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典文獻學,主講:羅積勇教授,泛濫無歸,終身無得。得門而入,事半功倍。張之洞:輶軒語語學論讀書宜有門徑,第五講,古典文獻的輯佚與辨偽,第一節:古典文獻的亡佚 第二節:前人的輯佚工作 第三節:古文獻輯佚的基本方法 第四節:古文獻中的偽書 第五節:古文獻的辨偽(附:先秦常用書的真偽情況),第五講,古典文獻的輯佚與辨偽,古代目錄中著錄了的書,過一段時間也許就找不到了。那么將已經散佚了書籍,重新搜集、整理出來,企圖恢復原書的面貌,或者恢復它的一部分,這便是輯佚。 古代文獻汗牛充棟,其中真偽參半,時代混淆,如果不能辨別清楚,談不上進一步研究整理。張之洞輶軒語中說:“一分真偽,而古書去其半。”古代文獻
2、中既有真偽的問題,同樣,也存在嚴重的散佚問題。那么,對古代文獻的輯佚與辨偽,是對其進行進一步整理研究的必要的知識準備。先輯佚,然后偽與不偽自明,先輯佚,後辨偽。,古典文獻的輯佚與辨偽,第一節:古典文獻的亡佚,一、歷代文獻的亡佚,1、先秦兩漢文獻的散佚 2、三國六朝文獻的散佚 3、隋唐文獻的散佚,第一節:古典文獻的亡佚,二、古文獻亡佚的原因,1、 書厄的出現 2、 科技圖書的亡佚 3、 對圖書刻印或者傳抄的人為選擇 4、 通行本流傳,其他的版本的亡佚 5、 大部頭書流傳不容易 6、 有些官書不向社會流傳, 只在朝廷中存放,密不示人,一 遇災禍,定亡無疑。,第二節:前人的輯佚工作,東漢馬融(79-
3、166)運用輯佚的方法辨識尚書泰誓的真偽。 輯佚方法的基本確立大致是在宋代,其標志在于:其一,鄭樵通志校讎略提出散亡之書可據現存之書的稱引而輯錄復現的思想;其二,正式輯佚成果的出現,包括王應麟三家詩考、陳景元相鶴經、高似孫古世本、 元代陶宗儀說郛輯佚猶可稱道,其分類選輯歷朝“士林罕見”的經、史、小說、雜記一千余家,是一部有價值的大型叢書。 明代的輯佚活動主要在嘉靖至明末(1522-1644),胡應麟輯百家異苑(復佚),後又輯干寶搜神記;梅鼎祚(1549-1618)所輯古樂苑52卷、唐樂苑(未詳)歷代文紀203卷;張溥所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100余卷。,第二節:前人的輯佚工作,清代是輯佚發展的鼎盛
4、時期。其中私家輯佚有:王謨輯佚漢唐地理書鈔;嚴可均輯佚成果主要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顯明后世;黃奭黃氏逸書考等。 官方輯佚在乾隆年間,先後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書錄入四庫全書和登記在四庫全書總目中的,經部六十六種,史部四十一種,子部一百三種,集部一百七十五種,共三百七十五種,四千九百二十六卷。今四庫全書總目中標明“永樂大典本”的書都是已佚而重新輯出的。這次輯出的佚書中有不少是價值很高久已失傳的名著,如五百二十卷的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一百五十卷的薛居正五代史,九十卷的郝經續後漢書等。,第三節:古文獻輯佚的基本方法,一、佚文獻的認定,1、文佚的認定 2、書佚的認定 、書佚認定的
5、原則:其一、凡見于前代文獻稱引,而后代書目不著錄者,一般認定書佚;其二、凡見于前代書目著錄的圖書,而后代書目不見著錄者,可基本認定為書佚。 、佚書查找的途徑:其一、憑借常用書目;其二、專題、類書書目的應用;其三、據存求佚,根據國內外編制的各種藏書目錄,確定知而未見之書的存佚。 、輯本查找的途徑。搞清前人的輯佚成果。孫豈治、陳建華古籍佚書輯本目錄收1949前輯佚書。,第三節:古文獻輯佚的基本方法,二、搜辑范围和具体搜辑书的确定 时间范围:该书始流行至该书亡逸时的古书。 1、類書、雜鈔 2、古注 3、字書、韵书和音义书 4、史書 5、地志 6、同类型的书,第三節:古文獻輯佚的基本方法,三、佚文獻的
6、搜輯,1、佚文檢索的辦法 、盲檢法 、直檢法 、擴展法 、機檢法2、佚文查閱的方法 、一次定成法 、簽注法 、索引法,第三節:古文獻輯佚的基本方法,四、輯佚的种类,1、編輯性的輯佚 2、輯存性的輯佚 3、輯復性的輯佚 4、輯證性的輯佚 5、輯增性的輯佚 6、輯合性的輯佚主要为三类: 一、辑亡佚之书; 二、补辑亡佚之篇之部分; 三、为编别集或总集等而辑文;,第四節:古文獻中的偽書,偽書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實以及內容假造的古典文獻。,一、偽書存在的幾種現象,(1) 有偽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 (2) 有偽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 (3) 有掇古人之事而偽者; (4) 有挟古人之文而偽者; (5)
7、 有传古人之名而偽者; (6) 有蹈古书之名而偽者; (7) 有惮于自名而偽者; (8) 有耻于自名而偽者; (9) 有袭取于人而偽者; (10) 有假重于人而偽者; (11) 有恶其人,偽以祸之者; (12) 有恶其人,偽以诬之者; (13) 有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 (14) 有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 (15) 有伪而非伪者; (16) 有非伪而曰伪者; (17) 有非伪而实伪者; (18) 有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 (19) 有当时记其伪而后世弗悟者; (20) 有本无撰人,后人因近似而伪托者; (21) 有本有撰人,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明代胡應麟將歷代偽書現象歸納為21種),第
8、四節:古文獻中的偽書,偽書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實以及內容假造的古典文獻。,二、偽書產生的原因,1、 尚古觀念而產生偽書 易卦托名伏羲,本草托名神農,內經托名黃帝,周禮托名周公。2、 文獻亡佚而產生偽書 東晉梅賾傳出古文尚書,明代范欽刊印竹書紀年3、 政治相爭而產生偽書 唐代牛李黨爭,原提牛僧儒撰周秦行紀實為李德裕門人所為。4、 學術相爭而產生偽書 王肅偽造孔子家語5、 偽署作者而產生偽書6、 好事妄為而產生偽書 明代豐坊偽造子貢詩說,第五節:古文獻的辨偽,一、辨偽及其意義,1、 何謂辨偽 文献学所讲的辨伪是狭义的辨伪,主要是辨识古典文献的真伪,其任务是认定图书文献的真实作者,年代,体现其原
9、本的文献归属,而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 2、辨別偽書的意義 清代辨伪名家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有云:造伪书者,古今代出其人,故伪书滋多于世。学者于此,真伪莫辨,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第一义也。 梁启超所讲“辨伪及考证年代之必要”,举述史迹,思想,文学三个方面的10小类例证,反复说明古籍不辨真伪所造成的研究恶果。前人对古书辨伪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多有论述,今概括起来大致有四; 一、是不辨古籍之真伪无法确定文献的价值。 二、是不辨真伪无益于古籍的整理。 三、是不辨真伪无法编篡史书。 四、是不辨真伪无法认识学术源流。,第五節:古文獻的辨偽,二、辨偽的方法
10、,1、 前人對辨偽方法的總結(1)朱熹所说:“熹窃谓生于今世而读古人之书,所以能辨其真伪者,一则以其义理之当否而知之,二则以其左验之异同而质之。未有舍此两途,而能真正臆度悬断之者也。”,第五節:古文獻的辨偽,二、辨偽的方法,1、 前人對辨偽方法的總結(2)胡應麟四部正訛系統總結辨偽“八法”、核之七略以觀其源 、核之群志以觀其緒 、核之并世之言以觀其稱 、核之異世之言以觀其述 、核之文以觀其體 、核之事以觀其時 、核之撰者以觀其托 、核之傳者以觀其人,第五節:古文獻的辨偽,二、辨偽的方法,2、 今人對辨偽方法的總結、從目錄文獻入手,考察古籍文獻的流傳以辨真偽 、從歷史事件入手,考察其發生的時間與
11、作者在世的時間以辨真偽 、從作者生平入手,考察作者生平事跡和著述等以辨其真偽 、從文風語體入手,考察其出現的特定文風、詞語、文體等以辨其真偽 、從徴引文獻入手,考察其與傳本的異同、時代的前后等以辨真偽 、從思想內容入手,考察其體現的學術觀點等以辨其真偽,第五節:古文獻的辨偽 二、辨偽的方法,3. 总结的方法 第一,利用目录学知识考辨,包括:利用先后著录考其流传过程,看所辨书能否纳入该过程;对比古典目录中所言该书的篇卷版本特征,看所辨书是否吻合; 第二,先从古书中辑出该书,再与所辨书对照。 第三,将所辨书所记史事与所辨书署名作者的卒年和履历对比,看 是否有其不能知的事。作者是否有可能作此书。 第
12、四,所辨书的文体风格、语词语法特征、名物典章词、职官名、地理名等是否与其时代一致。如与此时代不一致,那与何时代一致。 第五,假定此书为某时某人作,亦从上述四个方面加以考辨。,附:先秦常用書的真偽情況,易:分經、傳兩部分。經:由卦、爻兩種符號和卦辭、爻辭兩種文字構成。最早可能萌芽於殷商之際,惟全部經文當系長期積累的產物。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傳也稱“十翼”,是儒家後學對易經的各種解釋,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十篇。舊傳孔子作,實不可信。大抵系戰國末期或秦漢之際的作品。,詩經選錄了西周初年(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前6世紀)的詩歌。大雅產生於西周,小雅產生於西周末年與東周
13、。周頌約產生於西周前半期,魯頌約產生公元前七世紀魯國的詩,商頌約是前八七世紀宋國的詩。 詩序:毛詩序的簡稱。現存詩序有“大序”、“小序”之分。東漢鄭玄詩譜,以“大序”為子夏作,“小序”為子夏、毛公作。宋代以來學者,或據後漢書儒林傳中衛宏作詩序之語,認為是衛宏所作。鄭樵、朱熹等對詩序的解說也多有辯難。近人黃節認為衛宏所作乃毛詩序義。,附:先秦常用書的真偽情況,書:尚書。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的匯編。相傳孔子編選而成。事實上如堯典、皋陶謨、禹貢、洪范等是后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二十九篇,即今文尚書。漢武帝时在孔子宅壁中發現古文尚書,計四十五篇。這四十五篇中有二十九篇和今文本相同,另
14、外還多出十六篇,是為逸篇。相同的二十九篇孔安國為之作注,逸篇則未作注。新莽時期古文尚書立于學官,魏正始年間,古文尚書刻成三體石經。 東晉元帝時梅賾獻孔傳古文尚書計五十八篇,除舜典一篇外,每篇都有孔安國的“傳”,書前還有一篇孔安國的尚書序。孔傳古文尚書刪除兩漢時傳習的泰誓,另換了三篇泰誓,今古文尚書基本相同的僅剩下二十八篇了。又從一直所傳堯典中分出下半舜典(開頭加了二十八字),從皋陶謨中分出下半為益稷,盤庚則分出三篇,從顧命中分出康王之誥,這樣孔傳古文尚書有三十三篇內容基本同于今文尚書二十八篇。另增多了二十五篇,是為“晚書”。(今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即以孔傳古文尚書為本。)晚出的二十五篇是:大禹謨
15、、胤征、湯誥、伊訓、咸有一德、武成、旅獒、冏命、仲虺之誥、蔡仲之命、太甲上中下、說命上中下、微子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泰誓上中下。都是晚出的偽書,雖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引用必須慎重對待。 清代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其中屬于“今文尚書”的有:堯典(包括舜典,但無舜典篇首的二十八字)、皋陶謨(包括益稷)、禹貢、甘誓(以上為虞夏書)、湯誓、盤庚上中下、高宗彤日、西伯戡黎、微子(以上為商書)、牧誓、洪范、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包括康王之誥篇)、費誓、呂刑、文候之命、秦誓(以上為周書)共二十八篇,注疏
16、本分為三十三篇。每篇的寫成時代各不相同。周初五誥(大誥、康誥、酒誥、召誥、洛誥),寫成時代最早,堯典、禹貢、舜典等與前五篇比較,為時稍晚,是隨儒家思想的發展陸續寫成然后附加上去的。,附:先秦常用書的真偽情況,逸周書原名周書。連序共七十一篇。有人誤認為與竹書紀年同時出土,稱為汲冢周書。經后代學者考定為先秦古籍,多數為戰國時人擬周代誥誓辭命之作,敘起周文王、周武王,下至春秋后期景王。郭沫若指出確信為周初文字者為世俘解、古殷解及商誓解。其中世俘解文字體例與周初甲金文相合。“解”是孔晁加上去的。司馬遷、鄭康成、許慎、馬融等兩漢學者均引用過,晉代杜預注左傳時(當時竹書紀年尚未出土),也曾引用該書為據,稱
17、周書。另外束皙傳和左傳正義引王隱晉書所載竹書篇目,并未列逸周書,劉知幾引此書,亦未見冠以“汲冢”之名。,春秋三傳:現存春秋是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按照魯國十二個君主的次序,重加整理刪定而成。公羊、榖梁兩傳各十一卷,其寫定時間均在漢代。,荀子:該書絕大部分出于荀況之手,荀況(BC307-BC213即秦始皇三十四年),主要活動在BC282-BC238年之間,在齊威王時游學稷下,到齊湣王時一度離開,齊襄王詩他又重回。荀子一書,也有部分是由其門人整理,另有一些與典籍中其他篇目相同,不知是什么關系。韓非子:舊稱韓子,到唐代改稱韓非子。韓非子一書,絕大多數出自韓非本人,因為史載他在韓,其說不用而發奮著書之事。有一部分為後學所作,極少部分則為縱橫家說參入。管子:是稷下學者的論文總集。學派不同,主張亦有所不同。從齊國的桓公開始到襄王(BC374-BC265)這一時期稷下學者所作。也有人認為夾雜有部分西漢時期的作品。,THE END,下一講:古籍版本源流及版本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