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医学史 A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on,引 言,虽然,随着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和迅猛发展,中医药的发展相对缓慢。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古代中医药的一些特点所造成的。中医学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生活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丰富诊疗经验的医学体系。在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医药不负所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确保着黄炎子孙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壮大发展,中医药造就了辉煌的历史和绝世的成就。,引 言,一 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原始社会中医药的起源,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猎取食物的
2、过程中,在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医疗和保健活动。,、,、,夏 商西 周,殷商时期,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青铜器的广泛应用,促使发明了银针、金针等医疗工具。,春 秋战 国,中医趋于专业化 百家争鸣 医巫分离“毉”,秦 汉时 期,中国医学 史上的第 一次高峰,三 国两 晋南北朝,战争频繁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隋 唐时 期,国力强盛, 文化繁荣, 是中国医学 发展史上的 第二次高峰,北 宋南 宋,中医药学发展 的重要时期, 有力的促进了 中医药学的 进步.,明 代,传统中医药 开始出现 现代化的 前奏.,清 代,中医药学 发展出现 革新趋势,二 医药学的起
3、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居住: 从“有巢氏”到“穴居”;从土窑地窑土屋、木屋、石屋 衣着: 赤身裸体兽皮、树皮覆盖身体羽毛、树叶、茅草坡身皮衣纺织缝纫。(黄帝的妻子) 用火: 从发现火(燧人氏 )自然火引用摩擦生火(钻木取火)。 它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导引: 从模仿动物姿态和人们劳作,经过加工发展而来 婚姻: 原始群的两性关系杂乱血缘群婚(内婚制)氏族外婚(旧石器中期)相对固定的对偶婚(黄帝),有了人类,就有了卫生保健活动。,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爲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嫘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
4、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嫘 祖,镜子发明者,嫫母,黄帝次妃,方相氏,因发明纺织被后世祀为“先织”。古代最出名的丑女,当首推嫫母,但是,她却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更由于黄帝的推崇使她成为六宫的楷模。屈原九章说:“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先织” 嫫母,1 医药学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药物 植物药从食物充饥开始 动物药从获取动物食品开始 矿物药从采矿和冶炼时代开始 针灸 针法:针的起源源于砭石的产生。 灸法:灸的起源源于学会用火之后。 外治法 可能源于用泥土、香灰、树叶等敷裹伤口等的做法。,医药知识不断积累,石刀:有锋刃,用于破痈排脓。新石器时代。,“井” “庄稼”
5、“水渠” “神农架”,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是这一时期我国医药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甲骨文与医药 固定病名出现:周礼诗经 对自然条件与人体关系的认识:周礼礼记 对疾病的诊治:墨子,甲骨文中的:“蛊”字,甲骨文中的:“龋”字,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气、精、神:管子 阴阳:周易 五行:尚书 天人相应:礼记 管子 八卦为: 乾、坤、震、巽、 坎、离、艮、兑,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的诞生对中医学提供了理论借鉴。,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阳爻“” 阴爻“- -”
6、 巽为木,为风散也,物皆生散布也 易说卦 四川大学教授:长衫李悝,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公元前541年秦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所发的一段议论说明: 1、四时、五节、六气等季节,气候变化作为主要病因的概念,已经形成 2、阳淫热疾,阳淫寒疾说明“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的病理学说基本正确。 3、五味、五色、五声的概念也给后世诊断学及药理学以一定的启示。,对疾病病因的认识充满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傳一十二) 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將死,天命不佑。公曰:女不可近乎?對曰:節之。先
7、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之後,不容彈矣。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物亦如之。至于煩,乃舍也已,無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菑: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今君不節、不時,能無及此乎?,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药物知识的积累 周礼、诗经、山海经、离骚 酒的应用:夏仪狄造酒(重庆大足石刻“吻”) 汤液的制作
8、:商伊尹创制汤液,药物知识的积累和酒的应用以及汤液的制作对中医药制剂影响深远。,中国医学奠定基础时期 公元前476公元265年(战国三国)秦汉时期,封建社会,三,四大经典:1 黄帝内经 2 难经 3 神农本草经 4 伤寒杂病论,三 中国医学奠定基础时期 公元前476公元265年(战国三国)秦汉时期,封建社会,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对以往的医学经验进行了总结,标志中医学基础理论得到初步奠定。 神农本草经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我国药物学的知识。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临床上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难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现存第一部医书,内经的基本精神 1、注重整体观念。
9、2、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3、重视脏腑经络。 4、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5、注重疾病预防。,内经素问灵枢各九卷,成书于西汉。,神农本草经现存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365种药物:植物药252味、动物药67味、矿物药46味。 分上中下三品: 上品120味养命以应天(君) 中品120味养性以应人(臣) 下品125味治病以应地(佐使) 概括地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神农本草经三卷,大约成书于东汉。,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生平 张仲景(约150年219年)名机,南阳涅阳人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以六经论伤寒 脏腑辨证论述内科杂病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 伤寒论
10、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共载269首方,使用214味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成书于东汉末。,扁 鹊(大约公元前5世纪),学术特点 1、精通望、闻、问、切,尤以望诊和切诊著称2、精通内、外、妇、儿、老各科,随俗应变3、反对巫神。,华 佗(公元2世纪208年),贡献 1、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 2、首先应用中药全身麻醉剂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这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麻醉学和外科手术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3、在内科方面,坚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 4、提倡积极的体育锻炼,模仿动物的动作,创造了“五禽戏”,这是古代的医疗体操,也开创了运动仿生学
11、的先河。,董奉与杏林,少时治医学,医术高明,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 如当时交州刺史吴士燮病危,延董奉诊治,以三丸药纳之口中,以水灌之,并使人捧、摇其头,经抢救而愈。董氏医德高尚,对所治愈病人轻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以示报答。日久郁然成林,董氏每于杏熟时于树下作一草仓,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董奉以所得之谷赈济贫穷,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学家,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董奉(220-280),字君异,侯官(今福建长乐)人。,马王堆汉墓医书,1 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早于灵枢经脉 2五十二病方:约1万余字,分52题
12、。 3 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4 竹木简医书:包括: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19721974年,长沙东郊马王堆发掘了三座西汉古墓,其中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大批帛书和竹木简,内容包括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及医学。,中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公元265960年,西晋五代),四,1、医学理论的提高 2、方书编撰 3、药学的成就 4、临证医学的显著进展 5、中外医学交流,文明发展概况,1、科学文化发展: (1)文化多元化发展: 绘画、书法、唐诗、晚唐五代词一一宋词之先河 (2)科学全面发展: 农业、冶练术、雕版印刷术、地理、历法、 数学、桥梁建筑、城市建设2、宗教文化发展:(积极和消
13、极两方面影响) 儒教:孔孟 道教:老庄 佛教:释加牟尼 唯物主义 南朝范缜(zhen)神灭论,形神统一 唐朝柳宗元元气说 唐朝刘禹锡“天人交相胜”,天人合一 这些进步的唯物思想(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对医药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医 学 发 展 特 点,1、临床医学发展的主流(有别于四大经典著作对基础理论的阐述) 2、临床医学日趋专科化: 3、服石及反服石的斗争:(服石于中唐平息) 4、医学交流新发展: 与少数民族交流藏族 与国外医学交流朝鲜和日本(完全移植中医);印度、越南、阿拉伯等国(医药学互相影响,薏苡仁、沉香、琥珀越南;乳香、没药、血竭、木香阿拉伯;龙脑香、郁金香印度)。 5、兴办医学教
14、育(然而当时仍以家传和个人带徒为主要形式) 唐朝四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教育机构,1 医学理论的提高,王叔和:脉经(西晋,公元三世纪)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西晋,259年)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隋,610年),脉经,针灸甲乙经,巢元方,(1)王叔和与脉经,脉经第一次总结、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1、作者:汉末晋初王叔和(约公元3世纪) 2、内容:10卷、98篇、10万余字脉诊、脉形、脉象与脏腑关系、脉象阴阳辨证及妇人、小儿脉的辨识等。 3、成就:确立寸口脉法;归纳脉象 24种,规范脉象名称阐述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脉证统一 4、不足:体例不够严谨“王脉、相脉、囚脉”唯心
15、色彩,(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以原本形式传世的第一部针灸专著,1、作者:西晋皇甫谧 2、成书年代:256259 3、内容:12卷,128篇: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禁忌等 4、成就: 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个(双穴300个+单个49个) 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 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 总结了针灸的临床治疗经验、按病论穴 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医学文献、又为后世针灸的发展,提出和建立了规范4.3.2 内科:无专书,(3)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1、作者:隋巢元方 2、成书年代:公元610年 3、篇幅:共50卷,67门,论述了1739种病候4、成就:反
16、映了我国7世纪时医学理论与临证医学的发展水平。对后世影响深远。对疾病的记载广泛而详确;在病源认识上颇具科学性;对症候描述细致而准确。,2 方书与药书编撰,葛 洪:肘后方 (283343)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581682) 王 焘:外台秘要 (公元8世纪),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葛洪,(1)孙思邈与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1、作者:唐孙思邈(581682) 2、篇幅:千金方: 千金要方30卷成书于652年 千金翼方30卷成书于682年 3、成就: (1)重视医德修养、详述医德规范 (2)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 (3)重视妇、儿疾病诊治 (4)强调综合治疗,注重辨证用药 (
17、5)对药物的深入研究,后人尊称 “药王” (6)倡导养生保健,强身长寿,(2)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 晋唐时期现存最早的药书,1、作者:梁陶弘景(452536) 2、内容:载药730味: 神农本草经365味朱字(为原有) 名医别录魏晋365味墨字(为新增)创科学分类法: 按自然属性: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7类 按药效(主治功效):驱风药、利水药等沿用至今,(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1546年,早800余年,1、作者:唐苏敬,长孙无忌,李勣等20余人 2、成书年代:公元659年,由唐政府颁布 3、篇幅及内容:54卷 (1)本草23卷(附目1
18、卷):载药 844 味新增 114味 (2)药图25卷(附目1卷):最早创用药图图文并茂,为历代沿用 (3)图经 7卷:对药图文字说明,内容丰富、准确,(4)服石、炼丹与制药化学,服石:是指长期服用一种石性药方,据说服用后可以使人心境开郎,体力增强。经常服用的药物:石钟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五石散”,服后身体烦热“寒食散” 春秋战国:治疗手段 两晋南北朝:服石风气,东晋药丸,炼丹术,以采矿和冶金技术为基础。先秦:“仙丹灵药”,长生不老西汉:铅提炼成丹东汉:炼丹之风盛行,最早的炼丹文献:周易参同契晋代:葛洪著抱朴子,记载有化学实验,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唐代炼丹术:轻粉、
19、红升丹,白降丹影响:一是炼丹术传入欧洲,启发和促进近代化学的产生;二是提供了外用中药的炼制方法。,汉武帝创造了七个“第一”; 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 第二: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 第三: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 第四: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 第五: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 第六: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第七:第一个使炼丹成为中医药的皇帝,汉武帝刘彻,3 临证医学的显著进展,由于长期的经验积累,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临床成就较多。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479520) 现存最早的伤科学专著: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79
20、0850) 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唐昝殷经效产宝(852) 现存最早的小儿科专著:唐颅囟经,4 中外医学交流,唐代医学水平世界领先,与国外医药交流频繁。朝鲜、越南、日本、阿拉伯国家都派留学生学习中国医学,印度医学传入中国。,朝鲜、日本:汉方医学体系 印度:玄奘介绍印度医学。印度眼科、药物。按摩法及 “四大说”传入我国。(108座寺庙) 阿拉伯:中国的药物、脉学、炼丹术传入阿拉伯,又经阿拉伯传入西方,阿拉伯的一些药物如乳香、没药、血竭、木香传入我国。,鉴真(688763),明清 时代背景,明: 13681644年=276年 1368年,朱元障自封明太祖称帝,建都南京 1421年,迁都北京 147
21、3年,修整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西藏:明称乌斯教。明设立乌斯教藏指挥使司 台湾:明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地区 澳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以借地晾晒货物为名,骗占澳门岛,至1999年12月1日归还中国清:16441840(鸦片战争)1911=267年 1616努尔哈赤做大汗,建金1626皇太极改女真人称为满州人,建蒙古八旗1636顺治称帝,建“清”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1911,明清 文明发展概况,1、文学与哲学 文学“八股文”制度、“文字狱” 哲学唯心(理学)与唯物斗争 著名古典小说明清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 2、科学技
22、术与文化 郑和七下“西洋” 西方传教士利马窦、汤若望、南怀仁等先后来中国,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机械等知识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对农业科技贡献突出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总结手工业技术专著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记见闻记录世界最早 大型类书的出版 永乐大典:古代中国最大类书,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古今图书集成:现存古代规模最大、用处最广的类书 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明清医学发展特点,1、产生多项医学创造和发明如创“戾气”说和温病学说、人痘接种术等。2、总结前人、编撰大量医籍如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串雅等。3、外医药交流空前频繁郑和七下西洋。,5、医学理论的提高,温补派和寒凉派学
23、术之争 温补派 寒凉派 温病学派的形成 (一)吴有性(又可)温疫论 (二)叶桂(天士)与温热论 (三)薛雪(生白)与湿热条辨 (四)吴瑭(鞠通)与温病条辨 (五)王士雄(孟英)与温热经纬,(2) 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温病多种外感急性热病总称叫传染性和非传染性,1 战国唐代温病学的萌芽阶段 特点:温病隶属于伤寒范畴; 2 宋金元时期温病学成长阶段 特点:温病学在理法方药上都有重大发展,并逐渐从伤寒论体系中摆脱出来; 3 明清时期温病学形成阶段 特点:温病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从而使温病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发展:,6 药物学发展,(1) 本草纲目,作者:明李时珍(1518l593年
24、),字东壁,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人 成书年代:1578年,1596年刊行第一版 篇幅:52卷,16部,60类,1892种药,1千余图,1万余方。 编写:以证类本草为蓝本 成就: 总结了16世纪前我国药物学 纠正以往本草书中错误 提出当时最先进的分类法:按“从贵至贱”原则 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 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对“服石”成仙批判 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 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本草纲目,(2)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清赵学敏(17191805) 成书年代:1802年(17651802) 篇幅:载药921种,其中 716种为新增 成就: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药物学专著 总结了
25、1802年以前药物学成就 提示用生物进化的观点观察、认识生物的变化和发展 对本草纲目进行了纠正和补充 收载了许多民间特效药 吸收了一些国外药物知识附:清赵学敏串雅记载许多有疗效的走方医经验,7、西洋医学的早期传入,十六世纪中叶,西方天主教教士来华,把一些欧洲的科学文化知识陆续传人中国。当时先后来华的有:利玛窦、龙华民、艾儒略、汤若望、邓玉函、罗雅谷等。他们译著一些天文、水利、医药书籍,如邓玉函、罗雅谷译泰西人身说概和人身图说,为欧洲传入我国较早的解剖学书籍。,、西医的传入A,建立诊所和医院 郭雷枢(Thomas RColledge,17971879)最早建议英美教会界雇佣传教士作为来华的先驱。
26、 1830年第一个把医疗作为传教手段的教会团体(基督教美国公理会国外布道会总部)在中国活动。 美国基督教派往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士医生彼得伯驾(Peter Parker,18041888),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把基督教、西方近代科学和医药学带到中国。鸦片战争后,教会医院由沿海进入整个内地。,1,西 医 的 传 入,开办医学校 1886年医药传道会在广州建立第一所教会医学校博济医学校此后美国安立甘会于杭州成立广济医学校。 1887年英国伦敦会于香港成立爱丽斯纪念医院,并于同年8月成立医学校(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第一届有两名毕业生,其中之一是孙中山先生。,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把基督教、西方近代科学和医药学带到中国。鸦片战争后,教会医院由沿海进入整个内地。,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