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汉语常见的习惯句式参考:汉语精讲 (北大) 、 古汉语语法十讲 (上海师大) 、 古代汉语 (朱振家) 、 古代汉语 (荆贵生) 、 古代汉语教程 (南开大学) 、 古汉语精要 (云南大学)一些不同词性的词,按照句法规则,经常连用或配合起来使用,形成某些固定格式。习惯句式又叫“固定句式” 、 “凝固结构” 。为便于阅读和解说,我们应熟悉它们。常见的习惯句式有以下几种:(一) ,含有疑问代词、语气词的固定结构:1, 如(若、奈)何“如、若、奈”为动词,表“办” “处置” “安顿”之意;“何”为疑问代词,做“怎么” “怎样”解。该结构往往可译为“把怎么样” “对怎么办”例如:1,一薛居州,独如宋
2、王何? 孟子滕文公下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3,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 (左传僖公十五年 )4,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史记滑稽列传 )5,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6,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尽心上 )有时候, “如(若、奈)何”中间的成分可以省略,简化为“如(若、奈)何” ,它可译为“怎么办” “怎么样” 。例如:3、5中的“可若何” “可奈何”均可译为“能怎么办” 。“如(若、奈)何”还可做状语,表强烈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 “
3、怎么能” ,经常出现的形式是“如(若、奈)之何” “如(若、奈)何”例如:1,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3,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 )2, 孰与此为一种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用来表比较。 “孰”为疑问代词,意为“谁” “哪一个” ;“与”为介词,意为“同” 。结构可译为“某同某相比,谁(哪一个)怎么样”或“某比起某来怎么样” 。当“孰与”后即有比较对象,又有比较内容时, “孰与”可用“某同某相比,谁(哪一个)怎么样”解(1,2,句) ;当“孰与”后只有比较对象,没有比较
4、内容时, “孰与”可用“某比起某来怎么样”解(3,4,句) 。例如:1,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2, 项伯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3,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蔺列传 )4,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有时, “孰与”可连接两分句,从而构成一种选择复句,意义近似于“与其孰若” ,可译为“那里比得上”或“与其,哪如” 。例如:1,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 )2,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清败类钞冯宛贞胜英人于谢庄 )“孰与”还可用作副词,表反问,可译为“怎么” 。例如:1,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哀公问于
5、有若附:“孰若” 、 “孰如” 、 “何与” 、 “何如” 、 “奚与” 、 “奚若”等都可以作此理解。 (摘自朱振家)1,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童,孰若为一郎童耶?” (童区寄传 )2, 昔周公以武王为兄,成王为君,伐纣有功,以亲辅政,执德弘深,圣恩博远,至忠至仁,至孝至敬。而摄事之日,四国流言,离主出奔,居东三年今明公自视公德孰如周公?(晋书王豹传 )3, 宣王曰:“古者所好,何与寡人所好?”淳于髡曰:“古者好马,王亦好马;古者好味,王亦好味;古者好色,王亦好色;古者好士,王独不好士。 ”(说苑尊贤 )4, 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予秦地何如毋予?孰吉?” (史记
6、平原君虞卿列传5, 薄疑归,言之媪也,曰:“卫君之爱疑奚与媪?”媪曰:“不如吾爱子也。 ”“卫君之贤疑奚与媪也?”曰:“不如吾贤子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6, 力谓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命曰:“汝奚功于物而欲比于朕?”3, 何所 V P此为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何”为疑问代词,作谓语, “所”与其后之“”构成“所”字词组,作主语。此为一主谓倒装结构,译时可还原,即译为“所 VP 的是什么” ,或干脆译为“VP 什么”例如:1,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乐府诗集木兰诗 )2,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世说新语简傲 )3, 白雪纷纷何所似?(世说新语言语 )4, 卖炭得钱何所营?(
7、白居易卖炭翁 ) )4, 何(奚)以为此为一表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奚”是疑问代词, “以”是介词, “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此结构可译为“要干什么” 、 “哪里用得着” 。 (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已论及这种结构试论读书杂志在汉语语法学上的贡献 ,扬州师院学报。例如:1,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2,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夫颛臾,昔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4,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 )有时, “何(奚)以为”中的“以”可省略而成“何(奚)
8、为” ,今译照旧。例如:1,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2, 败军之将,被擒不速死,奚喋喋为?(邵长蘅阎典史传 )不但“以”可省略, “以”后的成分有时也可省略,形成“何(奚)以为” 。今译照旧,只需将省略的意思补出即可。例如:1, 胜自砺剑,人问曰:“何以为?”胜曰:“於杀子西。 ”(史记伍子胥列传 )2,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5, 不亦乎这是一表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为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整个结构可译为“难道不吗”、 “岂不(是)吗” 例如:1,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 民以为
9、大,不亦宜乎?(孟子梁惠王下 )3, 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孟子离娄下 )4,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5,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欧阳修卖油翁 )6, 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史记伍子胥列传 )6, “得无乎(耶) ”、 “无乃乎”此为两种表测度或反问的固定结构,语气近似,只是后者较前者语气更重,反诘意味更浓。前者通常可译为“莫非吧” 、 “恐怕吧” ;后者通常可以译为“恐怕吧” 、 “岂不是吗” 。 例如:1,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 )2,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
10、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3, 日饮食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4,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左传成公二年 )6, 居敬以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于雍也 )7, 何之有这是一种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有”为动词;“何”为疑问代词,作“有”的宾语;“之”为代词,复指前置的“何” 。 “何之有”即“有何” ,可译为“有什么呢” 例如:1,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2,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3, 三害未除,何乐之有?(晋书周处传 )4,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
11、室铭 )5, 寇仇,何服之有?(孟子离娄下 )与本句式相近的还有“何有” ,也表反问,可依据具体环境,译为“有什么困难” 、 “有什么关系”等等。 例如:1,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2,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论语里仁 )3, 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 )4, 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5, 祁氏私有讨,国何有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结构、用途同本句式类似的还有“何之为” ,这也是一种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为”是动词, “之”复指前置的宾语“何” 。 “何之为”即“为何” ,直译为“还做什么”通常
12、可译为“还算得上什么” 、 “还谈的上什么”等。 例如:1, 今二子者,君生则纵其惑,死又益其侈,是弃君于恶也,何臣之为?(左传成公二年 )2, 是祸之也,何卫之为?(左传昭公元年 )8, “何其” 、 “何之”这是两种意义相近的表感叹、反问的固定结构。前一句式中“何”为疑问代词, “其”为指示代词;后一句式中“何”为疑问代词, “之”为结构助词。 两结构均可译为“怎么这么(如此) ”、 “为什么这么” 。例如:1,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 (庄子骈拇 )2, 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3, 汝来何其晚也?(史记孔子世家 )4,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列子说符 )5,
13、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吾君也?(孟子尽心上 )6, 何子求绝之速也?(史记管晏列传 )7, 何辞之鄙背而悖于所闻也?(晏铁论毁学 )8, 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滕文公上 )古汉语中,除了这两种常见的固定结构外,有时还用“何如之”和“一何”表感叹、反问。例如:1,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2,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庄子人世间 )3, 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论语公冶长 )(二) ,不含疑问代词的其它固定结构:1, 惟(唯)为这是一种表强调的固定结构, “惟”为副词,表范围;“为”是助词,表判断。结构可译为“只有(才)是” 。 例如:1,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
14、能。 (孟子梁惠王上 )2,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公孙丑上 )3, 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孟子滕文公上 )4,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 (孟子梁惠王下 )5, 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 (孟子万章下 )2,惟(唯)所 V P一种表强调的固定结构, “惟”为副词,表范围;“所”为助词,与后面的成分“VP”构成“所”字词组。结构可译为“听凭VP” 、 “随便VP” 。 例如:1,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2,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3, 臣唯命所试。 (列子汤问 )4, 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
15、犹可也。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5, 太祖尝赐诸子良马,惟其所择。 (周书齐炀王宪传 )3,惟(唯)是(之、之为)此为一用代词“是”或“之”复指宾语前置的句式, “惟”或“唯”为范围副词,作状语,表动作性为对象的单一性和排他性。用来复指的除“是” “之”外,还有“之为” ,这样就构成了本句式。 “惟、唯”译作“只是、只有” , “之为”不必翻译。 例如:1,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左传僖公五年 )2, 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3, 惟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荀子不苟 )4,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5,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
16、,戛戛乎其难哉!(韩愈答李翊书 )4,之谓这是一种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谓”为动词;“之”为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结构可译为“说的(就)是” 、 “便叫作” 。 例如:1,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下 )2,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孟子梁惠王上 )3,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5, 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孟子离娄上 )6,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论
17、语学而 )5,有(无)以这是两种极为常见的固定结构。 “有” “无”为动词, “以”为介词。结构可译为“有什么(可以)”、 “没有什么(可以)” 。 例如:1, 河曲智叟无以应。 (列子汤问 )2, 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离娄下3, 吾终当有以活汝。 (马中锡中山狼传 )4,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 (孟子梁惠王上 )5,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6, 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 ” (孟子滕文公下 )6,有(无)所这是两种由动词“有” 、 “无”同“所”字词组构成的固定结构。结构为动宾
18、词组,通常可译为“有(所)的东西(地方) ”、 “没有(所)的东西(地方) ”等。 例如:1,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论语阳货 )3,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荀子劝学 )4,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 )5,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小石潭记 )7,所以与现代汉语表结果的连词“所以”不同,文言文中, “所以”通常是由助词“所”和介词“以”构成的固定结构,可表原因,又可表依据。通常可译为“的原因(58 句) ”、 “用来的(方法) (14 句) ”等。 例如:1, 吾党之小子狂
19、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论语公冶长 )2, 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孟子离娄上 )3,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孟子滕文公上 )4, 使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5, 故君子之所依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 (荀子天论 )6,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孟子离娄上 )7,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8,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史记廉蔺列传 )古汉语中“所以”也有作“因此”解,表结果的。 例如:1,吾闻卫世子不肖,所以泣也。 (韩诗外传 )8,有于此这是文言文用来举例说明某个问题时常用的固定格式,翻译是不必照字面译作“有在这里” ,只需译为“比如有”或“假如有” 。 例如:1, 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孟子梁惠王下 )2, 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孟子滕文公下 )3,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傳诸?使楚人傳诸?(孟子滕文公下 )4, 今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庄子让王 )文言文中除了“有于此”外,也常用“(今)有者”来引出作佐证的例子: 如:1,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 (孟子滕文公下 )2, 今有受人之牛羊儿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 (孟子公孙丑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