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990447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细读”是一种专注的阅读,也是一种开放式的阅读。 “细读”要求读者先 自己的立场和想法,从写作者的角度看看他说的是否有道理,评估文本是 否能够 、言之有据、论之有理。 “细读”还要对文本的内容有所思考和判断,看它是否 普遍道义原则,如尊重他 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A搁置 自圆其说 符合 B搁置 无懈可击 吻合C放弃 无懈可击 符合 D放弃 自圆其说 吻合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A.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 500强榜单公布,我国使用

2、自主芯片制造的“神威太湖之光” 不仅登上了榜首,而且“超算”上榜总数也首次名列第一。B瑞士就给全体国民普发奖励工资的提案进行全民公投,76.9%的国民投了反对票,这一结果引起了各国人民的思考。C一味使用别人的话语体系解释自己,结果往往自我曲解,能否说好故事,让别人理解自己,关键在于找到适合的话语体系。D承载着无数人童年记忆的蓝精灵再度成为热点,影片失落的村庄将以全新的动画形式,讲述可爱的蓝精灵与邪恶的格格巫斗智斗勇。3下列各句,所引诗文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 分)A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虽然年老漂泊、疾病缠身,但这种生活阅历也使这位老人的人生变得更加厚重。B “商女不知亡国

3、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古代官僚贵族荒淫享乐以致误国,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要以史为鉴,走好自己的人生路。C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我和朋友在暑期里,乘船沿江而下,祖国壮美的山川深深地打动了我。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先贤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即便身处简陋的环境,我们也要拥有高洁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4下面文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过去 80年,物理学家一直未找到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证据。基本粒子分为费米子和玻色子,都有反粒子。- 2 -但自然界中可能存在一种反粒子就是自身的马约拉纳费米子。中国科学家率先观测到了在拓扑超导体涡旋中存在 马约拉纳费米子的重要证据。费米子和它的反

4、粒子“脾气”完全相反,无法同时出现。这个发现或将使人类进入拓扑量子计算的时代。A B C D5.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二、文言文阅读。(1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元故楼主簿行状宋 濂君讳国华,字彦英,姓楼氏。为义乌智者里人。曾大父慧、大父绍、父浚,皆隐德不仕,而君父以家大穰为邑重望。至君乃不复事厚积,独好诗书,志于仕进。学成,就试翰林院,授漳州路学正。未几,以母丧免归。泰定间,县恶少余乙,肆为剽掠,民惧其祸

5、。君率强有力者,持梃以捕,得渠凶十馀人。因之授婺州路浦江县政内乡巡检。君至官,逻警有严,寇盗屏息。巡司屋坏,民欲为改作,君不欲烦民,捐禄成之。寻权县事,有功于民,将代,民争乞留。至正丙申,荐饥,邻县石甲啸聚,又相劫掠。府公知君之能,移君之任,捕得二十馀人,其患遂弭。转授保义副尉、湖州路德清县主簿,命下,丁父忧,不赴。服阙,浙东宣尉使司分镇绍兴,以照磨之职起君。君从之,益务谨饬,不以案牍之劳为辞,极为上官所赏受。遭世多故,解绶而归,以六世祖茔荒秽不治,乃谋以弟。缭以周垣,仍创祠置田,合族以祭。无亲疏远迩,悉以慈识接之。或以贫窭有干,即与粟贷钱,无靳色。君父既葬,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府君隐约田间

6、,不务为光耀。抚事酬物,恒出于诚悫,无矫伪自欺之意。宗姻州里,咸目之为笃行君子云。然其为人好施与,不以家之单索为念。其友竞田,久不解,府君乃斥己壤之腴者庚之,其争遂息。人有鬻田于府君者,质剂既定,逮秋而租入过其数。府君曰:“是膏梁子,不知物价之上下者也。吾可苟利之耶?”明增其直。至正甲午秋九月,忽语其子曰:“吾春秋五十有三,不可谓不老也。汝等齿亦长矣,吾不复留意人间事。闻歙州多佳山水,将往游焉。 ”言已,即出门去,沉酣回涧曲岑间。复还金华,访赤松遗迹,追逐云月,浩然而归。越明年,乙未四月十四日 ,以病卒。- 3 -(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得渠凶十馀人 渠:大

7、B无靳色 靳:吝啬C人有鬻田于府君者 鬻:买D沉酣回涧曲岑间 岑:小而高的山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楼国华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没有做官,而楼国华却多次做官。B楼国华解职归乡后,修整祖茔,修建家祠,聚集家族的人一起祭拜。C楼国华的朋友与别人争田产,他就拿出自己的肥田来赔偿,平息了纠纷。D因对现实不满,五十三岁的楼国华毅然离家,游山玩水,乐在其中。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寻权县事,有功于民,将代,民争乞留。(2)君父既葬,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9楼国华为官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 分)三、古诗词鉴赏(11 分)10阅读下面这首宋

8、诗,回答问题。和答郭监簿咏雪黄庭坚细学梅花落晚风,忽翻柳絮下春空。家贫无酒愿邻富,官冷有田知岁丰。夜听枕边飘屋瓦,梦成江上打船篷。觉来幽鸟语声乐,疑在白鸥寒苇中。(1)简要分析首联是怎样“咏雪”的。 (4 分)答: (2)结合诗句说说颔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3 分)答: - 4 -(3)有人认为诗中“疑”字用得佳妙,请结合最后两联简要分析。 (4 分)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故不积跬 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2)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呜呼待哉。 (庄子逍遥游 )(3)扪参历井仰胁息, 。 (李白蜀道

9、难 )(4) ,春有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 )(5)驾一叶之扁舟, 。 (苏轼赤壁赋 )(6) ,不思其反。 (诗经氓(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沧海月明珠有泪, 。 (李商隐锦瑟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采 春乔忠延冬季日短夜长。农人说,十月里天碗里转,好婆姨做不熟三顿饭。是呀,刚刚日头还在当顶,扫了扫院子,喂了喂鸡,出溜一下便滑到西山梁上去了。白日真短,短得匆匆忙忙,慌慌张张,气气喘喘。城里人也不例外,上个班两头不见太阳。早晨起床屋里黑,晚上下班外头黑,回到家里倒是亮堂,可那不是阳光,却是灯光,忙

10、忙碌碌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日子这么紧紧张张,应该过得快吧?没有,丝毫也没有。非但没有觉得冬日短暂,一个个都感到缓慢,要不为啥总见书卷报端出现漫长的冬季呢!冬季的漫长是人们感觉出来的,不,是人们煎熬出来的。日光淡淡的,没有一点温色,寒气就像草原上的群狼到处肆虐。伸出手,手冻得疼。走几步路,脚冻得疼。手脚冻木了,不疼了,鼻尖却辣辣地疼。疼得眼睛直想流泪,却强忍着不敢流,怕流出来把冰碴子挂在脸上。这日子还能说是过吗?不,是在熬,在煎熬。一煎熬日子就长,唉,好漫长,好漫长的冬天呀!好不容易熬到立春了,可春天只在日历上露脸,天地间还是冬天的鬼样子。寒寒的,秃秃的,没有一点生机。就盼惊蛰,一天一天盼,盼来了

11、惊蛰,似乎也没啥改观。寒还在寒,秃还在秃,要摧毁冬日根深蒂固的营盘不那么容易。没有耐心,没有韧劲,还真不行,那就- 5 -打消脾气,耐下性子,慢慢熬吧!忽一日,地皮软了。踏上去不再像往日那样硬邦邦,倒似是踩在了海绵上,软软的,柔柔的。抬起头,高高的杨树梢垂挂起絮穗穗,萧 疏的柳树条奓开了黄翅翅。哈呀,河边沿,垄堰根,一色的绿气正在蔓延。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春天却悄无声息地来了。好啊,春来了!春来了,哪里还能在屋里憋得住?憋屈了一冬天的肢体早该展放了,憋闷了一冬天的浊气早该释放了。街市上不行,挤窄;村巷里不行,弯折。只有阔野,只有山梁,才是展放肢体、释放浊气的理想地方。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出了城,

12、出了村,原野里、山梁上到处是人。小路上是人的溪流,大路上是人的河流,平地上是人的海洋,山巅上是人的峰峦。随便拦住一个打问,这是干什么?回答简练干脆:采春。采春!采春?怎么个采法?采法不复杂。满地是春气,走一走浑身是春情;小溪流春水,洗一洗满脸是春意;山壑荡春风,爬一爬萦怀是春温。更别说,枯树丛里的松树叶柏树叶早变绿了,绿得像是点缀的翡翠;更别说,崖壁岩角的连翘花山桃花早已开了,粉嘟嘟的像是仙女的笑靥。有人手痒了,折一节松枝带回去,往花瓶里一插,满屋子清香,春天的气息驱走了冬日的萎靡。有人心痒了,掐一朵粉桃花簪在乌黑的头发上,走到哪儿,都是笑笑的,笑开了一个人见人爱的春温时令。采春,采出的是欢乐

13、,采出的是笑颜!还有人比他们更贪婪,见到春色手也痒,心也痒。手痒没动手,心痒大动心,把那春意、春情、春光,甚而春枝春叶、春蕾春花,装满一肚子,塞满一脑子。回到家里放不下,躺在床上推不开,睡在梦里仍是春水流淌,春鸟啼鸣,春条喷绿,春花怒放梦醒了,人未醒,反而醉得迷迷离离,痴痴幻幻。迷离中展开纸,痴幻中拿起笔,于是,世人看见:“绿柳才黄半未匀” ,那是杨巨源采回来的春天;“二月初惊见草芽” ,那是韩愈采回来的春天;“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 ,那是辛弃疾采回来的春天;“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是白居易采回来的春天。凡人采回的青枝绿叶,香着香着淡了,散了;

14、凡人采回的蓓蕾花朵,开着开着败了,干了。而诗人采回的春天,却永恒地绿着,香着。白居易的春草,从唐朝绿满书卷,绿到了今天;辛弃疾的春花,从宋代香满庭堂,香到了今天。(选自散文百家2016 年第 6期,有改动)12 “日子这么紧紧张张,应该过得快” ,人们为什么又觉得它“漫长”?写冬日“漫长”有什么作用?(6 分)- 6 -答: 13结合语境,简要分析下列画线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4 分)(1)好啊,春来了!答: (2)辛弃疾的春花,从宋代香满庭堂,香到了今天。答: 14散文的美往往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请简要概括第节的语言特色。 (4 分)答: 15 “采春”一词极具形象性,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丰富

15、内涵。 (6 分)答: 六、现代文阅读(二) (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6-18题。旅游三香流沙河一是隔锅香。苏东坡听人说庐山烟雨如何奇幻,钱塘江潮如何壮观,后来亲眼见了,颇感失望。有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诗写得很诙谐。世上景物往往听说绝妙,学界叫距离美,民间叫隔锅香。 “到得原来无别事”到那些景区去一看,唉,原来也就是那么一回事而已。西谚有云:“邻家草坪最绿。 ”这也是隔锅香。不过这种隔锅香除了心理作用,还和视角有关。站在自家门前,低头近看,草显得稀,当然绿得不够。抬头遥看邻家草坪,草显得密,当然最绿。唐人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

16、草色遥看近却无” ,也是这个道理。我说的是心理作用的是隔锅香,非关视角。人害了这种病,常常认为风景在别处,而忽视了自家门前的老树寒塘,田间的青牛白鹭,屋后的古庙昏鸦。其病甚者,耗一生于旅途,忘却归路,可悲可叹。二是碰头香。风尘仆仆,跟随导游来到景点,连胜哇噻,赶快留影。接着听导游逗趣的解说,其中不免附会一些荒谬神话。又有民风民俗化装演出,糟粕令人作呕。至多住宿一夜,- 7 -就够了。像这样的被动旅游,要想不碰头香也太难。何况碰头香原本属人类的劣根性,不但在赏景上容易犯,而且在交友上、在做事上、在婚姻上,都容易犯,整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须知风景并非客观存在之物,比不得一桌佳肴,摆在那里

17、等你去享用。风景乃主客观汇融后的情境,你要静气凝神,欣然赏之,方有所得。我这 方面太差,很难欣然赏之,往往肃然读之。肃读虽大异于欣赏,亦有所得,例如了解此处历史沿革,古人谁曾来过,有些什么故事,等等。能够增长一点知识,也就不辜负旅屐载我了。三是回忆香。鄙人临场不能欣赏,未获所谓审美愉悦,固属憾事。稍可释憾者,尚有回忆香。回忆所以能香,或应感谢遗忘。当年临场对景,肢体的酸疼、精神的困倦、内衣的汗湿、口舌的干燥、腹中的饥火,以及现代结队旅游必然有的种种不愉快事件,全被岁月淘洗一净,回忆里只留下一些最难忘的片段,恋恋犹香。有这一缕回甜之香伴你终身,这才是旅游的最大收获。一九八零年夏游北戴河,住中海滩

18、区招待所。某日黎明,慢跑在海边的松阴道上,凉风梳头,清气澡身,左海右山,沿途无人。那时尚在中年,人虽瘦而腿脚有力,心情又好。跑完两公里,沿海滩走回。早潮刚退了,一路拾贝壳。抬头乍见红日出海,肃穆无声。此景之美,至今记忆犹新,一想起就回甜。事去不到三个十年,景物全非,海滩白沙变黑,海湾水有臭气,海岸上的树林和大片空闲地都砍了占了,丑陋的楼厦逼到海边来。游客拥挤,市廛喧嚣。海滩虽然污黑,倒有那么多照相摊点。海水虽然有难闻的臭气,仍有那么多人游泳。放心吧,三个十年以后,他们也一定会有回忆香,如我一样。16.文中“隔锅香” “碰头香”各指什么旅游心态?(6 分)答: 17.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19、 (6 分)答: 18.第三段两次举游北戴河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6 分)答: 七、作文(70 分)19.根据以下材料,按照要求作文(70 分)一项关于秦腔的保护与传承的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坚信秦腔不会消亡,虽然他们自己没有学,但认为总有人会热爱的。- 8 -“总有人会”已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体验或感悟?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9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A2B(3 分。A 项语序不当、不合逻辑;C 项两面对一面;D 项成分残缺, “讲述”后面缺宾语中心语)3A4D5C6C

20、(鬻:卖)7D (强加因果,无中生有)8(1)不久代理县令,对百姓有功劳,等到将去职时,百姓争着请求留任。(“代”可译为“被别人取代” 。每小句 1分,大意对、语句通顺即可。)(2)楼国 华的父亲安葬后,楼国华 不停地思念,就在墓旁建了 屋舍。(答对一句得 1分,答对两句 得 3分,三句全对得 4分)9作风严格,体恤百姓,能力出众,谨慎周到,不辞劳苦。(一点 1分,答出四点即可)参考译文:先生名讳国华,字彦英,姓楼。他是义乌智者里人。他的曾祖父楼慧、祖父楼绍、父亲楼浚,都立志不做官,而他的父亲因为家境殷实成为邑里有名望的人。直到楼君才不再从事农业,只喜欢读书学习,立志于入仕做官。学业有成,到翰

21、林院参加考试,被授予漳州路学正一职。不久,因母亲去世免官回家。泰定年间,县中有个品行恶劣的年轻无赖,大肆进行抢劫掠夺,老百姓都惧怕他的危害。楼君率领强壮有力的人,手拿棍棒逮捕他,抓获了十余个大恶人。楼君因此被任命为婺州路浦江县政内乡巡检。楼君到任后,巡察戒备都很严格,盗贼消失。巡检司的房屋坏了,老百姓想要他们改建,楼君不想麻烦百姓,捐献出自己的俸禄建成了房屋。小久代理县令,对百姓有功劳,等到将去职时,百姓争着请求他留任。(“代”可译为“被别人取代” 。大意对、语句通顺即可。 )到正丙申年间,县里连续灾荒,邻县的石甲相互招呼着聚集起来,并抢劫百姓。府里的长官了解楼君的能力,调换他的任地,捕获了二

22、十多人,这场祸患就平息了。上级改任他保义副尉、湖州路德清县主簿,任命颁发后,遭逢父亲丧事,没有赴任。守丧期满,浙东宣尉使的司分镇驻守绍兴,用照磨的职位起用楼君。楼君听从他的任命,做事更加追求谨慎自饬,不辞办理公文的奏累,深受上司赏识。(楼君)遭遇世道多变,弃官回家,,因为六世祖坟茔荒废没有整治,就拿一件事和弟弟商量。围绕着墓地建起了围墙,于是始造祠堂置办田产,聚集族人一起祭祀祖先。无论关系亲近疏远距离远近, (他)都用慈爱之心对待他们。有的人因贫穷对他有所求,楼君就给他- 10 -粮食借钱给他,毫无吝裔的神情。楼国华的 父亲安葬后,楼国华不停地思念,就在墓旁建了房舍。 他在乡间生活俭省节约,不

23、追求显扬荣耀。待人接物一直是诚实谨慎,从没虚假自欺之心。皇家的姻亲州里的官员,都视他为品行醇厚的君子。 然而他为人喜好施舍,不把家庭的贫寒放在心上。他的朋友与别人争田产,长时间没有解决,他就拿出自己的肥沃的田地抵偿给他,这场纠纷才平息。有人将田卖给楼君,契约定了以后,到秋天租赋的收入却超过了当初订下的数目。他说:“这个人是个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个不懂得物品价格高低的人。我怎么可以苟且谋利呢?”明确地增加了田地的价值(还给他) 。 到了甲午年秋天九月,他忽然对他的儿子说:“我年纪五十三了,不可以说不老了。你们也己成年了,我不再关心人世间的事了。听说歙州一带多有明山秀水,我将前去游玩。 ”说完,就出

24、门而去,沉浸在曲折环绕的山水间。后又返固金华,探访黄大仙赤松园遗迹,追随云月,无所留恋地回到家。第二年,在乙未年四月十四日,楼君因病去世。 10 (1)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的形态和飘落的姿态。 (4 分。手法、内容各 2分)(2)悲悯情怀。 (1 分)诗人虽然自己家境贫寒,仕途不顺,但希望邻居百姓富裕,来年丰收。 (2 分) (3)将醒来后现实中鸣叫的幽鸟错觉为出没寒苇中的白鸥;将想象中舟行白鸥出没寒苇的白茫茫江面的画面和梦中的白茫茫雪景相互勾连;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4 分。每点 2分,答对两点即可)11.略。12漫长:寒冷,没有生机;难熬。 (2 分。每点 1分)作用:

25、日子过得快与漫长对照,使行文富于变化;写漫长也是写煎熬,为后文写“采春”的欢乐做铺垫。 (4 分。每点 2分)13 (1)经历冬日煎熬后,对春天终于来临的喜悦。 (2)对诗人将春意凝为诗歌、传承后人的赞美。 (4 分。每点 2分,各点中情感、内容各 1分)14多用口语、俗语;长句短句结合,整句散句交错;多用叠词,富有节奏音韵美;使用比喻、对比等修辞,形象生动。 (4 分。每点 2分,答对两点即可)15春天里展放肢体,释放浊气(采春气) ;来到野外,让身心获得春天的气息(采春意) ;将春的气息融入心里,熔铸成诗(采诗情) 。 (6 分。每点 2分)16.“隔锅香”是指自家风景差,别处风景好;“碰

26、头香”是指开头感觉好,后来感觉差。(6 分,每点 3分)17.先提出本段话题“隔锅香” ,再用苏诗和西谚来阐释何为“隔锅香” ,接着分析“隔锅香”- 11 -产生的原因,最后指明“隔锅香”的弊端。 (6 分)18.第一次举例,以亲身经历证明旅游的最大收获就是回甜之香;第二次举例,与上文三十年前北戴河之游做对比,说明无论景物美丑,回忆香是一样存在的。 (6 分,每点 3分)19.审题与立意: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在流行音乐、影视剧高度发展的今天,遭遇到保护和传承的危机。 “总有人会”是一句看似简单,其实内涵丰富的“口头禅” ,它的出现有“下意识”“不自觉”的成分,背后却隐藏着丰富的信息,涉及情感、心理、态度和价值观等。“很多年轻人坚信秦腔不会消亡” ,是对传统文化魅力的自信,还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盲目乐观? “虽然他们自己没有学” ,是推卸责任的表现,还是缺乏学习的兴趣,还是由于主观或客观条件不足? “总有人会” ,是乐观和自信的表现,是希望与期待的体现,也可能是缺乏担当精神的掩饰和不作为的推脱,是退缩和依赖的显现,是缺乏主动性的写照。基于以上分析,考生可从下面的角度立意: 希望、期待、自信; 依赖、退缩、缺乏主动性;责任、担当; 盲目乐观; 理性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