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701770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省淳中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教学案 中国近现代史 执笔人:赵树华1专题三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解体。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解体,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

2、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

3、关。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 20世纪 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抗战时期,沦陷区

4、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新中国建立后,收回帝国主义控制了近百年的海关,肃清了其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和掠夺,压制和排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源,并使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地化的特征。同时也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进程。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但破坏性是主要方面。近代前期列强纷争,英法为先;近代后期,日美争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自然经济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勾结和

5、依赖。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首先诞生了中国无产阶级。3、洋务企业省淳中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教学案 中国近现代史 执笔人:赵树华2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目的和官僚式的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由政治而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性,使其具有官僚买办性;采取机器生产,民用企业又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表现;一开始即以垄断面貌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洋务企业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19世纪 60年代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基本是封建性近代企业。70 年代开始,创办也一批民用工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企业

6、,但受清政府控制。甲午战争后,为开拓税源和抵制列强资本输出,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事实上标志着洋务企业垄断地位的丧失,宣告了洋务运动在经济上的破产。 洋务企业是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结合的产物,其垄断性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洋务运动失败是必然的,但也有一定历史进步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列举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名称: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先天不足” ,使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和缓慢发展。战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兴起。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

7、族资本主义一度迅速发展(短暂的春天)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侵华和战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建国初期,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 1953年1956 底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以及偿付定息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到 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

8、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它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经济基础,也是无产阶级壮大的前提之一。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难以独立发展,其发展前提是政治上的民族独立。归纳民族资本主义各个阶段发展的原因:(1)产生:(2)初步发展(3)进一步发展:省淳中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教学案 中国近现代史 执笔人:赵树华3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它是四大家族对外依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内利用国家政权进行掠夺和控制而产生发展的,是中国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点。其特点与洋务企业有相似之处。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逐渐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

9、统治地位。新中国建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蒋介石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它不是一种反动的经济,不代表民族的发展方向。它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经济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赖,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本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6、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也是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经济。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主要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三部分组成。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兴办工厂,不仅为反围剿奠定经济基础,也为以后的经济工作积累了经验。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双减双

10、交”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和政治基础。抗战胜利后,中共在解放区开展土改,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同时积极发展生产。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壮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强后盾,也为建国后的全国性土改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准备了条件。从建国到 1952年,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和发展。通过三大改造,新民主主义经济最后终结,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了当时中国各革命阶级的利益。党的政策是在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经济特权、反对私人资本对国民经济实行垄断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展国营经济,大力发展

11、合作社经济,并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鼓励私人经济的发展。战争年代主要分布在农村,并把发展农业放在第一位。其发展趋势是逐步增强,直至战胜官僚资本和封建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方向。7、几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这一时期并存的经济形式: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关系是: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依赖和相互矛盾。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夹缝中生存,具有两面性,即

12、革命性和依赖性。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受着中外反动经济的重要阻碍,同时其发展在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压制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在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向末路。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省淳中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教学案 中国近现代史 执笔人:赵树华4义经济处于衰落消亡,中国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并成熟壮大,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最终终结。(二)中国现代经济新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人民恢复发展经济,并成功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3、的过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历经“全面建设” 、 “文革” 、 “改革开放新时期” ,社会主义经济在曲折中发展、腾飞。1、过渡时期19491952年,党在军事和政治上巩固政权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1956 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订一五计划,进行一化三改造。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建立起来。1957 年,一五计划大部分经济建设指标提前超额完成。这一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取得胜利,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过渡的时期,是近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经阶段。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

14、,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个体私有制经济、集体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结构。如何认识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两种性质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采取的不同政策: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官僚资本采取了没收政策,对民族资本采取了赎买政策,这主要是由它们各自的本质和作用决定的。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基础,是四大家族利用国家政权对人民巧取豪夺而得来的,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没收官僚资本是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掌握政权后,没收了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带有剥削性,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赎买政策,

15、其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国家作出过有益的贡献。建国初期,民族工商业为国家经济的恢复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民族资产阶级拥护党的领导,大多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其中注意:(1)从原因、政策、性质、影响等方面,严格区分 19491952年和19531956年两个时期内中共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及个体私有制经济所采取的不同措施。(2)从原因、政策等方面区分中共对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两种经济成分的不同态度。从而理解和认识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创造和特色。省淳中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教学案 中国近现代史

16、 执笔人:赵树华52、全面建设和文革时期(19561976 年)全面建设的十年中,八大形成了正确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但由于政治上对阶级斗争问题的错误估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违背了稳步前进的方针,急躁冒进,1958 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劳动积极性受挫。政治上“左倾”错误进一步泛滥,中断了纠左工作,加上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恶化等原因导致三年严重困难局面。1960 年,党开始在农村纠左,并提出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国民经济得以调整恢复。文革十年,左倾错误直接波及到经济领域,使经济建设遭受到空前的挫折和损失。由于周恩来和邓小平的调整工作和广大人

17、民的抵制,经济上也取得一定成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和规模问题是改革开放以前围绕经济建设的两大基本因素。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我国一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平均分配等,忽视商品价值规律。这一体制虽然在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在建设时期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能正确总结建国历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

1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87年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以及“三步走”战略。1992年十四大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生产关系的调整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证明: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改革调整必须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根本保证。4、新中国各个时期的建设成就(关注四幅图)(三)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1、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

19、标志。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及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省淳中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教学案 中国近现代史 执笔人:赵树华6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2、中国近

20、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1)起步阶段(18401895 年) ,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其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思想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也是最重要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实业救国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一是甲午战争后的

21、初步发展;二是一战期间的短暂发展。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革命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体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主要表现在:A.向西方学习达到高潮,学习的内容也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B.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把西方国家政治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发起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发

22、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C.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D.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任务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环境下艰难地进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但官僚资本的发展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对日妥协,对内独裁和对共产党、革命群众的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抗战期间,近代化被打断。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近代化推入绝境。3、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23、。特征:(1)近代化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阻碍,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 (4)发展畸形,产业结构不协调,发展不平衡。4、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在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辨证关系。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历史证明:完成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现代化是完成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5、

24、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其影响省淳中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教学案 中国近现代史 执笔人:赵树华7鸦片战争后,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解体,逐渐向半封建经济结构转变。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等三种所有制。它们相互勾结,三位一体,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后有一定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此外,还存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它是中共在独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形成的。至解放战争后期,根据地已经形成了个体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

2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格局,其中个体经济比重最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最小。多元化经济结构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是中国社会性质特殊化。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形成多元化的阶级结构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派别。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过程:(1)产生: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 (3)短暂发展:一战期间。 (4)日益萎缩: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6)获得新生:建国初期,在国营经济领导下获得恢复和发展。而后实现和平改造,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地位:(1)从经济上看,它

26、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同时使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成立提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学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难以独立发展。7、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1)先天不足:资金、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2)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3)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8、中国近代化的启示(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27、2)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4)知识结构和科学技术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9、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新中国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新中国的近代化,其主要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上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等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工业化问题(1) 、历程:过渡时期(19491956 年):新中国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先合理调整后社会主义改造;并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等措施使新中国的工业化全面起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年):基本建

28、设投资近千亿元,石油电力工业发展迅速,交通运输业也有较大发展。但“大跃进”三年造成了我国工业的畸形发展。文革时期(19661976 年):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除交通运输业外其他省淳中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教学案 中国近现代史 执笔人:赵树华8均处于倒退的局面,新中国工业出现了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 年以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为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农村中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城市中企业管理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沿海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辟,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从而大大地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9、的进程。(2) 、特点:新中国成立后至 195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从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10、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及结果新中国农业化过程主要体现在农业经济体制的调整上,其调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建国初期推行土地改革,结果是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过渡时期采取农业合作化,结果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0、;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进行人民公社化,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今天我国正大力推进农村的费税改革,这必将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1、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主要表现:建国初期颁布共同纲领和在城市的工矿企业里进行民主改革;1954 年宪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展整风运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党中央和邓小平多次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性。12、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成就各时期的代表成就: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落成;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

31、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82 年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93 年大亚湾核电站 1号机组开始装载核燃料,并定于年内启动运转;2004 年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升空并成功返航等。13、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1)总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先天不足,后天畸形。(2)具体特征: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

32、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省淳中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教学案 中国近现代史 执笔人:赵树华9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

33、海和沿江地区。14、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比较:(1)19 世纪中日近代化几乎同时起步,但结局截然相反,原因主要有: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而对日本相对有利、中国的顽固势力强大而幕府势力衰微、中国的改革势力单薄而日本的中下层武士为首的改革力量强大、中国的近代化进展迟缓措施不得力而明治维新措施得力、日本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并善于把外来文化内化为本民族的文化。(2)20 世纪 5070年代中日现代化的比较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中国经济挫折的原因:左倾错误的干扰,政治上错误地估计了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倾向,偏离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经济上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忽视经

34、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现代化的基础薄弱;外部的孤立和封锁;15、重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比较亚洲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专题三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专题练习1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足”即产品富足 B带有封建性和落后性C生产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 D生产的目的首先是满足自我消2、洋务派最早创办的民用企业属于 A、航运业 B、采矿业 C、冶铁业 D、纺织业3、中国近代资本主义 A、是由中国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 B、与明清手工业再行业分布上基本相同C、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D、从根本上破坏了封建土地所有制4、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A

35、、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生产技术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建立中国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 D、对外国经济侵略作了些抵制5、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 “近代”二字的含义是 A、机器生产 B、受外商企业刺激产生C、由私人投资兴办 D、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时期6、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经济基础是 A、19 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B、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C、19 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发展省淳中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教学案 中国近现代史 执笔人:赵树华10D、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7、决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特点最重要的因素是 A、诞生

36、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过程中 B、经济基础薄弱C、来源于封建地主阶级、官僚和商人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缺乏强有力的核心8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定义包括是国内资本,而非外国资本 是民办,而非官办 是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 产品在国内销售,而非国外 A B C D9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受封建经济的束缚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条件 A B C D10、19 世纪中期,在中国创办的外商企业 A依据不平等条约开办 B以掠夺矿产资源和劳动力为主要目标C生产商品销往内地 D主要为中外商品贸易提供服务11、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洋务派民用工业的共同点有 受西方侵

37、略影响而产生 以“求富”为目的 属近代企业 属资本主义企业A. B. C. D. 12、英国实现扭转对华正当贸易逆差目标的最终实现,是通过 A走私鸦片 B第一次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加大资本输出13、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下列城市中,同时并存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是 A、苏州 B、重庆 C、上海 D、沙市14、下列企业中与中国第一代近代轮船公司性质不同的是 A、上海发昌机器厂 B、汉阳铁厂 C、上海机器织布局 D、开平矿务局 15、对官僚资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僚资本就是“四大家族” B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C是一种垄断性的资本 D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1

38、6、新中国建国初,建立国营企业的主要意义是 A消灭了官僚资本主义 B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D实现国家财政的稳定17、建国初期,在工矿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其实质是 A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B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继续调整生产关系 C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部分调整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18、新中国成立初期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背景是工商业 A、经营困难 B、在国营经济中占统治地位C、抵制国营经济领导 D、大搞投机倒把活动19、过渡时期政府采取的以下措施,不针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是 A稳定物价 B五反运动 C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20、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历史事件,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业合作化运动 C、没收官僚资本企业 D、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