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有益昆虫棉蚜茧蜂棉蚜茧蜂,拉丁学名:Lysiphlebia japonicus Ashmead,膜翅目茧蜂科昆虫。形态特征:雌蜂:黄褐色,体长 1.90-2.10 毫米。头横形,比胸部宽,褐色,圆滑有光泽。触角长 0.90-1.10 毫米,13 节,自柄节至鞭节末端由黄褐色渐变为深褐色。前胸黄褐色,中胸背板和侧板、小盾片、后胸、并胸腹节褐色。中胸盾片、小盾片圆滑有光泽。盾纵沟仅上部深而明显。并胸腹节具五边形小室。翅密被细毛,翅痣长为宽的 3.50-4.50 倍,翅脉淡褐色;痣后脉为径脉长的2.30 倍,没有中间脉和第一径间脉;第二径间脉一般色淡,但明显。中脉仅存第二径间脉下一小段,长仅为第
2、二径间脉的 2/5或略长。腹部褐色,腹柄节背板、第二,三节背板间缝黄色。腹柄节长是宽的 3 倍,徽皱,具中脊。足黄褐色,前足胫节长度为第一跗节的 2.60 倍,第一跗节为第二跗节长的 2 倍。雄蜂:体较雌体小。触角 14-17 节,丝状。体色与雌体相似。卵:白色,菱形,两端尖,中间宽,长约 0.09 毫米。幼虫:老熟幼虫黄白色。外形略似马蜂幼虫,头部具大而突出上腭。共由 13 节组成。体长 1.65 毫米左右。蛹:老熟幼虫化蛹初期白色.不久变为黄褐色。卷曲于丝质的茧内。生物学特性:(1)年生活史:棉蚜茧蜂在陕西关中地区于 10-11 月以老熟幼虫在夏枯草、花椒树上棉蚜僵尸内越冬。翌年 3 月中
3、旬前后当气温上升到 6时开始羽化,4 月初,当气温升到 9时,达到羽化盛期。3 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开始产卵繁殖,每代约需 15-19 天,多以第三代成蜂进入棉田,截至 7 月初约可繁殖 7-9 代。(2)羽化:成蜂多集中在凌晨 5-7 时羽化,这段时间的羽化率为昼夜总量的 77%,下午很少羽化,夜间基本不羽化。棉田内自然羽化率固季节不同而有差异,一般 5 月上旬羽化率较高,可达 80-100。5 月下旬以后由于重寄生蟑增多,羽化率逐旬减步,6 月底 7 月初羽化率仅为 10.90-13.30。(3)繁殖:棉蚜茧蜂羽化后性即成熟,稍经体干展翅,整理触角、足、翅及休息等,约 20 分钟便开始寻找异性
4、进行交配。一天之内以清晨羽化之初交配的最多。雌蜂一生只交配 1 次,雄蟑有多次交配习性,最多可达 26 次。雄蜂通常在交配 10 次以上时,受精率差,子代雄蜂多。因此.在人工大量繁殖时,应尽量控制雄蜂的交配次数。交配后的雌蜂,接近棉蚜群时,用触角在蚜体群上探测,致使受触蚜群发出了“警报激素” ,蚜群全部活动跑开。受触蚜如果龄期等适合对,蜂将腹末的产卵器从体下弯曲到头前部,向蚜体螫刺产卵。刺产一下只需 2 秒钟左右。一般 1 蚜只刺产1 下,雌蜂连续刺产 5-9 个蚜后,才稍休息,接着又同样刺产。一小时内总刺产数可达 30-50 次。每一刺产阶段,除第一头蚜虫外,并不一一用触角探测,而是用产卵管
5、不断向前方试刺。由于刺产时蜂的前足并不把持棉蚜,刺产又快,所以刺产包括着探测与产卵管不牢固在内,一般刺产 3 次才有一粒卵产出。在棉蚜的腹部腹面后方着卵较多。根据朱子龙等观察(1981),棉蚜茧蜂羽化后 20-30 分钟开始产卵,一直到死亡前 20 分钟仍可产卵,产卵高峰期在第三和第四天,逐日的产卵率分别是:第一天 3.80,第二天 11.10,第三天 36.10,第四天 32.80,第五天 11.10,第六天6。产卵可持续 140 个小时。单雌的总产卵量 9-154 粒,平均120 粒。棉蚜茧蜂雌蜂怀卵量在 309 粒左右,但是,有绝大部分的卵不能产出,还有些个体不产卵,这种现象在高温季节表现较为明显。 棉蚜茧蜂寄主范围较窄,主要寄生在夏枯草和棉花等低杆作物的棉蚜上,对木本植物寄主如花椒树等,寄生率较低。雌蜂主要选择 2-3 龄的蚜虫产卵。如向成蚜上产卵寄生时,因成蚜活动常使它惊慌逃跑,不能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