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典文献学1.ppt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6991958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文献学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讲教师:陈 会 明,导论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导论,一、文献 二、文献学,一、文献,1、定义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人们用文字、图像、声频、视频、,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人类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等物体上。 文献自古就有记事的功能,不过人类最初的记事方法和文献还没有直接的关联。,2、“文献”含义的演变 文献这个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东汉郑玄注曰:“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

2、、贤才不足故也。” “文献”的概念后来发生一些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如宋末元初的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和明代的永乐大典曾用名文献大成等可以为证。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一般都是指古代所说的“文”了。,3、文献的载体 文献载体,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甲骨、青铜、竹木、帛、纸张之外,石头、铁、玉、贝叶、羊皮等都曾被作为书写材料。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具体讲述。,二、文献学,1、定义 文献学即研究文献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在我国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另指现代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一般指广义的校雠学,即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

3、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我们所讲授的主要为古典文献学。,2、文献学的研究范围 (1)目录学 (2)版本学 (3)校勘学 (4)辨伪学 (5)辑佚 (6)标点古书 (7)为古籍作注释 (8)古籍今译 (9)文献检索 (10)出土文献的整理,3、文献学的功用 (1)只有掌握了文献学的基本知识,才能在利用文献的过程中“得门而入,事半功倍”。否则,不仅会影响学习效率,还会闹出笑话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2)在现代、当代有不少非常有成就的作家、学者不仅学贯中西,而且博通古今,他们的深厚的文献学修养为他们的

4、著作或创作做注入了非常丰厚的营养,我们在研究他们的作品时,有些常识就必须具备。 (3)写毕业论文。,元好问论诗三首,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于人。,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第三节 古典文献的类型,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一)定义 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材料才能被记载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就叫做物质的载体。 最初的文献载体就是一些石板、树皮、骨头、竹、木之类的东西,再稍后才有了经过加工的载体,如泥板、帛、青铜、竹简、羊皮、布匹等。至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纸,此后两

5、千余年间,纸作为主导的文献载体,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后来又出现了磁带、电子等新型文献载体。,(二)载体形式 在纸质文献出现之前,中国古典文献的物质载体主要有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等。由此产生了甲骨学、金石学、竹木学、缣帛学。,甲骨,甲,指的是龟甲的腹板。骨,指的是牛肩胛骨或胫骨。 但凡殷人要祭祀祖先、征伐、狩猎等,必事先占卜,以定吉凶。占卜时,先在龟甲或卜骨上凿穴,凿而不透,接着放在火上烤,看上面的裂纹以定吉凶。“卜”字就是裂纹之状。然后在裂纹附近刻上卜辞,包括时间、事件、占卜人、占卜结果。事后,还要记上灵验与否,叫验词。,癸卯卜 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龟甲

6、,其内槽有凿穴及灼烧痕迹,牛骨刻辞,甲骨文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狩猎、农业、畜牧业、疾病、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当时史官保管的重要文献,也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得到的关于商代历史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因为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从而又保留了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甲骨文与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印度文字,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四种文字。,甲骨文最先在光绪二十五(189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当时,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被当作中药材“龙骨”出售的甲骨上竟然刻有古文字,遂四处搜求,得1500片。此后,人们就把1899年作为甲骨文发现的年份。

7、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1058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次年,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是我国学者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开始。,孙诒让,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性论著已超过1400余种。甲骨的辨伪和缀合工作,也取得很大成绩。一大批重要成果相继发表。与此同时,继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发现商代甲骨后,又陆续在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发现了周代甲骨文,尤其是1977年在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甲骨17000片,其中共有单字600多个,不仅为我们研究周初历史、地理和官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使人们改变了只有商代才有甲骨文的传统看法。,金石,金石,是青铜器与刻石

8、的总称。 金 青铜器为铜和锡的合金。在商代至秦汉的青铜器上面,常常铸上或刻上文字,这就是常说的“金文”。一般情况下,金文主要用来指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但也包括少量刻在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上面的文字。其盛行的时代为商周秦汉,其中以西周为最多。 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金文所刻的器具以钟鼎居多。其中以鼎最为贵重,视为国家神器,有“问鼎”、“鼎革” 等语言印记。,青铜器皿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又称为吉金。主要用于宗庙祭祀及随葬,其次为诸侯旅行祭告之用,再次为媵器(陪嫁之物)。 2、乐器。除用于祭祀、宴飨、随葬外,还用于征战。 3、兵器。“鸣金收兵”4、农

9、器。5、度量衡。6、钱币。 7、符玺。其中符用于发兵,分为两半。玺则是古人用以封检取信的印章。 8、日用器。常见的有铜镜、铜灯。铜镜出土的以汉代为多,背后嵌有铭文。其中不少铭文表达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最早的金文比较简单,只刻自己的名字;之后有其他文字,或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说明用途;后来也有将重要的文献也刻在上面。铭文最长的首推毛公鼎,作于西周晚期宣王时期,内壁铸有498字铭文。记载周王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辅佐周王,免遭丧国,并赐毛公大量物品。毛公感恩周王,特铸鼎记其事。这些铭文年代最早,是最重要历史文献一部分。 文献有记载的铭文是春秋时期的“刑鼎”,当时,郑国、晋国将法律条文

10、铸在鼎上。左传昭公六年载子产“铸刑书于鼎”。杜预注:“铸刑于鼎,以为国之常法。,龙纹扁足鼎,石,石刻文字起源也比较早,如果不算原始的石刻岩画,石刻符号,石头作为文献载体在历史上可能同青铜器一样早。墨子明鬼:“铸之盘盂,镂之金石。”由于在铜器上刻铸文字较在石器上刻铸要难,所以自秦代以后,石刻渐渐取代了金刻。石文价值不在金文之下,后人取以考证经史,便以金石并称。,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1)碣,特立之石,为高的圆柱。有碣圆碑方之说。 (2)摩崖。刻于崖壁,为天然之石。 (3)碑。碑之名起于周朝。西汉时,碑刻文字出现,但极少。东汉大规模出现,现在所说的汉碑,一般都是指东汉碑

11、。,简牍,简牍是竹木简和木牍的合称,为古代重要的文献载体。 将竹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竹简;木之劈成长而窄的木片者,叫木简,做成较宽的木板者,叫木牍。,将竹简、木简及木牍作为书写材料起源很早。甲骨文中有“册”字,也有“典”字;“册”就是把竹木简编连成册的象形文字。典是把册放在杌子上,是会意字,表示典藏之义,也表示被典藏的物体,即典册。可见商周之际已有简册,但至今出土的简牍,最早是战国时期的。墨子鲁问:“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简,关于竹简的制作过程,东汉王充论衡量知篇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简的长度是有讲究的,据王国维简牍检署考,汉代有二尺四寸、一尺二寸、八寸、六寸等规格(汉尺一尺约为23.3厘米)

12、。古时二尺四寸竹简多记儒家经典或法律文书,故论衡谢短:“二尺四寸,圣人文语。”史记酷吏列传:“不三尺法循,专以人主之意旨为狱”,周代以八寸为尺,因此也是二尺四寸。诏书一尺一寸,因此有“尺诏”之说。一尺二寸之简一般用来写传,八寸简短小易于携带,多用于一般记事。六寸之简多用来作符信,即通行证。,竹简取材便利,但作为图书,十分沉重。如史记一书,据太史公自序,“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假如每简30字,需要1.755万枚竹简。史记秦始皇本纪:“上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汗牛充栋” 每片竹简上的字数也不一致。据古文献记载,简文有墨书和漆书两种。,牍,又称方、版等。如文字不多,通常不用简策,而用牍。仪礼聘

13、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一尺见方的称为“方”。如果再大些,称为“业”。 木牍主要用来上奏,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传:“至公车上书,用三千奏牍。”其中的奏牍指的就是板牍。写信也用板牍,一般一尺长,故称“尺牍”,后成为信的代称。,简牍的编连,有的是先编后写,也有的是先写后编。书写出错后就用刀刮去重写,“刀”和“笔”配合使用,于是有了“刀笔”一词。古代简牍早在汉代已有发现。 近代,自1899年至1949年,共计出土竹木简牍一万多枚。其中以1914年发现敦煌汉简、1930年发现居延汉简影响最大。 春秋战国时代的书写材料是竹帛并用的。,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等。 帛质轻薄柔软

14、,可以卷舒,便于携带,还能够随文字长短截取,易于流行。缣帛用于书写材料,在汉代相当流行。帛书除用于书写文字外,还用于绘图。 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子张书于绅。,1942年,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曾出土一件驰名世界的战国帛书缯书。是目前已经发现我国最早的帛写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现藏耶鲁大学图书馆。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大量帛书,其中图书约30种。,缯书,汉帛书老子,纸张,纸的原义是指漂洗蚕茧上时附着于筐上的絮渣。初学记卷二一引汉服虔通俗文曰:“方絮曰纸。”此“絮”即用次等茧、丝在水中击打而成。庄子逍遥游。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

15、漂数十日。”裴駰集解引韦昭曰:“以水击絮为漂。”将水中漂浮的细丝用竹帘捞起晾干,就是类似缣帛的纸。“纸”字从“糸”就是明证。,史籍记载我国用植物纤维造纸,始于东汉蔡伦。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于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了纸,时称“蔡侯纸”。蔡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不单用丝麻做原料,同时使用了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原料,并改进了造纸工艺,大大降低了造纸成本,使用纸张的普及成为可能。,纸张物廉价美。作为文献载体,它具有以前各种文献载体形式所不具备的长处。因此,从出现至今,能够淘汰以前和各种文献载体,占据文献载体的主导地位。,造纸流程,造纸流程,造纸流程,电子,电子文献的出现是与计算机的

16、出现密不可分的。 电子文献的特点有两点:1、无形。2、存储量大。,余论:世界各国古代文献的载体形式,1、莎草纸 又叫“纸草纸”、“埃及纸”。是古埃及人以尼罗河流域生长的一种纸草(英文papyrus,属莎草科,又称“埃及芦草”,现代意义的纸英文称paper,就是从papyrus来的)为原料制成。 草纸发明很早,考古发现,公元前3500年埃及木乃伊的陪葬品中已有莎草纸卷本,这要比目前已知我国甲骨文的出现早2000余年。后来流传到地中海沿岸诸国。莎草纸的长期广泛流传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直至10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到埃及后,莎草纸才真正被废弃。,莎草纸画,莎草纸画,2、羊皮纸 羊皮纸英文p

17、archment,源于意大利文pergamen。据说最初盛行于小亚细亚佩尔加蒙国。公元前2世纪,埃及禁止莎草纸运往佩尔加蒙。佩尔加蒙于是将兽皮制成光滑平展的兽皮纸,其中主要是羊皮纸。这种羊皮纸在公元4世纪以前成为欧洲最通行的书写材料。经过1000多年的历史沧桑,国外尚有不少羊皮书被保存下来,包括圣经、诗篇及法律文书等。直到中世纪末中国的纸张传到欧洲,才逐步取代了羊皮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3、贝叶 贝叶是古代印度及其周边的尼泊尔、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国使用的一种书写材料。大唐西域记中描述的长而宽的多罗树的叶子,又叫“贝多罗”,是梵文pattra或patra的音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贝叶。用贝叶

18、书写的佛经,叫贝叶经。在贝叶上书写,一般是用尖锐的笔刺写出清晰、深刻的线条,然后在线条上涂色。这种经目前仍有遗存,但时代都比较晚。 贝叶经的装订方式是将长条形散叶按顺序一叶一叶重叠整齐,上下穿眼,再用木板两块夹住,夹板亦相应穿两孔,再用一根绳子穿起来,捆好,即成一夹,因用梵文写成,故名梵夹。 直到中国造纸术传入,印度及南亚诸国才渐渐废弃了贝叶这种书写材料。,4、树皮 古拉丁人用树皮里层薄膜liber书写,因此,拉丁语liber就是书。西班牙语libero,英语library即图书馆就是从liber派生出来的。,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1、从口头传抄到书面传抄 2、古典文献传抄的时代性,中国

19、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时代:甲骨文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电子时代。其演变趋势特征为从坚硬、厚重走向柔软、轻薄;从缓慢、笨重走向迅速、轻便;从固定、有形走向多变、无形。 从古到今的传抄方式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不同阶段:刻写书写印刷拷贝。,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由于受物质载体的材料限制和工艺限制,刻写只能是个别性的传抄,文献也只能是少量的流传。 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在文献传抄制度史上,第一次质的变化是印刷方式的出现。,文献传抄制度史上第二次质的变化则是电子拷贝方式的运用。 三大优势:第一大优势是传抄速度极其

20、迅速。 第二大优势是存储量极大。 第三大优势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文献传抄的物质载体的有形,无形的电子传抄代替了有形的纸张传抄。,第三节 古典文献的类型,一、主要的分类标准 二、几种典型的古典文献 (一)总集(二)别集 (三)单行文献 (四)丛书 (五)工具书,一、主要的分类标准,1、按照古典文献的内容及其学术性质,形成了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六分法(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和以隋书经籍志为代表的四分法(经、史、子、集)。,2、按照文献产生的方式为标准,文献可以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一次文献是指作者直接记录自己的思想成果而产生的原始文献。如个人论著、作品等。 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整

21、理加式后而产生的文献,如目录、索引、文摘等。 三次文献是利用二次文献,对一次文献进行分析、综合、研究而产生的文献。如综述、述评、研究动态、辞典、年鉴等。,3、按照文献的传播形式来划分,则可分为独立文献和集合文献。独立文献是文献的最基本形式,集合文献是对独立文献的加工、整理和按照一定的体例进行重新编排。 4、从文献的性质和作用方面分类,可以分为记录、钞纂、编述与著作四大类。,5、按照文献的编纂体裁来分,可以分为:理论著作、史书编著、典制政书、地理方志、图书表谱、档案文书、总集别集、丛书、类书等。 评价:各种分法都有其合理性、适用范围及局限性,可以互相参照,互相补充。,二、几种典型的古典文献,(一

22、)总集 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总集这种体裁的产生,首推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晋书挚虞传:挚虞“撰古文章,类聚区分为三十卷,名日流别集,各为之论,辞理惬当,为世所重”。文章流别集今已亡佚。今天所能见到的现存最早的总集,应是南朝梁萧统所编的文选。,在现存的古代史书目中,隋书经籍志是最先立“总集”类,以后的正史艺文志都有“总集”,并著录了各朝代的许多总集。 总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四库全书 总集类叙: “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

23、华毕出。是故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矣。”,(二)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收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隋书经籍志四: 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辞人景慕,并自记载,以成书部。年代迁徙,亦颇遗散。其高唱绝俗者,略皆具存。多依其先后,次之于此。,西汉、东汉皆仅有别集之实,而无别集之名。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别集开始盛行,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唐宋以后就更加繁荣,出版的别集相当之多。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照一定的体例来编。其体例主要有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分类

24、、分体、编年这三种别集编排体例的功用和价值有所不同。,别集比较系统地收载了某一个作者的著作,所以这就为研究该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创作提供了较重要的材料,为研究所涉及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它对保存历史文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编辑总集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三)单行文献,单行文献,是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单行文献与别集有所不同,别集只是一位作者的部分或全部作品,即一位作者的多种作品,而单行文献可能是一位作者,也可能是几位作者,但只能是一种作品或著作。,其类别主要有: 其一,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如文心雕龙、诗

25、品、沧浪诗话等。这类著作在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中被列入集部诗文评类和词曲类中的词谱等类目里。 其二,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体的单行作品,。 其三,从一种或多种著作中选出一篇或多篇作品单独印行的书。,(四)丛书,从书,是指收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和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刻”、“汇钞”、“全书”等。,以“丛书”命名的图书,最早的是唐朝陆龟蒙的笠泽从书,但该书不是汇刻群书的丛书.只是作者的诗赋杂文集。真正的汇刻丛书始于五代冯道倡议校刻的九经(又称监本九经),这是类编丛书.汇编丛书,一般认为以

26、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俞鼎孙、俞经辑抄的儒学警语为最早。该书汇辑了有关“举子之事业,人事之劝惩”的七种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丛书.,丛书种类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综合性和专科性两大类.中国丛书综录分为“汇编”和“类编”。“汇编”下分杂纂、辑佚、郡邑、独撰五目,“类编”下分经、史、子、集四目。,经、史、子、集四目。 明代著名丛书有古今说海稗海汉魏丛书古今逸史等,保存了很多罕见之书。 清代丛书数量很多,著名的有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以及何文焕历代诗话、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卢文弨的抱经堂丛书、毕沅的经训堂丛书、黄丕烈的士礼居丛书、黎庶昌古逸丛书等。 近当代编纂的著名从书四部备要、四部丛

27、刊、万有文库、丛书集成、二十五史、诸子集成、中国文化史丛书等。,中国古典文献几种著名的丛书,1、四库全书 2、十三经注疏 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3、二十四史 4、诸子集成 5、丛书集成初编 6、中国文化丛书,(五)工具书,所谓工具书,是指收集一种或多种资料,按照一定的编排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主要供人查阅的知识型文献。,1、书目、索引,书目是著录文献的自然情况、包括书名、作者、篇数、卷数、版本、内容提要、类别等情况的工具书。 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详见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索引又称“通检

28、”、“引得”。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按一定的排列法编排;(二)有明确的索取范围;(三)有特定的检索对象;(四)注明标目在文献中的位置。索引能帮助人们从大量分散或杂乱的文献中迅速查到所需要的资料。(详见第九章古典文献的检索),3、类书、政书,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书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被称为古代的百科全书。,南宋王应麟玉海第五十四卷:“类事之书,始于皇览。”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十分重视文化事业,除个人从事著述外,还特意组织当时名家

29、学者王象、桓范、刘劭、韦诞、缪袭等人,编辑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编成大型类书皇览。后人一般认为此书是我国古代类书之前祖。 由于皇览到赵宋时代已亡佚,学者不见,乃以为类书起于齐、梁间,如衢州本郡斋读书志卷十四“同姓名录”条下说:“齐、梁间士大夫之俗,喜徵事以为其学浅深之候,梁武帝与沈约徵栗事是也。,唐代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等四种,被称为“唐代四大类书”,其中以艺文类聚最为有名。 宋代官修的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与册府元龟被称为三大类书。私编的是玉海。 明代有永乐大典。 清代有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函、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子史精华、格致镜原等。,政书是辑录文献中的典章制资料

30、,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以便查考的工具书。简言之,政书就是专门记载历代或一代典章制度的专书。涉及的内容范围很广,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包罗在内。 最早创制政书这种体裁的是唐代的刘秩,他收录了大量典章制度资料,编成政典,该书于唐玄宗开元(713741年)末编成。 政书按其收录典章制度的时代范围,可分为两大类,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通古今”的,即所谓“九通”十通”。 一类是断代性质的,即所谓“会要”和“会典”。,4、历法、纪年,所谓历法,是根据地球、月亮、太阳三者的互动关系来确定时间的方法。中国古代采用以朔望月的阴历。不同的历法中,表示时间的方法不一样,因此

31、,需要换算。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日、纪年,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组合为六十对,六十对一个轮回。即俗称“六十花甲子”。用干支纪年在殷商时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中国古代除了干支纪年以外,自汉武帝以后还采用帝王年号纪年。,5、地理、方志,就古典文献所涉及的地理范围而言,主要是历史地理。查找古代地名,有两种途径,一是查阅历代史志中的地理志及其考证、订补著作(如二十五史中的补地理志),以及类书中有关历史地理的条目。二是查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工具书。 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地方文献。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是“地方史与地理的结合”,第三节 古典文献的类型,一、主要的分类标准 二、几种典型的古典文献 (一)总集(二)别集 (三)单行文献 (四)丛书 (五)工具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