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的契丹族、建立金的女真族、建立元的蒙古族及建立清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
2、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 。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
3、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
4、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2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 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
5、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摘编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礼制历史悠久,有着很强的凝聚功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B. 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C. 中华礼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进而在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D. 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注重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身,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
6、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B. 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 “进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 “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C. 本文第四段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及其对于今天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D. 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正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3. 下列对本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记郊特牲中“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强调“尊其义” ,在孔子反复强调“
7、不学礼,无以立”中有所体现。3B. 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自然会包含一些糟粕,但这并不影响其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的趋势。C. 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 , 礼记进一步提出的“时为大”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华礼制演进需要适时变革。D. 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因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评,秦汉之后礼与法才真正结合起来。【答案】1. B 2. D 3. D【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8、B 项, “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是“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前提,而不是原因。【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 项,本文没有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是为了说明中华礼制能与时俱进、吐故纳新。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
9、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 项, “秦汉之后礼与法才真正结合起来”错,原文最后一段说“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 ,曲解文意。(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小题。炫目秋景话乡愁4刘醒龙晓得大悟是小时候所读的书籍中,有太多关于河口与宣化店的描写。河口是红四方面军不得不撤离鄂豫皖的最后一战。那一战红四方面军倾尽全力,没有战败,也
10、没有打赢,只能在万般无奈中“再见”大别山。宣化店的情况也是如此,新四军五师全部主力集结于此,面对十几倍敌对兵力,新四军五师的十万官兵,以自我牺牲的姿态,坚守到最后一分钟,才突围去向四方,成就了近代史上,不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那时候这地方被称为礼山,直到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在全中国实现后,这一县域才以铁血铸就的大悟山作了名字。金岭,是大悟的一个小小村落,被人知晓的首先是那片土地上茫茫田野开着真如铺了黄金的向日葵花,以及那些不亚于任何一处久负盛名秋景的红叶。不知何时开始的,各种各样的自媒体上,标明大悟,说着金岭的炫目秋景。让南来北往的高铁,在一处叫孝感北的小站停了下来。与小站相比略显夸张的一群群人,
11、大多行装简约,兴高采烈。秋风一路所向,无一不是秋天的意志。那所有的银杏树上的所有黄叶子,或许是大悟山中,金岭之上,天太洁净,地太清淡,一切分明是在秋风中,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没过多久,真的踏上金岭土地,就明白这种娇羞也算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山中的小小村落,注定会被大山掩藏。金岭的不同之处是藏得太深了,就连红军医院和新四军医院都能安然无恙地设在这里,在腥风血雨中是一种得幸天赐的安宁。一旦普天之下都安宁了,这些只供躲藏的缝隙,就成了连美景也无法输出的屏障。银杏的娇羞还有一番难以出口的言说。金岭银杏再动人,面对如此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能够示人的表情
12、只剩下无地自容。什么叫乡愁?乡愁是藏在心中最美的美,落在命运中最苦的苦,总是欲说还休,欲言又止;分明说不完,道不尽,却又是除非醉到昏天黑地,一个字也不想透露。就像叫着金岭,想着金岭,于心里偏偏苦不堪言。枫檀秋色,是天下最奇幻的。与银杏那江河湖海一样的波澜壮阔不同,一枫一檀各自成趣,一样的阳光照耀,不一样的色彩斑斓;一样的秋风吹过,却没有一样的摇曳风姿。如此光怪陆离,就该有对策应运而生。哪一样颜色是命定,哪一种光彩是未来,需要精准认识,精准扶持。金岭成为精准扶持对象才几个月,情形就发生根本变化,农业示范板块、旅游乡村公路、古民居改造、河道整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在十
13、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如枫檀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是求知。几位从省直机关下来驻村的干部,硬是在金岭的山上山下,田头地边,在这几个月里,人人行走了五百多公里。这样的行走,需要一腔热血与不掺一点杂念的拳拳深情。5金岭还有一种动人的植物名叫乌桕,秋风来时,这些参天的高大乔木,一树树的像玫瑰,像牡丹,像金箔,眼皮一眨,这样的乌桕就会变成那样的乌桕。稍等些时日,霜更浓时,各色树叶一一落尽了,所有乌桕便会不约而同地变得雪白,那是它们的果实!银杏黄了,枫檀该黄的黄了,该红的红了。这时节,乌桕本该是这万般灿烂中的一部分。走在金岭正在修筑的大路和依旧保持原貎的小路上,偶尔有乌桕心不甘情不愿地透
14、出初红。更多的乌桕仍旧继续着春天与夏天的青枝绿叶。相同的天气,相同的季节,相同的雨露,相同的风霜,乌桕们为何要与银杏们与枫檀们另做一番模样呢?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年轻时,跟着新四军五师爬过千里大别山的每一条山沟与山头。老人年过九旬时,还带着满身的枪伤与弹痕,为这些山沟与山头的富饶奔走。乌桕不肯黄,不肯红,不肯玫瑰,不肯牡丹,不肯金箔,就在于乌桕比银杏和枫檀更懂得春天与夏天,懂得春天长一些,夏天长一些,多一些耕种时光,接下来的秋天才有实实在在的美妙。在金岭,见过几位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那些沧桑纵横的脸上,挂着一些由衷的微笑,既望着一群群初来金岭的陌生人,又望着熟悉的村子一天变一个样子。这道
15、风景在我心里比银杏、枫檀和乌桕更美!起云的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今年秋天长江北岸的第一场雨眼看着就来了。雨落久了盼晴,天晴久了盼雨。大悟金岭盼的是将世世代代的青山变为真正的金岭。(选自人民日报 2016 年散文精选,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从革命战争年代河口与宣化店的两场战斗写起,意在突出大悟是革命老区,为后文写金岭做了必要交代。B. 文章所写的“乡愁”不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而是指对尚处在贫苦之中的乡村的忧虑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情怀。C. 文章语言既简练朴实,又不乏文采,尤其是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表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
16、功底。D. 文章最后一段写几位挂着由衷的微笑、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表现了金岭的老一代甘于贫苦的淡定心境。5. 结合上下文,分析“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中“娇羞”一词的含义。6. 本文将写景与写人叙事融为一体,请结合作品举例分析这一特点,并指出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案】4. D 5. “娇羞 ”本义是“妩媚含羞”的意思,在文中是 “隐藏很深” “难以6出口”的意思;具体指: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金岭深藏在大山之中,虽地处偏僻,当地人迷恋此地; 是一番难以出口的穷困,这个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特级贫困者。 6. 举例分析:写银杏树,既写了黄叶之美,又借其“娇羞”引出了金岭在战
17、争年代对革命的贡献以及和平年代山民的贫穷。写奇幻的枫檀秋色,点出了如枫檀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的精准扶贫项目,歌颂了驻村干部的一腔热血和拳拳深情。写乌桕树,突出它“不肯黄,不肯红”等品质,歌颂了年过九旬时的革命前辈为这些山沟与山头的富饶奔走的事迹。作用:作者抓住景与人、事的内在关联,或以精当议论,或以象征、双关等修辞手法将它们勾连起来,既表现了大悟金岭的“炫目秋景” ,也讴歌了为金岭脱贫致富而努力的人和事,两者有水乳交融的效果。形象刻画大悟金岭的“炫目秋景”;突出赞美为金岭脱贫致富而努力的人和事;既表现景、人、事的外在特征,亦揭示其内在联系,情理并重,感人至深。【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
18、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D 项, “甘于贫穷的淡定心境”分析不当,游客的到来、村子的变化使老人们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他们由衷微笑,也正是对精准扶贫成果的肯定。作者认为“这道风景在我心里比银杏、枫檀和乌桕更美” ,也正是对精准扶贫成果的肯定。【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分析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中娇羞一词的含义”这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答题模式:词语本义+语境义(手法,修辞等)+在结构、情感、主旨等方面作用。 “娇羞”本义是“妩媚含羞”的意思,在文中是“隐藏很深”“难以出口”的意思;结合文章
19、三四五节分析抓住相关的句子,结合“没过多久,真的踏上金岭土地,就明白这种娇羞也算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 , “山中的小小村落,注定会被大山掩藏。金岭的不同之处是藏得太深了,就连红军医院和新四军医院都能安然无恙地设在这7里,在腥风血雨中是一种得幸天赐的安宁。一旦普天之下都安宁了,这些只供躲藏的缝隙,就成了连美景也无法输出的屏障” , “银杏的娇羞还有一番难以出口的言说面对如此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能够示人的表情只剩下无地自容”可以概括出来,具体指: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金岭深藏在大山之中,虽地处偏僻,当地人迷恋此地。是一番难以出口的穷困,这个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
20、特级贫困者。点睛:“重要词语(含短语) ”特点: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意图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 ;5、有比喻、借代、反语等特殊的词语;6、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7、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8、概括性极强的词语。注意:词语本身的字面义叫“基本意义” ,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的意义,即语境义。语境义分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之上下词语、上下句、上下段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外部语境指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话题的社会语境,以及由
21、作者读者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方言基础构成的个人语境。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修辞义: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反语义、双关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隐含义: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人们常说的“弦外之音” “言外之意” ,它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临时义: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附加义: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命题侧重考查一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指代义或临时义或隐含义。所以特别要结合整篇文章或
22、上下语句(段)来阐述词语的含义。理解重要词语解题思路:基本原则:依据具体语境,避免望文生义。具体如下:1、找出词语所在句子的位置,作出标志并采用逆推法。2、分析句子结构特点,找出指代对象。3、分析词语的语法特点,准确理解和表达。答题模式:词语本义+语境义(手法,修辞等)+在结构、情感、主旨等方面作用。8【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本文将写景与写人叙事融为一体,请结合作品举例分析这一特点,并指出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这是考查鉴赏评价作品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首先到文章中找出写景与写人叙事融为一体的相关语句,也就是写景与写人叙事交织在一起的句子,概括分析,比如文章三四五节刻画银杏树,既描写了
23、银杏树叶黄了的美景,又反复点出“娇羞”的多重含义,引出了金岭在战争年代对革命的贡献以及和平年代山民的贫穷。第七节写“枫檀秋色,是天下最奇幻的” ,进一步点出了如枫檀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的精准扶贫项目,歌颂了驻村干部的一腔热血和拳拳深情。第十节写乌桕树,突出它“不肯黄,不肯红”等品质,其实是想写“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年轻时,跟着新四军五师爬过千里大别山的每一条山沟与山头。老人年过九旬时,还带着满身的枪伤与弹痕,为这些山沟与山头的富饶奔走” ,表达作者的赞颂之情。第二问要求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其实就是要分析景、人、事的内在联系,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既刻画出大悟金岭的“炫目秋景” ,又想透过写景之中饱
24、含感情的辞藻来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本文主旨,突出赞美为金岭脱贫致富而努力的人和事;这样写,表现景、人、事的外在特征,亦揭示其内在联系,情理并重,感人至深。(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一钵了却谁的浮生闫荣霞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
25、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为题小梅花屋图)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9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
26、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 ”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
27、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
28、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 。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 个流年,在俗 39 年,在佛 24 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1942 年 10 月 13 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注】在中
29、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107.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提及鲁迅、郭沫若以及引用李叔同的送别和其他的诗,直接表现李叔同的过人才华和其精神境界。B. 文章在陈述弘一的生平时引用叶圣陶、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话,是为了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人们对他平和从容的心态的欣赏。C. 文章大量引用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丰
30、富了文章内涵,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D. 文章中有一句话“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就要能熬得过刮骨剔肉的痛苦”,作者认为的“快乐”是指了却尘世中的利欲,去掉先前的光环,不再关注生死和贫富,享受人生的平淡与本真带来的自由。8.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一钵了却谁的浮生”这个题目新颖别致,一方面与李叔同的身份、性格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用。B. 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其人生轨迹转变的深深的忧伤。C. “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一句,以
31、高傲的张爱玲的谦卑,体现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风范。D. 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E. 全文不仅在写李叔同的才华天才般的才华,更在写他坚定舍弃,对真正自由的追求。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李叔同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9. 从文章内容看,弘一进入佛门前后的人生轨迹有哪些不同?世人对他是如何评价的?10.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案】7. A 8
32、. AE 9. 入佛门前:才华横溢并且外露;交际甚广,生活清闲雅致。入佛门后:与世隔绝,无己无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自由。世人评价:有人羡慕其对自由的追求,有人不解他如何做得如此决绝,有人认为他成了万众景仰的奇珍、明月。 10. 我认为,李叔同之所以做出如此抉择,是因为人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崇高独立的人格,他博学精艺,初始华丽,已经达到人生的很高精神境界;后来的出家,正如丰子恺所言,是出于对人生追求的自然渐进,是一种人格的完满和升华。他之所以刳骨剔肉,抛妻别子,是11因为他知道需求越少,得到的自由就会越多。只有舍弃尘世的一切牵挂,才能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他大彻大悟,不求虚名,清苦自守,
33、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为了传经受禅,普度众生。李叔同以一钵了却浮生,粗钵里盛满自由,通过宗教生活找到了他人生境界的圆满,灵魂的归宿。【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文中是“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 ,这是间接表现李叔同的过人才华和其精神境界,而不是“直接表现” 。【8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这是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理解文意的能力。B 项“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伤”
34、错误,应为赞美怀念;C项“高傲的张爱玲”表达不确切,因为原文“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 ”;D 项“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错误,无中生有。【9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文本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第一问:文本第一、二自然段写的是弘一进入佛门前的事,从可看出他才华横溢并且外露;交际甚广,生活清闲雅致。文本第三、四段写了弘一入佛门后的事,从中可看出他与世隔绝,无己无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自由。第二问:相关筛选内容有:“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
35、人一向是敬仰的” 、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等,可以概括为:世人评价:有人羡慕其对自由的追求,有人不解他如何做得如此决绝,有人认为他成了万众景仰的奇珍、明月。【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是探究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题,回答本题时可自由发挥自己的看法,但最好根据文本观点作答,无论选择何种观点,都要观点鲜明,有论有据,言之成理。比如认为李叔同做出这样的抉择,是因为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独立的人格。这可从一下分析:他本已达到人生的很高精神境界,后来的出家是出于对人生追求的自然渐进,是一种人格12的完
36、满和升华;是因为他知道只有舍弃尘世的一切牵挂,才能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是因为他不求虚名,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为了普度众生。等等。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 。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晋天福中,召入为翰林学士,加比部郎中、知制诰。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 ”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当时称之。周祖自邺起兵向阙,京城扰乱,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且令草太后诰及议迎湘阴公仪注,质苍黄论撰,称旨。乃白太后,以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显
37、德四年夏,从征寿州还,加爵邑。质建议以律条繁冗,轻重无据,吏得因缘为奸。世宗特命详定,是为刑统。六年夏,世宗北征,质病留京师,赐钱百万,俾市医药。师还,以枢密使魏仁浦为相,命质与王溥并参知枢密院事。世宗不豫,入受顾命。宋初,加兼侍中。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具言曰:“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 ”帝从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乾德初,帝将有事圜丘,以质为大礼使。质与卤簿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讨论旧典,定南郊行礼图上之。帝尤嘉奖。由是礼文始备,质自为序。礼毕,进封鲁国公,质奉表固辞。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
38、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后从世宗征淮南,诏令多出其手,吴中文士莫不惊伏。质每下制敕,未尝破律。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质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前后所得禄赐多给孤遗。身没,家无余赀。太宗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 ”从子校书郎杲求奏迁秩,质作诗晓之,时人传诵以为劝戒。乾德二年九月,卒,年五十四。将终,戒其子旻勿请谥,勿刻墓碑。太祖闻之,为悲惋罢朝。 (节选自宋史范质传 ,有删改)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
39、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13B.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C.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D.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尚书 ,最早书名为书 ,它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B. 进士,是指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凡殿试应试者谓之举人,中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者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
40、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C. 知制诰,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其余仅备顾问。宋翰林学士虽都起草诏令但也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D. 迁秩,官员晋升品阶。秩,本来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官员品阶。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范质才华横溢。他单独为少帝起草的诏令,辞理都很优美丰赡,当时就受到称赞。他匆促之间为周祖草拟的诰文仪注,也符合周祖的心意。B. 范质受皇帝关爱重用。世宗北征时他因病留在京城,世宗特意赐给他百万钱,让副将在市场上给他求医问药。世宗生病时,又让他入宫接受顾命。C. 范质改革典章,完备礼制。他提议皇帝废弃了宰相
41、与天子论议重大政事时的坐论之礼,之后又为朝廷完备了礼乐仪制。D. 范质不重名利,廉洁自守。皇帝要进封他为鲁国公,范质上表坚决推辞。他也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所得俸禄常赏赐送给无父母的子女,死后家中没有余财。14.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2)太宗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 ”【答案】11. C 12. B 13. B 14. (1)朝廷派遣使者视察民田,巡视诉讼案件,范质都要接见他们,向他们陈述天子忧国勤政的意图,这样之后再派遣他们。14(2)太祖曾经称赞他说:“宰相中能够遵循规矩,慎重对待名
42、声才能,坚守清廉气节的,没有人能超过范质。 ”【解析】【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思,二是四个选项的不同点断之处。比对各选项,先断开易断的句子, “质曰”后应断开因此排除 BD, “谓我异日位宰辅”的意思是“说我以后要担任宰相”是一句话不能断开,因此选择 C。【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项“凡殿试应试者谓之举人, ”表述错误,殿试应试者称贡士。【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
43、进行比较,B 项“让副将在市场上给他求医问药。 ”错, “俾”是“让”的意思。【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第一句关键词:按,巡视;狱讼,诉讼案件;延见,接见;忧勤,忧国勤政。 ,第二句关键词:称,称赞;循,遵循;名器,名声才能;右,在之上。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
44、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 范质字文素,大名府宗城县人。范质九岁就能写文章,十三岁开始研究尚书 。后唐长兴四年考中进士。晋天福中,征召入京做了翰林学士,加比部郎中、知制诰。契丹侵犯边境,少帝命令汉祖等十五人率兵出征。当夜,范质入宫当值,少帝命令召集诸位学士分别起草诏令。范质说:“宫城已经关闭,恐怕泄露机密之事。 ”范质独自详细为少帝起草的诏令,辞理都很优美丰赡,当时就受到称赞。周太祖从邺城起兵向都城进发,京城陷入混乱。范质躲在民间,周太祖寻访到他,欢喜异常,当时正下着大雪,就脱下自己的袍子给15他穿上。并且命令他起草太后的诰令及商议迎立湘阴公的仪礼程序,范质匆促撰写,符合太祖的心意。
45、于是郭威告诉太后,任命范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显德四年(957 年)夏天,范质跟随柴荣征伐寿州回来,增加封爵食邑。范质提出因为法律条例繁冗,轻重没有依据,官吏得以因缘为奸。柴荣特命他详细审定法律,这就是刑统 。显德六年(959 年)夏天,柴荣北征,范质因病留在京师,柴荣赐给他钱百万用来就医买药。到柴荣平定关南,到达瀛州时,范质在路的左边迎见。军队回到京师,柴荣任用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任命范质与王溥一同为参知枢密院事。世宗病危,范质入宫接受遗命。宋初,加官兼任侍中。原先,宰相朝见天子商议重大政事,皇帝必定命令宰相坐下来面议,皇帝从从容容赐茶后告退,唐朝及五代还遵照这个制度。到了范质等人畏惮皇帝
46、英明睿智,每次议事都具写公文进呈,向皇帝陈述说:“这样才算臣子们禀承圣意之方,免除妄庸的过失。 ”皇帝采纳了这个意见。从此奏御越来越多,开始废除坐论的旧礼。乾德初年,皇帝将要在圜丘祭天,任命范质做大礼使。范质与卤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讨论旧时的典制,制定出南郊行礼图进献给太祖。太祖对范质给予特别的称赞和奖励。到这时礼乐仪制完备了,范质亲自作序。礼毕,进封鲁国公,质上表坚决推辞。当初,范质已经在朝为官,还是手不释卷,有人觉得他这样做太辛苦,范质说:“有个善于看相的人,说我以后要担任宰相。如果真的像他说的那样,我不学习,用什么本事来承担这一职务呢?”后来随从(周)世宗征伐淮南,诏令大多出自他的手笔,
47、吴中的文士没有不震惊佩服的。范质每次下制敕,从未不合律令。朝廷派遣使者视察民田,巡视诉讼案件,范质都要接见他们,向他们陈述天子忧国勤政的意图,这样之后再派遣他们。范质以清廉耿介严格要求自己,从没接受过各地的赠送,前前后后所得的俸禄和赏赐,大多用来周济那些没有父母的子女。范质去世以后,家里没有留下多余的财产。 (宋)太祖曾经称赞他说:“宰相中能够遵循规矩,慎重对待名声才能,坚守清廉气节的,没有人能超过范质。 ”范质的侄子范杲上奏请求迁升秩阶,范质作诗晓谕他,当时人遍为传诵作为劝诫。乾德二年九月范质去世,享年五十四岁。临终时,告诫他的儿子范旻不要(向朝廷)请求谥号,不要刻立墓碑。太祖听到他的死讯,
48、为之悲伤惋惜,不上早朝(以示哀悼)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 牧16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 路云遮寺,清弋江 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心悬旆 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 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的的:鲜明的样子。 旆:旗子。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B.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C. 颔联通过“云遮寺”
49、“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D. 颈联“君意如鸿” “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E. 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16. 本诗前两联写景,主要用了哪些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5. CE 16. (1 )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虚实结合,不仅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更有利于渲染离别时的氛围。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远近结合,描绘形象,富有韵味。动静结合。阳光普照大地,积雪大半消融,路面布满泥泞,野草长出新芽,骏马兴奋嘶鸣,青山古寺,云雾缭绕,江水碧绿,杨柳拂桥。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绘形绘声绘色。写阳光明媚、芳草鲜美,写路面布满泥泞,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