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危重患者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999705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重患者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危重患者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危重患者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危重患者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危重患者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危重患者常用护理技术规范一、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二、 经鼻口腔吸痰法三、 氧气吸入技术四、 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五、 心电监测技术六、 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七、 输液泵 微量泵的使用技术八、 除颤技术一、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一)目的 以徒手操作来恢复猝死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意识,抢救发生突然、意外死亡的患者。 (二)实施要点1.评估患者: (1)判断患者意识:呼叫患者、轻拍患者肩部。确认患者意识丧失,立即呼救,寻求他人帮助。 (2)判断患者呼吸:通过视、听、感觉(视:胸部有无起伏;听:有无呼吸音;感觉:有无气流逸出。 )三步骤来完成,判断时间为 10 秒钟,无反应表示呼吸停止,应立即给

2、予人工呼吸。 (3)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术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部位) ,旁开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千元凹陷处。判断时间为 10 秒钟。如无颈动脉搏动,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2.操作要点: (1)开放气道: 将床放平,如果是软床,胸下需垫胸外按压板,将患者放置于仰卧位。如有明确呼吸道分泌物,应当清理患者呼吸道,取下活动义齿。 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颌法。(2)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送气时捏住患者鼻子,呼气时松开,送气时间为 1 秒,见胸廓抬起即可。 应用简易呼吸器: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 8-10 升/分,一手固定面罩,另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 400-6

3、00 毫升,频率 10-12 次/分。 (3)胸外按压: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 1/3 处。 按压手法: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手平行重叠于此手背上,手指并拢,只以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双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 按压幅度使胸骨下陷 4-5 厘米,而后迅速放松,反复进行。 按压时间:放松时间=1:1。按压频率:100 次/分。胸外按压:人工呼吸=30:2。 操作 5 个循环后再次判断颈动脉搏动及人工呼吸 10 秒钟,如已恢复,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如颈动脉波动搏动及人工呼吸未恢复,继续上述操作 5 个循环后再次判断,直至高级生命支持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到达。(三)

4、注意事项 1.人工呼吸时送气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患者胃部胀气。 2.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胸外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3.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二、经鼻/口腔吸痰法(一)目的 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实施要点1.评估患者: (1)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吸氧流量。 (2)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量、粘稠度、部位。 (3)对清醒患者应当进行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操作要点: (1)做好准备,携物品至患者旁,核对患者,帮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5、(2)连接导管,接通电源,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性能,调节合适的负压。 (3)检查患者口腔,取下活动义齿。 (4)连接吸痰管,滑润冲洗吸痰管。 (5)插管深度适宜,吸痰时轻轻左右旋转吸痰管上提吸痰。 (6)如果经口腔吸痰,告诉患者张口。对昏迷患者可以使用压舌板或者口咽气道帮助其张口,吸痰方法同清醒患者,吸痰毕,取出压舌板或口咽气道。 (7)清洁患者的口鼻,帮助患者恢复舒适体位。3.指导患者: (1) 如果患者清醒,安抚患者不要紧张,指导其自主咳嗽。(2) 告知患者适当饮水,以利痰液排除。 (三)注意事项 1.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插管动作轻柔,敏捷。 2.吸痰前后应当给予高流量吸氧,吸痰时间不宜超过

6、 15 秒,如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应间隔 3-5 分钟,患者耐受后再进行。一根吸痰管只能使用一次。 3.如患者痰稠,可以配合翻身扣背、雾化吸入;患者发生缺氧的症状如紫绀、心率下降等症状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休息后再吸。 4.观察患者痰液性状、颜色、量。三、氧气吸入技术(一)目的 提高病人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二)实施要点1.评估患者(1)了解患者的病情、意识、呼吸状况、合作程度及缺氧程度(2) 患者鼻腔状况:有无息肉、鼻中隔偏曲或分泌物阻塞2.操作要点(1)严格掌握吸氧指证,选择适合的吸氧方式(2)正确安装氧气装置,管道或面罩链接紧密。(3)根据病情调节合适的氧流量(4)用

7、氧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神志、氧饱和度及缺氧程度改善情况等。3.指导患者(1)向患者解释用氧目的,以取得合作。(2)告知患者或家属勿擅自调节氧流量,注意用氧安全(3)根据用氧方式,指导有效呼吸(三)注意事项1.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气道湿化。2.保持吸氧管路通畅,无打折、分泌物堵塞或扭曲。3.面罩吸氧时,检查面部、耳廓皮肤受压情况。4.吸氧时先调节好氧流量再与患者连接,停氧时取下鼻导管或面罩,再关闭氧流量表。5.注意用氧安全,尤其是使用氧气筒给氧时注意防火、放油、放热、防震。6.新生儿吸氧应严格控制用氧浓度和用氧时间。四、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一)目的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持有效的通气。(二

8、) 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1)了解患者病情、意识状态。 (2)了解呼吸机参数设置情况。 (3)对清醒患者应当进行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操作要点: (1)做好准备,携物品至患者旁,核对患者。 (2)将呼吸机的氧浓度调至 100%,给予患者纯氧 2 分钟,以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 (3)接负压吸引器电源或者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调节压力(成人为 150-200mmHg) 。 (4)打开冲洗水瓶。 (5)撕开吸痰管外包装前端,一只手戴无菌手套,将吸痰管抽出并盘绕在手中,根部与负压管相连。 (6)非无菌手断开呼吸机与气管导管,将呼吸机接头放在无菌纸巾上。用戴无菌手套的一只手迅速并轻轻地沿气管导管送入

9、吸痰管,吸痰管遇阻力略上提后加负压,边上提边旋转边吸引,避免在气管内上下提插。 (7)吸痰结束后立即接呼吸机通气,给予患者 100%的纯氧 2 分钟,待血氧饱和度升至正常水平后再将氧浓度调至原来水平。 (8)冲洗吸痰管和负压吸引管,如需再次吸痰应重新更换吸痰管。 (9)吸痰过程中应当观察患者痰液情况、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变化情况。(10)协助患者取安全、舒适体位。 (三)注意事项 1.操作动作应轻柔、准确、快速,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 15 秒,连续吸痰不得超过 3 次,吸痰间隔予以纯氧吸入。 2.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可粗暴盲插。 3.吸痰管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

10、的 1/2,负压不可过大,进吸痰管时不可给予负压,以免损伤患者气道。 4.注意保持呼吸机接头不被污染,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不被污染。 5.冲洗水瓶应分别注明吸引气管插管、口鼻腔之用,不能混用。6.吸痰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明显改变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立即接呼吸机通气并给予纯氧吸入。五、心电监测技术(一)目的 监测患者心率、心律变化。 (二)实施要点1.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 (2)评估患者皮肤状况。 (3)对清醒患者,告知监测目的及方法,取得患者合作。 (4)评估患者周围环境、光照情况及有无电磁波干扰。2.操作要点: (1)检查检

11、测仪功能及导线连接是否正常。 (2)清洁患者皮肤,保证电极与皮肤表面接触良好。 (3)将电极片连接至检测仪导连线上,按照监测仪标识要求贴与患者胸部正确位置,避开伤口,必要时应当避开除颤部位。 (4)选择导联,保证监测波形清晰、无干扰,设置相应合理的报警界限。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不要自行移动或者摘除电极片。 (2)告知患者和家属避免在检测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 (3)指导患者学会观察电极片周围皮肤情况,如有痒痛感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三)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病情,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或者半卧位。 2.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及时处理干扰和电极脱落。3.每日定时回顾患者 24 小时

12、心电监测情况,必要时记录。 4.正确设定报警界限,不能关闭报警声音。 5.定期观察患者粘贴电极片出的皮肤,定时更换电极片和电极片位置。 6.对躁动患者,应当固定好电极和导线,避免电极脱位以及导线打折缠绕。7.停机时,先向患者说明,取得合作后关机,断开电源。六、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一)目的 监测患者机体组织缺氧状况(二)实施要点 1. 评估患者: (1)了解患者身体状况、意识状态、吸氧流量。 (2)向患者解释监测目的及方法,取得患者合作。 (3)评估局部皮肤或者指(趾)甲情况。 (4)评估周围环境光照条件,是否有电磁干扰。2.操作要点: (1)准备好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或者将监测模块及导线与多

13、功能监护仪连接,检测仪器功能是否完好。 (2)情节患者局部皮肤及指(趾)甲。 (3)将传感器正确安放于患者手指、足趾或者耳廓处,使其光源透过局部组织,保证接触良好。 (4)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波幅及报警界限。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不可随意摘取传感器。 (2)告知患者和家属避免在检测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三)注意事项 1.观察监测结果,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下列情况可以影响检测结果:患者发生休克、体温过低、实用血管活性药物及贫血等。周围环境光照太强、电磁干扰及涂抹指甲油等也可以影响监测结果。3.注意为患者保暖,患者体温过低时,采取保暖措施。 4.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及指(趾)

14、甲情况,定时更换传感器位置。七、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技术(一)目的 准确控制输液速度,使药物速度均匀、用量准确并安全地进入患者体内。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合作。 (2)评估患者注射部位的皮肤及血管情况。2.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做好准备。 (2)安全准确地放置输液泵。 (3)正确安装管路于输液泵,并与患者输液器连接。 (4)按照医嘱设定输液速度和输液量以及其他需要设置的参数。 (5)使用微量输液泵应将配好药液的注射器连接微量输液泵泵管,注射器正确安装于微量输液泵。 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使用输液泵的目的,输入药物的名称、输液

15、速度。(2)告知患者输液肢体不要进行剧烈活动。 (3)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要随意搬动或者调节输液泵,以保证用药安全。 (4)告知患者有不适感觉或者机器报警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三)注意事项 1.正确设定输液速度及其他必须参数,防止设定错误延误治疗2.护士随时查看输液泵的工作状态,及时排除报警、故障,防止液体输入失控。3.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防止发生液体外渗,出现外渗及时给予相应处理。八、除颤技术(一) 目的 纠正患者心律失常 (二)实施要点 1.评估要点: 了解患者病情状况,评估患者意识、心电图状况以及是否有室颤波。2.操作要点: (1)迅速携除颤器及导电糊或者生理盐水纱布至患者旁。(2)监测患者心律。 (3)在电极板上涂以适量导电糊或者生理盐水纱布,涂抹均匀。 (4)确认电复律方式为非同步方式,能量选择正确。 (5)电极板位置安放正确,电极板与皮肤紧密接触,压力适当。 (6)再次观察心电示波,确实需要除颤,充电后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放电按钮电击除颤。 (三)注意事项 1.除颤前确定患者除颤部位无潮湿、无敷料。如患者带有植入性起搏器,应注意避开起搏器部位至少 10 厘米。2.除颤前确定周围人员无直接或者间接与患者接触。 3.操作者身体不能与患者接触,不能与金属类物品接触。 4.动作迅速,准确。5.保持除颤器完好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