识到资源是有限的,增长不等于发展,开始了对“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先开发后保护”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也对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模式进行了艰难探索,1962 年美国学者出版寂静的春天,从而将人们从沉醉于对自然征服的甜蜜睡梦之中唤 醒,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 人们在痛苦的反思中认识到,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 与自然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存共荣的生态共存体,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 定状态下,才能得到良胜发展。从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 业生产和环境污染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人类发展过程 中,
38、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模式给地球和 人类自身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并有力地证明了传 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但使人类与自然处于尖锐的矛 盾之中,并将会继续不断地受到自然的报复,从而 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因此,我们应该尊 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彻底摒弃“人类中 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探求人类社会新 的发展模式。这是当代人类社会紧迫而又现实的任 务。1992 年 6 月,全世界 100 多个国家的国家元首 和政府首脑齐聚巴西里约热内卢参加世界环境与发 展大会,会议通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约环境 与发展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要求把它纳人世界
39、各国 政府的决策之中。这是国际社会对保护自然、保护 环境、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庄严政治承诺,它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标志着人类 社会开始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应运而生。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提出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是人类文明形态与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新趋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我们党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对工业化所带来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已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并吸收可持续发展、
40、循环经济理论等西方生态文明理论成果,在自己的发展理念中及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以至发展不能持续,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十八大报告“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
41、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
42、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那样,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1962 年美国学者出版寂静的春天 ,从而将人们从沉醉于对自然征服的甜蜜睡梦之中唤 醒,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 人们在痛苦的反思中认识到,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 与自然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存共荣的生态共存体,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 定状态下,才能得到良胜发展
43、。从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 业生产和环境污染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人类发展过程 中,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模式给地球和 人类自身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并有力地证明了传 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但使人类与自然处于尖锐的矛 盾之中,并将会继续不断地受到自然的报复,从而 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因此,我们应该尊 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彻底摒弃“人类中 心主义” 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探求人类社会新 的发展模式。这是当代人类社会紧迫而又现实的任 务。1992 年 6 月,全世界 100 多个国家的国家元首 和政府首脑齐聚巴西里约热内卢参加世界环境与发 展大会,会议通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约环境
44、 与发展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要求把它纳人世界各国 政府的决策之中。这是国际社会对保护自然、保护 环境、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庄严政治承诺,它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标志着人类 社会开始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 ,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 世纪议程 ,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 )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贫穷落后
45、的面貌,让人民富裕起来、让国家强盛起来,我国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轨道,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一直居于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这种高速度是建立在高能耗、 高投入基础之上的,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沉重代价。面对现阶段我国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我们如果不去改变高消耗、高投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去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我国的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容量将难以长久支撑现在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我们已经取得的
46、发展成果也会遭到破坏,我们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受到威胁。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正是基于对走传统发展道路给我国资源环境所带来的破坏与危机的深刻反省。生态文明建设从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层面上实现新的转变,从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的层面上实现新的转变,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治本之举。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最终实现发展速度和质量相统一、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相协调。)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建设生态文 明也是我们的唯一选择。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 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
47、而且正处在工业化、城 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 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 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我 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相对粗放,使得我们 在实现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一是资源约束趋紧 从资源察赋看,我国 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人均淡水资源占 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25%,人均耕地占有量不 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40%,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 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n%和 4.5%,铁矿石、铜和 铝土矿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6.7%、16.7% 和n.1
48、%,45 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 水平的一半。资源察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 将长期存在。 能源供应约束;国内能源资源匮乏探明可采储量的保证程度大约:煤炭 80 年、石油 15 年、天然气 30 年,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2,1/3 和 1/2。我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67%、5.4%和 7.5% 。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50%;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已经超过 40%。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我国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我国石油的对外依
49、存度上升到 56.7%(50%为警戒线,1993 年首度成为净进口国,为 6%),其他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快速上升水资源约束;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1/4,是联合国列出的 13 个严重贫水国家之一。土地资源的约束 我国可利用土地仅占国土面积的 1/3,人均占有土地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3矿产资源的约束 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51%。据预测,到 2020 年,在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 45种矿产资源中,可以保证的有 24 种,基本保证的 2 种,短缺的 10 种,严重短缺的 9 种。到 2020 年中国的石油、铁、锰、铜、铅和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为 58%、52%、38%、82%、52%和 69%。 随着人口快速增加和经济发展,资源需求强劲增长,将迅速耗尽国内资源,对外依存还将上升,这使国家经济安全受到严重考验,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我国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不到 10%,但消耗的钢铁、水泥、煤炭等资源却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左右甚至更高、有色金属能源资源对外依赖较大。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 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 10 个百分点,日本为 1,意大利为 1。33。法国为 1。5,德国 1。5 美国为 2。67,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