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昆虫学期末总结绪论:1、什么是昆虫?六足动物数量:已描述的昆虫(六足动物)近 100 万种,占已知动物种类 3/44/5。大小:最大的如竹节虫 Pharnacia serratipes 体长超过 330mm;乌桕大蚕蛾 Attacus atlas 翅展超过 250mm;一种古蜻蜓翅展 700mm。最小的甲虫缨甲 Ptiliidae 不超过 0.25mm;膜翅目的柄翅卵蜂更小。分布:除海洋和南、北极外,几乎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六足动物。(近海有分布,南北极化石)2、昆虫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生产实践1.益虫的利用天敌昆虫 传粉昆虫 药用 食用 观赏 科研2.害虫防治我国已知的害虫:水稻害虫 3
2、00 余种、棉花害虫 300 余种、苹果害虫 160 余种、贮粮害虫 100 余种。例:前苏联的两种小果蠹蛾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2)卫生工作卫生昆虫引发人类传染病据估计:人类传染病中超过一半为虫媒传染病,如鼠疫、斑疹伤寒、疟疾、黄热病、黑热病、睡眠病、丝虫病、登革热等。重要的类群:蚊类、蝇类、蚤类、蜚蠊、虱、半翅目(猎蝽科、臭虫科)、鳞翅目(部分)、膜翅目(胡蜂类、蚁类)。例子:腺鼠疫(印鼠客蚤 Xenopsylla cheopis Rothschild)疟疾(五斑按蚊 Anopheles maculipennis Meigen)(3)植物检疫我国制定了三类危险性病虫害,须严格检疫。
3、生物武器昆虫商品(4)国防(5)商业1、鼓楼“冒烟”1950 年北京(摇蚊);2、冰雪疑案内蒙古锡林浩特(1965 年 3 月)3、草原“神火”内蒙古军马场(1966 年 9 月)(绵蚜)4、陕西“九月雪”陕北榆林(绵蚜)5、关老爷“龙驹”北京怀柔关帝庙(1970)(沟眶象甲)6、“鬼”打更天牛幼虫6、“鬼”打更天牛幼虫3、命名法1889 年,第一届国际动物学会召开,起草制定国际动物命名法规。1901 年,第 5 届国际动物学大会上通过,1905 年出版。1958 年,第 15 届国际动物学会通过改写本,后来为通用版本。1985 年,出版了第 3 版双名法是从林奈(Linnaeus)的“自然系
4、统”(Systema Naturae)第 10 版为标志,本书出版日期为 1758 年 1 月 1 日。双命名法:属名(首字母大写)+种名(首字母小写)+命名人例:尖突牙甲 Hydrophilus acuminatus Motschulsky;日本真龙虱 Cybister japonicus Sharp。三名法:属名+种名+ 亚种名+命名人例:东亚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命名人加括号表示移过属命名人除 Linnaeus 可缩写为 L.或 Linn.,Fabricius 可以简写为 F.或 Fab.外,其他人至少要写一个音节。属名缩写:第一
5、次出现为全名,之后可以缩写为一个字母或音节新属发表时缩写为:gen. nov. 或 g. n.新种发表时缩写为:sp. nov. 或 sp. n.词尾:总科:-oidea 科:-idae 亚科:-inae 族:-ini物种名称的要求:1、必须公开发表;2、正式出版物;3、可以购买、交换等交流方式获得;4、没有侮辱人格、国格的含义5、必须有描述或图片;6、新发表的物种必须指明模式情况。单个标本不予发表(现在)以下名称不予承认:在非正式出版物上发表;未出版的论文;大会报告、幻灯片、胶片;新闻报刊;个人书信;含有侮辱性含义的词;不正确的拼写。网络?几个概念优先权 一种动物经作者第一次作为新种公开发表
6、后,没有特殊原因不得随意改动,凡以后其他人对此物种的命名均被视为异名,不得采用。因此,科学上采用最早发表的学名,叫优先权。最早的有效日期为 1758 年 1 月 1 日。可用名 一个物种一经发表,只要符合双名法即成为可用名,应永久保存。有效名 最早发表的可用名。同名律 两个物种采用了相同名称,即成为同名,解决同名问题依据为优先律。原同名 发表时即为同名(后者改名,命名人为改名人)。次同名 科属合并后导致的同名。异名关系 一个物种有多个名称。客观异名 一个物种,由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发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称。最早发表有效名为首异名。主观异名 由于发生移动和拆分造成。模式标本 作者在发布新种时所采
7、用的标本正模 Holotype;配模 Allotype;副模 Paratype;选模 lectotype;新模 neotype;综模 syntype;后模 metatype.模式种 type species (special type)模式属 type genus (不能写为 genetic type)4、分类单元界 kingdom 门 phylum 纲 class 目 order 科 Family 属 genus 种 species种:在生殖存在隔离的全部个体总称(生物学概念)亚种:具有地理隔离的同种群体种群: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总称变种 型 form,morphosis单元一
8、昆虫形态1、基本形态1.身体分为头胸腹2.具有三对胸足,腹部多无腹足3.具两对翅4.胚后发育通常有变态头部为感觉和取食中心,胸部为运动中心,腹部为营养和生殖中心。体节:初生体节和次生体节体长体向:头向、尾向、侧向、中向、背向、腹向、基部和端部、外边和内边、前缘和后缘二、头部及附器:头壳1.头壳分区:头顶、额、颊、颊下区(口侧片)、后头、次后头蜕裂线、颅中沟、额颊沟、口上沟、颊下沟(口侧沟)、后头沟、次后头沟2.头式(口式)下口式、前口式、后口式3.触角结构:柄节、梗节、鞭节(亚节可分,无肌肉)功能:触觉、嗅觉、听觉平衡(仰蝽)、呼吸(牙甲)、抱握(雄芫菁)类型:丝状(原始) 细长,鞭节各节的粗
9、细大致相同,端部渐细 蝗虫、蝽象、蜚蠊刚毛状 短小,基部 1-2 节较粗,鞭节似刚毛。 蜻蜓、蝉、飞虱念珠状 鞭节各节大小近似,如圆球,好似一串珠子。 白蚁?锯齿状 鞭节各节向一侧呈三角形突出,全形似一张锯片鞭节各节大小近似,如圆球,好似一串珠子。栉齿状 同一侧突起,呈梳齿状 蛾类雌性,某些甲虫羽毛状 鞭节各节向两侧扁状突出,似禽类羽毛 雄性蛾球杆状 鞭节基部若干节细长如丝状,端部数节渐膨大蝴蝶、蝶角蛉锤状 基部数节似丝状,端部基节骤然膨大 露尾甲、郭公虫、牙甲鳃叶状 触角端部 3-7 节向一侧延展成薄片状叠合在一起,如鱼鳃金龟子具芒状 一般 3 节,短而粗,末端一节近基部有一根刚毛状构造,称
10、为触角芒蝇类环毛状 鞭节各节之间有一圈细长毛,越接近基部的毛越长雄性蚊膝状 柄节特别长,梗节短小,鞭节由大小相似的节组成,在柄节和鞭节之间成膝状或肘状弯曲牙甲、蜜蜂4.口器口的结构:上唇上颚舌下颚下唇3、 口 器( 1) 功 能 : 取 食( 2) 类 型 : A、 咀 嚼 式 口 器构 造 :类型:咀嚼式口器刺吸式 蚊子、蝉、虹吸式 由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而成,除下颚须外,其余部分退化。鳞翅目嚼吸式 蜜蜂舐吸式 蝇类锉吸式、刮吸式缨翅目、双翅目短角类(牛虻)3、胸部(1)背板前脊沟、前盾沟、盾间沟端背片、前盾片、盾片、小盾片。 后小盾片(后背片)(侧板):上下前后侧板、侧翅突腹脊沟分成基腹片
11、和小腹片。有些昆虫有前腹沟,分出前腹片。(2)腹板基腹片 小腹片部分昆虫有前腹沟分出前腹片(3)足1.结构:基节、转节、腿(股)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爪)。爪及足端部的结构。2.类型:步行足、开掘足、跳跃足、捕捉足、携粉足、游泳足、攀援足、抱握足、净角足3.运动方式:交互式举重冠军:蜻蜓可以抓起相当于体重 20 倍的物体,捕获比自己体积大 5 倍的蛾子;盗虻(食虫虻)可以猎捕比自身长 1 倍、重 2-3 倍蝗虫;大花金龟可以抓起 324g 的重物,相当自身 55 倍重跳高跳蚤:22cm 高,相当于体长的 100 多倍;黄条跳甲:45cm 高,超过身高 250 倍;跳远跳蚤:50cm;黄条跳甲
12、:45cm;棉蝗:180cm,超过体长 30 倍马:拉车负重可达身体 5 倍;蠼螋:可拉动 265g 重量,相当体重 500 倍;犀金龟:拉动 1086g 重量,比自身重 181 倍;织巢蚁:将比自身重 1400 倍的物体拖到巢穴。(4)翅前缘、外缘、后缘肩角、顶角、臀角1.类型:膜翅、缨翅、毛翅、鳞翅、复翅、半翅、鞘翅2.翅连锁类型:翅轭连锁、翅缰连锁、轭缰连锁、膨博连锁(贴接连锁)、翅钩列连锁、卷褶连锁3.飞翔方式前动类、后动类、双动类4.翅脉纵脉:前缘脉 C、亚前缘脉 Sc(Sc1, Sc2)、径脉 R(R1, R,2 R3, R4, R5)、中脉 M(M1, M2,M3, M4)、肘脉
13、 Cu (Cu1a, Cu1b, Cu2) 臀脉 A(1A, 2A)、轭脉 J(J1, J2)横脉:m-Cu翅室:闭室、开室闰脉:增加的翅脉,不从基部开始5.翅频决定于:肌纤维(粗细、长短、散热机制、热量供应)6.翅的起源:气管鳃起源学说:气管鳃是水生昆虫幼虫在水中呼吸的器官,当幼虫老熟或由水生变成陆生时,呼吸功能丧失,气管筛演变成陆生昆虫的翅。侧背叶起源学说:1.运动中心产生 2.环境统一(石炭纪出现高大乔木)侧背板是由背板向两侧扩展而成,最初的功能是对身体两侧及附肢的保护。当昆虫在空气中运动时,侧背板又可起到一种滑翔作用,结果又促进侧背板逐渐变大。变大的侧背板当遇到敌害或通过狭窄空间躲避敌
14、害时又出现了不利因素。可以上下举动的侧背板,一方面控制了昆虫在空中的姿态,另一方面又可使昆虫随着气流在空中移动,原始的翅就这样形成了。足基节外叶起源说:内肢叶、外肢叶构成前胸的侧板 石蛃目4、腹部背板+腹板912 节,原尾纲成虫 12 节,弹尾纲最少仅 3 节。分为脏节、生殖节、生殖后节有翅类成虫生殖节的附肢常特化为交尾和产卵器官。无翅类除生殖节外,脏节也有附肢。很多幼虫也有附肢。雌性生殖器在第 8、9 腹节上,称产卵器;雄性外生殖器生于第 9 节,藏于体内。尾须:听觉、平衡、生殖的作用5、鸣叫音齿 蝗虫:前翅和后足摩擦发音蟋蟀和螽斯:振翅发音发音器 蝉:第一腹节,包括盖板、共振室和声鼓夜蛾:
15、用喙发音蚊子、苍蝇、蜜蜂:振翅发音听觉螽斯和蟋蟀:在前足胫节;蝗虫:在第一腹节两侧;蝉:腹部第二节鼓膜下;蚊:触角第二节琼氏器;蟑螂:尾须上的毛状感受器夜蛾:鼓膜在胸腹两侧节间膜部位,可探测出 30m 之外的蝙蝠。6、昆虫生殖方式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偶发性孤雌生殖:偶发性非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现象。如家蚕。经常性孤雌生殖:如膜翅目(蜂类)受精卵发育成雌蜂,不受精的卵发育成雄蜂。雌蜂染色体双倍体,雄蜂染色体单倍体。周期性孤雌生殖:如蚜虫,染色体 XO 型,雌性为 XX, 雄性为 XO。多胚生殖:一个卵产生 2 个或多个胚胎的生殖方法。常见于寄生蜂。卵胎生:幼虫在生殖导管中发育,体直接产出幼体。幼体生
16、殖:孤雌生殖的一种。产卵方式:单产(寄生蜂)或产卵块(蝗虫)。7、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为止,这个时间历程。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胚胎发育:在卵内胚后发育:从孵化到性成熟虫龄:从前一次完成脱皮到下一次脱皮完成为止。世代:昆虫从卵开始经过幼虫、蛹、到成虫性成熟产卵为止整个周期。一年一个世代的昆虫为一化性昆虫;一年多个世代为多化性昆虫。一年生活史: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life cycle) 。有的昆虫世代很短,一年可经历数个世代。越冬 滞育?幼虫类型:原足型、多足型、寡足型、无足型(看笔记)蛹类型:离蛹、被蛹、围蛹离蛹(裸蛹、自由蛹):翅和足与身体分离,能活动。如蛇
17、蛉。被蛹:触角、翅和足等附肢都紧贴于身体,不能动。如蛾、蝶。围蛹:实际为离蛹,但蛹体外方由末蛉幼虫表皮形成的囊所包围。如蝇类。变态:从幼虫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致使成虫和幼虫有显著的不同,称为变态(metamorphosis) 。不完全变态:在生活史中,幼虫和成虫形态上差别不大。幼虫每脱一次皮,翅芽就会变大,最后一龄(老龄)幼虫脱皮后,翅芽变成了翅。完全变态:在生活史中,幼虫和成虫形态差异很大,幼虫无翅芽,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经过一个不活跃的蛹期雌雄二型:雄性和雌性形态上具有大小、体型、颜色等方面的差异。如犀金龟、锹甲、凤蝶科许多种类。多型现象:同种昆
18、虫具有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现象。并非表现在性别上。如:蝴蝶某些种类有夏季性和春季型;稻绿蝽有全绿型、点肩型、碎斑型;飞虱有长翅型和短翅型等。社群性昆虫的多型现象单元二 生理生态学一、体壁的结构护蜡层 脂类、鞣化蛋白和蜡质蜡层 蜡质、多元酚(部分昆虫)上表皮角质精层 主要含脂蛋白复合物。外表皮 几丁质、鞣化蛋白和脂类内表皮 几丁质、蛋白质皮细胞层 活细胞层底膜 主要含中性粘多糖皮细胞:控制脱皮;分泌表皮层及外长物;分泌脱皮液;消化旧内皮;吸收消化物;合成新表皮;修补伤口;分泌绛色细胞。可能有刚毛、鳞片等附属物外表皮有鞣化蛋白和酪氨酸形成的黑色素上表皮蜡层和角质精层具抵抗蒸腾作用。杀虫剂破坏上表皮导
19、致昆虫失水过多死亡。昆虫的体色:1.色素色:一般存于皮细胞或脂肪细胞以及血液,因此,昆虫死亡腐败后,色素即消失。如体表具黑色素,呈黑色或黑褐色;有些幼虫为绿色,因为从植物中摄取了叶绿素、花青素等。2.结构色:由体壁上极薄的蜡层、刻点、沟缝或鳞片等折射、反射或干射等产生的颜色。3.结合色:两者混合*昆虫的蜕皮过程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脑激素储存于心侧体,促前胸腺激素浓度低时刺激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促前胸腺激素浓度高时刺激前胸腺分泌脱皮激素,昆虫激素是由昆虫的内分泌器官分泌的,通过血液运送到作用部位,调节和控制昆虫的生理、发育和行为活动的,具有高度活性的微量化学物质2、昆虫外激素与化学通信外激素(信息
20、素 pheromone):由昆虫个体的分泌腺体分泌到体外,能影响同种其它个体的行为、发育和生殖等的化学物质,有抑制和刺激作用。*外激素种类性抑制外激素蜜蜂蜂后分泌的激素能够抑制工蜂的卵巢发育性外激素 五毒蛾 能够引诱异性前来交配集结外激素 昆虫越冬时,或者蝗虫迁飞 东亚飞蝗、异色瓢虫、小蠹、蜚蠊警告外激素 蚜虫(种内)、马蜂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释放一 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地逃避敌害。追踪激素 白蚁、蜜蜂、蚂蚁种间激素利它素:有利于接受者而不利于生产者(黄松 Pinus ponderosa 被加州西部松小蠹侵入分泌月桂烯)利己素:通过改变接受者的行为而变得有利于生产者
21、,对接受者无伤害(如抵御和忌避的化学物质)共利素:有利于生产者也有利于接受者(如月桂烯可以吸引甲虫,也可以吸引寄生蜂)3、昆虫感觉器官触觉器官:体壁、感觉毛、钟状感触器听觉器官:听觉毛、琼氏器、鼓膜听器化感器官:嗅觉、味觉感受器视觉器官: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单眼偏振光天文罗盘:根据蜜蜂的视觉原理发明;地速仪:根据象鼻虫复眼测相对地面速度原理发明。4、发光萤火虫、跳虫、同翅目少数种类、双翅目一些种类等;发光主要作用是求偶信号,也有预警作用,可能也有照明捕食作用。共生发光:由与昆虫共生的细菌或真菌发光;单元三 昆虫的几大系统1、昆虫几大系统(1)消化系统前肠和后肠由外胚层内陷而来;中肠由内胚层
22、发育而来,脱皮时脱掉表皮层(单层细胞+中胚层肌肉)围食膜可以防止食物对肠道的损伤。中肠的组织结构:围食膜,肠壁细胞,底膜,环肌,纵肌,围膜(2)排泄系统马氏管,排泄尿酸(氨、尿素);后肠、直肠、结肠、体壁、脂肪体、围心细胞(3)呼吸系统气管、气门呼吸方式:气管气门呼吸:具有开放式气门气管系统的陆生昆虫具有的主要气体交换方式体壁呼吸:寄生性昆虫幼虫、弹尾目、部分水生昆虫,通过柔软的体壁来吸收溶解于寄主血液或者水中的氧气气管鳃呼吸:水生昆虫幼虫气泡和气膜呼吸还有呼吸管(依赖植物)、直肠鳃(蜻蜓幼虫)、呼吸角(蚊子幼虫),龙虱鞘翅下面有一个贮气囊,这个贮气囊有着“物理鳃”的功能,停在水面时,前翅轻轻
23、抖动,把体内带有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然后利用气囊的收缩压力,从空气中吸收新鲜空气。牙甲的触角有呼吸作用(4)循环系统开放式循环,仅具背血管(心脏),组织、器官直接浸泡在血淋巴中;辅搏器可以帮助血液定向流动。血液的功能:1、储存水分2、输送作用3、中间代谢和储藏养分:血液中酶的作用(脂肪体的主要作用是贮存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进行中间代谢,以及解毒作用,和物质合成等)4、吞噬及免疫5、机械作用:如脱皮、孵化、羽化6、防御作用:血液中有刺激性或腐蚀性成分,防御敌害。(五)生殖系统咽食道嗉囊前胃前肠贲门胃盲囊中肠围食膜后肠(6)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腹神经索周缘神经系统:口道神经系、中神经系、尾神
24、经系交感神经系统2、昆虫行为原因:环境因素刺激通过感受器引起;体内新陈代谢改变应激性假死性 趋光性非条件反射 趋性 趋化性本能 趋热性和趋湿性条件反射:昆虫的神经活动在环境中适应性逐渐固定下来。如蜚蠊具负趋光性,但如果在黑暗中进行电击,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丽蝇跗节接触糖液导致喙伸出。趋性:指昆虫对某种刺激所表现出来的定向活动。趋光性:大多数夜出性的昆虫对短波光有强烈的趋性。黑光灯进行诱集;蚜虫对黄色的光有趋性,在菜田中可用黄板进行诱杀。 趋化性:指昆虫对某种化学物质具有趋性。菜粉蝶总是在甘兰菜上飞来飞去是对十字花科蔬菜中含有的芥子油有强烈的趋性。雄虫能在很远的地方闻到雌虫所散发出的性外激素气味的
25、道理, 研制出很多害虫的性诱剂 ,利用雄虫的这种趋性来引诱和消灭它们。 趋湿性: 昼夜节律:日出性昆虫、夜出性昆虫、弱光性昆虫集群性行为暂时性集群:在一定时期和一定面积内个体的大量集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后,群集即行消失。常在秋季昆虫越冬的地方发现。如瓢虫、蝽象、叶甲等。这种集群主要是由于环境的刺激导致昆虫分泌“集结信息素”造成。舟形毛虫从卵块中刚刚孵化出来的低龄幼虫, 群集生活,高龄以后四散为害 。永久性集群:昆虫形成集群后就不会分散,如东亚飞蝗,蝗蝻孵化后就聚集成群,它们往往集体行动或迁移。这种集群往往是由产生外激素的控制。社会行为亚社会性(亲代照顾子代)群居性:独立的准社会性(泥蜂):无分工
26、,但有合作半社会性(掘叟)真社会性(蜜蜂、蚂蚁、白蚁)社群性行为昆虫亲代和子代在一起相互“合作”,营社会生活的复杂行动,亲代的寿命很长而和后代长期共存。社群性昆虫主要有:白蚁(等翅目)、膜翅目的胡蜂科(Vespidae)大多数种类、蜜蜂总科(Apidoidea)、蚁科(Formicidae)以及革翅目的蠖螋等。社群性昆虫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主要有蚁后(蜂后)通过激素等控制各种类型的的发育。如黑翅土白蚁、中华蜜蜂、蚂蚁等。昆虫的迁移扩散 主动:群体密度、觅食、求偶、寻找产卵场所、温度、湿度、光照等原因被动:由风力、水力、人为因素、中间寄主等导致迁飞:是个体生理条件和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综合反应,常发
27、生在成虫期的某一特定时期,而成为周期性行为。粘虫、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的迁飞防御行为托庇、拟态(Bates 拟态、Mueller 拟态、攻击拟态)、隐态、警戒色、化学防御1、释放警戒信息素(蜂);2、释放利己素(荔枝蝽、蚜虫);3、释放刺激性物质(屁步甲)行为防御逃跑、假死、恫吓、瞬彩、自残、聚群防御、领域防御昆虫食性植食性:以植物活体为食,如粘虫、菜蛾和舞毒蛾等;肉食性:以其他昆虫或动物活体为食,又可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如七星瓢虫、澳洲瓢虫和寄生蜂等;腐食性:以动物的尸体、粪便或腐败植物为食,如埋葬甲、果蝇和舍蝇等;杂食性:兼食动物和植物,如蜚蠊和蠼螋等。单食性:以一种植物或动物为食,如豌豆象
28、只取食豌豆;马铃薯叶甲、榕小蜂寡食性:以一个科或少数近缘科的若干植物或动物为食,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多种植物;多食性:以多个科的植物或动物为食,如地老虎可取食禾本科、豆科、十字花科和锦葵科等多科多种植物。通信化学、听觉、视觉(蜜蜂舞蹈)、触觉生殖行为求偶行为:鸣叫、释放行外激素、色彩、婚飞、姿态、接触、鸣叫、舞蹈、性色、送“彩礼”交配行为(蜻蜓)产卵行为(蛛蜂寻找螽斯、寄生蜂寻找木材中的天牛)学习与记忆联系性学习:通过学习将两种刺激或一种刺激和一种反应联系起来的能力非联系系学习包括习惯化(刺激毛毛虫)和敏感化(肢灯蛾吃矮蜗牛呕吐,几次后拒食)单元三 昆虫生态学1、昆虫发展历史 代 纪 距 今
29、大 约 年 代( 亿 年 ) 主 要 动 物 的 演 化 太 古 代 45-10 后 期 出 现 古 老 的 菌 藻 类 元 古 代 10-6 菌 藻 类 大 量 出 现 古 生 代 寒 武 纪 奥 陶 纪 志 留 纪 泥 盆 纪 石 炭 纪 二 叠 纪 6-5 4. .- 43.5 .-2.7 5 原 始 三 叶 虫 , 原 始 棘 皮 动 物 三 叶 虫 发 展 节 肢 动 物 、 原 始 昆 虫 、 原 索 动 物 有 翅 昆 虫 ( 后 期 ) 、 两 栖 类 、 鱼 类 爬 行 类 出 现 、 鱼 类 大 量 出 现 三 叶 虫 消 失 、 昆 虫 繁 荣 、 爬 行 类 发 展 中
30、 生 代 三 叠 纪 侏 罗 纪 白 垩 纪 2.-1.8 1.8-.35 .0.7 恐 龙 开 始 发 展 、 鱼 类 继 续 发 展 、 具 哺 乳 类 动 物 特 征 的 爬 行 类出 现 。 恐 龙 繁 盛 、 始 祖 鸟 产 生 。 多 形 态 恐 龙 出 现 、 昆 虫 大 量 分 化 、 恐 龙 消 失 、 鸟 类 和 胎 生 哺乳 动 物 出 现 。 新 生 代 第 三 纪 第 四 纪 0.7-.3 0.3 哺 乳 类 急 剧 形 成 和 发 展 人 类 出 现 昆虫是由早期的多足动物进化而来。原始的昆虫大约出现在志留纪后期-早泥盆纪,原始昆虫无翅。有翅昆虫的形成:昆虫翅的产生
31、是昆虫迅速繁荣的重要原因。昆虫的翅大约产生于早石炭纪中石炭纪。二叠纪时有翅昆虫已经分布于整个陆地。蛹的产生约于三叠纪(化石),与古气候的变化有关2、世界昆虫区划区系学:世界性种类(在四个以上大洲分布,家蝇)、地区性种类、广布种(跨越两个地区)、土著种(特有种,局部分布)。昆虫在泥盆纪前就已经广泛分布。大陆漂移:2.1 亿年前的三叠纪中期陆地为联合古陆,开始分裂,至 1.95 亿年完成分裂。影响昆虫分布的因素:昆虫的起源地、过去地球大陆的漂移情况、昆虫的扩散。由华莱士提出昆虫地理学我国跨越古北、东洋两大界,东部没有天然的屏障。自西向东: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东南缘秦岭南麓九岭山天目山浙闽山地28o
32、N3、我国昆虫区系起源1、中国喜马拉雅区系:自喜马拉雅山向东广大地区。2、中亚西亚区系:新疆、内蒙古西部、青藏高原部分。(干旱、沙漠)3、欧洲西伯利亚区系:东北、内蒙东部、华北北部边缘。(可自由扩散)4、马来亚区系:云贵高原南部、广西山区向东至福建、台湾。5、印度区系:源于印度,扩展至滇、桂、粤。五、影响昆虫分布的条件1、地形条件:海洋、沙漠、山脉、大河流、大面积不同植被。2、气候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等。3、土壤条件:主要影响土壤昆虫、水生昆虫、通过影响植被影响昆虫。4、人类活动:传播、消灭、岛屿效应。单元三 卫生昆虫1、蚊类疟疾 中华按蚊2、嗜人按蚊3、微小按蚊4、大劣按蚊5、杰普尔按蚊淋
33、巴丝虫病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大劣按蚊杰普尔按蚊微小按蚊流行性乙型脑炎 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白纹伊蚊登革热 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白纹伊蚊 浅清水 下午活动高峰比上午明显,雌蚊是非常活跃和凶猛的吸血者,偏好人血。中华按蚊 阳光充足、水质相对较污、较温暖大型而静止的水体活动属黄昏型,活动高峰一般在黄昏后 1-2.5 小时嗜人按蚊 多水草、有遮荫、水质清凉而富有砂石的水体,在缓流、渗出水、灌溉沟、泉潭等水质较为清凉的积水中更为常见落日后半小时一小时开始活动。全夜活动,活动高峰在午夜致倦库蚊 有机污染的水域 一般在黄昏和傍晚活动三带喙库蚊 清净或略污染、静止或缓流的水体 群舞习性、全
34、夜活动蚊子的防治:以清除滋生环境为主,辅以药物杀灭幼虫和成蚊1.防御法:使用蚊帐或驱虫菊酯2.驱赶法:利用蚊香等驱赶3.杀灭法:利用蚊子的生活习性,清除积水、净水养鱼、喷洒药剂、引诱灭杀(紫外或仿生)2、白蛉主要传播疾病:各种利氏曼原虫病(黑热病主要在北方);白蛉热;卡利翁氏病;白蛉皮炎陕西山西多见,生活在洞穴、凉爽干燥的环境3、蠓类(小咬)库蠓、铗蠓、细蠓种草致蠓爆发,在潮湿草地上滋生4、蚋类我国已知 200 多种,一般在农村山清水秀的地方,幼虫在激流或缓流清水中发育。5、虻类6、蝇类分为真住区性、半住区性和野栖性,根据是否生活在人类生活区和是否入室卫生性蝇类:蝇科、丽蝇科、麻蝇科广州在国家
35、规定之外的重要种类:斑蹠黑蝇、裸芒综蝇、绯颜裸金蝇,前两者常在菜市场出现食性:蜜食性、粪食性、血食性、杂食性7、蜚蠊(蟑螂)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德国小蠊、拟德国小蠊、黑胸大蠊、褐斑大蠊、斑蠊8、蚤类、臭虫、体虱、蜱类、螨类(恙螨、粉螨、尘螨)9、为害方式直接危害:骚扰、损伤和失血,毒质危害,变态反应或过敏,侵害组织和寄生间接危害传播虫媒病1、机械性传播2、生物性传播10、现代医学昆虫防治的症结忽视媒介昆虫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关系的复杂性;过分依赖杀虫剂的应用(1)环境改造:为防止、清除或减少媒介(栖息地)孳生地而对土地、水体或植被进行的,对人类环境无不良影响的各种永久性或长期性的实质性改变(WHO
36、)(2)环境处理: 在媒介栖息地,造成暂时性不利于它们孳生条件的各种有计划的定期处理(WHO)(3)化学防治有机氯(毒性低、污染严重)、有机磷(广谱高效)、氨基甲酸酯类(击倒快、持效长,巴沙可用于灭蚊片)、拟除虫菊类(光谱高效毒性低)、昆虫生长调节剂合理使用:换用、轮用、混用和增效(4)生物防治直接或间接应用有或无代谢物的天敌,以防制包括人类疾病媒介在内的有害生物( WHO1980(5)法规防治检疫工作;进行卫生监督;强制居民执行媒介防制城市中蚊虫防治的问题城市卫生基础设施欠缺或不完善导致蚊虫孳生市民注重灭成蚊而轻视对孳生地的清理特殊行业协调与管理不到位不注意科学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解决方法城市
37、在完善下水道建设时,需实行污水与雨水分流排放在地面水排入下水系统入口处安装防蚊曲管或防蚊挡板加大大型水体、排污沟、排洪渠的整治力度,结合城市净化、美化、绿化工程加强蚊虫防制知识宣传教育,加强卫生检查监管,使群众自觉清理蚊虫孳生地特殊行业(建筑工地、电缆沟、废品收购站、种植场、轮胎厂、酿造厂、饮料厂等)易于产生积水孳生蚊虫,必须规范管理,及时清除闲置废弃容器,并放置在不被雨水淋到的地方注意科学、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加强对专业消杀队伍的技术培训蠓的防治改造滋生环境化学处理孳生地 1.灌溉 2.可湿性粉剂化学方法杀灭成虫:超低容量喷洒蝇类以环境治理为主,采取多种方式重点清除蝇类幼虫的孳生,使孳生物减量
38、化、资源化及无害化结合蝇类生活习性,以药物敏感性测定为依据,因地、因时制宜实施药物杀虫提倡适合于环境保护的无污染的威力防制方法等控制蝇类密度开展调查研究,确定防制的主要蝇种,我国重点应防制的蝇种:家蝇、大头金蝇和丝光绿蝇对当地常见蝇种的孳生习性作调查,重视垃圾、粪便、特殊行业的蝇类孳生情况调查及住区内小型、分散的蝇类孳生物调查孳生地处理对象应是当天或几天内不能及时清除的垃圾过残存物,而不是任何无孳生物存在的地方滞留性喷洒 使用具一定持效和触杀作用的杀虫剂,将规定的药量喷洒在蝇停息物体如墙面、天花板、横杆、绳索等的表面,当蝇停息接触杀虫剂中毒死亡(避免长期亚致死剂量易造成抗药性)蟑螂保持环境整洁
39、,及时处理垃圾、杂物,清扫死角、清除蟑迹堵洞抹缝,堵塞各类废弃的开口管道拧紧水龙头,及时修缮漏水龙头,对室内下水道开口用不锈钢网罩罩住消灭成、若虫时注意收捕卵鞘,发现后集中处理,挤破或烧掉防止蟑螂经由各种物件的搬迁而扩散。搬迁必行先灭蟑环境防治、不过分依赖杀虫剂、水源和食源单元四 昆虫分类原理与方法1、分类学的目的与任务(三个层次 )鉴定(identification):研究、区分和确定动物界中各物种,予以命名、加以描述,提供正确认识和辨别物种的知识和资料。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各物类之间的异同,确定所属的分类阶元层次,制定各物类的分类系统。系统发育(phylogeny):
40、探索物种或物类之间的亲缘关系,追溯其进化过程。*系统发育的概念由德国科学家 Hennig 提出2、发展阶段18 世纪 地区性物种研究阶段 Linnaeus,Fabricius,李时珍 对物种进行鉴定,建立在物种不变的概念上19 世纪 进化思想阶段 达尔文、华莱士19 世纪后半叶20 世纪初 种下进化研究阶段 Dubzhansky,小赫胥黎分子系统学阶段 3、理论基础进化论 遗传学(稳定)4、分类方法1.外部形态分类法2.血清学分类法从要检定的物种个体中所提取的蛋白质或其类似的成分,把抗原按免疫学的方法注入兔或其他试验动物体内,使之产生抗体及其类似物如补体,经一定时间抽取兔的血液,制成血清,称为
41、抗血清 。由于这种血清中含有抗体,故在其中滴入原来作为抗原的蛋白质溶液时,便能产生浑浊的沉淀,称为沉淀素反应。来源相同的蛋白质抗体与抗血清所起的反应称为同素反应。亲缘关系近的生物,其相应的蛋白质由于分子结构近似,也有此种反应,称为交叉反应。亲缘关系愈远,所产生的沉淀便愈少,因此,沉淀的量可作为测定亲缘关系的一个指标。3.细胞学分类法染色体数目、核型、着丝点位置、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4.超微结构分类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5.遗传学分类法杂交法6、音像分类法鸣虫的分类音频、音谱分析7、生物化学分类法蛋白质分子量、电泳带、氨基酸组成等;理论上可行,实际上很少应用8、基因分类法基因选择、碱基排列次序、沉默基
42、因和活跃基因;不同类型的昆虫选择不同的区间9、生态-生物学生活史、虫态、生态环境;如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形态十分相似,要根据其卵和习性进行分辨前苏联的两种蠹蛾,具有不同的生长期10、生物地理4、分类学派传统分类学派也认为不成为一个学派。原则:认为特征代表着不同类群的分化,可以作为系统发育的证据。具有主观性和推理性。更注意的是实际的应用。数量(值)分类学派其源于 20 世纪初植物分类学家 Adanson 工作,由 Sokal 和 Sneath 发展成为一个分类学派。原则是:性状重要性等同,不加权(weighting),通过大量性状的总体相似度(overall similarity),可反映出分类
43、单元之间的近似程度。原则上分析的形状越多越好。实践中基本上分析 60 个以上的性状即可达到要求。分类单元:OUT将性状数值化进化分类学派基本接受支序分析重建系统发育的方法,主要分歧为:1、进化分类学派认为:建立分类系统时除了考虑血缘关系外,应考虑到各分支的进化程度,既要考虑进化级(grade) 。如果进化程度特化,应赋予比姊妹群更高的单元。如:从陆生到水生;腐蚀性到植食性;从陆地到天空。分支进化,前进进化。2、凡起源于一个共同祖先的类群,均为单系。将单系定义为一个祖先的全部后代只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3、分类安排上,支序分类学派的做法编级层次太多,系统过于臃肿,实践中无法应用。支序分类学派创始人
44、:W. Hennig基本原则:最能或唯一能反映系统发育关系的依据是分类单元之间的血缘关系。而反映血缘关系的最确切的办法是共同祖先的相对近度(relative recency of common ancestor).唯一可靠的标准是血缘关系,即每个类群都应该为单系(monophyletic group),方法是特征分析。姊妹群(sister group):当两个分类单元共有一个不为第三者所有的祖先时,此二者为一对姊妹群。通过寻找姊妹群进行归类。单系群:单系群:凡源自一个共同祖先,并包括该祖种的全部后代的群体。只有单系群才是自然的类群,其指标是具有共同的衍征。每个分类单元都应该是单系群。支系群:凡
45、具有共同祖先,并包括该祖种的一部分(不全部)后代的群体称为并系群。其指标是有共同祖征,而不共具衍征。并系群不是真正的自然群,不能作为一个高级分类阶元。复系群:凡是最近的祖先不是属于本群的成员者为复系。其指标是所有的特征为趋同特征。复系显然不是一个自然群体。支序图:建立分类系统时,必须准确反映支序图所提供的信息,姊妹分类单元必须给予同等的阶元级别。分类系统十分庞大而繁琐。异源同形:进行特征分析时一定要注意异源同形。当两个或多个特征解构类似,但并非原自一个近裔特征,而是各自独立产生;或各源自不同的已有特征;或源自同一已有特征但产生时间不同;或产生于具有这种特征的不同物种。换言之,当两个以上的分类单
46、元具有同一特征,但其最近的共同祖先却不具有时,即存在异源同形现象。分为趋同现象和平行现象。判断祖征和衍征的一般原则、化石顺序:早期地层出现的为祖征、晚期地层出现的为衍征(趋同现象除外)、外群比较:姊妹群比较,共征为祖征,反之为衍征。比较类群越多,可靠性越高。、类群系列对比:已知一组性状进化顺序:,另一组性状为,则认为两者相关联,知道一组,即可推断另一组。、类群趋势:类群某些形状存在进化趋势。如昆虫翅脉进化程度越高越少,体型也越进化越小。、个体发育证据五、六足动物总纲分纲原尾纲 Protura弹尾纲 Collembola双尾纲 Diplura昆虫纲石蛃目 Microcoryphia衣鱼目 Zyg
47、entoma(缨尾目 Thysanura)蜉蝣目 Ephemeroptera Ephemerida蜻蜓目 Odonata蜚蠊目 Blattaria螳螂目 Mantodea等翅目 Isoptera缺翅目 Zoraptera纺足目 Embioptera襀翅目 Plecoptera竹节虫目 Phasmida蛩蠊目 Grylloblattodea直翅目 Orthoptera革翅目 Dermaptera同翅目 Homoptera半翅目 Hemiptera啮虫目 Psocoptera(Corrodentia)书虱食毛目 Malophaga 鸟虱虱目 Anoplura缨翅目 Thysanoptera 蓟马鞘
48、翅目 Coleoptera捻翅目 Strepsiptera广翅目 Megaloptera脉翅目 Neuroptera 草蛉蛇蛉目 Raphidiodea 蛇蛉长翅目 Mecoptera 蝎蛉鳞翅目 Lepidoptera毛翅目 Trichoptera 石蛾双翅目 Diptera 苍蝇蚤目 Siphonaptera膜翅目 Hymenoptera 蜜蜂触角 口器 翅 足 尾须 其他蜉蝣目 刚毛状 膜质,翅脉多,后翅小或退化一对长或无休息时翅直立蜻蜓目 刚毛状 咀嚼式 膜质,前后翅等大复眼占据头部大部分蜚蠊目 丝状 前翅复翅,后翅膜质一对 体扁平,宽卵圆形前胸背板大,盖住头螳螂目 丝状 咀嚼式 前翅
49、复翅,后翅膜质前足为捕捉足头三角形等翅目 念珠状 咀嚼式 前后翅大小、形状、翅脉等均相同,翅脱落后有翅鳞社群性缺翅目 念珠状 前翅大于后翅,翅脱落后留有翅鳞。足发达,后足粗壮纺足目 念珠状 雄性具翅两对,大小相似,翅脉少。前足第一跗节膨大,具纺丝腺,能纺丝襀翅目 丝状 后翅大于前翅,休息时平叠足细小 尾须长于背。足节虫目 丝状蛩蠊目 丝状 无翅 三对足相似,发达尾须长直翅目 丝状、剑状、球杆状前翅复翅,后翅大、膜质前中足较细,后足跳跃足革翅目 细长 前翅短,鞘质,末端平;后翅膜质,大,扇形,横脉少。步行足同翅目 刚毛状或丝状刺吸式 前翅膜质或复翅。翅静止时平置于背面或成屋脊状半翅目 丝状 刺吸式 前翅半鞘翅,基端部鞘质,端部膜质。有臭腺,开口于后胸侧板近中足基节处。啮虫目 咀嚼式 有翅或无翅,有翅者前翅大于后翅。步行足食毛目 口器为特化的咀嚼式,下颚和下唇退化。无翅 步行足 寄生性虱目 刺吸式 无翅 攀援足 寄生性缨翅目 锉吸式 缨翅 步行足 前中后胸分离,植食性鞘翅目 咀嚼式 前翅为鞘翅无尾须和尾铗捻翅目 前翅退化成平衡棒寄生性类群,雌雄异姓广翅目 触角多为丝状,少数为念珠前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