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省赣州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989895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赣州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赣州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赣州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省赣州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省赣州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赣四中 2016-2017 上学期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

2、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 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

3、然不觉。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

4、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2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

5、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 年 1 月 21 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B. .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

6、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行为。C.不少微信群成员,由于认知相同、经历、层次也比较接近,传播的微信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相互启迪和帮助自己提升。D 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但是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况且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不多的读书时间变得更少。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B. 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C.

7、和阅读报刊相比,微信很少能看到不同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很少能被同一个读者看到。在这一点上,微信不如报纸,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在报纸上呈现。D.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A. 转发微信变成了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实际上绑架了人们的道德,让人不得不转发。B.阅读微信一旦成瘾,恐怕就是病态了,这种病态不仅会使人正常的阅读时间减少,而且还会表现出其特有的病症,在精神上和身

8、体上都会有所表现。C. 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 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 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

9、,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幸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

10、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崩,潞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末帝 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选自新五代

11、史,有删节)注: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末帝:明宗李嗣源养子,后唐末代皇帝,又称废帝。44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B.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C.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D.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5 下列对文中相

12、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用事”指统治者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B.“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C. “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比如文中的“拜而出之”中的“拜”。D.“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士卒死曰“不禄”。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延光具有谋略。朱守殷谋反,范延光建议趁敌人不备猛攻,带先头部队五百人飞驰至城下,以神速震慑对方,取得效果。B. 范延光颇有远见。当时秦王握有兵权,非常骄纵,延光害怕祸患波及自己,力请辞官,后来果然唐

13、室大乱,延光免受祸患。 C.范延光遇事冷静。明宗患病,京师议论纷纷,有人劝延光严厉制裁,延光以静制动,不久,明宗病情好转,京师也安定下来。D. 范延光勇气可嘉。明宗攻打郓州为了将敌将康延孝的降书送给庄宗,范延光主动请缨,前去送信,返回途中被捕入狱。7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2)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三、诗歌阅读(11)秋夜纪怀 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明河:银河。太清:指天空。散关:即大散关。炬火驿前迎

14、: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58.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5 分)9.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 分)10 默写:( 1) 游山西村 中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性的句子 是:, 。(2) 诗经卫风氓中表现女子在恋爱中痴情落泪的句子是: , 。(3) 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 。四、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炫耀左克才寒气切割着时月裸露的肌肤,他在一幢楼的铁栅门来回徘徊。时月傍晚离开楼房时手里有了厚厚一沓钱,拎着二万六千元,悬空的心落了下来的,老板总算兑现了血汗钱。时月挤在弯弯曲曲的队伍中,火车只有腊月二十九的票。三十

15、的风很硬,但被鞭炮烟花软化一些,时月进村已是家家忙着贴春联窗花、放爆竹的时候了。站在村口的儿子焦急张望着,见到他熟悉的身影飞也似的迎上来。时月有了幸福的感动,儿子长大了。洗漱后时月燃起香烟,菜已上桌,浓浓的亲情在酒香中弥漫。时月在淡淡的醉意中睡去,零点的钟声催响此起彼伏或高或低的鞭炮声,时月催促儿子燃放鞭炮。不多时,门外的鞭炮声突然哑了,时月坐起来竖耳侧听,脸上露出忧郁的神情。早晨,灿烂的阳光驱散了时月阴郁的心情。时月在外是一个小工头,二层楼房在村庄是最好的。九点了,时月揣上两包高级香烟出了门,阳光极力驱散浓浓的烟气,丝丝缕缕的火药味呛进鼻孔,时月悠闲地踱步,抱拳挂笑新年好。时月走到四平门前时

16、,猛然发现原先破旧的楼房不见了,眼前是一幢新的三层洋楼,灰色墙砖、红色花岗岩石阶、白玉扶栏、黄色门楼、园林风格的园墙,显得金碧辉煌。四平笑吟吟迎出楼敬烟让坐,时月面露尴尬的表情,极不情愿地接过香烟匆匆离去。时月闷闷不乐地躺在床上,妻子见时月阴沉的脸色,以为沿途劳累,中饭也没敢叫醒他,晚餐时,他草草喝几杯酒后又睡去了。时月脸色越来越阴郁,妻子心中生出丝丝不安,不时催促时月到医院看看。儿子说,也可能是累的,工地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吃的也是黄米饭堆着寡味的菜皮,十多人一间的大通铺弥散着汗臭味,还有那此起彼伏的鼾声。妻子怔怔的,没有理出头绪。6新年是喜庆的,正月是亲朋好友的,可时月没有喜庆的心情更没有

17、串门走动的意思,整天昏昏沉沉的,时而躺着望着天花板发愣,时而靠床低头沉思。初六过后,打工者纷纷外出,时月却没有外出的迹象,妻子察看着时月的表情,沉闷的正月在不紧不慢中走着。初八天刚放亮,时月早早起床洗漱一番,菜色的脸添了一丝红彩,凌乱的头发一丝不苟地趴在头上,皮夹克在洁白的衬衣下显得锃亮炫目。妻子精神抖擞,猛火烧水做饭,儿子不再迟迟缩在被窝里。天气格外爽朗,时月的灿烂给家人送来了明媚的阳光。时月春风得意地走出家门,皮鞋敲击着硬硬的土地。回家时天已透黑,妻儿看到时月喜气洋洋的样子,心情别提有多高兴。妻子趁着时月高兴壮着胆子说:“什么时候出门。”时月说:“一时走不了啦。”“怎么走不了呢?村庄外出打

18、工的走得差不多了,要是累就在家多歇几天。”时月说:“不是多歇几天,而是三个月。”妻子睁大迷茫的双眼呆望着时月,半天说不出话来。时月笑着说:“看你那痴样,这是我这些日反复考虑而又非做不可的事件,不然我会心神不安的。”妻子说:“怎么净说些没头没脑的话。”时月说:“初一我家鞭炮哑了,走到四平家门前看到了那么漂亮的洋楼,把我家楼房逼到了角落,不把楼房做高做大,我是没有好心情,更不会有好运气的。”妻子说:“四平家借了不少债,再说我家楼房盖了才四年,而楼房样式年年变。”时月说:“借债也得盖,农村人靠楼房撑门面,在外拼死拼活地挣钱不就是争个面子,吃好喝好别人是看不见的,好楼房儿子找媳妇都容易。”妻子说:“儿

19、子正月十二就开学,先给点钱报名。”时月说:“念什么念,书读得再多还不是挣钱,念书不如早挣钱,楼房做好后就带儿子外出打工,好把房债还上。”三个多月后,一幢洋楼在阳光的照射下耀眼生辉,时月带着炫耀的满足仰视着。青苗挂着晨露,一个男人背着沉重的包袱,瘦长的少年拖着沉重的脚步亦步亦趋,中巴扬起漫天的尘土罩着女人,她雕塑似地久立在路旁望着尘土弥漫消散。(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 时月感到自家楼房被逼到了角落,因为四平家高大漂亮的楼房把自家的楼房给遮挡住了,使自家的楼房处在了角落,采光通风变差。B.时月因自家楼房最好而自得,因四平家楼房更新而失落,为是否盖房而焦虑

20、,为偿还改新楼的债务携子外出打工,“楼房”是小说的暗线。C.“三十的风很硬,但被鞭炮烟花软化一些”,用景物衬托心情,暗示新年的浓烈气氛以及即将到家的喜悦冲淡了时月在外打工、讨薪的艰辛。D.“四平笑吟吟迎出楼敬烟让座,时月面露尴尬的表情”,抓住人物表情进行描写,对比中突出了一方的满足得意和另一方的失落与愧疚。E.本文以”炫耀”为题,写时月和四平为了炫耀宁可借债也要盖新楼,一详一略,暗示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表达了作者讽刺和批判的态度。7(2)小说的主人公时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3)本文中“阳光”出现了多次(见画线处),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

21、段可以去掉,你认为可以吗?请简述理由。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B.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大气,还可附庸风雅。 ”1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22、是( )(3 分)A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B哈利波特中文版一经出版,便深受广大中学生读者所欢迎,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该书便重印了九次。C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选择住宅时讲究环境,装修时讲究环保,吃饭时讲究营养,这体现了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D。对于传说中这类拥有异常可怕力量的动物,尚武的古代欧洲人的真实心态恐怕还是敬畏多于憎恶的。1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浓黑的夜幕逐渐淡薄起来,天边透出了一线白光,_,_,_自由地飞到海的远方去了。这白光慢慢扩大起来那白光慢慢扩大起

23、来眼前展开了漫无边际的海水漫无边际的海水在眼前展开无声地掠过绿沉沉的波纹的海鸥展开雪白的翅膀海鸥展开雪白的翅膀,无声地掠过绿沉沉的波纹8A. B. C. D.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8 个字。 (5 分)命运总是与人一同存在的。,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因为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在你绝望的时候,;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另一半的命运。你的恐惧越放大,你手中掌握的那一半越小,你失去的也就越多;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越大,你获得的也就越

24、丰硕。因此,人的一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16.根据语境,接写三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6 分)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需要激情。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 , ; , ; , 。五、写作(60 分)17.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 、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要求:中心突出,记叙详略得当。要有细节描写。9【答案】1D2B3A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 项,“但是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表述绝对,原文只是说“姑

25、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项,“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表述错误,漏掉了限制性信息,原文是“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 项,“变成了许多人的癖好”变未然为已然,原文说的是“也可以变成”。另外“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实际上绑架了人们的道德,让人不得不转发”表述与原文不同,原文是“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4D5C6D7(1)朱守殷反叛的迹象刚刚显现,如果

26、延缓对他的进攻就会使他做好安排(实施计谋),那么就会城防坚固难以接近。(2)明宗拍着大腿说:“使(让)战马肥而使士兵瘦弱,这是我惭愧的地方!”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好断句题,要认真理解所断语段句子的含义,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利用好排除法。要找到各项的不同之处,联系文意进行排除。“间行求兵”是固定短语,意思是“偷偷外出去搬请救兵”,中间不可以断开,故排除 A、B 两项;“下狱”是固定搭配,意思是“把关进牢狱”,故此后要断开,排除 D 项。5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 项,“拜而出之”中的“拜”是“叩拜”意思。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 项,“主动请缨”理解错误

27、,根据原文“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可知,范延光是被明宗派去请救兵时被捕的。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结合文本语境,以直译为主,力求字字落实。句中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本题涉及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考点。(1)见:通“现”,显现,出现。若:如果。缓:延缓。为计:形成计策,做好安排。(2)髀:大腿。肥:使动用法,使肥胖。瘠:使动用法,使瘦弱。此也:判断句。【备注】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唐明宗做节度使时,将他安排为自己的部下,并不觉得他有奇异之处。明宗攻占郓州,梁的军队正扼守着杨刘,梁军的先锋将康延孝偷偷将降书送给明宗,明宗寻求可以将延孝降书送给庄宗的人,延光就自告奋勇请

28、求前去,于是将延孝的信封成蜡丸揣在怀里,向西去拜见庄宗,把信交给庄宗,并且说:“现在延孝虽然有投降的意思,但梁军把守杨刘的士兵很多,尚不能谋取,不如在马家口构筑堡垒来与汶阳连通。”庄宗认为他说得对。营垒筑成后,梁派王彦章猛攻新筑的营垒。明宗派延光偷偷外出去搬请救兵,夜晚来到黄河边,被梁兵抓获,送到京师,被打了几百板子,被用刀威胁,延光始终不说出实情。庄宗进入汴州时,狱吏卸去他身上的枷锁,向他叩拜送他出狱。庄宗见到延光,很高兴,授予他检校工部尚书的官职。明宗在位时,他任宣徽南院使。明宗到汴州巡视,走到荥阳,朱守殷反叛,延光说:“守殷反叛的迹象刚刚显现,如果延缓对他的进攻就会使他做好安排(实施计谋

29、),那么就会城防坚固难以接近。因此,趁着敌人没有防备,不如急速攻城,我请陛下拨骑兵五百名,疾10驰到城下,用神速之兵使他害怕。”于是他率骑兵五百人,从傍晚驱马飞奔到半夜,跑了二百里路,与守殷的军队在城下作战。天快亮时,明宗也疾驰而来,汴城内军队看到皇帝乘坐的车子,就打开城门,于是延光的军队首先进城,仍与敌人展开巷战,杀死打伤的人很多,守殷被杀,汴州平定。第二年,延光升任枢密使。明宗问延光战马有多少匹,他回答说:“骑兵三万五千人。”明宗说:“我在军队中四十年,在太原时,马匹的数量不超过七千。现在有战马三万五千匹,却不能统一天下,我老了,马匹再多又怎么样呢?”延光乘机说:“我曾经计算过,一匹马的耗

30、费,可以养活步兵五人。三万五千匹马的消耗,相当于十五万步兵的消耗。”明宗拍着大腿感叹说:“使战马肥而让士兵瘦,这是我感到惭愧的!”这时,王淑妃执掌朝政,遂凝兄弟和淑妃有旧交,正倚仗着淑妃受到恩宠,凡有奏请没有不听从的,而大臣们由于淑妃的缘故,多数不敢与其抗争,只有延光沉着镇静地阻止他们。明宗有病,不能上朝处理政事,京城的百姓,议论纷纷,有关部门无法禁止。有人劝延光用严厉的刑法制裁他们,延光说:“制止动荡要依靠冷静,应当稍微等待一下。”不久,明宗的病好了一点,京师也就安定下来。这时,秦王掌握兵权,非常傲慢,延光担心祸及自身,就请免除职务离去。明宗再三挽留他,延光流下眼泪,明宗没有办法,就把他罢免

31、了。不久,秦王起兵反叛被杀,明宗死去,潞王反叛,后唐皇室一片混乱,弘昭、赟都被牵扯到灾祸中而死掉。末帝再次下诏命延光为枢密使,授以宣武军节度使之职。(1) (5 分) 【要点】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景象,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 (6 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 【答案】(1)CE(2)虚荣心强,争强好胜。时月的“二层楼房在村里一直是最好的”,他很满足,一旦发现别人的楼房超过了自己,立刻闷闷

32、不乐,直到又盖起了更好的楼才满足。吃苦耐劳,勤劳能干。时月长年在外奔波劳累,吃的、住的、工作环境都很差,劳动强度大,还时常被欠薪,但他对这一切都默默忍受。目光短浅,没有远见。他认为读书无用,念书不如早挣钱,所以不顾儿子的前途,让儿子辍学随自己外出打工。(3)“早晨,灿烂的阳光驱散了时月阴郁的心情”的描写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暗示时月因为早晨要出门拜年,又可以在他人前炫耀了,因此心情大好。“阳光极力驱散浓浓的烟气”的描写暗示了情节发展。用“极力驱散”暗示驱散不易,为下文时月的心情由得意转向失落埋下伏笔。“天气格外爽朗,时月的灿烂给家人送来了明媚的阳光”,写出人物心情的变化,交代情节的转折。“一幢

33、洋楼在阳光的照射下耀眼生辉”,烘托楼房的高大漂亮与人物的骄傲满足。(4)答案示例一:我认为不能去掉。从结构上看,首尾照应。本文以时月在外讨薪开始,以时月带儿子外出打工结束,前呼后应,结构完整。从情节上看,明确交代了儿子的命运,使情节更加完整清晰。11从主旨上看,这一结尾说明时月的炫耀要付出两代人沉重的代价,加重了批判的意味,深化了主旨。“亦步亦趋” 暗示时月的儿子有可能把这种生活理念和方式继续下去,增加了悲剧意味,耐人深思。答案示例二:我认为可以去掉。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不但点题,而且照应开头。本文以楼房前的徘徊开始,以楼房前的满足结束,前呼后应,结构已经完整,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从情节上看,儿

34、子将会被迫辍学,同时月一起外出打工的结局在第八段结尾已经暗示,不用再次点明。从主旨上看,最后一段的描写已经暗含着作者对时月的批判与讽刺,明确了主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项,“楼房”不是行文的暗线,应该是“明线”。D 项,“愧疚”一词理解错误,面对四平家的变化,明月感到的应该是“不甘心”。E 项,“逼到了角落”不是实写,而是虚写。明月回来后并没有立刻发现四平家楼房的变化,而是特意去他家时才发现的,可见两家住的并不近,所以“逼到了角落”是明月的一种心理感受,是他心理上的压抑。(A 项 3 分,C 项 2 分, D 项 1 分)(2)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

35、力。做好此题,要找出小说中对明月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子来分析人物形象。第 5 段中对明月工作环境和生活状况的描写,可以看出他工作的艰辛,为了生计而默默承受着一切磨难。第 4 段中明月看到四平家的新楼房后闷闷不乐的表情,第 68 段中明月固执的要盖新楼房,这些都体现了他的爱慕虚荣。第 7段末明月对儿子念书的态度和第 9 段儿子最终也走上了打工道路,可以看出他对读书无用论的固执坚守,是没有远见,思想保守的体现。(3)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文中对“阳光”进行描写的句子共四处,要逐个进行分析。“阳光”代表的是美好、积极向上,给人们带来希望的象征。答题时,要想到景物描写的常见作用。在

36、句中可从体现人物的心情、推断情节的发展、暗示人物的命运、为下文做铺垫等角度来回答。(4)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的最后一段一般交代故事的结局,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照应文章的开头,也就是从小说的结构、主旨和情节三个方面来分析。那么要做好此题,考生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这三个方面来看看如果保留或是去掉最后一段,对小说的结构、主旨和情节有何影响,结合文本内容自圆其说即可。12. B【解析】A、始作俑者:贬义词。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B、浩如烟海: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C、声情并茂:指

37、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使用对象错误。D、附庸风雅:贬义词,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13. A (B 项搭配不当, “生活水平”不能与“改善” ,应为“提高” ;C 项句式杂糅,将“所”改为“的” ;A 项搭配不当, “出现”后无宾语中心语,故在句末加“的情况” )14. B【解析】从前语境“天边透出了一线白光”看,应当用远指代词“那” ,排除 A、C。后语境“自由地飞到海的远方去了” ,其陈述对象是“海鸥” ,应为,排除 D,选 B。15不要惧怕命运的神秘别忘了自己拥有一半的命运用你手中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掌握的(或:用你自己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 (句各 1 分,句 3 分)1216如果一朵花代表一份快乐,我送你一个花园;如果一片树叶代表一个思念,我送你一座森林;如果是一缕阳光代表一份激情,我送你一个太阳。 (考点:“快乐” “思念” “激情”要按顺序写,不按者不超过 3 分;不是比喻不超过 3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