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药学课件.ppt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7034645 上传时间:2019-05-03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药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药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药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药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二章 液体制剂,2,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剂,一、概述高分子溶液剂: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高分子可以是药物也可以是辅料,以水为溶剂的高分子溶液称为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或称胶浆剂。以非水溶剂制备的高分子溶液剂,称为非水性高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属于热力学稳定系统。,3,二、高分子溶液的性质,1.高分子溶解性:亲水性高分子结构中许多亲水基团能与水发生水合作用,质点水化后以分子状态分散在水中形成高分子溶液,常称亲水胶体溶液。玉米朊等分子中非极性基因数目多,能分散在半极性或非极性溶剂中,称高分子非水溶液,如玉米朊乙醇溶液。高分子的溶解与低分子化合物的溶解不同,其过程缓慢

2、,一般存在有限溶胀过程和无限溶胀两个阶段。,4,2.高分子的荷电性:溶液中的高分子因其分子上某些基团解离而荷正或负电。一些高分子所带电荷受溶液pH值影响,如蛋白质水溶液pHPI时蛋白质带负电,pHPI时蛋白质带正电,pH=PI时蛋白质不带电,此时溶液粘度、渗透压、溶解度、电导等都变为最小值。高分子溶液的这种性质,在药剂学中有重要意义。,二、高分子溶液的性质,5,3.高分子的渗透压:亲水性高分子溶液与溶胶不同,有较高的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与高分子溶液的浓度有关。4.高分子溶液的粘度与分子量:高分子溶液是粘稠性流体,其粘度与分子量、浓度、溶剂性质等有关,可根据高分子溶液的粘度来测定高分子化合物的分

3、子量。,二、高分子溶液的性质,6,5.高分子溶液的聚结特性:亲水性高分子上的大量亲水基能与水形成牢固的水化膜,可阻止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之间的相互凝聚,使高分子溶液处于稳定状态。但高分子的水化膜和荷电发生变化时易出现聚结沉淀,加入大量电解质盐析;加入脱水剂聚结;盐类、pH值、絮凝剂及射线等使高分子化合物凝结沉淀絮凝;带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溶液混合时凝结沉淀。,二、高分子溶液的性质,7,6.胶凝性:一些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在温热条件下为粘稠性流动液体,当温度降低时,高分子溶液就形成网状结构,分散介质水被全部包含在网状结构中,形成了不流动的半固体状物,称为凝胶,如软胶囊的囊壳。形成凝胶的过程称为胶凝。因

4、凝胶失去网状结构中的水分时体积缩小所形成的干燥固体称干胶。,二、高分子溶液的性质,8,三、常用的一些高分子溶液,天然高分子溶液:醋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酞酸酯、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等合成高分子溶液: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酸钠、卡波沫、 丙烯酸树脂、聚乙烯醇、聚维酮、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乙二醇、泊洛沙姆等,9,四、高分子溶液的制备,工艺:称量溶胀溶解质量检查分装 制备时高分子首先要经过溶胀(水化膨胀的有限溶胀过程),然后溶胀过程继续至最后使高分子以分子形式溶解在水中形成高分子溶液(无限溶胀过程)。无限溶胀常需搅拌或加热等过程才能完成。形成高分子溶液的这一过程称为胶溶

5、。胶溶过程的快慢取决于高分子的性质及工艺条件。,10,制备中的影响因素: 药物的溶解过程 高分子药物的粉碎度 电荷的影响 高分子溶液的稳定性 久置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易聚结发生沉淀,故不宜 大量配制,四、高分子溶液的制备,11,处方分析:胃蛋白酶合剂 处方 胃蛋白酶(1:3000) 20 g稀盐酸 20 ml单糖浆 100 ml橙皮酊 20 ml5%羟苯乙酯醇液 10 ml纯水加至 1000 ml,四、高分子溶液的制备,12,处方分析:胃蛋白酶合剂 制法 将单糖浆和稀盐酸加入800 ml纯水中搅匀,再将胃蛋白酶撒于液面,使其自然膨胀、溶解。然后将橙皮酊缓缓加入溶液中,取事先用100 ml纯化水

6、已溶解好的羟苯乙酯溶液,缓缓加入上述溶液中,再加纯水至全量,搅匀即得。本品用于缺乏胃蛋白酶或消化功能降低引起的消化不良症。,四、高分子溶液的制备,13,处方分析:胃蛋白酶合剂 注意事项 胃蛋白酶在pH 1.52.5时分解蛋白的活力最强;合剂中盐酸含量不可超过0.5%,以免使胃蛋白酶失活,故用稀盐酸调pH值。 配制时应将胃蛋白酶分撒于液面上,使其自然膨胀,不可猛烈振摇或搅拌,以防止粘结成团使其活性降低。,四、高分子溶液的制备,14,处方分析:胃蛋白酶合剂 一般不宜过滤,因为胃蛋白酶在酸性溶液中带正电(PI 2.753.00),而湿润的滤纸或棉花带负电,有吸附作用。必要时可在滤纸润湿后加稀盐酸少量

7、冲洗以中和电荷,消除吸附现象。 应用冷纯水配制,因为50C以上胃蛋白酶会产生沉淀,且高于室温贮存会降低活性。,四、高分子溶液的制备,15,第五节 溶胶剂,一、概述溶胶剂:固体药物以多分子聚集体分散于水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又称疏水胶体溶液。分散相质点大小与高分子溶液剂一样,在1100 nm之间,但其水化作用很弱,质点与溶剂之间存在相界面,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溶胶剂的质点小,分散度大,药效会增大或异常,目前在临床应用不多,但溶胶的性质在药剂学中却非常重要。,16,二、溶胶剂的构造和性质,(一)溶胶的双电层构造:反离子-吸附层-扩散层-双电层-电位-电泳。 (二)溶胶的性质 光学性质:丁铎尔效

8、应-光散射-混浊程度-浊度 电学性质:界面动电现象-电泳现象 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 稳定性: 热力学不稳定系统和动力学稳定性,17,三、溶胶剂的制备,1.溶胶剂的制备 (1)分散法:机械分散法,常用转速达10000 r/min的胶体磨进行制备,将分散药物、分散介质以及稳定剂加入胶体磨中,经研磨后流出即可。胶溶法:使新生的粗分散粒子重新分散。超声分散法,用20 kHz以上超声波所产生的能量使粗分散粒子分散成溶胶剂。,18,(2)凝聚法:物理凝聚法,改变分散介质的性质使溶解的药物凝聚成为溶胶;化学凝聚法,借助氧化、还原、水解、复分解等化学反应制备溶胶。,三、溶胶剂的制备,19,(1)溶胶胶粒的分散

9、度:一般用设备反复粉碎,直至胶粒大小合适为止。(2)胶粒的聚集性:胶粒大小在1100 nm,分散度高,粒子表面能大,聚集性增强,需加稳定剂进行保护,以防止粒子聚结变大。(3)电解质的影响:溶胶的稳定性和-电位高低关系密切,在选择电解质时要根据胶粒表面所能吸附离子的电荷种类而定。,2. 溶胶剂制备的影响因素,20,第六节 混悬剂,一、概述1. 混悬剂: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液体介质中而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也包括干混悬剂。2. 干混悬剂:难溶性固体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粉状物或粒状物,临用时加水振摇即可分散成混悬液的制剂。有利于解决混悬剂在保存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21,3. 混悬剂特点:其

10、属于热力学和动力学均不稳定的系统。微粒直径大多在0.510 m之间,根据具体医疗要求,有的药物微粒也可小于0.5 m或大于10 m。口服的液体分散介质大多为水,也可加入适宜口服的其它液体分散介质或助悬剂等,可减少药物不良味道,改善口感。主要存在物理稳定性问题,药物微粒分散度大使微粒表面自由能高而处于不稳定状态,疏水性药物混悬剂比亲水性药物稳定性问题更大。,22,4. 混悬剂的使用条件: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临床应用时;药物的剂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剂形式应用时;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药物时;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等条件下,都可以考虑制成混悬剂。但为了安全起见,毒剧药或剂

11、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使用。,23,5. 混悬剂的质量要求: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混悬剂中药物微粒大小根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要求;粒子的沉降速度应缓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应有一定的粘度;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布。,24,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1.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 2.混悬粒子的荷电与水化 3.絮凝与反絮凝 4.结晶增长与晶型转化 5.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25,混悬剂中微粒沉降有两种情况:自由沉降,没有明显的沉降面;絮凝沉降,有明显的沉降面。增加混悬剂的动力学稳定性的方法:减小粒径和增加分散介质粘度。,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

12、Stokes定律:,26,混悬粒子的荷电与水化,粒子表面分子解离或吸附离子带电-双电层结构-电位-静电排斥-阻止聚集;带电粒子水化作用-水化膜-进一步阻止聚集。粒子带电量和水化作用的强弱随双电层厚度而变化。加入电解质-双电层的扩散层-电位-稳定性。临界电位下,粒子呈疏松絮凝状,不结块,振摇即可重新分散,可用加入电解质调节临界电位的方法使粒子絮凝以增加混悬剂稳定性。,27,混悬粒子的荷电与水化,疏水性药物粒子水化作用很弱,不能均匀分散在水中,且对电解质敏感;亲水性药物微粒除荷电外,本身具有水化作用,受电解质影响较小。可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降低固-液界面张力,增加润湿性,来加强粒子分散作用。离子型表

13、面活性剂还可改变粒子电位,低浓度时主要降低表面自由能以增加粒子亲水性,高浓度时主要是改变粒子电性质。控制表面活性剂浓度可增加稳定性。,28,絮凝与反絮凝,分散度大的微粒具有很高的表面由自能,其表面自由能有自发降低的趋势。加适当电解质使电位,微粒间电荷排斥。达一定电势,微粒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可使混悬剂处于稳定状态。一般应控制电势在2025mV范围内。混悬微粒形成疏松聚集体的过程称为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29,絮凝与反絮凝,相对于非絮凝状态,絮凝状态的特点:沉降速度快,有明显的沉降面,沉降体积大,经振摇后能迅速恢复均匀的混悬状态。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

14、态这一过程称为反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反絮凝剂所用的电解质与絮凝剂相同。,30,粒子间存在静电斥力-范德华力引力的平衡。当两个运动的微粒接近时电荷的斥力增大,引力也增大。,絮凝与反絮凝,混悬剂中粒子间吸引与排斥位能曲线,斥力和引力以微粒间相互作用能表示,斥力的相互作用能为正,即A线,引力的相互作用能为负,即 B线,两种相互作用能之和为C线,随粒子间距进一步 缩短斥力明显增加,距离达到m点时斥力最大,微粒间无法达到聚集而处于非絮凝状态,两个微粒间距离缩短至S点时,引力稍大于斥力,粒子间保持的最佳距离,这时粒子形成絮凝状态,31,结晶增长与晶型转化,难溶性药物的混悬剂,溶液总体上是饱和溶

15、液,而其中药物微粒大小不可能完全一致。药物微粒小于0.1m时,放置过程中,小粒子溶解度会大于大粒子溶解度,导致小微粒因未饱和而不断溶解,大微粒因过饱和而不断长大,使微粒沉降速度加快,结果必然影响混悬剂稳定性。此时必须加入抑制剂以阻止结晶的溶解和生长,以保持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32,结晶增长与晶型转化,许多有机药物存在多晶型,制备混悬剂时,由于外界因素影响,特别是温度变化,可加速晶型间转化,导致混悬剂中析出大颗粒沉淀,并可能降低疗效。针对结晶增长和晶型转化制备混悬剂时应注意:粒度分布范围愈窄愈好;多晶型药物应选用较稳定的亚稳定型或稳定型;尽量避免用研磨法减小粒径;加入适量亲水胶或表面活性剂以延

16、缓或防止微粒增大。,33,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同一分散介质中随分散相浓度的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降低,温度对混悬剂的影响增大。温度变化不仅改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还能改变微粒的沉降速度、絮凝速度、沉降容积,从而改变混悬剂的稳定性。冷冻可破坏混悬剂的网状结构。也使稳定性降低。,34,三、混悬剂的稳定性剂,1. 助悬剂 2. 润湿剂 3.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4. pH调节剂,35,助悬剂,助悬剂:能增加分散介质粘度以降低微粒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常用助悬剂种类: (1)低分子助悬剂 (2)硅酸盐类 (3)高分子助悬剂 (4)触变胶,36,助悬剂,低分子助悬剂:常用甘油、糖浆及山梨醇等

17、,可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也可增加微粒的亲水性,外用混悬剂中常加入甘油。硅酸盐类:硅酸铝(硅皂土)为外用助悬剂,5%硅皂土的混悬剂具有触变性和假塑性。硅酸镁铝可作内服和外用混悬剂的助悬剂,也具有触变性和假塑性。,37,助悬剂,高分子助悬剂:天然、半合成或合成西黄蓍胶可内服外用;阿拉伯胶只能内服;海藻酸钠应低于60,否则粘度下降,且不能与重金属配伍。甲基纤维素水溶液高于50时析出沉淀,冷后恢复成溶液;羧甲基纤维素钠是阴离子化合物,不能与多价阳离子配伍。卡波普、聚维酮、聚乙烯醇等亦可作助悬剂。,38,助悬剂,触变胶:触变胶可看作是凝胶和溶胶的等温互变体系,振摇可使它从凝胶变成溶胶有利于混悬剂的使用,

18、静置后又由溶胶变成凝胶,防止微粒沉降。使用触变性助悬剂有利于混悬剂的稳定。单硬脂酸铝溶解于植物油中可形成典型的触变胶,一些具有塑性流动和假塑性流动的高分子化合物水溶液常具有触变性,可选择使用。,39,润湿剂,润湿剂:能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与分散介质间润湿性,以产生较好分散效果的附加剂。疏水性药物不易被水润湿,润湿剂被吸附于药物微粒表面后,排除了被吸附的空气,并在微粒周围形成水膜,增加其亲水性,使疏水性药物较好地分散。常用润湿剂多为HLB值在711之间的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类、磷脂类、泊洛沙姆等。乙醇、甘油、糖浆等溶剂也有一定润湿作用。,40,絮凝剂和反絮凝剂,絮凝剂主要是适当降低混悬微粒电位,

19、使微粒发生絮凝,形成疏松聚集体。这种聚集体不结块,一经振摇又可重新均匀分散。反絮凝剂主要是升高混悬微粒电位,防止微粒发生絮凝。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均为电解质,产生絮凝或反絮凝作用主要取决于混悬粒子表面所带电荷。,41,絮凝剂和反絮凝剂,一些电解质对某些混悬剂有絮凝作用,而对另一混悬剂则有反絮凝作用;电解质絮凝或反絮凝作用还与其用量有关。不同电解质对电位的改变程度不同,阴离子的絮凝作用大于阳离子;离子的化学价越高,絮凝或反絮凝作用就越强,如三价离子的絮凝作用是二价离子的100倍,是一价离子的1000倍。,42,pH调节剂,某些药物只在某一特定pH值下溶解度最小或降解速度最低,应用酸、碱或缓冲液将混悬

20、剂的pH调节至最稳定pH值,以保证其化学稳定性。,43,四、混悬剂的制备及常用设备,制备混悬剂应使混悬微粒有适当分散度,粒度均匀,以减小微粒沉降速度,使混悬剂处于稳定状态。制备工艺:1. 分散法(主要方法)2. 凝聚法 (1)物理凝聚法(2)化学凝聚法,44,(一)分散法制备混悬剂,1.分散法:将难溶性固体药物粉碎到符合混悬剂微粒要求的分散程度、再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制备混悬剂。2.流程:固体药物粉碎润湿分散助悬或絮凝 质量检查 分装具体工艺过程可根据固体药物和液体分散介质的特性而不同。口服混悬剂的分散介质一般用水,因而制备工艺和药物的亲水性关系密切。,45,亲水性药物:制备混悬剂时,一般先将药物

21、干燥粉碎到一定细度,再加液研磨至适宜分散度,最后将分散介质加至处方全量。加液研磨可使用处方中的液体,如水、乙醇、糖浆、甘油等,通常每份药物加0.4 0.6份液体,可获得最大分散效果,药物微粒能达到0.1 0.5 m。,46,疏水性药物:干燥粉碎到一定细度时,仍不能被水润湿,容易结块或漂浮在分散介质上面。因而制备混悬剂时,必须首先加入一定量的润湿剂与药物研磨,使分散介质容易渗入药粉,再加液体研磨均匀。用水作分散介质时,乙醇、甘油及其它可起润湿作用的液体都可作为润湿剂。润湿剂通过取代粒子表面或粒子间隙吸附的空气,使微粒周围形成水化膜,而起到分散粒子的作用。,47,常用设备:大规模生产时,可用胶体磨

22、或乳匀机等设备将粒子与润湿剂混合,小量制备时可用乳钵混合。水飞法:质重及硬度大的药物制备混悬剂时可用中药制剂中常用的“水飞法”,即加适量水研磨,再加大量水搅拌,稍加静置,倾出上层液,悬浮的药物细粒随上层液分离出去,留下的粗粒再湿研,如此反复,直到粒子的细度符合要求为止,可使药物粉碎到极细的程度。,48,3.制备中的影响因素,粒径与粒形:多数优质药物混悬剂中的粒子直径在0.110 m之间。混悬剂粒径过大易沉降,但粒径过小沉降后易板结成块,不能再轻摇分散。悬浮粒子的形状也影响混悬剂的稳定性,如:均匀的柱形硫酸钙粒子稳定性大于不规则的针形粒子,针形粒子静止时易形成顽固的沉积死块,而柱形粒子不会出现这

23、种情况。,49,分散介质的粘度:混悬剂用水做分散介质,其粒子密度一般和水密度相差较大,因而粒子很容易漂浮或下沉,难以均匀分布。如果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就可以改善粒子的浮动,使其沉降迟缓。但是混悬剂的粘度也不能太高,因为太高时,向外倾倒时难度大,分散粒子也同样困难,只能适度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选择具有触变性的助悬剂对混悬剂的稳定性十分有利。,50,粒子的絮凝:混悬剂中的粒子受重力作用必然要发生沉降,甚至挤压结块,不能再重新分散。通过加入电解质调整电位至2025mV 而产生絮凝,形成疏松的聚集体。不易结块,经振摇就能破裂并很快分布均匀。但须控制电解质的种类和用量已给予处方中药物及辅料的相互作用,如

24、阿拉伯胶、纤维素等物质带负电荷,若遇到带正电荷的物质就会使粒子聚集,降低混悬剂的稳定性。,51,处方分析:氢氧化铝-三硅酸镁混悬剂处方 氢氧化铝4.0 g,三硅酸镁8.0 g,羧甲基纤维素钠0.16 g,微晶纤维素1.0 g,羟苯甲酯0.15 g,苯甲酸钠 0.2 g,柠檬香精 0.4 ml 纯化水加至 100 ml。,52,处方分析:氢氧化铝-三硅酸镁混悬剂制法 将苯甲酸钠和羟苯甲酯溶于纯水中,与羧甲基纤维素钠制成胶浆,将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用羧甲基纤维素钠胶浆研匀,加柠檬香精混匀即得。本品为抗酸药,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53,(二)凝聚法制备混悬剂,1.物理凝聚法:主要指微粒结晶法。选择适

25、当的溶剂,将药物制成热饱和溶液,在急速搅拌下加入另一种不同性质的冷溶剂中,使药物快速结晶,可得到10m以下的微粒占80%90%的沉淀物,将沉淀物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即得到混悬剂。醋酸可的松滴眼剂就是用物理凝聚法制备的,54,2.化学凝聚法:是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进行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药物微粒,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制成混悬剂。为了得到较细而均匀的微粒,其化学反应应在稀溶液中进行,同时应急速搅拌。化学凝聚法现已少用。胃肠道透视用BaSO4就是用此法制成的,55,五、混悬剂的质量评定,(一)微粒大小测定(二)沉降体积比测定(三)絮凝度测定(四)重新分散试验(五) 电位测定 (六)流变学测定 (七)干燥

26、失重测定,56,微粒大小测定,混悬剂中微粒大小关系到混悬剂的剂量和稳定性,还会影响混悬剂的药效和生物利用度。所以测定混悬剂中微粒大小及其分布,是评定混悬剂质量的重要指标。显微镜法、库尔特计数法、沉降法、浊度法、光散射法、漫反射法等很多方法都可测定混悬剂粒子大小。我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用显微镜法和筛分法测定药物制剂的粒子大小,混悬剂中微粒大小常用前法。,57,微粒大小测定,光学显微镜法:以显微镜下观察到粒子的长度表示其粒度。一般应选择视野中300500个粒子测定,计算平均粒度及其分布,方法简单可靠。库尔特计数法:测定混悬剂粒子及其分布,测定粒径范围大,并可在很短时间内测定10万个粒子的粒径及粒

27、子大小的分布,并可打印出全部数据和分布图。,58,微粒大小测定,沉降法:利用混悬剂粒子的沉降速度服从Stokes定律,测定粒子沉降速度后,根据Stokes公式变化式测定t时间的粒子沉降高度h,代入公式可求出粒径d。注释:粒径及其分布可以利用不同原理进行测定,特别是现代仪器分析具有高速、精确、样品需要量少及可自动统计分析等特点,但不同方法间结果不完全具有可比性。,59,沉降容积比测定,沉降体积比:沉降物的容积与沉降前混悬剂的容积之比,用F表示 。测定方法:除另有规定外,用具塞量筒量盛供试品50 ml,密塞,用力振摇1分钟,记下混悬物的开始高度H0,静置3小时,记下混悬物最终高度H,则F = H/

28、H0。F值的意义:的数值在01之间,F值愈大,混悬剂愈稳定。口服混悬剂(包括干混悬剂)F值应不低于0.90。,60,沉降容积比测定,沉降曲线:沉降体积比H/H0 是时间的函数,以H/H0为纵坐标,沉降时间t为横坐标作图,可得沉降曲线。根据沉降曲线的形状可以判断混悬剂处方设计的优劣。沉降曲线比较平和缓慢降低可认为处方设计优良。但较浓的混悬剂不适用于绘制沉降曲线。,61,絮凝度测定,絮凝度:为絮凝混悬剂的沉降容积比(F)与去絮凝混悬剂沉降容积比(F)的比值,即= F/ F是评价混悬剂絮凝程度的重要参数。表示絮凝引起沉降物容积增加倍数。值的意义:,絮凝效果,用其评价絮凝剂效果和预测混悬剂稳定性有重要

29、价值。例如,无絮凝混悬剂F值0.15,絮凝混悬剂F值0.75,则=5.0,说明絮凝混悬剂沉降体积比是无絮凝混悬剂沉降体积比的5倍。,62,重新分散试验,意义:优良的混悬剂经过储存后再振摇,沉降物应能很快重新分散,这样才能保证服用时的均匀性和分剂量的准确性。实验方法:将混悬剂置于100 ml量筒内,以20 r/min的速度转动,经过一定时间的旋转,量筒底部的沉降物应重新均匀分散,说明混悬剂再分散性良好。,63,其它测定,电位测定:可用电泳法测定。电位大小可表明混悬剂存在状态,一般25mV以下呈絮凝状态;5060mV时,呈反絮凝状态。流变学测定:主要是粘度的测定,可用旋转粘度计测定混悬液的流动曲线,由流动曲线形状确定混悬液的流动类型,以评价混悬液的流变学性质。测定结果如为触变流动、塑性触变流动和假塑性触变流动,则能有效的减、缓混悬剂微粒的沉降速度。,64,其它测定,干燥失重测定:除另有规定外,干混悬剂参照药典干燥失重测定法检查,减失重量不得超过2.0%。口服混悬剂其它要求:药物本身化学性质应稳定,储存或使用期间不得有异臭、异物、变色、产气或变质现象。应在清洁卫生环境中配制,及时灌装于无菌清洁干燥容器中,微生物限度检查,不得有发霉、酸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药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