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四年级音乐下册 第9课《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素材 湘艺版
- 《歌唱二小放牛郎》导读.png--点击预览
- 《歌唱二小放牛郎》拓展讨论.png--点击预览
- 《歌唱二小放牛郎》赏析.png--点击预览
- 《英雄王二小》片段.rmvb
- 乐段.doc--点击预览
- 怎样演奏笛子的倚音.doc--点击预览
- 歌唱二小放牛郎.rmvb
-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9课《歌唱二小放牛郎-1-伴奏》mp3音频.mp3
-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9课《歌唱二小放牛郎-1-范唱》mp3音频.mp3
-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9课《歌唱二小放牛郎-2-伴奏》mp3音频.mp3
-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9课《歌唱二小放牛郎-2-范唱》mp3音频.mp3
-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9课《歌唱二小放牛郎-3-伴奏》mp3音频.mp3
-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9课《歌唱二小放牛郎-3-范唱》mp3音频.mp3
-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9课《歌唱二小放牛郎-4-伴奏》mp3音频.mp3
-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9课《歌唱二小放牛郎-4-范唱》mp3音频.mp3
-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9课《歌唱二小放牛郎-5-伴奏》mp3音频.mp3
-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9课《歌唱二小放牛郎-5-范唱》mp3音频.mp3
- 王二小简介.ppt--点击预览
- 纪念王二小—再现王二小.jpg--点击预览
- 纪念王二小—舞台剧中的王二小.jpg--点击预览
- 表演唱介绍.doc--点击预览
- 连音.jpg--点击预览
- 黄贻钧简介.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乐段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结构。乐段的长度取决于作品的速度、节拍和体裁。乐段特征:1.乐段是音乐作品中表现完整乐思或相对完整乐思的最小结构,是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式。2.乐段的组成部分是乐句, 乐句间互相用终止式分开来, 又通过终止式的功能关系联合成有机的曲式结构。3.乐段常由几个乐句组成,这些乐句之间具有问答呼应的关系。由两个或四个乐句组成乐段, 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但也有由三个、五个或更多乐句组成的乐段, 或由一个独立乐句组成的乐段。4.主调音乐风格的乐段, 在陈述、发展和结束乐思时, 和声的表现手法起很大作用。因此, 和声和旋律的完满终止是乐段结束时的典型标志。乐段可结束于开始时的调性, 亦可结束于关系调或其他调性的完全终止上,后者称为转调乐段。5.乐段的结构规模一般不太长大,但形式完整、统一, 能体现鲜明的音乐形象。由于乐段常是主题的原始陈述大多数乐段的陈述是呈示型的。怎样演奏笛子的倚音倚音是竹笛上常用的装饰音之一。一般分单倚音和复倚音两种。在乐曲中根据内容需要,适当运用倚音,可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加在一个音的左上角的一个小音符叫单倚音。在小音符的下面加两条横线,用一条弧线把它和本音连接起来。加在一个音的左上角的小音符在两个以上的叫复倚音,也用弧线把它们和本音连接起来。吹奏倚音时要注意:1、倚音所占的时间,是从本音中抽出来的,不能增加原有拍子的时间。2、吹奏单倚音时,小音符用吐奏,本音不用吐奏。如果单倚音在强拍上人、音符就要吹得强一些。3、吹奏复倚音时,第一个小音符用吐奏,其他音(包括本音)都不用吐奏,但要吹得连贯些,因为几个小音符只占本音对值的一小部分,所以吹得越快越好。如果复倚音在强拍上,则要把本音吹得强一些。王二小,又名王朴( 1929年 1月 22日 ——1942 年 10月 25日),广为人知的少年抗日英雄。 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 “ 扫荡 ” 。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 10月 25日那一天,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们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们,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 …… 鬼子发现上当后,先是残忍地斩去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弱小的身躯摔在一块大石头上! 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扑向流着鲜血的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大家把他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可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同学们从王二小身上学到了什么?王二小纪念碑表演唱介绍表演唱是曲艺范围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既有舞台表演(动作)的技巧,又有唱腔设计的运作,它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一般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具有一人多角、多人多角的演唱特点。它与民间音乐及各地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地方特色鲜明,最富群众性。表演唱演出人数较少,道具简单,形式多样,多以演当地、唱当地为主。黄贻钧简介2005 年是一代指挥家、中国交响乐的奠基人之一黄贻钧先生的九十诞辰。这位正直、善良的老人离开人世也已有十个年头了。黄贻钧先生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是最早进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的四个中国演奏员之一,也是最早从事中国电影、话剧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其主要作品有电影《武训传》 《鸡毛信》等。1950 年 10 月,黄贻钧作为中国第一个指挥家,率领上海市人民政府交响乐团(原工部局交响乐团)在兰心剧院登台演出,大获成功。从此,也开始了黄老长达几十年的指挥生涯。1935 年初,20 岁的黄贻钧经人介绍,考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下属的国乐队,任演奏员,此前,他在苏州做小学音乐教员。有一次,百代公司在制作一张民乐唱片时,缺少一段 5 分钟左右的乐曲。于是,音乐部主任任光就约请黄贻钧担纲这“补白”的任务。这时的黄贻钧能来到大上海从事音乐工作,而且马上又要跨入国立音专的大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创作的欲望非常强烈。虽然,黄贻钧没学过作曲技法,但凭借发自内心的激情,使这部作品一气呵成。因写作时黄贻钧没有拟定标题,所以国乐队的陈中就根据乐曲欢快热烈的气氛,就给它起了个《花好月圆》的名字。当年灌唱片时,乐手只有黄贻钧、陈中、林志音和秦鹏章四人。配器也很简单,头尾两遍齐奏,中间两遍有不同的乐器,采取问答式的轮奏,还用了锣和鼓。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指挥家彭修文就把江南丝竹式的《花好月圆》改编成民族管弦乐,后经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演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影响甚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