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火归元“引火归元“是中医的独特治法之一运用得当,每能提高疗效。 “引火归元”是治疗肾火上升的一种方法。肾火上升又称为“肾火上浮” 、 “肾火妄浮” 、 “虚阳上浮” 、“孤阳上越” 、 “虚阳不敛” 、 “浮火” 、 “浮阳”等等。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牙齿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凉,舌质嫩红,脉虚等等。 其治疗,可于滋肾药(熟地、山药、山萸、女贞子等)中加肉桂、附子之类以引药下行,也可用肉桂、附子、五味子熟地等治疗。肉桂、附子引浮火下行,使之归于肾中;熟地、五味子补肾而收敛,使肾火不再上行,上热下寒诸证可以消除。 肾火即命门之火。肾藏元阴元阳。肾阴需命门之火的温养,命门
2、则需肾阴的滋涵。有人把命火喻为龙火,如龙伏水中不宜浮越。说明了命火与肾阴的关系。若肾阴不足,往往导致龙火浮动(即肾火妄浮) ,便会出现上述多方面的症状。 “肾火妄浮”由于它既有阴虚的一面,又有阳虚的另一面,治疗上若一派滋润,不顾温阳或大剂温阳,不顾养阴,则妄浮之肾火愈演愈烈。前贤创引火归原之法,于滋阴方药中加肉桂、附子以引火下行,使阴阳平衡,虚火不升,疗效较好。正如陈仲龄所说:“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于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如八味汤是也。 ” 引火归原法在临床上应用研极广,可治疗下列疾病:1、神经性头痛(顽固性头痛): 阵发性头痛反复发作,头昏胀痛
3、,太阳穴疼痛更甚,性情急躁,面部烘热,口干不欲饮,唇舌溃破,畏寒肢冷,两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细弦,证属下元空虚,阴不敛阳,阳浮于上,虚火上扰,治宜填精温肾,引火归原。方药:首乌、枸杞、龟板、龙骨各 30克,肉桂冠 5 克, (后下)细辛 4,5 克,吴萸 6 克,川流不息芎、蒿本各 10 克,甘草 6 克,水煎服。2、尿崩症:口渴难忍,大量饮水,小便频数且量多,面红唇赤,畏寒,舌红无苔,脉虚数,证属下元虚寒,孤阳上浮,治宜温肾补虚,引火归原。方药:制附片 10 克(先熬) ,肉桂花 36 克,山药 30 克,熟地 20 克,枸杞 15 克,乌梅 10 克,甘草 20 克,红参 10 克,水
4、煎服。3、失眠:(心肾不交)劳倦太过,长期失眠 ,每夜仅能睡 3,4 个小时候左右,甚至彻夜失眠,自感脑内旋转,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便溏,舌质红,脉细数。证属水火失济,心肾不交,治宜交通心肾,引火归原。方药:肉桂 6 克,黄连 6 克,熟地 30克,山药 30 克,山萸 12 克,丹皮 12 克,泽泻 10 克,茯苓 30 克,水煎服。4、慢性咽炎:咽部不适,咽中似有物,吞之不下,咯之不出,咽痒灼热,干燥微痛,痰稠,面色浮红,两足不温,腰膝酸软,尿清长,舌红,苔厚,脉数。证属肾阳不足,肺气虚弱,虚火上炎,虚阳上浮,治宜温肾清肺,引火归原。方药:肉桂 3-6 克,附片 10 克(先煎) ,山药
5、30 克,熟地 12 克,山萸 20 克,丹皮 10 克,获苓 10克,泽泻 10 克,玄参 15 克,薄荷 10 克(后下) ,水煎服。5、口腔溃疡(口糜):口腔溃烂,口唇干燥,但喜热饮,畏寒肢冷,口涎甚多,舌红少苔。证属阴虚阳亢,虚阳上浮,治宜滋阴潜阳,引火归原。方药:生地 30 克,肉桂 6克,元参 15 克,花粉 10 克,麦冬 15 克,吴萸 6 克,灵芝6 克,龙胆草 10 克。水煎服。6、糖尿病(消渴):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皮肤干燥瘙痒,腰酸腿痛,软弱无力,男子阳萎,女子月经不调。证属肾阴虚亏,阴虚火动,治宜滋阴涵阳,引火归元。方药:生地 20 克,山药 30克,山萸 1
6、5 克,黄芪 30 克,丹皮 10 克,泽泻 20 克,黄精 15 克,枸杞 15 克,肉桂 6 克,制附片 10 克(先熬药)水煎药服。7、低热(内伤发热):长期低热,体温常在37.337.5 摄氏度,口干,不喜饮,食欲不振,腰膝酸软,疲乏无力,男子阳萎,女子月经延迟,舌红,苔厚腻,脉涩弱, 。此属阴阳两虚,虚阳外越, 。治宜益阴壮阳,引火归原。方药:熟地 20 克,枸杞 20 克,山药 30 克,获苓 15克,泽泻 10 克,丹皮 10 克,肉桂 6 克,附片 10 克(先熬)。水煎药服。 8、更年期综合征:心悸,易惊,性情急躁,夜多幻梦,阵发性面部潮红,头痛,失眠,出汗,肢麻,腹胀,便秘
7、,舌唇红赤,苔白厚。证属肾阴不足,阴不涵阳,虚阳上浮,治宜滋阴涵阳,引火归原。方药:熟地 30克,山药 30 克,山萸 12 克,肉桂 6 克,枸杞 15 克,仙灵脾 30 克,泽泻 10 克,茯苓 20 克,丹皮 10 克,水煎服。 9、癔病:心悸易惊,胸闷有灼热感,喉间如梗,有窒息感,失音,耳聋,背脊疼痛,肩臂麻木,睡中常出现上肢筋脉孪急抽搐,平时易易激动,精神紧张,甚至悲伤欲哭,多食易饥,小便频数,口干唇赤,舌红苔薄黄而干,脉细。证属水火失济,心肾不交,治宜交通心肾,引火归原。方药:百合 30 克,知母 10 克,肉桂 6 克,牛膝 10 克,熟地20 克,山药 30 克,山萸 12 克
8、,茯苓 15 克,泽泻 10 克,丹皮 10 克,水煎服。10、前列腺肥大:小便滴沥难下(服利尿剂亦无明显疗效) ,面色浮红,少腹胀满疼痛,四肢不温,舌红,苔腻,脉数,证属阴虚阳亢,火不归原。治宜滋阴清火,温阳化气。方药:知母 12 克,黄柏 12 克,肉桂 6 克,水煎服。 综上所述,引火归原法临床应用范围颇广,凡属于肾火妄浮者均可应用。这些病证的临床表现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多数有面色浮红,口干或渴不喜饮,或渴喜热饮,两足不温,大便溏,小便清长(有的虽然大便秘结,尿短赤或闭,但必有其他足于排除实火的症状、体征) 。总之,病者必有肾阴虚的表现,又有肾火妄浮的表现。 在临床上,引火归原法
9、运用得当,确能提高疗效。 吴圣农主任医师用引火归原法治疗难治性高血压,取得了较好疗效。患者血压持续在 230240/130140 之间,伴有心力衰竭,头晕且胀,胸闷、夜尿多,耳鸣,面红足冷(上热下寒) ,目胞虚胀,舌淡胖而紫,苔白滑,脉弦滑。体证合参,乃肾阴不足,五脏之气郁滞而湿蕴痰聚,湿郁气滞,浮肿与阳升并见,一般潜降之法无济于事。吴老果断地采用引火归原法,使血压计稳定在 160170/90100 之间。方药:肉桂 4,5 克(后入) ,制附片 9 克(先煎) ,当归 12 克,赤芍 12 克,川芎 9 克,白蒺藜 12 克,丹参 15 克,郁金 9 克,茺尉子15 克。 陕西中医一九八五年
10、四期报导用引火归原法治阴虚火旺大咳血一例,疗效满意。患者系支气管扩张大咳血,咳血四小时,经输血、云南白药等多法处理,咳仍不止,每日咳血 13 次,每次 100300 毫升。采用引火归原法施治,咳血仍止。方法为:取新鲜大蒜一头,去皮捣烂,加入硫黄、肉桂、冰片(2:1:1)碾为粉末,敷双肢涌泉穴,嘱患者脚蹬热水袋,使下肢温暖,同时用大剂量六味地黄丸口服,并用生脉液 10 毫升加入 10%葡萄糖液 500 毫升作静脉滴注。用上法 2 小后,咯血仃止。本例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犯肺,阴虚火旺,载血上升,有升无降所致。用滋阴潜阳,引火归原法治疗,引血下行,始取得了满意疗效。 一九八五年第五期中医杂志 ,将
11、引火归原法分为三类,验之临床,颇有实用价值。 (一) 、阳虚:主要指肾阳虚,命门火衰,阳气无根,虚阳上浮所致的上热下寒证,治疗可于滋肾药中加附子、肉桂,以引药下行,使阴阳平调,虚火不升, “导龙入海” ,引火归原。(二) 、阴盛:主要指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上)所致的内寒外热证,即真寒假热证。外象似热,内系真寒,治当引火归原,可用桂姜汤(肉桂、姜、甘草) 。 (三) 、阴虚:主要是阴精亏损,肾水不足,以致阴不涵阳,出现种种虚火证或真虚假实证。正如外科正宗.咽喉论中说:“午后痛者即属阴虚,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桔梗、玄参,如服不效者,必加姜附以为引导之用,亦为佐治之法也。 ”二、引火归原的方法:(一
12、)内服:对阳虚实患者,一般按桂附的常规剂量应用,常用配以滋肾阴之品,如桂附八味汤。对阴盛患者,桂附用量可较大。对阴虚患者,桂附乃是较小,如知柏地黄汤中稍加桂附等。引火归原常用药物为桂附,但不一定非用桂附不可。 圣济总录治口疮用巴戟、高良姜、猪腰煨服,亦具引火归原之意。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少阴亡阳咽痛,用八味汤引火归原,其中又加了苏子,牛膝等性降之品以“收敛元阳归根” 。 (二)外敷: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如用吴萸、附子研末,醋调敷涌泉穴以治口疮,引火归原。 石室秘录,引治法说:“如人虚火沸腾于咽喉口齿间,乃用外治之法,引之而愈。方用附子一个为末,米醋调成膏药,贴在涌泉穴上” 。 (三)噙含:噙含
13、是引火归原的特殊疗法,主要用于喉痹、口疮。方法是用蜜灸附子噙含咽津,也有用肉桂、或用当归、附子、白蜜噙含者。 引火归原是中医独特治法之一,属于“热因热用”的反治法范畴。它适用于肾阴不足不能藏阳的情况。它既与苦寒折火有异,与扶阳抑阴也有区别,与反佐法也不尽相同。临床上,常用的方剂有金匮肾气丸加减等。肉桂、附子为引火归原的主药。附子对元阳将绝,或浮越脱陷能救其急,肉桂对杂症中的寒甚阳浮之症也能屡建其勋,二者相须为用,有“猛将加以旗鼓”之功效,能入肾命之间同气相求,引火归宅。 近代药理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引火归原的实质。肉桂既有提高垂体、肾上腺系统及交感神经水平,扩大中枢性及末稍性血管,增强
14、血液循环,兴奋胃肠功能,缓和胃肠痉挛性疼痛等“补火助阳、温经止痛”的功能,又有解热,镇静大脑,抗菌,降压等“除浮火”作用。所以,引火归原是肉桂发挥了多功能的综合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八味肾气丸在临床上应用范围甚广,其引火归原的肉桂、附片,用量宜小。意在微微升火,使阳潜阴回,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其次,肾为水火相济之脏,恶燥而喜润,如肉桂、附子剂量过大,反而耗损肾阴,致阳无所依而生弊病。引火汤 引火归原是用温药治疗龙火上燔的一种方法,属于从治法。王冰在内经 “甚者从之”句下注解中指出:“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其理,
15、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 。明清温补医家根据上述理论,将引火归原广泛用于临床,但由于离原之火理论上的不确定,造成了诸多认识上的混乱,不少医家陷于相互矛盾之中。如既称阴虚之火,又称阳虚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无根之火;既包括格阳,又涵盖戴阳。 李可对引火归原治疗,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汤,原方组成为: 熟地 90g,巴戟、天冬、麦冬各30g,茯苓 15-20g,五味子 6g,主治阴虚乳蛾。出处引火汤原用于咽喉肿痛属阴蛾者。 陈士铎辨证奇闻卷三“咽喉门”载:“咽喉肿痛,日轻夜重,亦成蛾如阳症,但不甚痛,自觉咽喉燥极,水咽少快,人腹又不安,吐涎如水,将涎投水中,即散化为水。人谓喉痛生蛾,用泄火药反
16、重,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盖日轻夜重,阴蛾也,阳蛾则日重夜轻。此火因水亏,火无可藏,上冲咽喉。宜大补肾水,加补火,以引火归藏,上热自愈。“ 现根据其医案 40 余则,整理出以下内容:1、水浅不养龙,龙火离位上奔。李可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健康无病。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火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240 页)。 下面看一则水浅不养龙案: 血管神经性头痛 李某,女,38 岁。患者因剧烈右偏头痛 7 日入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用安络痛、当归注射液穴位封闭不能控制,邀李
17、氏会诊。自冬至近 1个月以来,每到太阳出山便觉有热流上攻头面,面赤如醉,轰热难忍。一周前拂晓,突觉热流攻冲不止,右下颌角突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窜至右太阳,约 35 分钟发作1 次。每日如此反复发作 10 余次,5 时痛起,日中痛剧,下午 5 时渐松,太阳落山痛止,入夜则如常人。便燥口干,双膝独冷,夜难成寐。脉洪大而虚,舌光红无苔。脉证合参,当属肾阴亏损,阴不抱阳,水浅不养龙,故龙雷之火上奔无制。阴虚之患,寅末日将出而病,日中阳气大盛,故病重。日落阳气衰,得天时之助而暂愈。入夜阴气渐充,故如常人。法宜大剂滋水,导龙归海,引火归原,佐入酸甘柔肝缓急:熟地 90g,巴戟、天麦冬各 30g,茯苓
18、15g,五味子 6g,白芍 100g,炙草 30g,葛根 60g。二诊:药进3 剂,当天热流攻冲之势大缓,次日轰热止而痛亦止。偶于下午 23 时有短暂发作,脉敛,面色转淡,舌上生出薄白苔,带原方 3 剂出院。追访 3 年未复发(239 页)。按 龙雷之火,顾名思义,是形容它产生于顷刻之间、突然而来。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证见日出便热流上攻,面赤如醉,日落痛止。治以引火汤壮水,芍药甘草汤缓急柔肝,3 剂而解。 2、水寒不藏龙,无根之火上扰。李可认为,肾水寒于下,逼真火浮游于上,亦可致成火不归原之证(241 页)。 下而看一则水寒不藏龙案:齿衄
19、王某,男,44 岁。腹泻日 35 次,月余不愈。近 1 周来,上下牙龈出血,红肿如柿色。舌红少苔,脉细肢凉,双膝尤冷。腰困不耐坐立,近日尤感气怯身软。证由泄泻日久,中阳大伤,脾失统血之能,且下焦肾气虚寒已露,火不归原。拟四君补脾,三仙炭止血,七味益肾,骨碎补、肉桂引火归原:党参、焦术、茯苓各 30g,炙草、姜炭、三仙炭各 10g,熟地、砂仁各 10g,山药、山萸肉各30g,五味子、泽泻各 10g,骨碎补 12g,肉桂冲服 3g。二诊:6 剂后泻止,牙龈肿敛,出血亦止。原方守服 3 剂善后(297 页)。按 此案牙龈出血,红肿如柿色,舌红少苔,脉细肢凉,膝冷腰困,证属肾气虚寒,无根之火上扰。李氏
20、喜用引火汤加肉桂,温脏敛阳。但本例病人,脾虚泄泻,中阳大伤,故改为四君补脾,七味益肾,骨碎补、肉桂引火归原。3、阴盛格阳,浮阳上越。所谓格阳证,是指阴寒内盛而格阳于外;戴阳证,是阴寒下盛而格阳于上。 伤寒论中的通脉四逆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便是格阳、戴阳之明证。二者均为上热下寒证,与龙雷之火有相近之处,故不少医家把格阳、戴阳之治法称为“引火归原” 。 李可也有这方面案例,例如:阴盛格阳 赵某,女,29 岁。因无故头面阵阵发热,服升阳散火汤 1 剂,变为心悸、气喘、自汗,头面轰热不止,面色嫩红,烦躁欲寐,足膝冰冷,多尿失禁,脉微细而急,120 次/分。本属阴盛格阳,误作上焦郁火而投升散之剂,致
21、有此变。幸在壮年,未致亡阳暴脱。予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破阴通阳为治:附子、干姜各 30g,葱白 3 节,童便、猪胆汁各 1 杯对入,2 剂。次日来告,上药服 1 剂,心悸喘汗均止,足膝已热,月余之轰热证亦罢。本病病机,为下焦阴寒独盛,格拒真阳不能回归宅窟而浮越于上,故见种种上热假象。以白通汤破阴通阳,因有假热在上,以人尿猪胆汁之苦咸寒为反佐,热因寒用,宣通上下,消除格拒,引浮越之阳归于下焦而病愈(187 页)。肺结核合并肺心病(戴阳危证) 英某,女,68 岁。传染科住院病人,诊断:肺结核;肺气肿合并急性感染。经抗结核、抗菌治疗无效,请中医协治。李氏诊见双颊艳若桃花,双目神采外露,发热烦躁,咳喘
22、月余。盗汗,渴喜热饮,双膝极冷,心动神摇,六脉细数无伦,心率 132 次/分,舌淡。患者年近古稀,肾元久虚,复加久病耗伤,过服清热凉剂,致成上盛下虚戴阳格局,有欲脱之虞。急急固肾敛肝,引火归原,纳气归根为治:山萸肉 90g,红参(另炖)15g,龙牡、白芍各 30g,炙草 15g,油桂 3g(米丸吞),附子30g。上药连服 3 剂,脱险,出院回家调养(23 页)。李按 此戴阳为下元虚极,真阳不能下守,浮游于上,阴盛格阳之危候。又因过用秦艽鳖甲之类,开破肝气,致肝虚不敛。故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合来复汤(山萸肉 90g,红参 15g,龙牡、白芍各 30g,炙草 15g) ,加油桂固摄下焦、温纳浮阳,重用
23、山萸肉敛肝固脱(23 页)。4、八脉失养,冲脉上攻。李可认为,奇经八脉病有两大特点,一是久治不愈的“频发痼疾” ;二是“定时发作”类病证。经方桂枝加桂汤是治疗奔豚症(冲脉病变)的特效疗法(194 页)。因奇经八脉病有定时发作和冲脉上攻等特点,与龙火上奔有相近之处,故在此举例证之:奇经频发痼疾 赵某,女,45 岁。1 周前晚 8 时,忽觉舌根部如电击样麻辣,抽搐,口不能言,继而双腿从踝部以上,震颤抖动不止,寒战嘎齿,不能自制,10 余分钟后渐止。此后,每晚 8 时,准时发病。心荡神摇,恐惧殊甚。脉急而细,120 次/分。舌红、口渴喜热饮。西医诊为癔病,用药 3 日不能控制,请李可诊治。询知患者
24、5 年前暴崩几死,久病耗伤,损及于肾,肾阳虚不主温煦,寒由内生。肾之经脉络舌本,寒主收引,故舌根麻而抽搐;肾在变动为“栗” ,在志为恐,故震颤抖动,无故恐惧;肾精不充,血海空虚,八脉失养,故有此变。予温氏奔豚汤(附子、肉桂、红参、沉香、砂仁、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炙草),重用附子 50g、油桂 10g,壮命门之火,加芪归阿胶益气养血,龟鹿胶填充八脉,龙牡磁石摄纳上下而定志。煎取浓汁 300 毫升,于每晚 7 时病发前 1 小时顿服。药进1 剂,发作停止,3 剂后痊愈,予培元固本散 1 料治本(386页)。按 本案每晚 8 时准时发病,双腿震颤,舌根麻辣,寒战嘎齿,不能自制。证由 5 年前暴崩
25、欲死,损及于肾,八脉失养。故以温氏奔豚汤壮命门之火,龟鹿胶填充八脉,芪归阿胶益气养血,3 剂而愈。 5、火不归原证的特点: 李可认为,龙雷之火是脏腑内生虚火,与六淫外感实火大不相同。龙火上奔,多见种种上热见证,如头痛、头晕、耳痛、齿浮、齿衄、目赤如鸠、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鸣如潮、口舌生疮、咽痛如灼等(240 页)。现根据其医案,归纳以下内容:5.1、火不归原发病特点 龙火上燔有两大特点:交节病作、遇阳则动:李可指出,龙雷之火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240 页) 。如“鼻衄奇案” ,病发冬至时节,清晨
26、4 时突然鼻衄出血(279 页) 。来势暴急、顷刻突变:李可说,龙火上燔往往来势暴急跋扈,如迅雷闪电,顷刻突变(241 页)。如“白塞氏综合症案” ,其口腔、外阴溃疡,每逢冬至当日立刻发病,一两分钟即令人不能忍耐(291 页)。5.2、火不归原证候特点 火不归原证候,可以这样概括:头面五官赤痛衄,上热下寒热上攻,尿多不渴膝独冷,舌红无苔脉大洪。下面分别论述:头面五官赤痛衄:证见头痛、头晕、面赤如醉、耳鸣如潮、鼻衄、咽痛如灼、舌衄、口舌生疮,齿痛、齿浮、目赤如鸠、白睛溢血、心悸暴喘等(241 页) 。上热下寒热上攻:热势轰轰,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按火不归原治速效。外感无此现象,误用苦寒
27、直折则危(241 页)。尿多不渴膝独冷:下寒常见膝冷、尿多不渴,还见腰困、足膝软弱等肾虚之证。全书火不归原案约 20 例,其中膝冷者 12 人,多尿者 5 人,不渴者 3 人。从中可见“膝冷”在辨证中的重要位置。笔者还注意到“膝冷”有轻重之别,轻者为自觉膝冷,重则膝扪如冰(280 页) ,或足膝扪之如冰(288 页)。舌红无苔脉大洪:全书火不归原案,舌红无苔者 12 人,脉洪、或大、或洪大者 12 人。故此舌脉应为龙火上燔的指证。6、火不归原分型论治。6.1、火不归原基本型 李可把火不归原分为两个基本证型:1 水浅不养龙,阴虚于下,则火失其制而离位上奔;2 水寒不藏龙,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
28、归原之证。病机既明,当用“甚者从之”之法。水亏者,以引火汤壮水敛火,导龙归海;水寒者,以引火汤加油桂饭丸先吞,温脏敛阳、引火归原(241 页)。笔者理解,水寒不藏龙是在水浅不养龙基础上发展的,其主要指证是双膝冷甚(363 页),它不是实寒、阴证,而是虚寒、阴损及阳。如“齿衄案” ,李氏明确指出是下焦肾气虚寒已露,用七味地黄益肾,骨碎补、油桂引火归原(297 页);“虚寒性糖尿病案” ,阴虚于下,水浅不养龙雷,故目赤轰热;阴损及阳,命火衰微而津液不能上达,故饮多;肾失统束而膀胱失约,故尿多。治以引火汤加肉桂、山萸肉、红参、胡桃等滋阴助阳、引火归原(55 页)。明清医家多用七味肾气丸、七味地黄丸治
29、水亏者,用八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治水寒者。而李可却喜用引火汤加肉桂,其原因何在?笔者分析:引火汤乃滋阴大剂,熟地用至 90 克,力量专一,取效甚捷。如癌证化疗、放疗损伤肾阴,而见头面升火之火不归原证,引火汤两剂必退(363 页)。引火归原用巴戟 30 克,五味子 6 克,油桂 3 克,寓有“阴中求阳”之意。其中肉桂米丸先吞,取于乌梅丸之法,专用于下焦痼疾,最宜深究。6.2、火不归原变通型 对于火不归原兼脾虚泄泻者,用引火汤易增加腹泻,故李氏改用四君子合七味地黄汤变通。详见下面案例:复发性口腔溃疡 燕某,女,29 岁。口舌生疮 6 年,1 月数发,时愈时作。近 1 月来,因流产后恣食瓜果生冷,复因暑热,夜睡不关电扇,门窗大开,又遭风寒外袭,遂致身痛呕逆,食少便稀。外感愈后,口舌于今晨突发白色丘疹一圈,灼痛不可忍。按脉细弱,舌淡欠华,面色萎黄,腰困膝软,此属肾虚脾寒、虚火上僭。 证治准绳治此类口疮,用四君七味(六味加肉桂)合方加玄参、细辛,极效。但本例病人,脾胃气弱殊甚,寒凉滋腻不可沾唇,变通如下:红参(另炖)10g,焦白术、茯苓各 30g,炙草、姜炭、细辛各 10g,油桂 1.5g(饭丸先吞),肾四味各 15g,3 剂。二诊:诸证均愈。予补中益气汤加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胎盘粉 5 克(冲) ,10 剂,培元固本,以杜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