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农林水土+航空航天.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6995602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林水土+航空航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林水土+航空航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林水土+航空航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林水土+航空航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林水土+航空航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业:(效益)随着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式耕作转为精细管理成为可能,通过将卫星导航和地理信息相结合并应用于农业生产,可有效提高农业产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服务,可有效支持现代精细农业生产方式,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技术)北斗的实时精密定位也将应用于土地和农田的整理和管理,将北斗终端装在拖拉机和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上,能够以 0.1 米的定位精度实现对农田的精密耕作。精细农业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是现代农业发展趋精细农业是指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

2、、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的目的,国家现在都把数字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题和目标。我们现在需要把高科技转化为人的工作,用计算机来代替人的“CPU“,用传感器来代替人的视觉、触觉和嗅觉,用智能化的装备来代替人工劳作,把数字转变为信息,把信息转变为知识,把知识转变为智慧和决策,这也是从事现代农业研究的科学家

3、们所倡导的技术。农业物联网就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监控网络,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这样农业将逐渐地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强调卫星定位和物联网应用据制冷快报记者了解,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农产品冷链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到 2015 年,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冷链物流企业,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

4、、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显著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果蔬冷链物流进一步加快发展。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 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 15%、8%、10%以下。为达到上述规划目标,实现十二五规划,就要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依托各类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区和大中城市等集中消费地区,建立区域性各类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冷链物流资源,为建立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系统奠定基础。鼓励市场信息、

5、客户服务、库存控制和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和交易管理等应用系统软件开发,健全冷链物流作业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系统,全面提升冷链物流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条型码、RFID(无线射频识别)、GNSS(全球定位系统)、传感器技术、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电子标签等技术,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系统平台。卫星定位助力农业机械化,黑龙江粮食产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中广网北京 12 月 26 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黑龙江省兴修大水利,发展大农机,换来全省粮食产量八连增,今年粮食产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2011 年黑龙江省依托大型灌区发展水田,以稻治涝,利用西部尼尔基水利枢纽

6、工程的水资源调蓄能力,建设旱涝保收田。黑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我们近五年来新增灌溉面积将近 3000 多万亩,正是由于灌溉面积大规模迅速发展,为我们省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大水利润泽龙江粮田,大农机同样给力丰收,农垦九三管理局的 385 套 GPS 卫星定位与自动驾驶系统和 213 台进口精密播种机,让全局农业机械化率超过 98%。农垦九三管理局鹤山农场第二畜牧区驾驶员穆少锋:我这台凯斯 535 轮式拖拉机作业效率相当高,卫星定位按一个键就可以,不用人工驾驶,比我之前开的车,在整地方面,效率高出一倍还多。“十二五”末,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将向 1500 亿斤发起冲击。黑龙江省省委书记吉炳轩

7、:我们在收获的季节不讲收获,秋天就把地整好了,布置春耕了,秋整地、大棚育秧,现在都已经准备很充分了,就是为了明年粮食争取还有个好收成。北斗网注:美国 GPS 系统、俄罗斯 GLONASS 系统、欧洲 GALILEO 系统和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委员会(ICG)确定的四大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核心供应商。(相关数据)此前发布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提出,智能农业成为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之一。最新发布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透露,物联网技术有望在农业部确定的 200 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域内先行先试。“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将由以试验示范为目的和特

8、征的政府推动阶段向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和特征的需求拉动阶段过渡。按照规划要求,今后五年,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将从现在的 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具体指标包括:农业生产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 12;农业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 20;农业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 60;农业服务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 50等。值得注意的是,之前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曾提出,要在 10 个重点领域完成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实现规模化应用。其中,农业正是应用示范的重点方向之一。本次发布的规划更明确地指出,将设立农业农村信息化试验区,主要包括农业部确定的 200 个国家

9、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十二五“时期,重点开展 3G、物联网、传感网、机器人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该区域的先行先试,推进资源管理、农情监测预警、农机调度等信息化的试验示范工作,完善运营机制与模式。中国科学院高级研究员侯自强向记者表示,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农村“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已经完全实现,除了少数的视频传输外,目前农村的通讯网络基础条件已经能够支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畜牧业养殖中的电子标签溯源,以及养殖过程的智能控制两大领域已经有成熟的应用案例。“侯自强建议,在成熟示范应用案例的基础上,要推广物联网技术在农村农业中的大规模应用,关键是要降低传感器的成本、并培养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10、在资金保障方面,争取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规模资金作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引导资金,重点用于示范性项目建设。根据我国 2010 年统计年鉴,各类型拖拉机总数为:21026657 台农业部渔业局:“十二五” 规划细则指出,要为 90%以上的渔船配备必要的安全通信、避碰设备,各地政府提供 70%90%的补贴用于采购北斗接收机,系统平台运营费用由地方各级政府承担。2010 年全国海洋大中型捕捞渔船数量为 9.08 万艘,对应北斗接收机市场规模约11.8 亿元。本项目系前次募投项目“北斗卫星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与交易信息服务应用示范工程” (以下简称“一期项目” )的二期项目,是由区域性试点工程向全国海域产

11、业化应用的转化。北斗海南通过承担一期项目,已建成海口市运营服务中心和琼海市营业网点,已实现上万个北斗用户终端的入网注册,其中在 9,000 多条渔船上安装运用,产品和服务模式得到用户的充分认可,盈利模式得到充分验证,盈利能力得到充分展现。目前,公司的海洋渔业综合信息服务在海洋渔业运营领域市场占有率居行业第一。项目市场前景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农业部相继出台有关文件,支持、引导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 )在海洋渔业领域的应用。2005 年国家发改委、原国防科工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速推进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有关工作的通知 ,特别提出“远洋渔业为发展重点” 。农

12、业部关于印发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 年2010 年) 的通知中指出, “十一五”期间要“构建平安渔业,提高渔业安全保障水平” 。农业部关于印发中长期渔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 年) 的通知确定了到 2020 年,我国渔业科技的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的总体目标。本项目潜在的市场规模巨大,主要体现在:根据前述海洋渔业市场的基本情况,目前我国海洋渔船约 28 万艘,结合终端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化趋势,并按照不同等级渔船使用不同功能与配置的终端产品,以每台船载终端的加权平均价格为 8000 元/台计算,则终端销售就有 22.4 亿元的市场规模;对于渔业

13、管理部门及大型渔业企业,每台套船位监测管理系统平均价格约为 30-100 万元,全国各级渔业管理部门 200 余个,保守估计大型渔业企业 300余家,此项有 2.5 亿元的市场;依据北斗民用服务管理政策,结合渔业作业季节性特点,若每条渔船平均运营服务费按 1000 元/年计算,增值信息服务费按 800 元/年计算,系统建成后运营服务市场每年可达 5.04 亿元。综上,在未来十年中,即便不考虑终端设备的更新换代,全国海洋渔业生产安全保障与信息服务潜在的市场规模也将超过 70 亿元。林业:北斗卫星森林防火系统北斗运营系统是同时提供定位和通信功能的卫星系统,将其应用于森林防火中,它不仅可以解决甚高频

14、或超短波通信中的通信有效距离受限制的问题,还可以为防火队员提供高精度的位置信息,实现定位导航;在使用北斗系统卫星终端进行定位的过程中,终端在获得本地位置信息的同时,防火指挥中心通过北斗指挥型终端也可以监收到该终端的位置信息,或者通过登录到网管中心获得该终端同样的位置信息。北斗系统卫星终端的最大特点是其可以同时提供数据通信与定位功能,这不同于以往的任何设备,仅提供定位功能或仅提供通信功能,定位和通信功能被集成在一个设备当中;北斗系统卫星终端设备小型化、集成度高、设备紧凑简单、低功耗和操作简单等特点,并且可采用电池供电,与其他卫星电话设备相比,设备和通信费用相对都比较便宜,因此可以在森林防火部门进

15、行广泛应用;北斗系统卫星终端有车载、机载以及手持等各型终端,可非常简便可靠地安装在扑救车辆、航空护林飞机上,并提供给防火队员个人使用,从而使得森林防火部门能够全面动态的掌握所有相关车辆、飞机以及人员的状态信息,更加及时有效地实现科学合理的调度指挥和控制。由此可见,北培系统可以为森林防火部门提供有效的定位和通信手段,非常适合在森林防火中应用。依托北斗系统,结合森林防火部门用户需求,可以为森林防火指挥部门实现并提供及时、高效、可视化的人员、车辆、飞机调度监控系统。此系统不仅可以在森林火灾发生时,能够实现森林火灾的快速定位,及时了解详实的火场及其周围的地理和资源环境,在辅助决策系统的支持下,制定合理

16、的扑火方案,实现扑火力量的最优配置,缩短扑火出动时间,提高扑火效率,把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尽可能地减少到最低限度,还可以为森林防火的日常管理提供服务。北斗卫星导航林业应用系统卫星导航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工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导航通信一体化的独特应用优势,应用前景广阔。为促进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在林业的广泛应用,全面推动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急需开展北斗林业应用工程建设。北斗林业应用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北斗林业综合应用框架体系,明确林业综合应用中各种林业业务、导航终端、服务平台等之间的架构关系;北斗林业应用设备规范,确定设备的结构、要求、性能指标等内容;北斗林

17、业应用数据传输协议,主要定义导航终端设备与指挥终端设备间传输数据的标准化格式;北斗林业综合应用通信接口标准,定义导航终端设备与指挥终端设备间数据传输的接口信息,安排接口的电气信号与机械要求;北斗林业应用软件接口标准,确定软件不同部分之间的交互接口以及使用人员和软件之间的交互界面;北斗短报文林业应用标准,定义导航终端设备之间以及导航终端设备和指挥终端设备间的报文通信标准北斗林业应用终端研制。针对林业资源监管、综合营造林管理、林业灾害监管与应急和林业公共服务等应用需求,结合现有技术、产品基础,围绕林业数据应用、导航定位、通信等核心功能,从业务类型、应用平台、使用场合等多角度开发 5 类应用终端:指

18、挥型、机载型、便携型、高精度测量型、微型。北斗林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北斗林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是实现北斗林业导航、定位、通信服务所需信息、数据、服务功能及运行环境的总称。建成由多级节点构成的一体化北斗林业服务体系,实现北斗林业信息资源的纵向联通及与现有资源的有效集成;建成分布式的服务系统,形成多级互动的北斗林业信息综合服务能力,提供一站式的定位、导航、通信服务;建成北斗林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系统,形成有效的运行与服务机制,为林业业务系统、林业公众服务提供高效的卫星导航信息服务,全面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林业卫星导航服务信息化能力和水平。林业应用系统建设与示范应用。以北斗林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基础,以

19、业务为导向,统一技术规范,构建满足森林资源监测、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综合营造林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等业务需求的卫星导航应用系统;并根据我国林业资源分布与经营管理的特点,选择典型省区,开展综合应用示范。技术支持与相关政策:国家林业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及其所属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的领导和专家参与了项目评审,并分别就北斗示范项目的科技创新、战略安全和项目审批及后续工作做了重要指示。 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北斗示范应用系统工程的实施,将为现代林业建立林业资源监管、林业灾害监管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重要支撑系统。专家评审委员会建议有关部门抓紧批复示范

20、项目,尽快启动工程实施。网讯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提出,把握“十二五”林业信息化要求,抓好基础化建设,加快推进北斗卫星导航林业应用系统建设。贾治邦提出,“十二五”时期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林业信息化推动林业现代化。为此,各级林业部门要突出抓好林业信息化的基础化建设,加快国家卫星林业遥感应用平台建设,建立国家林业局与国产遥感卫星运行管理单位之间数据获取机制,提高林业遥感监测能力与决策支持能力。加快推进北斗卫星导航林业应用系统建设。据悉,北斗系统可实现全国范围的无缝覆盖,具有定位、授时、短报文等功能,为森林防火、扑火的指挥调度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可以有效

21、解决火场定位、侦察、引导扑救、后勤保障、损失评估等问题。例如,在森林防火安全保障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帮助消防官兵掌握火势蔓延情况、扑火队伍行进路线和位置,还能进行信息通信,使指挥官兵实时掌握火场信息。应用案例:(西南林区)今年 5 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举行的一场森林防火演练中,消防官兵配备了北斗一号卫星通讯终端系统,确保了支队在灭火作战中军令政令畅通,使各级指挥员能够及时准确了解火场各种情况,使灭火作战中各级指挥员能把指令传达到第一名官兵。今年春天,伊春市为力保全市春季森林防火安全,为每支专业队伍都配备了卫星导航接收终端,确保可以随时掌握扑火队伍的行进路线和位置,并进行短信通信、传递火场

22、信息。示范项目:“林业北斗示范工程”该示范项目根据国家林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建设“金林工程”的要求,紧紧围绕林业资源监测、火灾防备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核心内容,选取黑龙江大兴安岭区、吉林森工重点林区、福建沿海热带区、云南高山峡谷区、湖南集体林区和陕西生态脆弱区等六个典型区域,针对北斗的位置服务和短报文通信特点,按照“应用主导、标准先行、资源整合、技术推动、便于推广”原则,计划编制六类标准、开发七个系统服务平台和五类专用北斗终端,一期示范各类北斗终端的总用量十万台以上,示范项目申报经费超过 2.5 亿元。相关数据:“十二五”时期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国家级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80%的省

23、级林业部门建成信息化基础平台,80的省级单位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上下互联互通的林业电子政务传输网络;完善信息技术在林业核心业务中的应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 80%以上,省级以上林业部门无纸化办公率达到 80%,在线处理行政许可项目达到80%以上;建成全国林业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实现林业信息化与林业业务的全面融合,力争让林业建设的每个层面、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置于有效监控之下,基本实现林业业务网上办理,为全面实现林业信息化奠定坚实基础。水利:系统:国家民政局减灾委规划投入上百亿元建设可容纳 50 万减灾人员的“北斗减灾信息系统”基于北斗

24、系统通信的气象站、水文站也得到相关气象、水利部门的大力推广。而随着北斗系统建设提速和高精度定位终端产品研制,北斗定位测绘的精度、功能可取代 GPS。北斗卫星定位还能应用在高原、沙漠、海洋作业,以及规划设计、交通勘测和矿山、石油、地质、海岛礁等工程与勘探定位测量,同时在国家制图、疆界定位、地壳运动监测(网络)、地震带区域站网监测、三峡库区地形地质变化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近期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各地纷纷上马智慧水利项目,“智慧水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公众视线。在太湖水质持续转好的形式下,土壤墒情气象监测与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太湖蓝藻监测预警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成功运用亦为智慧水利赢得掌

25、声。智慧防汛项目中需要水情摘要、实时雨情信息查询、实时水情信息查询、实时风情信息查询、台风路径、卫星云图等应用模块。水利预警中需要水情监测、自动分析,遥感定位等应用模块。在众多水利应用中均需要使用到遥感测控技术,然而我国目前使用的遥感技术几乎都是美国的 GPS 系统。去年国内某互联网站遭黑客袭击,共 600 万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引起互联网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当今的信息环境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水利工程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保障其安全运营是头等大事,水利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技术:水信息的自动测报系统是数字水利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其中采用卫星通信作为水信息的自动测报系统通信平台已成为新

26、的趋势。它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在流域内偏远地区及山区内部署自动测站的通信问题,为水利、水电部门实现全流域水情自动测报提供了重要手段。我国是洪涝及干旱灾害频发的国家,实时的水文水情信息,对水利水电部门及时作出蓄洪、淹没、放水、转移人员等抗旱防洪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北斗系统的水文监测系统,突破多山地域水文测报信息的传输瓶颈,实现了水文水情信息的实时传输,大大提高了雨情、水情、旱情和灾情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传输的时效性,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和预报,为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目前北斗系统已在我国陕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特别是在汶川地震期间对堰塞湖水位监测等方面

27、获得了广泛应用,用户数量达到 4000 多个。案例:新华社北京 7 月 16 日电 近日,随着北斗第三颗星的成功升空,国内首家应用北斗系统的签约用户“陕南水利雨量监测速报系统”也已安装调试完毕,进入试运行阶段,即将全面开通。 陕南水利雨量监测速报系统依托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凭借其自主性和无通讯盲区的优势,突破陕南多山地域水文测报信息的传输瓶颈,实现了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市用户所需的水文水情信息的实时传输,从而大大提高陕南地区的雨情、水情、旱情和灾情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传输的时效性,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和预报,为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陕南水利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

28、动作用。这一系统的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在流域内偏远地区及山区内部署自动监测站的通信问题,为今后水利、水电部门实现全流域水情自动测报提供了重要手段。作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大规模应用的崭新开端,陕南水利雨量监测速报系统的开通标志着“北斗运营服务平台”的应用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北斗星通公司将以此为基点,继续开拓“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大规模应用。这个系统由西安山脉公司和北斗星通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建造。 陕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多山地区,目前主要采用短波、超短波、邮电电话和卫星小站来进行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其超短波网络受到秦岭、秦巴山脉及雷电影响,无法及时正常工作,这就为当地的防洪抢险决策部门的决策造

29、成了极大的不便。由于北斗系统具有自主性和无通讯盲区的特点,通过北斗卫星连路,可以实时传输用户所需的水文水情信息,从而保证了水情预报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完好性,为决策部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数据:据 2010 年统计年鉴,全国水库共 87151 座。测绘:技术支持: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昨日在京发布 2011 年测绘地理信息蓝皮书透露,我国首颗自主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将于明年 1 月发射,2020 年将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数据:行业应用测绘及 GIS 采集:已相对成熟与稳定,213 亿市场规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精度高、操作简便、体积小、便于携带、全天候操作

30、,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资源勘查、地壳运动、地籍测量及工程测量等方面。而地理数据采集(GIS)用来确认航点、航线和航迹,国土、矿产、环境调查等需要确定采样的点位信息,铁路、公路、电力、石油、水利等需要确定管线位置信息。经过多年的发展,GPS 已占据测绘领域的主导地位,未来增长速度将放缓,我们预计未来 10 年复合增长率在 8%左右,2020 年市场规模达到 115 亿元。同时, 中国地理信息应用报告 2010显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呈现蓬勃发展趋势,产值多年平均年增长率超过 20%。我们预计 2020 年我国 GIS 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 98.52 亿元。至 2015 年,我国将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

31、间框架和信息化测绘体系。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预计,未来 10 年,该产业总产值将保持 25%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到 2020 年形成万亿元的年产值,是 2010 年产业总产值 1000 亿的 10 倍。根据规划,数字城市建设是地理信息政府级应用的最大投资点,未来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到“十二五”末,数字城市建设要覆盖所有的地级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2012 年以后,预计电力、交通运输、公共安全、通信、水利、海洋渔业和气象等民用领域将产生大约 50 万台套的北斗用户终端需求。航天航空:航天: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年) 提出,未来 10年,要培育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以发

32、动机、系统控制和航空技术为核心,规划建设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等专业集聚区,加快发展航空科技产业;促进产品、系统应用、运营服务一体的民用航天产业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加快发展面向应用需求的卫星遥感产业集群。航空:系统:基于北斗的航空物探飞机实时监控指挥系统开始统试运行近日,从航遥中心了解到,基于北斗系统和 GPS 卫星导航技术,航遥中心成功集成开发的航空物探飞机实时监控指挥系统开始试运行。据了解,该系统设立北京总部基地一级指挥中心和野外队二级指挥中心,一级指挥机可以对二级指挥机和北斗终端机进行监控,实时保持对前方工作人员的监控指挥,达到提升工作效率、掌控飞行动态的目的。工作组完成了

33、软件安装与测试、系统地面联机测试、与其他机载设备干扰测试等前期准备工作后,在云南大理测区正式开展试运行工作。结果显示,系统运行基本正常,机载终端能够自动、实时、连续地向地面指挥机发送位置报告,机上操作员随时可与地面人员互发信息保持联系,初步实现了航空物探作业进行实时管理的功能 。民航(数据)行业应用航空:近 10 亿市场规模航空分为商业航空和通用航空,其中,通用航空占整个航空设备的 98%。商业航空包括客运和货运航班,而通用航空涵盖范围广泛,如休闲度假、商务等,通常涉及较小的中型客机。目前,卫星导航设备在全球航空设备的渗透率较低,2010 年为 38%,未来 10 年将大幅提升,2020 年将

34、达到 75%,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依据 GSA 预测,到 2020 年全球航空领域的卫星导航设备需求量将达到 14.7 万台/套,市场规模将达到 41.5 亿欧元。同时,2020 年商业航空和通用航空的接收机价格将分别降到 31000 和 2000 欧元。、商业航空民航局数据显示,截至 2010 年底,我国共有颁证运输机场 175 个,到 2020 年,我国计划拥有 244 个机场,大部分新建机场都在山区或空域拥挤的地区。在这些机场,PBN(Performance Based Navigation,基于性能的导航)将比传统的陆基无线电导航设施更有优势,PBN 将航空器的机载设备与卫星导航、星

35、基数据链通信系统等结合,提供更精确、安全的飞行方法和更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模式。2009 年 10 月,民航局发布了中国民航 PBN 实施路线图 ,计划分为三个阶段,近期(20092012 年) 、中期(20132016 年) 、远期(20172025 年) ,实现航路、终端区等所有飞行阶段逐步从混合运行过渡到完全的 PBN 运行,卫星导航将成为 PBN 运行的主要导航设施。截止到 2011 年 10 月底,中国民航已经在大约 40 个机场建立了 PBN 运行能力,或者已完成程序设计和试飞工作。2011 年 9 月,中国民航局下属飞行校验中心和民航飞行学院两家单位,联合参与了北斗二代卫星导航性能

36、的测试工作,包括:飞机搭载地面静态测试和飞机搭载飞行测试,试验达到预期目的,北斗导航接收机工作正常。来自中国民航局消息,未来,国内购买的波音、空客飞机有望选装或必装北斗接收机,并在飞机上预留北斗接收机接口。民航局数据显示,截至 2010 年底,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 1597 架,根据民航局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到 2015 年运输机数量达到 2750 架,年均新增 230 架飞机,假如全部安装北斗接收机,则每年新增市场规模为 6918 万,十年累积约 7 亿的市场规模。、通用航空2011-2015 年,低空域试点将推向全国,试点顺序将从吉林、广东、黑龙江推广至湖南、湖北、广西、内蒙、海南等省,进一步于 2015 年实现全国放开,从而拉动整个通用航空产业的大发展,并刺激北斗导航系统在航空领域的应用。根据中国科协、中国航空学会、通用航空专家委员会所作的市场预测,未来国内通用飞机发展潜力巨大,至 2020 年我国需要通用飞机将逾 1 万架。其中,活塞飞机 6000 架,涡桨飞机 2000 架,喷气公务机 500 架,直升机 1500 架。我们预测,到 2020 年,我国通用航空领域的北斗接收机市场规模可达 2.5 亿元(单价按照 0.29 万欧元测算)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