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湘西:沈从文的精神故乡读沈从文作品有感474166 河南省邓州市元庄二初中 王光海内容摘要 任何作家都处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和文化氛围里。作家要展开自己的创作,离不开对一定地域空间与背景文化的借助与依托。在成长的过程中,环境和文化中的一切都会影响着作家思想意识的形成,由此,作家敏感的心灵也不断地获得对所处环境和文化的认同。作家性格、心理、气质、观念赖以形成和文学空间得以生成的精神上或地域上的本土,对作家创作的启示是非常广泛的,文章以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世界为例进行阐述,藉以探讨湘西本土文化对沈从文创作的启示和影响。关键词沈从文 湘西本土 湘西世界 “人性小庙” “乡下人”作家赖他得以成长的地域范围
2、、文化环境而构筑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这在古今中外都是司空见惯的文学现象。文学反映作家的创作理想决定了他要受制于作家的思想感情、价值取向、人生理想和生存体验。任何一个作家,无论他是现实的还是浪漫的,现代的还是后现代的,无论他是写客体世界的还是心灵世界,总离不开他生活的历史、心灵的痕迹、思维的回音,离不开沉浸在他灵魂中的那种文化氛围耳濡目染的影响。作家要将某种创作意图赋以文本的形式,首先要面对的是空间的选择与背景的设定。在这种构建中,作家充分发挥主体精神对该地文化环境的同化作用,他们一般借助某个现实地方的各种成分作为载体,加入自己的观念重新提炼、组合与塑造,形成一个似是而非的地方,他们与现实中的原
3、地相似相交而无法重叠。现实故土对作家影响甚深的某个地方往往会成为作家的精神家园,诱使他在作品中一次次执着地“还乡” ,将故土文化带入自己的作品中,久而久之,成了他创作的恒常背景。典型的如本文要论及的湘西本土之于沈从文。另外,沪港洋场之于张爱玲,浙东越地之于鲁迅,湖北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之于废名,河南果园城世界之于芦焚,北京城根篱下世界之于萧乾,苏北高邮地区之于汪曾祺,葛川江之于李杭育,约克纳帕塔法之于福克纳,都是生动的例证。一、沈从文赖以生存的湘西世界1、 “乡下人”的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苗、汉血统,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封建行伍之家,系清王朝提督沈宏富之孙。自幼
4、聪颖顽皮,依恋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而经常逃学,甘心忍受小学老师和父母的责罚。1918 年加入敌方军队,任上士司书,驻守辰州(沅陵)及沅水流域诸县,其间曾一度离军任屠宰税征收员。青少年时代,他2走遍湘、川、黔边界,了解、体察苗、汉、土家各族的社会生活与民风民俗,这成为他日后从事文字创作的主要生活源泉。沈从文以小说创作为主,散文创作为次,一生结集六十多种,是创作数量甚为宏富的现代作家之一。1926 年至 1928 年,是其创作的起步阶段,主要结集有鸭子 、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合集 、蜜柑 、 好管闲事的人 、 老实人 、 雨后及其它 、 呆官日记 、阿丽思中国游记等。、年代是其创作成熟丰收的阶段,先后出
5、版中短篇小说神物之爱 、 旅店及其它 、 一个天才的通信 、 石子船 、 阿黑小史 、 月下小景 、 如蕤集 、 凤子 、八骏图以及散文集从文自传 、 昆明冬景 、 湘西等,约多种。湘西本土是沈从文文学之思的发源地。从二十岁离开湘西到后来终身浪迹各大都市,沈从文的文学及心灵之根始终安扎在湘西故土,从小在阅读一本小书的同时也在阅读一本大书,湘西生活的各方面他都亲身经历过或耳闻目睹过。 “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在成为作家之前,几乎未受过正规教育。他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
6、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象,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 ” 他是带着个人的直觉进行创作的。他即未系统地学习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又未系统地接受西方美学、文艺学的教育,故而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自由自在地发挥与发展,具有其独特性。沈从文在都市里做了一辈子的“乡下人” ,他固执地认为现代物质文明是对自然生命本身的伤害,在很多作品中从性爱角度入手,对之进行了深入的批判。目睹都市普遍
7、患上“阉寺性”毛病的人们,沈从文从湘西人自然和谐、健康强劲,和着天地之脉搏而舞动的性爱方式上获得讽刺力量。城市苍白缺血,沈从文找不到期冀中的一切,他因此而将目光转回故土, “其独慰诗人之心者,则尚有天然在矣。人生不可知,社会不可恃,则对天物之不伪,遂寄无限之深情” ,他对崇尚自然、注重生命天然美的湘西情有独钟,一次又一次深情回眸。沈从文一切关于生命的理解都源于湘西或者只有在相西的土壤上才有的生命力,离开了湘西本土的铺垫与印证,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不会有如此炫目的光彩。2、湘西本土文化“湘西本土”作为湘、鄂、川、黔四省相交边境地区的湘属部分,是一个直到本世纪初叶仍然公路不通、火车不行的广漠山地,
8、高山多阻隔,长河不尽流,地理环境十分闭塞。湘西作为一个具体的地方,它与外界隔绝甚深,几乎是一个想象中的地方。湘西这片3边远地区居住着苗、瑶、侗、土家、汉等多个民族,这种格局是在不断的演变中形成的,其间有着政治力量的干预和统治者“改土归流”的安抚政策的同化。但由于土著居民苗人有着极为叛逆的血统,征服与抗拒一直矛盾地在湘西这片土地上演着,苗人长期保持着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与纯朴美好的生活习性、人情风俗。自汉以来的封建统治者几千年的驯化之功,终将封建关系带入湘西,而本世纪初的西方传教士的进入及外资、洋货的输入,使湘西原始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互相并存,各种生活方式互相溶合而又不断排斥,纠缠
9、出湘西复杂多元的生存面貌。如此丰富的地域文化为沈从文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和丰富的创作素材,很难想象,没有湘西本土诸方面作背景,缺乏“湘西本土”的孕育与滋养,沈从文就能创造出如此雄强、传奇而富于特色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作品取材广泛,在常见城市知识者生活之外,另开辟了一个神奇的湘西世界,兼具浪漫诡奇色彩与现实速写,因此视野很开阔。在他笔下既有对原始生命活力的热情赞美(雨后 、 龙朱 ),又有对边地村寨淳朴人情的诗意展示;既吟唱徘徊于爱与死之间的浪漫故事(月下小景 、 媚金豹子与那羊 ) ,又对宗法制乡村社会的落后、闭塞进行速写(丈夫 、 萧萧 ) 。在回忆湘西古老善良风俗人性的同时,也大胆暴露
10、了穷苦人民在外来政治、经济压迫下,生活困顿、日渐萧条、趋于崩溃的现状(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 、 牛 、 失业 ) ,更有一些作品从侧面反映了国民党残暴的统治与革命者的反抗(菜园 、 大小阮 、 新于旧 ) 。读者从沈从文作品中看到的是一个原始氏族遗风与封建宗法关系并存的湘西社会,又是一个古老传统正在消失的社会。在沈从文将湘西作为一种地域范围,更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引入文坛以前,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还未曾有“湘西”这个概念的存在,湘西终于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地方,离不开沈从文的提炼与叙述之功。湘西的山水、人性、人情、风物、习俗,在沈从文的笔下、作品中渐次展开与呈现, “湘西世界”眉目日益
11、清晰并逐渐丰满。这里神、人被同时供奉,神性人性水乳交融,物质文明对精神的戕害尚未伤及到湘西文化的内核,而地理环境的恶劣使湘西民族性格中充满了蛮、悍、韧的因子,在沈从文笔下却正是民族顽强生命力的源头,而他的观念里这种生命强力也正是一个民族元气之所在。在沈从文的地域性作家身份的背后,是纵溯古今、横贯中西的关于生命的共同的思考,那就是真、善、美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本质,是在人类文化视角的关照下的世界图景。湘西山水钟灵毓秀,孕育出鲜艳斑斓的湘西本土文化。神性的精灵、人性的淳朴、人情的淳厚、风俗的奇异、风光的绮丽,健康的“不悖于人性”的生命形式,是湘西本土文化的本质与内核,它们与土地的贫瘠、地势的险恶、风俗
12、的诡异,恶劣的生存空间所形成的野蛮好斗民风紧紧结合在一起,需要作者独具慧眼的发现和独具匠心的提炼与运用。美与丑是同一事物紧密结合的两个面,如何将美准确地传达,如何在审丑中把握到更深刻更本质的美,是湘西4本土文化带给沈从文的难题,稍不小心,作品就会成为读者猎奇心理的满足物,根本就谈不上营造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传达作者的人生理想。沈从文准确地把握到湘西本土文化的精髓,并因此而使作品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沈从文笔下人物与湘西本土文化存在一种天然的联系,离开了这种本土文化的衬托,他们便显得空洞,不真实,缺乏说服力与生命力。 边城中的翠翠性格中闪动着的灵性光辉,是与周围青翠的竹篁、自在的溪流、神性的白塔、
13、古朴的民风互相契合的,那遭陌生人盯视, “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的少女仿佛不属于尘世,她只存活于亦神亦人的湘西人群体。 长河中那以拿自然、上天赋与的柑桔卖钱为耻的事也只有出现在商业气氛非常淡薄的湘西这样的地方才不令人觉得突兀。二、湘西本土文化对沈从文创作的启示开始文学创作的沈从文,寄身于中国一些著名的大都市。都市的生活经历与所目睹的世态人情,使他执著地认定自己是一个寄居都市的“乡下人” 。身体的迁移并不意味着精神的离乡,无法在都市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所带来的那种漂泊感,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在作品中“还乡” ,湘西本土文化中许多与他渴望的理想世界相契合成了启示
14、他创作的重要因素。(一) “湘西本土”是沈从文构建“人性小庙”的载体在乡土题材的作品中,沈从文注重表现自然人性,追求未受现代文明及宗法文化污染的“原始强力” ,以此来救助日趋萎顿的都市文明。因此,他的乡村多为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 , 边城便是代表。作品描写撑渡船的老人与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平凡生活与翠翠的爱情悲剧。小说达到了风俗、人物、命运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界。其中翠翠便是作家理想人性的化身。不仅如此,小说中其他人物包括老船夫、傩送兄弟、杨马兵等人也都善良、纯朴而正直,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契合” 。小说中宁静自足的生活、淳厚的人性之美,单纯而执着的地方性格,在加上乡风民俗的原始自然
15、之美,作者心中象征着人类童年期的“乌托邦”便油然而生,显然,其中又寄托了沈从文再造文明的执着理想。然而,正如汪曾祺所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 ”沈从文将现实理想化的目的,即在于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之处的丑陋现实相比照,让人们从这样的图景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这也是他的诗体乡土抒情小说的主旨。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理想。借助现实中的湘西本土,在作品中建立起反映自己文学与人生理想的“湘西世界” ,对健康、完善的“人性”的渴求,正是他创造这个理想世
16、界的原动力。他谈到自己的创作思想时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 “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 ” 。这种创作思想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思潮的积极影响,与当时呼唤个人的解放、人性的觉5醒的启蒙思想完全合致的。而且,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的理想,贯串于他二十多年文学创作的始终。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地主、绅士,还是农民、士兵、小业主等各类劳动者,都着力表现他们真、善、美的人性。正如他在边城题记中所说:“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随处皆可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支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
17、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笔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地写下去。 ”沈从文以美好的人性反观“常”与“变”的湘西社会,构成了它特殊的文化思辨定势。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 。在他看来, “人性”是支撑这种“宗教”的基石,有了“爱” ,才会发现“美” ,发现“神”人性的至极,发现它们与人性的和谐共存。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是同人的原始生命力结合在一起的,他既是素朴的,又是强盛的。他“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青起来,好在廿世纪
18、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权利” 。沈从文在湘西这片淳朴尚存的土地上开基筑墙,藉“湘西”民风与人情,建筑自己的“人性小庙” ,并将它作为反抗城市虚伪人性的基点。显而易见,沈从文的文艺思想弃绝传统的“载道”观念,弃绝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并以此坚守自由、独立的文化立场,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二)湘西本土文化中沈从文藉以构建“湘西世界”的诸因素:1、山水湘西最初于外界的交往,借助于水路,沅江与澧水两条大河与它们的支流遍布湘西各地。沈从文最初的记忆是水性的,他的文学也是水性的。其荡漾作品的水样温情,其文风的流畅、清丽,思维的流动性,甚至文体的多变性,都与不恒常的水有关。沈从文说:“我的感情流动而不凝
19、固,一派清波给与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那河船拍打水面的浆声,油坊里油锤与油榨的声响拌和着古老悲凉的船歌号子声,沉沉的牛角声,水车飞转发出的“咿呀”声,吊脚楼里过着的从不刻意经营的日子的声音,是美丽的湘西日夜流淌着的常景,多少故事在这里上演,多少记忆在这里生成、流连而又夜夜激荡心房。渡船引发的边城故事,长河记载的两岸场景,大河孕育的死生忧患,都与水孪生而来。湘西的水也孕育了那吊脚楼里浑厚、痴情的妓女,那长年漂在水上的粗犷、多情的水手,如牛保、柏子,他们负载着沈从文所极力推崇的健全、朴素的“人性”把日子过得凄凉而掷地有声。湘西多山,连绵不绝的山体形成
20、了湘西淳朴、豪爽的人性人情,好斗、坚韧的民情民风。湘西山地也孕育了众多侠义土匪的故事,多情缠绵的山歌,走“马路”的求婚方式。山洞里流出凄美的媚6金豹子与那羊的传说,山南山北互答的情歌牵出的爱情能把你打动的哑口无言。湘西人的性格中既有水样的柔情,更有山般的雄强,多山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湘西山民性格中原始、野蛮的一面,但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里,这种野蛮也浸透着敢于拿来与一切神、文明人面对的率直与天真。在沈从文的文学理想里,这些仍保持着一个民族童年时特征的生命形式是能擦亮记忆的火花,重新焕发一个民族的精神,他将振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宏愿浓缩在充满雄强生命力的“湘西世界”中。沈从文曾被批评为不关
21、心“政治” ,不爱国,其实只是他的心态更平和,目光更独特罢了。为此,有人甚至认为“沈从文写湘西人的作品在历史领域中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可以把作品当作整个中国民族的寓言来读。 ”2、人物沈从文的很多短篇倾注了对湘西劳动人民穷苦命运的关注、同情并予以追问。作为一位革命民主主义的作家,沈从文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写湘西父老乡亲的血与泪、悲与欢、情与欲,表现他们屈辱的人格、卑下的地位、不幸的遭遇,以及与自己命运抗争的痛苦和不甘屈服的精神。在丈夫 、 牛 、 菜园以及贵生 、 萧萧 、 柏子等以下层劳动者为描写对象的短篇中,作者与他笔下的人物脉息相通、感同身受,充溢着善良的同情心和发自内衷的人道主义的精神。
22、这铸成这些篇章扣人心弦的思想力量,而令读者回味思索。正如黄永玉所描述的:“他的一篇小说丈夫 ,我的一位从事文学几十年的,和从文表叔没有见过面的前辈,十多年前读到之后,深受感动,他说:这篇小说真像普希金说过的,伟大的俄罗斯的悲哀。 ”3、风俗人情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比自然景观具有更深层的心理与文化蕴含的范畴,它从最初的被孕育到成为必须遵守的准则而被继承、流传,乃至终在一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处于规范地位的历史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湘西本土文化中各种极富地域色彩与民族特色的习俗,给沈从文的作品镀上了神秘、奇异的色调。湘西有奉巫、敬神的风俗习惯,有各种祭祀祖先、巫师娱神、婚丧迎娶、干旱祈雨
23、的活动,长年不断。沈从文在长期的熏陶和洞察中形成了“泛神”的观点,即一切都有“神”性 , “神”即自然本身,人、神、自然万物浑然一体。由此出发,沈从文笔下熠熠生辉的人物大多是神性的或半神半人的,前者如神巫之爱中的神巫、 龙朱中的龙朱、 青色魇中的驹那罗、 媚金豹子与那羊中的媚金等,后者如翠翠、三三、夭夭等。这是与他的“生命具神性,生活在人间,两相对峙,纷纷随来” ,因而“美与神近,即与人远” 的审美观贴近的。风俗习惯在沈从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他们在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中是湘西人奉应天然、遵守生命自然规律的自在自为生命形式的体现。在他看来,自然的即是强大的,也是永久的,自然是推动人类前进的根
24、本动力。对于湘西的人性美人情美,沈从文是“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 ,7在娓娓叙说。重义轻利、淳厚古朴,不尔虞我诈,人格上相对平等,是“湘西世界”人情美的魅力之所在,从根本上说也是“湘西世界”美之所在。沈从文写天真纯洁的少女,写历尽沧桑的老船夫,写农人、兵士、水手、妓女、土匪下层各色人等,都赋予一种宽厚的人类爱,是一种尚未为世俗所污染的纯美人情。沈从文写湘西的人性人情的美,使他获得了抨击都市异化人性的武器,其中不夹杂有时代所有的阶级与社会的内容,似乎有着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未尝不是一幅人所渴望的美丽图景。、性爱方式湘西本土地处边疆僻地,是尚保持着古朴而又强悍民风的土乡苗岭,它是沈从文性爱观念形成与实
25、现的沃土。健康、自然、率真、粗犷的性爱和情欲是沈从文所肯定的原始生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沈从文审视一切关系的主要出发点。性爱作为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元素,因为牵涉到每一个人,而成为审视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沈从文将性爱看作是人性的正当的自然要求,是顺乎天理的人欲的必然结果。 “美丽的身体若无炽热的爱情来消磨,则这美丽也等于累赘” ;“不去做反而亵渎神了” (神巫之爱 ) 。 神巫之爱中神巫情爱的萌动是“神”性与“人”性共同唤起的,也即是生命之韵的自然流动;阿黑小史中五明婚前婚后性心理的变化,传达出沈从文非常深刻、独特的情爱观。沈从文将健康的性爱寓于湘西自然、淳朴的天地间,善于为性爱设置诗
26、情画意的空间,它不受虚伪道德的约束,极少环境的压抑,其中不乏生理需要的满足,更是一种“各自把灵魂交换移入另一个心之深处” (月下小景 )的行为,是一种灵肉合一的健康关系,这相对以八骏图中诸教授为代表的都市人的扭曲、委琐的性爱来看,是多么的健康、完善而富有人情味、人性美!沈从文推崇性爱的自然,但并非鼓吹“乱交” 。他笔下发生了爱情的男女主人公不仅多情,而且纯情、痴情,他们是以生命来爱的,为了对方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如媚金豹子与那羊中的媚金、豹子,如雪晴中的巧秀她妈与巧秀、中寨人等。沈从文的性爱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的。他的笔下,性欲不仅是男人的一种专利,女人也不再是泄欲的工具, “湘西世界
27、”中男女是共同地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与性爱的美好的,这是对几千年以来女人遭受禁欲主义迫害命运的一种反抗。沈从文性爱观突破了封建观念下“宁可男大十,不可女大一”的年龄限制, 阿黑小史中,阿黑比五明大两岁;青年男女不需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俗礼,他们的爱情发生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上,有着独特的表达与淳朴的契合方式;也不禁止男女婚前的交往,不反对婚前性行为。在这里,沈从文把“性爱”当做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象征来看待,追求人的自然、健康、和谐的生命状态,反对物质文明发展进程中精神活力的衰退,生命本能的萎缩。这种性爱观与性爱方式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最精彩之点,也是其人性神庙构建的主体支架。带原始野性
28、的、充满生命的原动力的性爱方式在沈从文眼中是8美好的,充满活力的,也是一个民族富有蓬勃生命力的表征。沈从文生活在城市,但他将现代城市的压抑、孤独、愤怒转换成乡村的审美的生命形式,从而使平和、超然的人生态度和纯正文学观找到整合的文化语境。尽管是“侨寓文学” ,不过“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作者所写的文章” ,他们虽为命运驱赶,流入城市,但回眸乡村时却勾画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表现出特殊的艺术风貌。沈从文在文学上的举世成就得益于他构建的独特的“湘西世界” 。是他使“湘西”由中国西南边陲走向世界,同时也是他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湘西世界”使他跻身于文学大师的行列。沈从
29、文作品中的“湘西世界”不仅放射出沈从文非凡的艺术才华,而且也显示了现实主义的辉煌成就。沈从文的艺术独创性是他艺术才华的直接体现,他的艺术才华,他的艺术灵感,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经验。注释:汪曾祺.沈从文传(金介甫著) 序M. 北京:时事出版社,1990. 沈从文.代序.沈从文文集(第 11 卷)M.花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43.鲁迅.摩罗诗力说A.鲁迅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3-115.沈从文. 代序.沈从文文集(第 11 卷)M.花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42.沈从文.爱与
30、美. 沈从文文集(第 11 卷)M.花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379.苏雪林.沈从文论A.苏雪林选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456.9沈从文.从文自传A.沈从文文集(第 1 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金介甫.沈从文传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0:1-7.黄永玉.太阳下的风景 沈从文与我.花城,1980,5.沈从文.烛虚潜渊A.沈从文文集(第 5 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87.参考文献:1、 刘增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年2、 吴宏聪 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年3、 沈从文.水云A.沈从文文集(第 1 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