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 2018 届级高一(上)期末考前模拟语文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 2B 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准考证号”栏目内。2. 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2、完成 13 题美感与快感如果把美感经验看成形象的直觉,它和寻常快感的分别就不难寻出了。美感是不沾实用的,寻常快感则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例如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感觉同为实用的,与观赏形象无关。有时喝酒自然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但是艺术的滋味不在饮酒所得的口腹方面的快感,而在饮酒使人忘去现实而另辟一片天地,陶潜、刘伶、李白之流都是用酒来把实际人生的距离推远,酒对于他们只是造成美感经验的工具。至于看美人所生的快感,可以为美感,也可以不为美感。如果你觉得她是一个不可希求的配偶,你所谓“美”就只是满足欲望的条件。如果你能超脱,只把她当作线纹匀称的形象看,丝毫不动欲望,那
3、就和欣赏雕像或画像一样了。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有占有欲。许多收藏书画古董的人往往把占有某人的墨迹或某朝的铜器为夸口的事,这种人大半只满足占有欲所生的快感而不能有美感。美感是性格的返照,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寻常快感完全受外来的刺激支配,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并不能完全融成一气,所以只能说是被动的。美感经验同时是主动的和被动的。兰格斐尔德有一个很好的比喻:“美感的态度好比顺水行舟,随流曲折。就随着水流移动说,我们是主动的;就对于移舟的水力不加抵抗说,我们是被动的。如果我们要逆流行驶,或是故意要转一个弯,那就失其为美感态度了。 ”我们在享受寻常快感时,意识中很明显地
4、觉到自己是在享受快感。在美感经验的意识中,只有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如果同时想到“我现在觉得愉快” ,注意力就由意象本身转到意- 2 -象所生的影响,心中便有两件事:一是所欣赏的意象,一是它使我愉快一件事实,所欣赏的意象便不复孤立绝缘。我们对于一件艺术品或是一幅自然风景,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在欣赏它,愈不觉得它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当自己觉得有快感,就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消失了。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如鱼得水,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这种分别本来浅而易见,但是现代有两派从心理学
5、观点研究美学的人,却因为不明白这种浅显的分别而走入迷途。第一就是弗洛伊德派学者,他们把文艺看作欲望的化装的满足。它的错误在把欲望满足的快感看成美感, 或是于这种快感以外,在文艺中没有见出所谓“美感”是怎么一回事。另一个是德国和美国近来有许多研究“实验美学”的心理学家,也犯着同样的毛病。他们把造型艺术分剖为零碎的颜色及线形,把音乐分剖为零碎的音调,然后拿来测验观者或听者,问他们欢喜哪一种,讨厌哪一种。统计后说某种颜色对于某种人、某种年龄是最美的,某种线形对于某种人、某种年龄是最丑的。他们忘记艺术品美在全体的整一与和谐,这种全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其次,他们忘记一种颜色线形或音调使人愉快或不愉快,大
6、半由于生理作用。对于生理最愉快的东西虽然容易引起起美感,而它本身不一定就是美的。他们的错误在把快感混为美感。(选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上海文艺出版社,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寻常快感一律受外来的刺激支配,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并不能相融,只能说是被动的;而美感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态往复回流,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B. 饱食暖衣、喝美酒所得的快感同为实用,与观赏形象无关,李白、刘伶、陶潜一类人喝酒,忘去现实而另辟一片天地,酒对于他们仅是形成美感经验的载体。C. 一件艺术品或是一幅自然风景,你愈不觉得它产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就愈不觉得自己在欣赏它,欣赏的浓度就愈大。
7、D. 德、美研究“实验美学”的心理学家,把艺术品分剖为零碎的东西,这就忘记了造型艺术美在整体与和谐,忘记音调使人愉快或不愉快,多半由于生理作用。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收藏书画古董的人往往把占有某人的墨迹或某朝的铜器为夸口的事,他们大半只满足快感。这一事例从反面论证了美感不沾实用、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这一观点。B. 文章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C. 本文先简洁地摆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深入论证美感与快感的区别,最后列举了- 3 -走入迷途的两派 学者的观点。全文思路清晰,层次感 强,有概
8、括有分析,论证充分。D. 作者引用兰格斐尔德的比喻,论证了美感经验主动与被动互相转化的观点,如顺水行舟,如果就随着水流移动来说,我们是主动的,就对于移舟的水力不加抵抗这一点来说,我们又是被动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获得美感时只有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只要同时想到“我现在觉得愉快” ,注意力就开始转移,心中产生两件事,那么欣赏的意象就不再孤立绝缘。B. 现代从心理学观点研究的弗洛伊德派学者和“实验美学”派心理学家因为他们不明白美感包含快感这 种浅显的分别,所以 走入了迷途。C. 把文艺看作欲望的化装的满足之所以错误,是因为他们把欲望满足的快感当成美感,于这种快感以
9、外,在文学艺术中没有见出所谓“美感”是怎么一回事。D. 倘若把美感经验看成形象的直觉,它与寻常快感的区别就容易找出来,其中,美感是不沾实用,而寻常快感则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槐 花汪曾祺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面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醋瓶、酱油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
10、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撒上青蒜,往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到了春暖,再往北返。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
11、出乎我的意料。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 4 -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 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西南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
12、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她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 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13、。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玉渊潭的槐花落了。(节选自汪曾祺人间草木 )4.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赏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作者在第二段中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写养蜂人和他的妻子,准确生动。如“排”字表现“家”的日用品整齐丰富和生活的寡淡乏味。B.“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这既是写蜜蜂,也是写养蜂人,借物写人,抒情藏于字间,自然巧妙。C这篇散文善用描写,语言朴素准确,完全依靠叙事就使读者在这平凡的故事、平常的人物身上看到了一种感动。
14、D “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是女人选择养蜂人的理由, “有那么简单?”可以读出作者对这种轻率行为是颇有微词的。- 5 -5文章的结尾写到:“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读来并不仅仅只是写花落这件事,还在暗示着一些什么,请谈谈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 分)6.根据文意,概括分析文中“妻子”的性格特点。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个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9 月 16 曰,参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的代表在蒙蒙细雨中考察一路,讨论一路。“搬迁的资金从哪里来?” “这么多群众搬走了,有安置的土地吗?” “搬出来之后,如何发展产业增收?”这些问题是代表们
15、提得最多的,也从侧面反映出易地扶贫搬迁最核心的三个问题。1、地从哪出?青海省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会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土地指标进行置换,然后再对迁出地宅基地复耕平整,耕地和居住地两不误。进城安置是另一个选择。广西将部分贫困户集中安置到县城,建起 10 多层高楼供搬迁户统一居住。“贵州搬迁的主要方式是进城安置。”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介绍,受条件限制,贵州耕地资源稀缺,如果只是搬迁到相邻地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不会有根本性变化。进城安置不仅解决搬迁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现在盖房若干年后没人住的问题。2、钱从哪来?去年,巴中将 4500 亩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给成都高新区,筹
16、集逾 13 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河南也创新开展宅基地复垦券交易,将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和同步搬迁户宅基地拆旧复垦后的结余指标在省域内公开竞价交易。“已拍卖两批 9291 亩,筹集资金 2787 亿元,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现贫困地区土地价值最大化。” 河南省相关负责人介绍。3、人往哪去?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产业是根本。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张家大院安置点引进科技公司成立农民专合社,建立产业示范园 3000 亩,年人均可增收 1600 元。湖北省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引导各地走特色脱贫道路,如黄冈市形成了 “罗田一只羊” “麻城一朵花” “英山一片茶”等一批特色产业。另外,加强就业培训,提高
17、搬迁户劳动技能,也是鼓起“钱袋子”的重要手段。(2017 年 9 月 18 曰四川日报)- 6 -材料二:云南:2017 年实现 29 个贫困县摘帽 100 万人脱贫2017 年云南省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就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提出的年度目标任务展开工作。先后出台 29 项配套政策文件、行动计划,行业扶贫政策措施逐步落地。在迪庆、怒江以及“镇弈 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施 14 年免费教育。对于我省脱贫攻坚工作仍然面临起点低,底子薄,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协调等挑战的现状,政府工作报告表明,2017 年云南计划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全面脱贫攻坚战。大方向上,统筹推进“五个一批”,实现
18、29 个贫困县摘帽、1100 个贫困村出列、100 万贫困人口脱贫。各州市也列出了重点工作要求,例如昆明把脱贫攻坚工程列入了本年度十大惠民实事中。大理把扶残助残工程当作年度十件大事之一。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我省设立了总规模 1152 亿元的云南浦发扶贫投资发展基金,支持11 个州市贫困乡村脱贫出列,大理、曲靖等州市因此受惠。(2017 年 4 月 17 曰云南信息报)材料三:曲靖会泽易地扶贫搬迁起成效贫困户建房无负担走进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观音岩村易地扶贫安置点,60 户安居房分成六七排,错落有致地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旁边小山上的野菊花迎风盛开。这里安置了 55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 5 户随迁户。
19、村民董兴淮高兴地说:“我用政府补助的 5 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 40 多平方米的安居房,没有增加建房负担,很是满意!”董兴淮介绍:“原来我们住的是土墙石板顶,一下大雨就不敢睡,怕水冲进房子来,害怕房后的山垮塌,现在不出钱就住上了新房,孩子在外打工也不担心在家 的老人和孩子的安全,他们回来交通也方便。”- 7 -据村支书介绍:该村 269 户 689 人中,外出务工者达 186 户 546 人,占总人口的 792%,大部分均在东川区务工,务工成为了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之一。在安置点一侧的公路边,有致富头脑的人,已带领群众进行白芨等中药材种植,当地传统产业“老家洋芋”也越来越受外地消费者欢迎。(201
20、7 年 4 月 27 日曲靖日报)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 材料一主要围绕易地扶贫最受关注的三大难题展开,列举了青海、河南、巴中等诸多省市摸索出来的经验办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B.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云南省 2017 年计划脱贫的贫困人口比 2016 年已经脱贫的贫困人口少,由此可见 2017 年的扶贫工作成绩将不如 2016 年的好。C. 材料三用村民董兴淮的例子,生动直观地展现了扶贫前后村民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可见云南曲靖易地扶贫工作取得了成效。D. 三则材料都注重列数据,使用大量准确、具体的数据来表明全国各地的扶贫工作
21、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8. 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 分)A. 三则材料虽然报道的对象不同,但都聚焦“易地扶贫”这一热点话题,介绍了不同地区的扶贫工作情况。B. 曲靖会泽县已有村民在安置点附近种植中药材、发展“洋芋”产业,这与巴中市张家大院、湖北黄冈市 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C. 三则材料的写作方式各异:材料一是搬迁现场会的现场采访和报道,材料二主要是对云南 2017 年扶贫工作相关情况的报道,材料三则主要是个案专访。D. 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同,但都体现了新闻媒体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计民生的责任感。E. 材料一列举了全国很多省市的扶贫经验,涉及范围比材料二、三更广,
22、所以材料一的新闻价值更高。9. 结合材料一,试回答易地扶贫过程中的三大问题有些什么解决办法。(5 分)二、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四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8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
23、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 ,会遭构陷流离,不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中平六年,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
24、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不内。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初,邕与司徒刘郃素不相合,叔父卫尉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有隙。球即中常侍程璜女夫也,璜遂使人飞章中之。于是诏下尚书,召邕诘状。邕上书自陈不得,于是下邕、质于洛阳狱,劾大不敬,弃市。事奏,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不得以赦令除。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 ,故每得免焉。(选自后汉书蔡邕传 ,有删改)10.下列句中词语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高:认为高,称赞B.庐于冢侧,动静以礼
25、 庐:修筑草庐C.叔父卫尉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有隙 隙:隔阂,嫌隙D.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 情:情感,心情11、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9 -B.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C.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D.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
26、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1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全心侍奉生病的母亲,七十天不曾睡过安稳觉。和叔父、堂弟共同生活,三代之间不分家产,深得家乡父老敬重。B蔡邕因琴技高超被陈留太守举荐,受到皇帝征召,蔡 邕不得已启程进京,中途又托病回到家中。C司空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学,强行征召他,蔡邕被迫应征。蔡邕受到董卓礼遇,常借机对董卓匡正补益。D董卓被杀后,蔡邕在王允家谈到董卓时不禁叹息,神情上有所流露。王允十分生气,将蔡邕交给廷尉治罪。13、请把下面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 (
27、3 分)译:(2)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4 分)译:(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诀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 分)译:(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个小题,11 分)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 14、15 题)老马 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10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1932 年 4 月(1)、下面对诗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老马在形式上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全诗共两节,每节四句,双句末尾押韵、单句随意用字,读起来琅琅上口,具
28、有一种“建筑美”和“音乐美”。B、诗人创作诗风严肃而尖锐,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典型镜头,逼真地刻画出老马的形象,朴素中见坚实,平淡中见深远。C、本诗主要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对老马采用实写,正面勾勒出老马的形象特点;对车主采用虚写,留有空白,让读者去想象。D、“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看得出这种重压的力度和慢慢压下去的进度。“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 的压力。E、认真推敲,平易朴实。诗人认为, “把一句诗写得叫人人懂,懂了还觉得好,这难,把一句诗雕得自己懂,这很容易。 ”所以他写诗力求平易,朴实,然而又认真严谨,这追求艺术的锤炼,形成了自己凝重的诗风。(2)诗中的老马
29、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的意义?(6 分)答: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每句一分,共 6 分)(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写秋景由点升到面的句子是: (2) 荆轲刺秦王中,通过音乐烘托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 (3)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强调“猛士”特征的两句是: , (4) 论语中强调君子不担心无能,而更看重不了解自己的那句是: - 11 -(5)陆游游山西村中表现农家用丰繁的菜肴待客的一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父母家里的忸怩不安和对大堰河感情上的依恋,反映了诗人叛逆性格和
30、反抗精神的萌芽。B、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外出旅游时异地的风物让人迷醉欣喜 ,可是一路上的旅 游购物却常常使人不厌其烦,兴味索然 。C、即使得了冠军,也不能对同伴侧目而视,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D. 国人的信仰缺失早已成了一个拾人牙慧的问题,在“小鲜肉”现象上,盲目的跟风、过分的迷恋究其根本都是因为受众信仰的普遍缺失。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这次龙中的体检中,医生建议,近视的学生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并选配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B.“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它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化互通的基础建设,它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
31、明的“带”和“路” 。C.我们也学着这些大山里小孩的样子,掐了一把花,直到花和叶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到山涧里,随水漂走了。D.九寨沟地震发生后,锦江区的廖先生和两位朋友多次去灾区送温暖,他们共走访了二十多个社区、 近四百户家庭和三千多公里路程。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画也强调“模仿自然” ,_,_。但是艺术家不能停留在这里,否则就是自然主义。_。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韵律。_。_。气韵生动,这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它要求艺术家睁眼看世界的形象和颜色,并把它表现出来绘画有气韵,才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六
32、朝时谢赫提出的“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就是“模仿自然”- 12 -艺术家要进一步表现出形象内部的生命,即“气韵生动”的要求A B C D 20、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 (4 分)要求:至少答出两个特点;语言准确、简明、连贯;不少于 40 字21、下面是一段关于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6 分)图书畅销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在阅读方面出现的某种值得注意的价值取向。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中”短、平、快”消费模式的影响,一种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谈论学术的做法颇为流行
33、,美其名曰”文化快餐”,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在某类读书人群中,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人们对于离奇古怪的小故事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对于雄浑壮丽的大历史却缺乏兴趣。一些出版部门受利益的驱使,热衷于对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阴谋权术的渲染,以“戏说”满足读者的猎奇窥秘心理。也有些人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玩,只强调回归传统,忘记了在”返本”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新”,忘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批判。功利主义的阅读价值取向忽略了人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正在误导着年轻一代。第一方面: (含标点符号,不超过 15 个字)第二方面: (含标点符号,不超过 15 个字
34、)第三方面: (含标点符号,不超过 15 个字)四、作文(60 分)22、杜运燮在光和影中写道:“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 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 ”(有删节)你读了这些诗句之后有什么想法?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选择合理的角度立意,自拟标题,- 13 -写一篇写人叙事的记叙文。要求:1.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2.做到内容充实,不少于 800 字。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 2018 级高一(上)期末考前模 拟- 14 -语文答案【答案】1. B 2.D 3. B【解析】1. 试
35、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首先浏览选项 ,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 项,原文是“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并不能完全融成一气” ,去掉“完全”就改变了轻重程度。另外,原文是“美感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 ,选项变成“物的情态” ,偷换概念。C 项,原文是“我们对于一件艺术品或是一幅自然风景,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在欣赏它,愈不觉得它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 ,倒着推导就不成立,不符合逻辑。D 项,随意缩小、扩大范围,不合文意, “艺术品”扩大范围,原文只说是“把造型艺术分剖为” ;“造型艺术美在整体、和谐,音调使人愉快或不愉快”缩小范围,原文分别说的是
36、“艺术品”和“一种颜色线形或音调”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分析。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 “混淆范围”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D 项, “美感经验主动与被动互相转化”不是作者的观点,原文是说“美感经验同时是主动的和被动的”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 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B 项,无中生
37、有, “美感包含快感”错误,原文阐述的是“美感与快感的区别” ,说明美感与快感不是一回事。4、B(A、表现生活的寡淡乏味欠精准 C、并不是完全依靠叙事,有叙有议,比如“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 ”就是议论。D、颇有微词是误读。 )5.与开头照应,暗示了季节的转换。 (照应 1 分,季节转换 1 分。只有联系开头才能顺利看出花开活落,进而联想到季节变换,所以“与开头照应”这里设置 1 分。而且 15 题选项中有提示,降低了难度。 )槐花象征着女子的善良与纯洁,暗示在崇尚功利的社会中,这样性格的女子越来
38、越少了。(象征 1 分,后边内容 2 分。 )6.洒脱而不失浪漫(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 )体贴(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善良(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 15 -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 )不爱慕虚 荣,喜欢淡泊宁静的生活(这点是综合全文概括出来的) (任 3 点分析到位满分)7、 【答案】7. B 8. AE 9. 土地置换;进城安置;创新融资模式;发展脱贫产业;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B 项, “
39、由此可见 2017 年的扶贫工作成绩将不如 2016 年的好”错误。2017 年计划脱贫的贫困人口确实比 2016 年已经脱贫的贫困人口少,但不能据此证明 2017 年的扶贫工作成绩就不如 2016 年的好。因为 2017 年的工作只是计划,还没完成。另外,也许是 2017 年扶贫的对象贫困程度更高,扶贫难度更大,不能简单用数量来衡量成绩。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A 项,材料二谈的是“脱贫攻坚工作” ,不是 “易地扶贫” 。E 项,不能因为材料一涉及范围比材料二、三广,就证明其新闻价值更高,强加因果关系。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立足材料一,回答易地扶贫
40、过程中的三大问题的解决办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他们会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土地指标进行置换,然后再对迁出地宅基地复耕平整,耕地和居住地两不误” ,土地置换。 “贵州搬迁的主要方式是进城安置” “河南也创新开展宅基地复垦券交易,将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和同步搬迁户宅基地拆旧复垦后的结余指标在省域内公开竞价交易” ,创新融资模式。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产业是根本” ,发展脱贫产业。 “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也是鼓起钱袋子的重要手段” ,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
41、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也是鼓起钱袋子的重要手段” ,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10、D.情:实情11、C12、A(陈留太守没有举荐,而是专权肆行的中常侍徐璜等五侯,他们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明皇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蔡邕进京)13、 (1)皇帝欣赏他才学高超,正好第二年天下大赦,就赦免了蔡邕,让他回到本郡。 (嘉、- 16 -宥各 1 分;意思对、语句通顺 1 分。)(2)况且(他)一向以忠孝著称,所犯罪行也无确切事实,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吧?
42、”(“坐”和省略句各 1 分, “无乃乎”1 分,大意 1 分)(3)略 14、A、D分析:A老马每段四句,一、三句押韵,二、四句也押韵,极其工整,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D“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此句是反语,并不是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的 压力,而是逆来顺受、任劳任怨。15、老马形象:本诗描写一匹负重受压、痛苦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挣扎向前的老马,写出了一个衰老瘦弱、不堪重负、忠厚善良、逆来顺受、任劳任怨、坚忍的老马形象。象征:诗中老马是众多忍辱负重、受苦受难的旧社会农民的象征,情感:饱含了作者对受压迫而不觉悟的农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愤恨。老马作品分析 (一)
43、老马的思想内涵 诗人曾说过:“我曾写下烙印 , 生活 , 希望和老马表现我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诗人写他所看到的生活:“这可不是混着好玩儿,这是生活,一万支暗箭埋伏在你的周边,伺候你一千回小心里一回的不检点。 ”他又指着“希望”说:“你老是发着美丽的大言,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红脸。人类追着你的背影乞怜,你不 曾给他们一次圆满。 ”在诗人看来,不但不可对生活空抱幻想,还必须处处的、时时,小心翼翼。于是,诗人觉得生命“像粒砂,风挟你飞扬,你自己也不知道要去的地方” ,写出了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苦境况。面对险恶的生活,诗人提出了“个人的坚忍主义” ,即不灰心,不颓丧,要能咬紧牙关,忍受困苦的磨难。 老
44、马就是对这样的生活态度的注释:当前的磨难就是你的对手,运尽气力去和它苦斗。臧克家的特点就是他不同于新月派、现代派诗人以及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坚忍主义” 。他能严肃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 “从棘针尖上去认识人生” ;他能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在中国现当代诗人中,没有任何一位能像臧克家一样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息息相通,这是他的最宝贵之处。他始终眼光向下,注视着苦难中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不仅他的思想和农民的思想相通,而且他写诗的态度也是农民式的,他是认真而执着地提倡“苦吟” ,这在中国现当代诗坛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诗作的第一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悲惨的
45、画面:一匹衰老的瘦马,已经筋疲力竭,不堪驱使了,但在主人的淫威下,他被迫驮上难以承受的重荷,默默忍受着,没有发出任何怨言和抗议,即使“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也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样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老马苦不堪言的悲惨处境,揭示了他坚忍的性格特质和渺茫的希望。诗人说:“纵不能有敏锐的眼指示着未来,也应当把眼前的惨状反映在你的诗里,不然那真愧煞是一个诗人了” 。 (臧克家论新诗 )实际上诗人通过老马的境遇写自己所看到的人生,那背负超重的生活重压,低头忍耐的形象,就是“坚忍主义”的表现。显然,诗人受到了农民性格的感 染,所创造的形象,是- 17 -地地道道的农民。这就难怪有人将此诗看作一
46、首写农民生活的诗。其实,这就局限了诗作的内涵,应该说,诗人表现的这种人生,这种生活态度,在我们这样的国度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本着“不肯粉饰现实,也不肯逃避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民族精神做作了一种深刻的审视,从而使其诗作“没有一首不具有极顶真的生活意义” 。 (闻一多烙印序 )(二) 老马的艺术特色 1、短小精粹,凝炼深邃老马一诗只有八句,马头的一俯一仰,即鲜明地表现了一种人生观。体现了“深刻到家,深刻到浅显的程度”的艺术境界。2认真推敲,平易朴实。 诗人认为, “把一句诗写得叫人人懂,懂了还觉得好,这难,把一句诗雕得自己懂,这很容易。 ”所以他写诗力求平易,朴实,然而又认真严谨,这
47、追求艺术的锤炼,形成了自己凝重的诗风。因此,它被誉为新诗中的“苦吟派” 。他说:“我力求谨严,苦心地推敲追求,希望把每个字放在最恰当的地方,螺丝钉似的把它扭得紧紧的” 。(臧克家诗选后记 ) 老马一诗,极微为平易,流溢着朴素的质美,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象诗中“总得” 、 “横竖” 、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 “有泪只 往心里在咽”,简直就像农民倾诉自己的亲身感受,分不出是农民的语言,还是诗人的语言了。 老马一诗,字字句句都经过认真的选择提炼,因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这与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是分不开的。象诗题“老马”是一个久经生活折磨的形象,它给人一种衰萎瘦枯的感受;再比如“背上
48、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 ,可谓形象,传神。不仅使人想得出马背上的重压,还是人看得出这中重压的力度和慢慢压下去的进度。假如换一个别的字,就不会这样自然、恰当、精妙了。3重视节奏,强调韵脚臧 克家反对诗歌创作形式上追求整齐,又反对完全散文化,它的诗在自然的基础上讲究节奏感,把诗的韵脚,看作“是感情的站口,节奏回归的强有力的记号” 。他的诗反映了格律诗走向自然的趋向。这在老马诗中有很好的体现。 老马每段四句,一、三句押韵,二、四句也押韵,极其工整,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但诗句每行的字数并不相同,也没有闻一多诗歌那种每句皆相同的“字尺” ,根据感情的变化不断调整诗句的结构和字数,突破了闻一多诗作拘泥于形式的板滞感,使格律诗走向自然。在当今中国,关于诗歌的艺术特征和走向的争论莫衷一是,许多人甚至认为诗歌已走到绝境,臧克家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应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他的诗论的核心就是必须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诗人的时代责任感。他认为诗人要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关键在于要有高尚完美的人格,另外,还要接触现实,深入生活,投身时代的激流,掌握时代脉搏的跳动。只有充实的生活,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的诗篇。否则,躲在象牙塔里,咏叹个人小小的悲欢,其诗篇必然内容空洞无物。这样,诗人远离了时代,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