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778852 上传时间:2020-01-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摘要】沈从文是 20 世纪 30 年代最杰出作家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边城是其代表作。沈从文构建的“湘西世界” ,以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陶醉了千百万读者的心灵,以清秀明丽、怡静自然、哀婉沉郁、含蓄蕴藉赞美生命、讴歌人生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他通过带有强烈地域色彩和非主流历史观念的独特视角,审视逐渐向现代文明靠拢的中国社会,既没有从党派政治的角度来揭露所谓的“农村传统封建势力压迫下的黑暗” ,也没有迎合市民阶级,从现代商业文化的角度来表现物质的进步和道德的颓废。在用文学救民乃至救国的问题上,沈从文与鲁迅目标一致,方法有别。鲁迅以批判国民劣根性的

2、否定型途径来“荐轩辕” ,沈从文则以肯定型方式正面勾描了理想的人生形式。【关键词】沈从文;角色认知;湘西世界;审美价值一、绪论在中国 20 世纪文学史上,沈从文的声誉或许是起伏最大的一个。三、四十年代,他是北方文坛领袖,四十年代末,主要因郭沫若“桃红色作家”的指责,沈从文退出文坛,长期被尘封土埋。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沈从文的声誉鹊起, “大师”的赞誉不绝于耳。在世纪的转折时期,一些作家或被读者遗忘,或被史家遗弃,而沈从文却跻身于20 世纪 30 年代最杰出作家的行列,且名列前茅。目睹这种变化,不禁令人感慨唏嘘。早在 30 年带中期,沈从文就颇为自信地写到:“说句公道话,我实在是比时

3、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之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我没有方法拒绝。 ”果然,沈从文的作品经受住了时代风云和时间的考验,成为经典,沈从文的预言变成了现实。沈从文的作品再现了我国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人生面影和生活方式,在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及文体形式等诸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开拓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领域。本文通过对作家的文学观、人生经历及其乡土小说的艺术风格的分析,来领略作家笔下的“湘西世界” ,让我们共同了解另一种“人生形式” ,从而获得“生命的明悟” ,无疑是件有意义的事情。2、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沈从文反对将文学纳入商业的或政治的功利圈,但也并不主张“

4、为艺术而艺术” 。他是有自己的文学的道德理想的。沈从文用主要精力在一系列作品中创造了“湘西世界” 。在他看来,那时原始的、健全的人性的世界,恰好可以用以观照和批判弊病丛生的现代都市文明。也许这正是作家的天真。沈从文坚持地相信文学的功能不止于社会道德的观照,更在于能使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有一种更深一层的理解” 。这也就是通常说的文学的特殊功能,可以唤起人的感觉、想象,让人能重新体验、思考和发现生活。在沈从文看来,所谓“生命的明悟” , “明白人生各种形式” , “激发生命离开一个动物人生观” ,正是文学所要达至的最高的境界。这种比较超越现实功利的文学观

5、,在“京派”中有相当的代表性。也正因为如此,沈从文在当时和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被主流的批评家视为回避现实、置身于“乌托邦”的消极作家。从政治的层面看,沈从文的文学追求的确不能适应那个时代的需要。或者说,在那个更需要文学担负直接干预社会的功能的时代,对于沈从文所追求和提倡的这一方面文学的功能,还没有具备能够充分接受的社会心理条件和需求。但是如果拉开了历史的距离,从文学的多种功能的角度重新评价沈从文,会发现沈从文的这种文学观正好又发挥了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中的比较欠缺的人性审视及道德完善的功能。我们只有了解沈从文这种文学理想,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写作姿态与独特的文学世界。三、沈从文的身世经历和他的

6、“角色认知”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和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 。这与他特殊的身世经历,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体验相关,也与他自己的“角色认知”上的困扰相关。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县,地处湖南、贵州、四川交界处,是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所。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使他既富于色彩的幻想,又有着在长期的历史中积淀的沉痛隐忧。沈从文出身于行伍世家,14 岁高小毕业后从军,随军队辗转流徙于三省边境与长达千里的沅水流域,谙熟这一带人民的爱恶哀乐的鲜明生活样式和淳朴的乡俗民风,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也形成了对民间世俗生活特殊敏感的生活情趣。以后接触了“

7、五四”新文学,1923 年只身离开湘西来到北京,同年秋报考燕京大学,未被录取。他是以“城市边缘人”的身份,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和出色的才华,打进文坛, “挤”进城市的上层文明社会的。所以他可能很自负,又始终有一种自卑。这对于他创作题材的选择和艺术视点的形成,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沈从文的自卑和自负,都表现为他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 。他一再宣称:“我实在是个乡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这种“乡下人”的角色认知,某种程度上触及了作者隐秘的潜意识角落里乡下人的自卑情结,但更重要的是使他成为湘西

8、生活自觉的叙述者、歌者。在那个“湘西世界”中,力图通过湘西本真和原初的眼光来呈现,从而保留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乡土风貌,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图景。四、 “湘西世界”独特的审美价值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以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陶醉了千百万读者的心灵,以清秀明丽、怡静自然、哀婉沉郁、含蓄蕴藉赞美生命、讴歌人生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他把具有秀丽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风民俗和醇厚的人性的湘西作为一种人生形式的象征。他歌之咏之,实际上在张扬他的理想的人生形式。沈从文从自己熟悉的乡村文化记忆中,从那些尚保持原始经济生活方式的人情美、人性美里,构筑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 。一种“优

9、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通过这个“湘西世界”的建构,形成对“现代世界”的对抗和否定。(一)湘西浓郁的风土人情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而最有特色、最引人注目的,则是一系列以湘西背景表现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的作品,如旅店 、 夜 、 还乡 、边城 、 月下小景 、 丈夫 、 菜园 、 新与旧 、 七个野人和最后一个迎春节等。沈从文擅长描写湘西山区人民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喜怒哀乐,以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读者。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者说:“笔下涉及社会面虽比较广阔,但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分乡村人事,这地方

10、的人民爱恶哀乐,生活感情的式样,都各有鲜明特征。 ”下面将结合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来作进一步的分析。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 20 世纪 30 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 、 “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用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

11、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故事的展开, 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 ,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征稽)”,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 ,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 “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

12、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 。河街上,就连妓女也为世风所感, “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 。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 “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 、 “船夫” 、 “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

13、家,也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社会矛盾。 仍看中篇小说边城:西水岸边的吊脚楼、碾坊、碧溪咀的竹篁、白塔、绳渡、条峒的小街、码头、店铺,是令人神往的湘西景物画;那元宵的鞭炮烟火、舞龙耍狮、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泅人捉鸭等,则是墨彩交融的风格画;加上那儿人们古朴的风习,淳厚的人性,带有地域性的传统道德观念等。一起勾勒出一个新奇的独特世界。小说围绕着老船夫和他外孙女的故事,对这个僻远边城的自然景致、生活风习和人物性格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地方色彩极为浓厚。其他作品,如还乡 、 船上岸上也描写了湘西边城的山光水色和风俗民情,渲染了生活的宁静和民性的淳朴。沈从文的乡土作品里人景交织,情景融汇,构成一

14、幅幅连续不断的风物画,一曲曲洋溢生命哀乐的抒情诗。(二)湘西完美人性的思考与表现沈从文说: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欲望,这“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他又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因此,他在创作时不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透视人生。他往往去除现实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这种人的自然化是沈从文一贯的美学追求,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总的特色。沈从文的理想世界,是一个肝胆相见的

15、真情实意的世界。他对于善良、淳朴的人类本性,以及怀着这种本性的农夫野老,怀着“不可言说的温爱” ,以深沉的感情描绘他们敬神守法,舍己为人等古道热肠,表现出一种伦理的美与道德的美,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这一类作品有边城 、 柏子 、 三三 、 牛 、长河等,作家致力用温情笔墨描写村野间耕夫船户的淳朴人性。边城不仅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也是 30 年代文坛的代表作,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司马长风语) 。小说借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缠绵悱侧的爱情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一致的田园牧歌情调。作者着眼于人性的光芒与人情的淳厚

16、,刻意表现人的道德美和人性美,小说成功地刻画了翠翠的迷人形象,清风、丽日、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幅水晶般清澈透明的性格。她有内心的憧憬和期待,但不须明白,不必追求,只是依着古老的节奏安分地生活着。通过美丽天真的翠翠、她的殉情的双亲、侠骨柔肠的外祖父、豪爽慷慨的顺顺,都具有作家所向往的“人性”美。在那几乎与世隔绝的角落古风犹存,人们身上更多一些淳朴,作家也对它作了美化,用以表现对“人性”美的向往与追求。然而,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 “这种世界即或根本没有,也无碍于故事的真实” 。作为一种艺术追求,沈从文刻意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 柏子从水

17、手与妓女粗野的欢会中表现一种单纯的人情, 新与旧甚至从当了多年的刽子手的老战兵杨金标身上闪射出善良的人性。而三三、夭夭等少女形象,更是作者所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三)抒情的笔调,疏散的结构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中注重的不是情节和结构,而是意蕴和情致,看重作品的写意性和抒情性。他最初的作品,受到“五四”时期以回忆故土为内容和主题的“乡土文学”的

18、启发,在表现手法上带有郁达夫、废名等人抒情笔调的影响。但他在勤奋多产的创作过程中,对于小说创作的写法和结构,进行过多种多样的实验,还因此被人称为”文体作家” 。他的小说,语言鲜活清晰,句法短峭简练,忧郁的情调与诙谐的风致揉合在一起。他将散文的笔法与诗歌的抒情因素导人小说之中,努力创造一种诗意抒情的表达方式。他常常用一种清淡的散文笔调,平和素静的描绘他所熟悉的、所呼唤的人情,他所默想的人生事理,所企望的理想人生形式。在描写人物和事件时,往往渗入来自民情风俗的联想,加插详细的辅叙、交代,读来饶有余味,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表现童养媳人生的萧萧 ,可以说是沈从文小说创作进入成熟期的标志

19、,预示着他进入了有风格作家的行列。小说以轻松又抑郁的笔调,不加文饰地叙述了萧萧的一生。作家一反二三十年代描写童养媳制度罪恶的常见模式,而从独特的角度揭示人物的内部主观精神,与摆脱现存人生秩序,获得生命自由的历史要求的不相适应。冲淡又深情,作品在对人物精神的深层次的透视上,非其他小说所能及。沈从文认为,一切作品都需要个性,都必需浸透作者的人格和感情,想达到这个目的,写作时要独断,要彻底的独断!由于作家看重的是作品的意蕴和情致,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因而他的小说在结构上并不严谨,可以说是疏放式的。李健吾说:一切艺术作品,正是叫人看不出是艺术的。沈从文先生是热情的,然而他不说教;是抒情的,然而更是诗的

20、。他笔下所有的人物全可爱,仿佛有意,其实无意;他要读者抛下各自的烦恼,走进理想的世界,但我们在欣赏他故事清新的时候,能体味到作品背后蕴藏着的热情;当我们在欣赏他文字朴实的时候,能感受到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在沈从文的小说作品中,我们绝少看到浪漫主义色彩,作家用朴实的文字,写意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向我们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以自己的创作丰富了新文学的成果。五、 “湘西世界”的意义构成沈从文的文学“湘西世界”的每部作品,几乎都是一直在作者头脑里存在的总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所有的作品相互衍生,彼此生发,在文化氛围、美学境界上有机地融成一片。沈从文在小说作者和读者中认为,小说包含两个成分:“一种是社

21、会现象” , “二是梦的现象” ;写小说“必须把现实和梦两种成分相混合” 。“湘西世界”就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现实与梦幻的交织。这梦幻难免与现实持有距离,但作者的目的似乎是从人性道德的视角,去透视一个民族可能的生存状态及未来走向。沈从文“力图体现存在湘西世界自身中的时空感,复原湘西人物的世界认识,世界想象。这不能不造成沈从文的乡土描写与同时代类似题材创作的心理差异”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并不完全具有湘西社会的现实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只是沈从文关于湘西的“神话” 。然而,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 “这种世界即或根本没有,也无碍于故事的真实” 。 “湘西世界”的最大意义,不在于给我们描绘

22、了一幅湘西的现实关系的图景,也不在于为我们摄下了一组已成为陈迹的“社会风景” ,而在于它以现代小说的形式,为我们这个负债极重的“文明古国” ,提供了一个在精神上回复自然人性和活泼童心的文学桃源。这个“桃源”以一种心理现实存在于沈从文的小说之中,它洋溢着曾经作为一个“正常的儿童”的民族那天真活泼的“童趣”希望我们回复“童心” ,以重新焕发中华民族的青春活动力。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所取得的成就使其饮誉中外,其独特的创作艺术和文学思想以及他那传奇般的鲜有的人生经历和淳朴执着的独立人格和自强不息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内心世界。 论【参考文献】1温儒敏 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16117.2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7.3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43.4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文集. M.114.5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沈从文批评文集. 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143.6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01.7王佩良.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中国文明网,2014.5.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