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教案(打包4套) 苏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打包4套苏教版.zip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打包4套苏教版.zip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海燕教案苏教版2018082938.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苏教版2018082937.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紫藤萝瀑布教案苏教版2018082936.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2018082935.doc
  • 全部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海燕教案苏教版2018082938.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苏教版2018082937.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紫藤萝瀑布教案苏教版2018082936.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2018082935.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 1 课 海燕教学目标1.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2.了解象征手法和作用。3.培养朗诵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象征手法和作用。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作者高尔基。本文是高尔基在 1901 年 3 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是《海燕之歌》。深刻反映了。1905 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海燕》发表后立即成为进行革命宣传的有力武器。列宁非常喜欢这首诗,并曾在文章中引用过。2、基础梳理1. 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飞窜(cuàn) 胆怯(qiè) 翡翠(fěi) 掠起(lüè) 深渊(yuān) 呻吟(yín) 蜿蜒(wān yán)(2)理解词义①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②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文中是贬词褒用,是对海燕大无畏精神的赞美。③渴望:迫切地希望。④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文中指海鸥和海鸭因恐惧而发出叫声。⑤飞窜:飞快地逃窜。⑥胆怯:胆小;缺少勇气。⑦争鸣:比喻在学术上进行争辩。文中指比声音的高低。⑧蜿蜒:文中指像蛇类爬行的样子。⑨预言:预先说出(将来要发生的事情)。 2. 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 岁丧父,lO 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23、整体感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海燕像“胜利的预言家”一样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暴风雨”象征着 1905 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风暴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是扫除一切障碍、使民族获得新生的契机,所以苦难深重的被压迫的人民对革命充满了渴望。“——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以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海燕作为“信使”的极度兴奋、喜悦之情,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即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即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历史剧变的敏锐洞察力。“——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以祈使句的形式鼓舞人心,这是革命者掷地有声的战斗宣言,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也是革命者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对人民群众的革命召唤,号召人民行动起来,去迎接一场伟大的“暴风雨”般的革命。这两句话是对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上节课我们对本文有了基本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对本文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二、文本探究1.文章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表现有什么作用?它们象征着什么?在暴风雨来临之际,海鸥、海鸭和企鹅感到胆怯、恐惧,唯恐革命的暴风雨打碎它们苦心经营的安乐窝。它们的胆怯、自私和对现实的逃避,烘托出海燕勇敢、执着、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它们象征着当时现实环境中形形色色的不革命者和假革命者。2.第 7 段中,两个“越……越……”和一个“压”字写出了什么?写出了暴风雨逼近时的情景。“暗”字写云块之浓重,“低”字形容直逼海面,“压”字表现了乌云的凶残和淫威。这些都象征着最黑暗的社会环境。3.第 8 段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本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巨浪”比作“大块的翡翠”,生动地写出了“巨浪”的形态。“抱”“恶狠狠”“甩”“摔”几个词语,突出了狂风势力的猖獗,象征了沙皇反动势力凶残地摧毁革命力量。4.第 11 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第 11 段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语气肯定,表现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5.第 13 段中,大海与闪电的激战说明了什么?这场激战象征着阶级斗争的激化,大海的胜利象征着革命必胜。沙皇反动势力虽气焰嚣张,但最终还是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6.第 14 段中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回答本题可运用反复作用分析法。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海燕作为“信使”的极度兴奋、喜悦之情,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即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即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历史剧变的敏锐的洞察力。三、板书设计孕育之时 —— 海燕高翔 渴望暴风雨3海 燕 逼近之时—— 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即将来临—— 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四、课外拓展运用象征手法的诗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五、课后作业1、继续诵读课文,为参加本单元散文诗朗诵表演比赛作准备。2、 模仿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写一首散文诗,字数不定。1第 2 课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托物言志手法和作用。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基础梳理1. 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毡子(zhān) 主宰(zǎi) 倦怠(dài)恹恹欲睡(yān) 倔强(jué jiàng) 虬枝(qiú) 婆娑(suō) 开垦(kěn)潜滋暗长(qián) 锤炼(chuí) 旁逸斜出(yì) 秀颀(qí) 刹那(chà)(2)理解词义①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②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文中是贬词褒用,是对海燕大无畏精神的赞美。③渴望:迫切地希望。④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文中指海鸥和海鸭因恐惧而发出叫声。⑤飞窜:飞快地逃窜。⑥胆怯:胆小;缺少勇气。⑦争鸣:比喻在学术上进行争辩。文中指比声音的高低。⑧蜿蜒:文中指像蛇类爬行的样子。⑨预言:预先说出(将来要发生的事情)。 2. 作者简介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背景探寻《白杨树赞》写于 1941 年 3 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 1938 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 年 3 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2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3、整体感知1.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接下来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枝一律向上,它的叶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继而揭示它的象征美: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3.本文是怎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廓大的背景,渲染了粗扩、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起了反衬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和“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扬,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高声赞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文章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上节课我们对本文的基本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的象征义。二、文本探究(一)第 1 段内容探究1.联系全文,谈谈第 1 段的作用。本段在内容上点明礼赞的原因——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在结构上统领全文,是全文的抒情线索。(二)第 2~4 段内容探究2.文章第 2 段是怎样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的? 本段是从高原的外形、色彩及给人的感受等几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的。黄土高原的外形特点是大、平、高,色彩特点是黄绿错综,给人的突出感受是“雄壮”“伟大”,但也有些“单调”。33. 第 3 段中“一排”“三五株”“一株”这样的排列有什么表达效果?出现后,作者的笔触是由一排树、三五株树写到一株树,从广袤的大自然收缩到特定环境中的一点,呈递减排列,由面到点,很有立体感。同时,连“一株”白杨树都足以使人改变“恹恹欲睡的情绪”,充分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递减的排列实质上深化了内容的表达。(三)第 5、6 段内容探究4.第 5 段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特点的?作者分别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它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一律向上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的颜色,突显它蓬勃的生命力。5.第 6 段“这就是白杨树”中的“这”可以改为“那”吗?并说明理由。不可以。因为“那”一般用来指距离较远的东西,而“这”指距离较近的东西。现在作者是在近处观察白杨树,所以才能写得这么细致;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发现了白杨树“力争上游”的精神,心理上他与白杨树的距离更近了。(四)第 7、8 段内容探究6.怎样理解第 7 段中“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中的“也许”一词?作者再次运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也许”一词表示某种可能,说话留有余地,委婉而有分寸,用在这里,意味着人们并非一定认为白杨树不美,话语中流露出作者对白杨树之美的肯定。7.第 7 段中,作者是怎样由物及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第 7 段中作者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伟丈夫”和“好女子”进行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独特的风格与个性,自然地由赞美树过渡到赞美人。接着用四个反问句,在上文渲染铺垫的基础上,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8.第 7 段中有四个反问句,其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四个反问句之间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由浅入深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五)第 9 段内容探究9.结尾写楠木有什么作用?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常见、极易生长”进行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那些赞美楠木的“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明作者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战军民的热爱,深化了文章中心。三、板书设计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第二部分(第 2—4 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部分(第 5、6 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 7、8 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第五部分(第 9 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四、课后作业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1第 3 课 *紫藤萝瀑布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 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生命的珍品。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它们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是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2、基础梳理1. 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迸溅(bènɡ jiàn) 挑逗(tiǎo) 沉淀(diàn) 绽开(zhàn) 琼浆(qiónɡ) 伫立(zhù) 浸在(jìn) 花舱(cānɡ) 酒酿(niànɡ) 依傍(bànɡ) 伶仃(línɡ dīnɡ) 盘虬(qiú)(2)理解词义①发端:开始;起头。②终极:最终;最后。③迸溅:向四外溅。④挑逗:逗引;招惹。⑤春红:春天的花朵。⑥沉淀:比喻凝聚,积累。⑦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琼浆,比喻美酒。琼,美玉。浆,较浓的液体。⑧伫立:长时间地站着。⑨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⑩伶仃:孤独;没有依靠22. 作者简介宗璞,原名冯钟璞,出生于 1928 年 7 月,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是中国当代女作家,曾用笔名:任小哲、丰非。她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 年回北京。1946 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 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主要作品:《红豆》 、 《弦上的梦》 、 《不沉的船》.《后门》 《知音》等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等。3. 背景探寻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 “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 1982 年 5 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1982 年 10 月小弟病逝) 。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伤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3、整体感知全文紧紧围绕这树盛开的紫藤萝来写的。那么题目为什么叫“紫藤萝瀑布”呢?我们能不能将它改为“盛开的紫藤萝”呢?以“紫藤萝瀑布”为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紫藤萝盛开的壮观景象,又暗示了文章的中心,使生命长河无止境之意得到诗意的表达。四、文本探究 1.第 2 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 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更是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另外,文章还使用了夸张、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有趣。2.齐读第 3-7 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死去的弟弟的怀念,自己的情感还沉浸在思念中。其中作者把花色写得越热闹越繁盛,就越体现出生命的可爱,就如“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这样就把生命的沉淀变成了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更写出自己内心对深层次的兄弟情的思考,显得越发感人。 (四)朗读课文第 8—9 自然段,然后思考 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要提到紫藤萝的被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3(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在此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五、板书设计紫藤萝瀑布 花形—— 犹如瀑布 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花色—— 热烈沉静 想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 朦胧长久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六、课后作文写一种对自己有启示性的植物。题目自拟,字数 500 字。 1第 4 课 马说教学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 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重难点)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看见了,就挽住千里马流泪,还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于是,千里马抬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千里马的文章,或许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2、基础梳理1. 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祗(zhǐ) 骈(pián) 槽枥(cáo lì ) 食(sì)马者 粟(sù) 邪(yé)(2)重点词语解释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②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有时)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现在写作“饲”)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况且) (等同,一样) ⑥策之不以其道(规律,方法)⑦食之不能尽其材(才华,现在写作“才” )(3)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①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②能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才能)一食或尽粟一石(名,餐)③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动词,喂)食不饱(动词,吃)不以千里称也(介词,凭借)④以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代之千里马)2⑤其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其真无马邪(副词,表推测、反问的语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⑥之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4)古今异义①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接的连词)②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③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低贱的人;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④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2.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 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3、整体感知1.读一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译一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养它。 (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 3(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鞭打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它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8)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在唐风的天空里,韩愈的“伯乐” “千里马”给世人带来震撼,激起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这是什么原因呢?2、文本探究(一)内容探究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不饱。2.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4.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 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5.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二)主题探究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来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2.本文的“千里马” 、 “伯乐” 、 “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3.作者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三)语言品析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蕴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四)写法探究 1.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4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 ,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2.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3、板书设计马说伯 乐千 里 马食 马 者千 里马 的遭 遇食 马 者 ······外 见祗 辱 于 ······称 也策 之 不 ······无 马侧面描写以马喻人托物寓意意 图 : 揭 露 统 治 者不 识 人 才 、 埋 没 人才 、 摧 残 人 才 的 愚昧 与 昏 庸 。情 感 : 抒 发 作 者怀 才 不 遇 、 壮 志难 酬 的 愤 懑 之 情 。痛 惜愤 怒嘲 讽4、课后作业千里马”是一种比喻,把“人才”比喻成“千里马” 。我们以后将会成为各种各样的人才,现在,大家能不能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或诗歌名句、名言警句等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或者说“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人才” 。 五、拓展延伸1.请写出你所积累的有关“马”的成语、诗句、俗语和历史故事。 成语:一马当先、千军万马、老马识途、马不停蹄、走马观花、马到成功。 诗句:①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②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 草才 能没马蹄。 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俗语:①人在衣裳马在鞍。②风马牛不相及。③驴唇不对马嘴。④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历史故事:伯乐相马、秦琼卖马。2.假如你将来也遭遇到怀才不遇的情况,你会认同以下哪一种情况呢?也可以谈谈这几种情况以外的认识。①毛遂自荐:锥在囊中,脱颖而出②苏秦:悬梁刺股,发奋再学③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④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⑤诸葛亮:三顾茅庐方出山⑥姜子牙:垂钓等待,80 岁遇文王5时代不同,人的观念也在改变,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要抢抓住机会,毛遂自荐,增大成功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