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026203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养正中学 20172018 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注意: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写在试题上和超出答题框的答案无效。一、基础知识(每题 3 分,共 24 分)1下列各项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百舸(g) 彳亍(ch) 青荇(xng) 万户候(hu)B颓圮(p) 浮藻(zo) 漫溯(s) 笙箫(shng)C斑斓(ln) 攒射(cun) 满载(zi) 尸骸(hi)D赁屋(ln) 长篙(ho) 彷徨(hung) 长歌当哭(dng)2下列语句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失其所与,不知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父母宗族,皆为

2、戮没进兵北略地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唯大王命之秦王还柱而走A BC D 3下列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秦军旦暮渡易水 D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4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如因而善遇之B吾其还也 其人居远未来C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D乃夜驰之沛公军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5.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B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C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辞曰:“臣之壮也

3、,犹不如人D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A群臣怪之 项伯杀人,臣活之B发尽上指冠 樊於期乃前曰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阙秦以利晋D常以身翼蔽沛公 范增数目项王- 2 -7下面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夫晋,何厌之有 欲呼张良与俱去 以其无礼于晋 毋从俱死也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是寡人之过也 沛公安在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A/ B/C/ D/8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史记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 130 篇,50 余万字。

4、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鸿门宴。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二、阅读鉴赏(51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 ,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

5、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 、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 ,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

6、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 3 -“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 黄帝书与申子 、 慎子 、 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 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

7、云“王天下者有玄德” ,什么是“玄德” ,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实“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

8、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9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 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 韩非子 、 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无事。

9、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 4 -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B 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 ,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D 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

10、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 “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D 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 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

12、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5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 年 4 月 5 日新华网)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

13、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 “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

14、,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2017 年 5 月 6 日人民日报 )- 6 -12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 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15、。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

16、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E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14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 分)(三)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18 题。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

17、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上,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 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

18、者,乃- 7 -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家丈人:东家,主人。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

19、/客无不流涕而去者。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20、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就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5 分)译文:_(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5 分)- 8 -译

21、文: _(四)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9-20 题。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刘禹锡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注】:此诗写于 829 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字乐天)在洛阳,元稹(字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 ,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19.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 “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洁白纯净的景象。B. “遥想”表明空间之远,而“正如此”则表明了这份情感不会因距离而减弱。C. “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

22、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D. 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彼此牵挂的缕缕情思,随着皎皎月光绵延至“千万里” 。E. 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在帝都赏月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无尽的思念。20. 本诗前六句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赏析。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2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 分)(1) 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2)在曹刿论战中,作者用“ , ”两句描写了曹刿在齐师败绩后观望敌情的举动。(3) “青松翠柏”早在论语子罕中就成为孔夫子托物言志的对象,他说:“ , 。 ”四、语言文字运用(9 分)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部错误的一

23、项是( ) (3 分)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 9 -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在演讲比赛中,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所讲内容与事先定下的主旨并不相关,显得小题大做,榜上无名也就理所当然了。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A B C D

24、2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 分)A一旦确定了某个特定节日的纪念物,商家、企业就可以设计、生产、经营相关的物品,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就有了重点宣传的目标。B近来,有些地方发生了利用短信诈骗银行卡持卡人的案件,且欺诈手法多样,出现了借口中奖、催款、退税等为名的新型欺诈。C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原因:一是十八个对口援建省市支援的结果,二是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所取得的成绩。D尽管作为欧盟成员国的希腊经济总量有限,其债务危机不足以使美国经济受到直接冲击,但是仍然会间接影响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24. 为 2005 年春节晚会上出现的一副对联的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选

25、配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五千年盛世欣太平今日 B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C九万里中华创锦绣未来 D十三亿尧舜建古国文明五、作文(60 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大一寒假,被国内一所著名高校高分录取的小王,见到他高中最要好的同学小刘,聊起各自的大学生活。小王说,他进了大学才发现:身边有不少人不但学习拔尖,而且多才多艺,课余生活也很丰富;在这里,自己引以为豪的高考分数变得苍白无力。他后悔自己高中三年多数时间都在“题海”中度过了。小刘对他说,不要这样轻易地否定自己的过去,如果没有曾经的付出,你如今连说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10 -

26、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养正中学 20172018 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答案1 C A 候侯 BppD ho go2B3C【解析】A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B 行李,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D 所以,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一般放在下半句表示结果。4.C 试题分析:A依靠趁机 B还是 那 C都是表目的,“来”D到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D 试题分析:A动词,回头看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 B动词,举起动词,牵,拉 C动词,辞别,告辞动词

27、,推辞 D假如没有6.C 试题分析:A意动用法,使动用法,B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C 使动用法,D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7.B 试题分析:是被动句,是宾语前置句,是省略句,是状语后置句,是判断句。8C“游刃有余”出自庄子养生主 。9B 10D 11C试题分析: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 项中“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一句错,原文中有“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 “其”代指- 11 -“先秦诸子学术思想” ,不是指“老子和道家” 。本项犯了混淆指代内容的错误。10本题从断章取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 项在原文中的信息是“论语宪问:或曰

28、:“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朱熹的话“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中“或人”是指“或曰”一句中的这个人,朱熹的意思是说,有的人所称引的这句话今见老子书,因此, “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应该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这一句,而“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一句“是对老子的批评” 。11本题从无中有生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 项中 “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属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12D13AE14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

29、法,养成良好习惯;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1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题中,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知 D 项说法错误。13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题中,B 项,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知“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

30、”说法的错误。C 项在材料二第三段,原文说“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 ,并没有否定“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D 项错误在于“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的说法,文本是说“(各地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14.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问题,在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同时注意题干中“结合材料”一语,切忌凭空随意作答。比如,从材料一所列之表可以看出,虽然知道垃圾应该分类的人很多,但仅了解简单分类的人也不少,由此可悟出居民在此项工作中的重要性;从材料二中“有人说”的话语可知,政

31、府对此项工作也要负起责任。- 12 -这是一道主观题,答题时,一要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二要将文本的相关信息全部筛选出来,以便完整归纳概括;三要注意题干中“简要”二字,不能啰唆;四要注意最好分条概括,所分条数有时还应结合分值考虑。此题 4 分,可根据材料内容按居民和政府两方面分条。15B。文言文断句主要还是对句子的理解,句子的核心部位是动词,如“惊”“抗礼”“歌”“去”,抓住每个句子的谓语动词,再辅以语气词标志和结构词标志,对不同选项进行比较,得出答案。16A。“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17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有误。原文“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

32、”意思是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18(1)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得分点:使使(1 分);献之秦(1 分);复(1 分);句意(2 分)。(2)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他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得分点:传:依次,轮流(1 分);客(1 分);于(被动句,1 分);高渐离也(判断句 1 分);句意(1 分)。附【译文】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

33、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做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伺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

34、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 13 -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对完全赦免他感到为难。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

35、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19. CE(C 项中的“如约”一说无依据,E 项全诗描写的不仅仅是诗人在帝都赏月的情景,颔联和颈联,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描写了友人的行动和所处的环境。 ) 20. 本诗前六句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 分)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1 分)中间两联虚写,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1 分)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1 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 (1 分) (如答“对面落笔”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可酌情给分

36、,如答比喻、借景抒情等则不得分。 )21 (1)士皆瞋目 发尽上指冠(2)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3)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2A满城风雨:褒贬不当。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此处为英雄事迹。防患未然:前后矛盾、不合语境。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说防患于未然。此处灾害已经发生。美轮美奂: 正确,形容房屋高大华美,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曾几何时:正确。指时间过去不久。 “曾几何时”语出唐代韩愈的东都遇春 ,诗中有两句为“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 。后用“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其中“曾”是“曾经”的意思, “几何”意为“多少” 。对这个词语我们要把

37、握住两点,一是它指“过去” ,二是表示“时间短 ” ,运用时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用在这里与句意不符。自命不凡:自以为很了不起,不平凡。正确。23. D。A.搭配不当,改为“企业就可以设计、生产,商家就可以经营相关的物品” 。 B.宾语残缺:“出现了的新型欺诈”后加“手段” 。 C 项句式杂糅,可删去“的结果”和“所取得的成绩” 。24. B- 14 -25. 【试题解析】一、题型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具体讲来就是:情景型+社会热点现象讨论+隐性任务驱动。(一)情景名校大一学生小王寒假与同学聚会,同同学小刘谈起大学生

38、活。小王发现,大学里身边有不少人才学兼优,而自己的高考高分变得苍白无力。小王后悔自己高中三年多数时间都在“题海”中度过了。小刘劝慰小王,不要这样轻易地否定自己的过去。(二)社会热点现象高中的学习的题海战与需要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三)主要对象高分进入名校的大学生小王、同学小刘。(四)任务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作文,是隐性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任务,如“你认为小王还是小刘的看法正确”等,但实际上具体任务已隐含在题目上明确的要求中,你可以结合对小王的困惑与后悔你有什么看法去思考,然后由此挖掘拓展。作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这“

39、综合”二字即要求作文必须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判断甚至看法、建议等” 。对于这类隐性任务驱动型作文,需要构建具体的写作任务:1、 “是否” “正误”正反对立选择性提问。如:对于小刘的劝慰你同意吗?为什么?2、 “启发”式提问。如:对小王的经历和想法,你有什么看法?给你怎样的思考或者启发?二、审题立意简析(一) 、解读材料,信息切分,理解材料基本内容材料由四个部分组成:1、小王以高考高分数被著名大学录取,高考高分让小王引以为傲。2、小王进入大学,发现身边很多人才学兼优,生活丰富,而自己却很苍白。3、小王与同学小刘倾诉,后悔高中的“题海”生活。4、小刘劝慰小王,不要否定自己的过去,正因为“题海”中

40、的付出,才能进入著名高校。综观材料,材料涉及“高中生活” “题海” “大学生活” “才学兼优”等。- 15 -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高分进入好大学的小王因没有身边人的才学兼优而后悔高中的题海战生活。(二) 、审题,即挖掘材料的含意,探究立意点主要途径有二:第一是对切分出的信息点做本质探究,从而把握材料的深刻含意。第二是分析信息点之间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因果关系。1、各信息点含义:(1)小王以高考高分数被著名大学录取,高考高分让小王引以为傲。小王靠勤奋获得高考的成功,自我满足。(2)小王进入大学,发现身边很多人才学兼优,生活丰富,而自己却很苍白。大学里的小王需要生活丰富、才学兼优。(3)小王与同学小

41、刘倾诉,后悔高中的“题海”生活。小王对现在自己的“苍白”的不满,对过去“唯分数”做法的否定。(4)小刘劝慰小王,不要否定自己的过去,正因为“题海”中的付出,才能进入著名高校。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高中的“唯分数”与上名校的关系。2、信息点之间关系和整体理解(1)小王高中单调枯燥的题海生活,给了他著名大学的通知书,让其圆梦,也带给他大学生活的焦虑与不适。追根溯源,就是绝大部分中学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为追求升学率,唯分数论,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全力以赴搞应试教育。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脱节。(2)小王在大学与身边人的对比,说明有人高中时才学兼优、生活丰富多彩,有人高中时身陷题海,生活单调乏味。教育尤其是

42、高中教育的不均衡。高中教育如何取舍素质与应试。(3)小刘的劝慰,不要轻易否定过去。高中的题海战,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有一定程度的被逼无奈,因为大学录取就是唯分数。对小王而言,重要的不是后悔,而是向前看,在大学可以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参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16 -(三) 、立意,据材料内容、含义与构建的任务确立文章的主题。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对其含义的挖掘,提炼出文章的观点或者思考的重要话题,这些观点或者思考在解决材料中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更要指向对现实中一类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在教学上主张教学生立意追求最佳,在阅卷场主张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立意。1、最佳层次(1

43、)小王在大学与身边人的对比的角度。教育不均衡是目前教育的最大问题,呼唤教育均衡。高中教育应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大学招生应变“唯分数”为分数与素质相结合。(2)高分进大学名校的小王进入大学感到不适与后悔的角度。应试教育可休矣,中学呼唤真正的素质教育。中学生在搞好学习提升分数的同时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全面发展。(3)小刘劝慰小王不要否定自己的角度。与其后悔过去,不如抓住现在勤奋学习,全面发展。(4)综合角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不是培养和选拔“考试机器” 。2、基本层次题海、唯分数是目前众多学生和学校无可奈何的选择。高中学习不应该搞题海战,要注重科学方法。大学新生要学会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3、跑偏层次取舍,有舍才有得(有对兴趣爱好的舍弃,才有著名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得到)勤奋乃成功之母。 (小王靠勤奋刻苦最终考上著名大学)牺牲兴趣爱好,换来高考高分和著名大学录取通知书,值得。兴趣爱好第一,高考分数第二。自信与自卑。人不能陶醉于昔日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