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物卫生科学的舞台,1.地球及其生态系统发生了新的变化 2.动物卫生与人类卫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3.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4.动物卫生工作的法律地位 5.动物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体系 6.动物卫生的人才培养体系 7.动物卫生的技术支撑和科研体系 8.动物卫生的物质支撑体系 9.预防兽医的基础研究方向 10.预防兽医的新技术研究方向 11.预防兽医的应用研究方向,禽免疫抑制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是最强的免疫抑制性病毒;其与ALV-J、MDV、CAV的共感染又能进一步增强这种免疫抑制作用;由此产生不完全免疫个体,成为AI和ND的靶动物和传染源。,二 动物卫生与人类卫生的关系发
2、生了新的变化,1.生态系统与微生物的关系生物圈中的各因素都在为了适应环境变化, 为了生存, 不断地调整。这种调整既可打破三者之间的平衡, 又会对生态环境变化产生作用, 生态环境改变又影响人、动物、微生物生存。微生物致病力和抗药性的增强以及新型致病菌株的出现都是生物体适应生存环境变化的本能。 2.病原微生物的反抗 (1)条件性病原微生物的反抗条件性疫病危害日趋严重人类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 在养殖生产中过度地增大养殖密度, 减少畜禽活动空间。这种方法也给致病微生物生长创造了适宜环境。在畜禽散养条件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微生物很少产生致病作用, 危害也不大。但在集约化、高密度的养殖环
3、境中,其致病性十分突出。,(2)烈性传染病病原的反抗烈性传染病危害日益突出。近年来, 亚洲地区发生的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热病、猪圆环病毒病等烈性传染病, 多数发生在养殖业集中的地区。 (3)人畜共患病的反抗在目前已知的传染性疾病(包括寄生虫病)中,有70%的疾病属于人畜共患病。据报道,我国人畜共患病约有130种之多。由于人畜共患病不仅对我国的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严重影响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出口贸易,而且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人畜共患病是指可使人和动物(包括野生动物)都患病的疾病的总称,其中包括将疾病由动物及其产品传染给人和人将疾病传染给动物。人畜共患病繁多,有病毒、朊病毒、立克次
4、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等;传染源多种多样;传播媒介广泛;传播途径繁多,可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甚至死亡。,3.环境的变化 (1)饲养密度过高 (2)过分光照 (3)投入品应用不当人们为了提高生产性能, 在畜禽饲料中常常加入一些微量元素、药物等添加剂, 使动物多产蛋、产肉、产奶, 但随之动物的生理机能也发生改变。为了防治肠道性疾病, 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已成为一种习惯, 结果动物肠道菌丛被破坏, 微生物抗药性逐年增强。有些抗药性微生物同时能够使人致病, 人类被侵害后如无药可治, 那将是巨大的灾难。 (4)动物卫生对人类卫生的影响以医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的公共卫生问题涉及人与
5、动植物构成的生态圈,由动植物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有很多。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看,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主要考虑的是卫生问题,协定对卫生一词的解释是,卫生,包括动物卫生和人的卫生,而人的卫生是指由动物卫生对人的卫生产生的卫生影响。公共卫生问题中的人畜共患病,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占有重要位置。美国911事件后发生的邮件炭疽菌致人感染和死亡就是典型案例。恐怖分子常用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制作生物武器。在疾病控制中,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日本乙型脑炎和狂犬病等很多种病为人畜共患,这些疫病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当动物中的疫病控制不好,也就不可能控制住人的疫病。以狂犬病为例,要降低人的发病,就必须控制住家养
6、猫和狗的疫病,还必须控制住野生动物,如蝙蝠、熊科动物等多种动物的带病毒感染问题,这是一个生态圈,缺少哪个环节都会影响防病效果。微生物在动物与人之间演绎的危机事件有很多,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在具备条件时发生变异,成为人的传染病。2003 年年初发生的SARS 是否与动物有关,科学家尚未得出最后的结论。即便是这样,这也仅是病毒变异的一个例证。已证实1997 年香港禽流感导致18 人感染5人死亡。禽流感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动物源食品的安全性成为重要的公共问题,餐桌食品的安全性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当人们坐在丰富的餐桌前,经常问“哪些东西可吃”?这说明在公众中,食品的安全性遭到质疑。发生动物源食品
7、安全问题主要在两个环节,一是在动物饲养过程中人为加入药物,如“瘦肉精”、兽医药品和不适当的添加药物等;二是在屠宰过程和加工环节人为地制假、以次充好、非正常处理等,如水发水产品使用福尔马林,病死动物用双氧水或氢氧化钠处理后食用,给肉注水等等。食源性疾病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报告,发达国家死于食物中毒的儿童中,70% 是由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所致。我国也存在同样的趋势,统计资料表明,19922001 年发生的食物中毒案例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所占比例达50.9%。,三,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1. 国际组织和国际协议与动物卫生的关系,人类健康(食品安全)FAO/WHO-CA
8、CTBT WTO 动物健康 OIE,FAO,WHO-VBSPS 植物健康 FAO/IPPC,1. 国际组织和国际协议与兽医卫生的关系,CAC食品法典委员会 Codex Alimentdrius Commission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The international Animal Health Organization 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seIPPC FAO国际植物保护公约 Inter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envetion,CAC、OIE、IPPC关系,SPS协定明确规定了在SPS领域的三个制定国际标准的国际
9、组织: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这三个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为SPS领域的国际标准。这些组织通常被称为“三姐妹组织”,它们是SPS委员会会议的观察员和参与者,可作为专家参与WTO争端的解决,为WTO争端解决专家组提供意见。,OIE、FAO和WHO的作用,OIE作用 1四个专家委员会:(1)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委员会(2)标准化委员会(3)口蹄疫委员会(4)鱼病委员会2四个工作组:(1)动物卫生信息(2)兽医生物制品注册(3)生物技术(4)野生动物疾病,OIE、FAO和
10、WHO的作用,OIE作用 3职责 (1)动物和动物产品出口规定 (2)诊断方法(诊断试剂)标准和疫苗标准 (3)口蹄疫疫苗和根除战略 (4)鱼病的诊断方法标准和疫苗质量标准 重点:疫苗的国际标准和国际一致性 最为关注的是标准化委员会:生物制品的标准化 物质和技术支持:OIE诊断方法标准和疫苗标准手册 手册的宗旨:(1)动物和产品国际贸易中诊断方法的一致(2)疫苗评价方法的一致性,OIE、FAO和WHO的作用,FAO作用:FAO宗旨:农业发展和食品生产动物生产局: 畜牧业发展动物健康局: 动物疾病控制 FAO不直接参与兽医疫苗检验,OIE、FAO和WHO的作用,CAC/FAO/WHO(罗马) 1
11、兽药残留人类毒性、残留分析、动物毒性兽药残留专家委员会2至今兽医免疫产品(疫苗)还没有各类国际组织对残留问题进行评价,但是一旦发现疫苗残留在食物中有风险时,那么CAC就要行动。,OIE、FAO和WHO的作用,FAO作用:3FAO食品与农业标准技术处/IAEA(国际原子能署)/OIE的联合作用 FAO农业与食品标准技术部 动物健康处IAEA动物生产处 实验室 ELISAOIE/ELISA和分子技术诊断中心,OIE、FAO和WHO的作用,WHO作用 WHO宗旨:人类健康,不直接参与兽医产品的标准化和检验工作。WHO与兽医有关的部门: (1)生物制品标准化; (2)兽医公共卫生; 人畜共患病 (3)
12、食品安全。,OIE、FAO和WHO的作用,WHO作用 常规任务:生物制品标准化专家委员会 生物标准物质手册 参考和参考血清(1)共患病、布病、狂犬病;(2)犬瘟热、猪瘟、新城疫等。 特殊任务:布病、狂犬病 WHO与OIE:(1)执行任务不矛盾;(2)两个组织分发的参考试剂质量标准一致性。,四 动物卫生工作的法律地位,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是中国动植物检疫的一个重要法律,它对动物检疫的目的、任务、制度、工作范围、工作方式以及动检机关的设置和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的规定。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动物防疫法都是为了预防和消灭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保护畜牧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而制定的。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主要是进
13、出境动物检疫方面的内容,动物防疫法是立足国内动物检疫和检疫方面的规定。,五 动物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体系,国务院农业部兽医局 质检总局省局 直属检验检疫局 县局乡镇站,六 动物卫生科学人才的培养体系,农业院校 科研院所兽医学院 研究生院本科生 研究生 博士生,七 动物卫生的科研、技术支撑体系,农业部 教育部 质检总局 省所CADC IVDV 重点实验室 检验检疫CAHEC 科学研究院哈尔滨所 兰州所 北京所 上海所,组织结构 办公室综合管理 人事处财务处条件保障处防控应急处疫情监测处 中国动物疾病 业务管理 兽医公共卫生处 预防控制中心 动物卫生监督指导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处动物卫生信息处动物产
14、品安全检测室(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技术支持兽医诊断室(农业部兽医诊断中心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CAHEC 职责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为承担重大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诊断、监测,动物和动物产品兽医卫生评估,动物卫生法规标准和重大外来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措施研究等工作的国家级动物卫生机构,主要职责如下: 1.负责组织开展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研究和疫病普查;负责收集、处理、保藏各种动物血清,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动态监测和疫情追溯。 2.负责重大外来动物疫病诊断、疫情监测及防控技术措施研究。 3.负责收集国外动物疫情信息,建立国家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数据库,开展动物疫病预警
15、分析工作。 4.承担动物和动物产品兽医卫生评估、动物疫病区域风险评估工作,组织实施企业动物卫生认证。 5.协调国家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分中心、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各级各类兽医实验室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分析和汇总流行病学调查相关数据,提出流行病学调查总体报告。 6.开展动物疫病诊断技术和诊断试剂研究。 7.收集分析国际动物卫生法律法规和SPS协议相关法规及案例,开展动物卫生法规标准研究工作;承担动物卫生技术性贸易措施及国际兽医事务的综合评估工作。,8.承担全国动物防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动物卫生流 行病学专家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9.完成农业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组织机构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管
16、理部门全国动物检疫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国家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动物血清库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国家新城疫参考实验室全国疯牛病检测中心国家动物疫病诊断液制备中心农业部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质量检测中心附属机构: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附属机构:青岛东方动物卫生法学研究所控股公司:青岛易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IVDC 职责 (一)承担兽药(包括兽用生物制品,下同)质量标准、兽药实验技术规范、兽药审评技术指导原则的制、修订工作;承担全国兽药的质量监督及兽药违法案件的督办、查处等工作;负责兽药质量检验和兽药残留检验最终技术仲裁;负责全国兽用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和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审查工作。 (二)承担新兽药和外国企业申请注
17、册兽药的技术审评工作,提出审评意见。 (三)承担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临床及非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GLP)检查验收工作;组织开展省级兽药监察所资格认证工作;指导省级兽药监察所和有关兽药生产企业的质量检验工作。 (四)承担兽药残留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承担兽药残留监控工作;开展兽药残留检测工作;承担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和省级残留试验室的技术指导工作。 (五)承担兽医器械标准的制、修订及检验测试工作;承担全国兽医器械的质量监督工作。 (六)承担兽药检验标准物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负责兽药标准物质的研究、制备、标定、鉴定及供应等工作。 (七)承担兽药的风险评估和安全评价;承担类、类兽
18、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的试验和生产条件的审查工作;负责国家兽医微生物菌,(毒、虫)种保藏、提供和管理工作,承担行业实验动物管理工作。 (八)参与起草兽药、兽医器械管理的法律、法规;开展相关检验技术研究、行业技术培训及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九)承担兽药、兽医器械综合评价工作;跟踪了解兽药、兽医器械科研、生产、经营及使用等方面信息,承担相关信息发布工作。 (十)承担农业部委托的其他工作。 组织机构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农业部兽药评审中心)共设21个处(室),3个实体。分别为: 1、办公室(党委办公室) 2、人事处 3、业务管理处4、财务基建处(项目办公室) 5、质量监督处 6、科技处 7、标准处
19、8、信息处 9、行政处,10、基础保障处11、细菌制品检测室12、病毒制品检测室13、化学药品检测室14、兽医器械检测室(农业部兽医器械质量监督测试中心)15、安全评价室16、菌种保藏室(国家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17、标准物制研究室18、检测技术研究室(北京兽药研究所)19、兽药评审一处20、兽药评审二处21、兽药评审三处22、中海公司23后勤服务中心(开天公司)24招待所(含餐厅),分中心哈兽研兰州所北京所上海所,八 动物卫生的物质支撑体系,兽药 1800企业 生物制品 70个企业 医疗器械 1800个企业 生物制品70个企业疫苗种类诊断液种类,国内兽医生物制品企业形势,分类和数量(
20、195条线 ),细胞毒活疫苗线 40 胚毒活苗线 35 细菌活疫苗线 28103 细胞毒灭活疫苗线 23 胚毒灭活疫苗线 29 细菌灭活疫苗线 2476 抗体线 10 诊断试剂生产线 4 合成抗原线 1 干扰素线 116,口蹄疫疫苗定点企业,中农威特 中牧兰州生药厂 乾元浩保山厂 新疆天康 内蒙金宇保灵,禽流感疫苗定点企业,广东永顺 广东大华农 哈尔滨维科 黑龙江一厂 辽宁益康 乾元浩郑州厂 青岛易邦 南京梅里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定点企业(一批),吉林正业 洛阳普莱柯 上海海利 浙江易邦 金宇扬州优邦 中牧成都厂,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定点企业(二批),齐鲁动保 武汉中博 福州大北农 南京天
21、邦 乾元浩南京厂 广东大华农,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定点企业(三批),广东永顺 杨凌绿方,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美国)有限公司 梅里亚有限公司 西班牙海博莱生物大药厂 美国先灵葆雅动物保健公司 美国辉瑞公司林肯厂 罗曼美国梅因生物药厂 英特威国际有限公司 美国富道动物保健有限公司,九 预防兽医学的基础研究方向,1.病原学研究方向新现象 新菌株、新虫株、新型病毒等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的变化:环境污染、滥用农药,滥用抗生素、疫苗、杀虫剂,滥用激素等等,以及由此造成的动物机体(家畜、家禽和人)的免疫变化,动物机体与病原体的互作这些都会人为的诱发病原体的变异。由于人口增长,人类逐步侵入野生动物领地(开发、
22、旅游),原本寄生于野生动物的病原体会随之进入人类群体。病原结构的精细化研究方向: 重要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图谱绘制工作,全面启动相应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糖组学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致病基因、治疗基因或免疫原基因的定位、多种基因之间的功能联系、调控序列的作用、重要结构蛋白的结晶和空间构想解析、分子伴侣的作用机制、糖基化的机制及其意义、糖生物学和疾病之间的关系等等。,2.发病机制的研究方向弄清病原侵袭宿主的途径和靶位、病原与受体的作用关系、病原在宿主体内的移行规律和致病作用机理、多因素作用下的病原变异机制、宿主对病原侵袭的反应性等问题。 3.免疫机制与免疫学的研究(1)传染性
23、疾病:包括抗感染(保护性)免疫机制的研究、粘膜免疫机制的研究、细胞免疫机制的研究、免疫识别与信号传导机理的研究、免疫抑制与调节的机理研究、不同养殖模式下畜禽免疫状况评价体系的建立、亚健康状态对动物免疫力的影响机制、一些强毒活疫苗的免疫损伤及免疫干扰机的研究、传统疫苗免疫保护效果下降的原因分析等。(2)寄生虫病:先天与获得性免疫、Th1与Th2二分机制、保护性免疫应答、目标抗原探源、粘膜与系统免疫、抗原递送与佐剂、接种途径、免疫病理、交互调节与免疫调控等。 4.动物模型的研究方向,5.食品安全生产与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如何评价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药物残留对畜禽人类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建立检测病
24、原微生物、寄生虫和药物残留的方法;制定相关的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检测标准和安全生产标准。,十 预防兽医学新技术的研究方向,1.细胞工程技术杂交瘤技术单抗技术 基因工程抗体、抗独特型抗体胚胎分割技术移植技术 2.酶工程技术 3.生物转化反应器技术细菌和病毒培养技术 4.蛋白质工程技术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结构 生物学、蛋白质功能生物学、蛋白质结构分析技术、? 5.基因操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1)基因克隆与表达技术微阵列基因芯片技术(2)基因测序 人类基因组计划(3)基因扩增PCR技术(基因体外合成)RT-PCR(4)基因重组技术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5)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6.免
25、疫学技术HICFFAELISAPCRELISADotELISA 试纸条免疫印迹法,十一 预防兽医学的紧迫问题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动物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1.禽流感病毒在水生条件下的存活规律、水禽带毒传播规律。2.迁徙候鸟的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生态学。3.建立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毒株库及流行病学资源信库。4.禽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中的感染与带毒状况和流行病学,建立哺乳动物源的禽流感病毒毒株库。5. 猪的“高热综合症”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查清病原和流行病 学特征。6.猪链球菌病原学、血清学研究。7.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流行传播规律、分析不同时间、地域的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性、致
26、病性、及分子差异。8.规模化猪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学病原学研究。,二 禽流感和猪链球菌在人群中病原生态学研究,1.人禽流感病毒、人猪链球菌的病原学研究2.人禽流感病毒、人猪链球菌的人群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三 重大动物疫病病原遗传变异及分子进化规律研究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流行毒株的遗传与变异及分子进化的研究2.O型、A型、亚洲1型不同毒株间的分子差异及遗传衍化规律3.猪瘟病毒流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分析免疫逃避机制及变异趋势。4.免疫鸡群中新城疫病毒的强毒感染的流行情况、新城疫流行病学监测、分析新基因型毒株的毒力和抗原变化。5.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及其遗传
27、变异和演化规律。6.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特点、研究不同组织嗜性,四 病原与宿主及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1.研究禽流感病毒跨宿主传播的分子机制,分析不同宿主肠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特点。2.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与靶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及对免疫系统影响的分子细节。3.研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细胞受体,分析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免疫抑制对其他病原免疫应答的影响及对疫苗免疫效果的干扰。4.研究猪链球菌流行菌株主要抗原与宿主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其主要毒力因子和功能蛋白整合效应在感染与免疫中的作用。5.研究胸膜放线杆菌毒素在感染中的作用及对动物宿主的影响。分析其生物膜形成的分子机制
28、及在感染中的作用。,五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的研制与产业化1.研制新的反向遗传操作分子修饰禽流感疫苗候选株。2.研制成本低廉的禽流感灭活疫苗,提高免疫效率降低免疫成本。3.研制针对水禽的高效疫苗,控制源头。4.研制猪流感新型疫苗,控制病毒跨种间传播。,六 口蹄疫疫苗的研制与产业化1.利用口蹄疫信息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更新、筛选制苗毒株。2.研制O、A、亚1型三价灭活疫苗和O、亚1型双价灭活疫苗。提高灭活疫苗效力的产业化关键新技术和新工艺。,七 链球菌等猪用新型疫苗的研制与开发,1.根据我国猪病原细菌的优势血清型,研制猪链球菌多价灭活疫苗、传染性胸膜肺炎三价灭活疫苗、副猪嗜血杆菌二价灭活疫苗。2.
29、研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乙型脑炎弱毒疫苗和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3.研制猪轮状病毒病等腹泻病的单价、多价灭活和重组疫苗。,八 新城疫等禽用新型疫苗的研制与开发,1.研制对目前优势流行株保护力高的新一代新城疫灭活疫苗和活疫苗。2.研制针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三个主要血清型的单价和多价疫苗。3.研制针对国内鸡传染性法氏囊流行株的与鉴别诊断方法相配套的新疫苗。4.分离鉴定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及免疫抑制病,研制弱毒疫苗。,九 狂犬病、血吸虫病等重要人畜共患病疫苗与诊断试剂的研制与开发1. 狂犬病灭活苗的研制与开发,优化生产工艺。2.研制狂犬病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的病毒核酸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30、试剂盒和改良胶体金试纸条。研制狂犬病确诊的荧光定量RT-PCR试剂盒和免疫荧光检测方法。3.日本血吸虫疫苗的研制与开发,应用目前已获得的日本血吸虫基因重组抗原疫苗,评价免疫效果。,十 免疫效果评价与标准物质研制,1.免疫效果评价研究: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研究完善疫苗质量检验体系。研究保护型免疫抗体监测方法、免疫前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带毒情况、口蹄疫免疫动物带毒比例、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流行病学因素、动物群体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数学模型。2.标准物质的研制:研究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诊断试剂质量控制实物对照标准物质和诊断技术质量验证标准物质,建立质量验证、确认技术和相应的质量标准及控制程序。
31、,十一 .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制与开发1.禽流感与口蹄疫抗原和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研制2.链球菌抗原和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研制3.猪繁殖障碍疾病抗原检测试剂盒的开发和研制4.猪呼吸系统传染病抗原和抗体检测试剂盒的开发研制5. 禽呼吸系统传染病抗原和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研制6.禽免疫抑制病的抗原和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十二 .鉴别诊断试剂盒的开发1.区分疫苗免疫动物与野毒感染动物鉴别诊断试剂盒的研制:主要针对口蹄疫、禽流感、伪狂犬、猪瘟、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病原。2.针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支原体等病原的猪呼吸系统多病原混合感染鉴别诊断试剂盒的研制。
32、3.针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为狂犬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瘟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引起猪繁殖障碍的常见病原混合感染鉴别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十三. 动物海绵状脑病(疯牛病)等重要外来动物疫病监测诊断技术的研究,1. 研制检测疯牛病等重要动物疫病的特异、灵敏的免疫学方法和快速检测免疫学方法。2.研究适应于检测疯牛病等重要外来动物疫病的活体检测方法。,十四 进出境重大动物疾病预警、检测和处理技术研究1.进出境重大动物疫病收集、风险评估、预警、应对措施研究。2.进出境重大动物疫病快速、准确、高通量检测技术和装备研究。3.进出境重大动物传染病口岸生物降解处理技术研究,十五. 人禽流感阻断技术的
33、研究,1.人禽流感病毒现场检测技术的研究:病毒快速抗原检测技术、快速抗体检测技术。2.新型疫苗研究:人禽流感病毒腺病毒载体疫苗研究、DNA疫苗研究、通用型疫苗研究。3.人禽流感病毒防治新型生物制品研究:喷雾干扰素、治疗用抗体研究。,十六.禽流感、新城疫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1.实施监测禽流感、新城疫带毒状况的技术方案、集成现有的科技成果,制定综合防治技术规范,建立禽流感、新城疫的综合防治模式。2.建立不同规模的集约化养禽场的禽流感、新城疫综合防治示范基地。,十七 .口蹄疫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1.系统集成现有的口蹄疫诊断、监测、免疫等综合防控技术。2.提出综合防治技术规范和程序。3.创建一套适合于在我国规模化养殖场推广应用的口蹄疫防控的 综合技术措施。,十八 .猪瘟、伪狂犬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1.组装、集成现有的猪瘟、伪狂犬病的综合防控技术。2.制定猪瘟、伪狂犬的带毒状况的监测技术方案,制定净化措施,提出综合防治激素规范。 3.在示范基地净化猪瘟、建立猪瘟和伪狂犬的净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