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埃及的经济发展1.古代埃及的自然地理条件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其东部是阿拉伯沙漠和红海,西部是利比亚沙漠,南部与古称努比亚的苏丹王国相邻,北濒地中海。发源于非洲内陆赤道一带的尼罗河,主流称白尼罗河,自乌干达流入苏丹,在喀土穆与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相汇,浩浩荡荡地流入埃及,给这块气候炎热、干旱少雨的土地注入一条强有力的绿色生命线。尼罗河长 6648 公里,水量充沛,把两岸的河谷平原变成肥沃的田野,自石器时代以来就有许多原始部落在这里休养生息,辛勤劳动。埃及的古代文明与经济发展不仅是非洲最突出的代表,而且也是世界古代文明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尼罗河每年的汛期非常准时,总是 7
2、 月份开始涨水,10 月份达到高潮,11 月洪水退下。虽然每年泛滥时期的水量不完全相同,但差别亦不很大。尽管洪水对两岸的田野村庄造成一定灾害,却从来没有发生滔天巨浪冲没一切的洪涝局面。这种极其罕见的周期性、比较定量的洪水泛滥,年年岁岁不断淤积了大量来自赤道密林的肥沃腐殖土,为两岸的河谷农田增加了丰富的天然肥料,并使久旱的农田得到充分的灌溉,因此,尼罗河谷成为世界古代著名的农业发达地区和经济中心。古代埃及的经济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王朝末期至早期王朝时期,约当公元前 3500 年- 前 2686 年,即第一王朝诞生前夕到第二王朝结束;第二阶段为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约当公元前
3、2686 年- 前 1567 年,包括中王国之后的一段分裂时期在内,即第三王朝至第十七王朝;第三阶段为新王国时期,约当公元前 1567 年至前1085 年,即第十八王朝至第二十王朝奴隶制帝国阶段。此后的第二十一王朝(约公元前1085- 前 945 年)至第二十六王朝 (公元前 664-前 525 年)的新王国后期和后期埃及阶段,南北分裂加剧,外族多次入侵,埃及的经济在政治动荡的形势下虽持续发展,但并没有出现重大的阶段性转变,直至被波斯帝国吞并,使古代埃及的文明宣告结束。2.埃及文明的创建尼罗河上游流域的上埃及(南部)和下游流域的下埃及( 北部) ,在公元前 5000- 前 4000年左右处于新
4、石器时代末期到铜石并用时代的拜达里文化时期。其后的涅伽达一期文化即阿姆拉文化,约在公元前 4000- 前 3500 年盛行于尼罗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 3500- 前3100 年的涅伽达二期文化,也称格尔塞文化阶段,各地已纷纷脱离了原始氏族公社制度而成立了许多小型城邦国家,开始进入奴隶制文明社会。埃及的第一王朝就是在许多小国的基础上走向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其奴隶制经济尚处于萌芽阶段。拜达里文化后期,埃及的古代先民已开始使用少量铜器,如铜刀、铜锥等,表明尼罗河谷地的居民已开始进入铜石并用时代。不过这时的铜器是用天然铜矿锤打而成的,未经冶炼,其发展水平比同一时期的西亚为低。由于拜达里文化各部落处于农业
5、生产条件很好的尼罗河两岸,他们已有较发达的农业技术和制陶工业。烧制的陶器火候均匀,器壁很薄。其它手工业如纺织、编织、石器加工等也有相当水平,可知当时手工业经济领域已有了明确的专业分工。继拜达里文化之后,城堡到处发展起来,埃及中部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涅伽达。考古发掘表明,涅伽达文化分为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一期文化即阿姆拉文化的城堡建筑有雉堞墙,是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城堡;二期文化时,埃及已出现了最早的国家。此时在涅伽达以南约百余公里出现了一个更大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希拉康波里。大约在公元前 3200 年以希拉康波里为首府的国家兼并了以涅伽达为中心的国家,并征服了周围其它一些小国。希拉康波里的
6、最后一代国王被后代称为“ 蝎王“. 在他的统治时期,埃及各地已普遍使用象形文字,已经掌握了冶炼金属的技术,用铜铸造了刀、斧、锛、钻等工具和匕首、矛头等武器,并且有了更多的金银器加工作坊。这时,尼罗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已初具规模,反映在涅伽达二期的陶器上经常可以看到舟船在河上行驶、田地里水渠纵横的图案,生动地表现出人们非常重视尼罗河这条母亲河在交通和农业生产上的重大作用。前王朝时期的经济从涅伽达和希拉康波里等城市的建筑上也可以进一步得到说明。这些城市的内部建筑虽然早已毁灭,但当年都有高大的城墙环绕,城内有宫室和神庙。希拉康波里的神庙区出土了大批重要的文物,包括燧石刀、燧石分叉长矛、石纺轮、铜剑、铜凿
7、等工具和武器,还有石瓮、陶罐、陶钵等日用器皿,其中一批红底黑顶彩色陶瓮是前王朝时期的典型器物。由于出土文物十分丰富,此地被称为“ 大宝藏“. 在一些石瓮和其它石制容器上,刻划着有蝎子的王权象征和何鲁斯鹰神的图案,并附有蝎王的名字和头衔的的铭文。一件保存较完整的代表王权的王杖头,是中心钻孔的球状石块,原插于王权的顶端,上面刻有蝎王主持开渠仪式和征伐异邦的浮雕,其中大部分表现的是这位声名显赫的国王手持木锄立于水边,与随从扬箕运土和奴隶们在田间劳动的场面,反映出国王十分重视利用尼罗河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历史事实。3.早期王国时期的经济公元前 3100 年前后,蝎王的继位者那尔迈大体上完成了统一上
8、下埃及的功业,创建了第一王朝,实现了中央集权。但是,有些诺姆国家并没有被彻底征服,那尔迈的王权只是领导各国的霸主地位,尚未能将各诺姆国家完全变成中央政府统辖之下的州。第一、二王朝的早期王国时期,也称“ 古朴时代“ ,埃及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比新石器时代末期和铜石并用时代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一时期铜器的应用更广泛,许多墓葬中都出土了大量红铜工具锯、镰、凿和武器锤斧、匕首等。由于天文学知识日见丰富,数学和几何学也发展起来,使测量土地、兴修水利的经验不断增加,对气候、物候的利用也十分普遍。农产品的大量增加使社会经济空前发展,王室和贵族聚敛了数不清的财富。尼罗河西岸拜勒耶纳附近的阿拜多斯遗址,早在阿姆拉文
9、化时期就是一个农业聚落,很快发展成为早期王朝的重要城镇。在这里发掘出第一王朝的神庙、第二王朝的泥砖建筑,附近还有第一王朝的诸王墓及奴隶陪葬墓。在著名的古埃及首都孟菲斯城萨卡拉墓地,考古学者清理出许多国王的陵墓。当时帝王和贵族的墓葬都是用砖砌筑的,称为“ 马斯塔巴“. 其中最早的马斯塔巴之一的阿哈墓,墓室内有木制的屋顶,用十字墙分隔成几个房间,各房间又分隔成小室计 27 个,分别堆放着酒瓮、盛食物的陶器、狩猎工具及其它生活用品。第一王朝一位国王杰特的墓,地面建筑为 1346.65 平方米,高 13 米,内部有 45 个贮藏祭品的小房间,墓室旁尚有 4 个侧室及 16 个放置随葬品的贮藏室,陵墓围
10、墙一周有 62 个式样相同的奴婢陪葬冢。虽然此墓的贵重物品早已被盗掘殆尽,但各贮藏室仍遗留数千件陶罐和石制器皿,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奢华程度。附近的第一王朝另外两个国王的陵墓,比杰特墓还要高大,由于破坏更为严重,随葬品已荡然一空了。许多遗址都发现了前王朝末期到早期王朝时代的陶器、石器、家具、雕像、装饰品及纺织品等,反映了手工业经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统一的埃及对商业贸易十分有利,水陆交通也为商业经济创造了条件。古代埃及的水上运输比陆上运输更为重要,尼罗河两岸的居民普遍掌握了造船和航运方面的知识与技术。相比之下,埃及人当时尚未使用轮车,国王和贵族在陆上出行
11、仅靠轿子和驴、牛驮送,搬运重物则用滑橇。埃及的造船业发展很快,前王朝时期多是用芦苇编织的船只,形制与西亚两河流域的芦苇船很相似。但第一王朝后已产生了木船制造技术,许多大大小小的木船在尼罗河上航行,国王乘坐的大木船更显得高大精美。在希拉康波里遗址的前王朝时期壁画墓中,有绘有外形不同的白船和黑船。萨卡拉墓地的杰特王陵发掘出一艘长达 50 英尺的木船,木料是用黎巴嫩特产的云杉或经红海运来的东非木材,船体轻便而又牢固。当时的货船已使用风帆。在地中海、红海上的远程航运更需要使用风帆和较高的航海技术。4.古王国时期的经济埃及全国统一的专制王权从第三王朝开始,至第六王朝结束,称为古王国时期,大约从公元前 2
12、686 年至前 2181 年,历经 500 年左右的发展过程。在这一阶段,埃及的奴隶制经济繁荣兴旺,对世界古代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由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统一局面,农业、手工业、商业呈现全面发展的形势,著名的金字塔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建造的。(1)古王国时期的经济制度古王国时期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一样,都是奴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踞于王权之巅的法老(国王)视国家为其私有财产,贵族的财产与神庙的财产也常由法老的赏赐来决定。政府高级官员和神庙的祭司组成了统治阶级的上层,都是奴婢成群、农庄遍布全国的大奴隶主、农庄主;社会的中层是由中小官吏、下层祭司、书吏、管家、建筑师、医生、中下级军官和一些有特殊技能的
13、匠师组成,他们可以从奴隶主那里领取津贴,有自己的家庭和部分财产,包括少量土地、房屋、牲畜等;构成社会底层的是大量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其中奴隶处于最底层。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或被抢掠的外族人,其中战俘的数量最多,比如第四王朝的第一个法老斯涅弗鲁,在一次战争中曾俘获 7000 多名南方努比亚人,这些被俘者在当时的铭文中是和牲畜一起并列计算的,显然都充作了奴隶。埃及古代经济生产中创造的大量财富,主要出自奴隶的双手。古王国时期,全国的土地名义上归法老所有,从氏族公社因袭而来的农村公社的公有土地已受到国王或国家的控制,实际上神庙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已迅速发展起来,原属氏族公有的土地已逐渐成为贵族的私有财产
14、。虽然法老每两年都要对全国土地进行一次大清查,以体现他对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但这种普查也意味着国家对各地的神庙、贵族和其他中小奴隶主对私有土地实际控制的法律承认,现存的历史文献记载了许多土地自由买卖的情况。因此,古王国时期法老拥有全国土地的概念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是混合存在的,而且私有土地的数量在日益增加。大奴隶主梅腾,父亲是一位法官和书吏,梅腾继承了父亲遗留的财产“ 人和小牲畜“ ,他自己则从食品仓库的首席书吏、财产监督逐渐升迁为所有王家亚麻业的监督和一些州府的首长。在此期间,第四王朝的法老不断赐予他土地、奴隶、房屋、果园等等财产,其中仅一座葡萄园就占据了 2000 斯塔特
15、土地,国有土地就这样变成了私人的财产。古王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仅是国家利用国有的名义向农民索取类似地租的重赋和摊派各种劳役的制度。当时的国有土地是从氏族公社的公有土地按传统因袭而来的,由土地上的农民世代耕种而形成实际占有,这些农民在史料上称之为“ 尼苏提乌“ ,意为“ 国王之民“.尼苏提乌的土地名属国有,实际上也是可以部分买卖的;还有许多土地完全属于私有财产,分别为法老、王室成员、神庙、贵族或其他一些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占有。法老是全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归他所有的农庄遍布尼罗河两岸肥沃的土地。神庙和贵族除了从法老的赏赐中得到土地外,也从尼苏提乌手中以各种手段得到土地。在神庙和贵族的农庄中,主要
16、依靠奴隶来劳动,也有一些丧失了土地而沦为佃户或农奴的人,称为“ 麦尔特“.很显然,麦尔特的身份是比尼苏提乌更卑贱的,是一种备受压榨的依附劳动者,他们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与奴隶的地位差不多。(2)农业、畜牧业与手工业埃及奴隶制王朝初期,尼罗河两岸的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当时埃及已进入铜器时代,铜制工业的使用相当普遍,逐渐取代了一部分古老的石制工具。不过,由于还缺乏青铜器、没有铁器,用红铜制作的生产工具总的看来数量还不很多,特别是在下层平民和奴隶之中,日常使用的农具仍以镶嵌燧石刃的镰、石锄和木犁为主。第一、二王朝时期,王室对农业生产的管理比前王朝时期更为规范化,沟渠配套,水利排灌功能日益完善。尼罗河每
17、年泛滥所淤集的沃土不断成为能盛产粮食的耕地。在各地的庄园中,农民和奴隶虽然仍用很简陋的工具劳动,但由于比较普遍地使用牛拉的木犁耕作,凭籍集体的力量可以收获更多的粮食,这些情况从许多文献史料中都可以了解,不少贵族墓葬中的壁画也有一定反映,浮雕在享堂墙上的图画,最常见的是挑夫挑着给已故主人献祭的食物和饮料的场面,此外便是农业丰收、手工艺品制作、墓主人视察领地、狩猎以及与墓主人生前其它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画面。有的文献和壁画描写得十分具体,有农民和奴隶们在汛期过后平整土地,开垄成畦,播种耕耘等情况,有时还驱赶着成群的猪羊将种子踩进松软而肥沃的田地里。一般情况下,播种之后只需注意排涝、遇旱情灌田和简单的田
18、间管理,即可获得较大的丰收。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灌溉是否充分和及时。在农业生产中,冬春干旱季节的劳动最为繁重,这时为了保证土地的墒情,全部依靠沟渠灌溉和人力提水。埃及每年的降雨量极少,因而各地农庄需要劳动力最多的农活是整修往年的沟渠并开挖新渠,这种繁重劳动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乃至王杖的标头和陵墓的壁画都有生动的表现。埃及的农作物品种较多,主要是生产小麦、大麦、黍、粟和亚麻等,园艺作物则以葡萄为主。人们已经学会了用小麦磨面制成面包和用葡萄酿酒,梅腾墓葬中出土的文书用象形文字记述了这种情况。国王在全国各地神庙为诸位天神奉献的祭品往往是以面包和酒按照份数来计算的,有的神庙每日可享祭品数千
19、份,可见当时农产品是十分丰富的。尼罗河流域的畜牧业也比较发达,古王国时期畜养的家畜主要是驴、山羊、绵羊、牛和猪。第四王朝的哈佛拉安在他的墓铭中记载他拥有 835 头有角大牲畜、220 头无角大牲畜、760 头驴、2235 头山羊、974 头绵羊;第五王朝的萨布在墓铭中记录他有 406 头公牛和乳牛、1237 头牡牛,小牲畜则在 10000 头以上。在希拉康波里等遗址一些贵族的墓葬壁画中,还绘有畜牧活动的图景,都表明了当时畜牧业的发达。古王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有很大比例,发展很快,不仅各行业的分工已相当精细,每个行业中工匠的技术水平也都有所提高,其中玉石器制作、木器制作和金银工艺、纺
20、织、皮革、纸草加工、造船等行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建筑业更为世人瞩目。玉石器制造业的成就,除了大量生产常用的工具和器皿外,主要表现在墓葬和建筑构件的石雕工艺方面。古王国时期对早期王国马斯塔巴的两个重要改革,其一就是设置墓主的雕像,分别用涂上颜色的石灰石或木头雕刻,其二就是在享堂的石壁上雕刻或绘画墓主人在世时的生活情景。有些墓内还有近侍奴仆的小雕像。第三王朝时期,石像的雕刻已完全按照人体的自然形态把握塑造,第四王朝时各种雕像更加细致精美、栩栩如生。古王国的石雕艺术品遗存较多,其中石灰岩雕制的拉荷太普王子及妻尼费雷特公主,表现出完美的造型艺术。尼费雷特公主身上穿的紧身衣前面微敞,她的双肩、胸部和全身的
21、形体透过紧身衣雕塑得极其秀美,圆而丰满的脸蛋周围是丛丛秀丽的黑发,上束一根装饰很漂亮的发带,显得十分雍容华贵、仪态大方。第五王朝的石灰岩涂彩雕塑书吏像,盘腿席地而坐,胸部挺直,右手执芦杆笔,双腿上叠放着书写中的纸草,全身肌肉丰满,表情认真严肃,镂空的眼窝嵌入黑白相间的珐瑯,眼脸的边缘用青铜镶成,是古王国时期石匠的杰出作用。木器制作的遗物在 20 世纪 40 年代清理法老胡夫的母后陵墓中有许多发现。在希太普赫雷斯王后的陵墓中,放着她生前用过的华盖、卧床、扶椅、坐舆、首饰盒、柜等家具什物,还有用金、铜、雪花石膏制作的日用器皿和精美的陶器。其中精工细做的木器使我们充分了解到当时木制工艺水平的高超。由
22、于埃及本土不生产高质木材,许多木器都是用从海外运来的非洲乌木制成的,并镶以象牙、金、贝等,造型华美而典雅,构件的接榫也异常坚固。此外,一些墓葬中的木雕像,也表现出木器加工技术的精良。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制作与加工工艺,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居于突出的地位。在各个遗址中普遍发掘出当时的金、银、红铜制作的装饰品,胡夫母后墓中的许多器物都镶嵌着金银珠玉。自第四王朝起、法老墓中雕像的眼睛常常是镶嵌上去的,最好的镶嵌眼睛是以铜做眼睑边缘,用白石英做眼球,用水晶做角膜,用黑树胶或颜料做瞳孔,十分精美传神。一些金字塔中法老的木乃伊是用金棺装殓的。第六王朝法老斐比一世的铜像不是浇铸,而是以木为底,用锤子把铜片锤贴上去的
23、。金属加工成为手工业领域中的重要部门。这一时期建筑业的成就十分巨大,出现了规模宏伟的金字塔,所以人们也称古王国时期为金字塔时代。在这一时期,除了贵族大臣的墓葬仍沿袭马斯塔巴外,国王的陵墓已发展成为金字塔。埃及最早的金字塔即是第三王朝左塞王在萨卡拉墓地建筑的阶梯形金字塔,实际是按马斯塔巴墓的形式自下而上逐层缩小而成,高约 60 米,底边东西长约 140 米,南北长 118 米,塔内有深约 28 米的墓室,并附有走廊和墓道,塔周有石灰石围墙,墙内有庭院、祭殿和厅堂等建筑。到第四王朝,斯涅弗鲁王在迈杜姆把第三王朝末代法老胡尼的阶梯金字塔用石块填补,成为底边方形、立面三角形的金字塔,高 92 米,底边
24、各长 114 米。后来斯涅弗鲁又为自己建造了更为高大的同样四角尖锥形金字塔。古王国时期最著名的金字塔是斯涅弗鲁继承者胡夫的大金字塔,高 146 米,塔基每边长 230 米,用大约 230 万块平均重 2.5 吨的石材砌成。入口位于塔身北侧中心,高出地面约 20 米,在塔内地下30 米处有一墓室,以斜坡墓道与入口相通,而由入口不远处另一墓道向上通行则可到达第2 墓室即王后墓室,并继续向上达最高处的国王墓室,里面安置着胡夫的花岗岩石棺。国王墓室高约 6 米,用一块重 400 吨的大石板覆盖,其上筑有 5 层空间结构,以减轻大石板的承重,最上则用巨石筑成三角形尖顶。胡夫大金字塔以其形体的雄伟、设计的
25、科学、结构的严密复杂而成为世界奇迹。在胡夫大金字塔不远处的哈夫拉金字塔,以宏伟壮观的附属建筑物著名。塔东有长方形的祭庙,称为上庙,庙内有高大的圆柱宽厅和长厅,庭院中设祭坛,庭院后有国王的 5 个小礼拜堂,最后是神殿和库房。靠近尼罗河谷处建有下庙,平面呈方形,内置 23 座国王雕像,入口处有一座坚硬的闪绿岩雕像,上庙和下庙之间有长达 496 米的通道,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就是位于下庙的西北方。在胡夫、哈夫拉金字塔附近,还有一些国王和王妃的小金字塔,形成了古王国时期金字塔建筑群,显示当时建筑艺术的辉煌。纺织业在古王国时期是手工业经济的基本产业之一。当时的服装主要是亚麻织品缝制的。部分出土遗物的残片表明
26、,埃及的妇女及裁缝工匠已能用亚麻缝织和裁作美观得体的各式衣裙、长袍等,也可以织出很薄的轻纱,精美程度不亚于以后各王朝的产品。大量雕塑作品中各类人物的服饰,都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风貌,也反映出纺织业的发达。手工业生产中进步特别显著的还有造船业。当时尼罗河上和沿海的航运已普遍使用帆船,这些船只大多以双杆并列竖起桅杆,一般为单桅船,也有一些双桅和三桅的大船。船的桅杆前后用索绳加固,船身也有中央大索将首尾连系,并且利用绞紧法使全部索具达到高度的紧固状态,这是一项很先进的技术。船上有许多船夫操桨,船尾还有长桨为舵,掌握方向。古王国时期的先进造船和航行技术成为后来地中海周围各国学习的榜样。据史料记载,斯涅弗
27、鲁王为了从黎巴嫩运输木材建造金字塔,组建了一支有 40 只海船的商队,其中有的大船长 52.3 米,这个船队运来的极其昂贵的杉木,今天还很坚固地保存在达舒尔南部的金字塔里。1954 年,在胡夫金字塔旁石槽内发现的两只大船,长 32.5 米,船上 1200多件构件均标明号码依次捆束存放,井然有序。按照所编的号码,复原出了完整如初的大型木船。这种船全部用黎巴嫩产的杉木制成,船首与船尾高昂,中间设有舱房,榫卯结构严谨,造型华美实用,由几十人共驾一船,在尼罗河上航行时气宇轩昂。类似的船只在萨卡拉墓地的第五王朝浮雕、绘画中都有表现,而且还有造船工匠制造船体各部分的劳动场面。第 5 王朝萨胡拉金字塔的下庙
28、有两个船坞,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与运河和尼罗河相通。东船坞有门廊,地板用磨光的黑玄武岩造成,天花板则用石灰岩铺设,上面涂画兰色象征天空,并饰以浮雕的金星。门廊的 8 块独立石柱用花岗岩雕成,柱头仿棕榈树叶状;南船坞也有一个类似的门廊。这两个船坞都有过道与一个 T 字形小厅相接,并与上庙相连。1953- 1954 年冬季,埃及考古学家们在清除齐阿普斯金字塔南侧附近的小沙丘时,发现了一座墓葬,内有一只保存完好的木船。出土的船体已成碎片,但全部碎片均未丢失,船上桥楼的茅草棚盖也在,船体约长 40 米,亦用黎巴嫩杉木制成,木材的香味在出土时仍可飘散。据测定,船的年代为公元前 2700 年。正当早期王国
29、结束、古王国开始的时期。(3)商业贸易活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古王国的商业迅速发展起来,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更促进了海上贸易往来,并成为埃及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当时的商业活动主要由法老的宫廷和政府的官商管理经营,并且海上贸易往往配合军事上的征伐,掠夺与贸易共同进行。文献和考古资料表明,埃及古王国时期的海外贸易范围,向东到达阿拉伯海及波斯湾,向北遍及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向南则达非洲的东海岸各地。在黎巴嫩、腓尼基、叙利亚、小亚细亚、塞浦路斯和希腊等地都发现了埃及古王国时期贸易往来的踪迹。法老斯涅弗鲁曾派遣一支远征军到南方,一方面阻止叛乱和恢复南部边疆的秩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南北之间的通商。为了保障与
30、西奈半岛和西亚地区的贸易,他也派军队占领了西奈半岛,在那里留下的纪念碑记述了军队征服阿拉伯游牧的培杜因人的情况,这些人曾威胁了运输矿产的商队。除了海上贸易,陆路有两条南北畅通的商道,南至努比亚,北达巴勒斯坦。上述地区在贸易活动中为埃及带来大量珍贵原料和地方特产,埃及则把自己的工艺品远销域外。这些活动大大促进了埃及经济的发展。黎巴嫩的木材,塞浦路斯的铜,阿拉伯的香料,东非的象牙等,对埃及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带来了十分可观的效益。在农业、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狩猎活动虽然早已从生产领域退居于以娱乐和体育为主的局面,但在民间仍然具有强烈的经济色彩。古王国时期一些陵墓中的浮雕,多次出现
31、帝王和贵族用飞镖捕鸟、捕鱼或用长矛捕获河马的画面,还有在沙漠中猎取野兽、捕鳄鱼的惊险场面,这些狩猎活动无疑为肉食和皮革制造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总之,古王国时期是埃及奴隶制早期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其中农业生产制度的完善、金字塔的建造和海上贸易的发展都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古王国时期的经济制度奠定了中王国以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世界古代经济史上一个辉煌的阶段。5.中王国时期的经济第六王朝之末,埃及的政局处于混乱状态,从第七王朝到第十王朝的 100 多年里( 约公元前 2181- 前 2040 年) ,埃及始终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政治黑暗,经济受到破坏,这一动荡时期史称第一中间期。当时各地奴隶
32、与贫民不断举行大规模起义,各地的奴隶主专制受到严重地打击。根据萨卡拉墓地发现的贵族伊浦味对社会状况的记述,即著名的伊浦味陈辞(或称伊浦味箴言 )中的描写,我们知道起义者捣毁了王公贵族的粮仓,使“ 埃及的谷物已成为公有的财产“ ;冲击政府,使“ 宏大的审判厅已成为一个任意出入的场所“ ;社会上“ 那本来没有财产的人,现在已变成财富的所有主了,那本是受人驱遣的人,现在却来驱遣他人了“ ,乃至于从前住不起茅屋的人,现在住进了好房子;从前连一片面包也没有的人,现在变成了一个大仓库的主人;从前没有公牛耕种田地的庄稼人,现在有了成群的牲畜,总之一句话:“ 贵族陷于悲哀,而庶人则感到喜悦“. 在人民起义的打
33、击下,古王国形成的中央集权专制体系瓦解了,各州纷纷割据自立,州长成为世袭领主,有自己的军队,甚至自立年号与中央王朝分庭抗礼。直至第九、十王朝之际,各州才重新形成南北两个军事力量联盟的对峙局面,双方斗争数十年,最后南方的底比斯取得胜利,安太夫家族使南北统一,建立起第十一王朝,才使埃及的经济重新走向复兴与再度繁荣。十一王朝和十二王朝,约公元前 2133 年至前 1786 年,为埃及的中王国时期。第十一王朝(约公元前 2133- 前 1991 年)首府底比斯位于尼罗河中游的下埃及中心地带,向南可通努比亚等其他民族地区,东可至红海,是一处战略要地,也是商业的中心,以后长达两千年的岁月里一直是埃及的政治
34、、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枢。由于十一王朝时期各地割据势力仍未彻底消除,时有摩擦,对经济生产的恢复尚有一定影响,所以中王国时期经济真正日趋繁荣的景象是在十二王朝(约公元前 1991- 前 1786 年)统治的 200 年间出现的。第十二王朝在全国政局基本稳定的形势下,全面恢复了兴修水利的工程,使灌溉农业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埃及的经济基础得以巩固。青铜器在这一时期开始使用,取代了一些红铜器,成为埃及进入青铜时代的标志,也意味着整个生产领域出现重大革新。除了青铜器应用在农业生产和手工业作坊中外,其它生产工具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为了将尼罗河水送达河谷两旁的高地以扩大灌溉面积,这时普遍出现了以桔槔汲水浇灌,
35、埃及人称这种工具为“ 沙杜夫“ ;当时还推广了装有把手的木犁,可将犁头较深的压入土中以利深耕,后来又改进为有梯形把手的耕犁,使耕种有效率更加提高了。中王国时期农业经济中的一次重大成就,是在尼罗河流域灌溉系统不断恢复和改进过程中对孟斐斯西南发雍地区的开发。发雍地区原是尼罗河西岸沙漠谷地中的一块绿洲,后来由于地势较低洼,河水泛滥而逐渐形成一片湖泊和沼泽。第十二王朝的第一任国王阿门涅姆赫一世(又译阿明尼赫特)开始了对发雍地区的改造工程,历经 6 代,至阿门涅姆赫三世(公元前 1842- 前 1797 年)才告竣工。在近 200 年的时间里,埃及中央政府频繁征调大批奴隶和民工在这片湖泊沼泽地区修堤坝、
36、挖沟渠,排泄积水,开恳土地,终于使这一地区 2500 公倾的沼泽变成沃野。湖泊修成了水库与尼罗河相连,河湖之间建有水闸以调节水量和排灌。对发雍地区的治理,是埃及古代人民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也是对世界古代文明的贡献。随着工程建设的进展,发雍也逐渐变成一个新的经济发展中心,湖岸一带城镇密布,法老也在此建立起豪华的行宫。在发雍的卡呼恩曾发掘出一座当年的古城遗址,笔直的街道十字交叉,各类建筑物井然有序,全城有高大的砖墙环绕。城区内不同规模和样式的建筑反映出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在这座新兴城市内,东部是许多贵族的房屋,有的占地 300 多平方米,有几十间房子,包括餐厅、卧室、厨房和仓库;西部则是贫民区,
37、在 200 米长、100 米宽的面积上拥挤着几十间简陋的棚舍。城中也有不少中等类型的房屋,宅内一般有一个小庭院,居室在院子里沿着围墙两边或三面排列,间有小楼穿插其间,显然是商人、中下级官吏、医生和书吏等人的住宅。这些人的存在,一方面表明了在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经济也在稳定地发展和走向繁荣,另一方面也表明中产阶级、中小奴隶主在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繁荣。当时的纺织业已普遍使用立式织机,并开始出现平式织机,能织出质量很高的亚麻布。由于不易保存,遗物至今发现较少,保存下来的通常是用于包裹木乃伊和随葬品的织物;玻璃制造业是中王国时期兴起的一个
38、重要的手工行业,主要用于制作各类器皿和装饰品,不少产品是王宫和贵族宅第中的装饰物,有些则长时期成为埃及远销国外的珍贵工艺品;金属制造工业有明显进步,西奈半岛的铜矿和绿松石得到进一步开采,铜锡合金的青铜器冶铸技术这时从西亚传到埃及,开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但青铜器制造还没有做到普及,各地农业生产中石器、骨角器和木器仍在继续使用;木器制作和造船业、制革业也都有了相应的发展,萨卡拉墓地、底比斯遗址等地出土的第十一王朝着色木俑成为木刻艺术的珍品。在许多贵族墓葬中,都随葬着一批木制的模型(明器) ,有的表现各种劳动人物,包括一些手工业劳动的场景,也有牛羊群、房屋、船只等模型。这些木制品比古王国时期的
39、浮雕更形象、具体地表现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状况。中王国时期的建筑业比古王国时期有一定发展。这一时期虽然金字塔已不再流行,但代之而起的岩窟墓形制复杂,也体现出建筑技术的提高。有些法老的金字塔从设计建筑都在承袭古王国时期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出更高的水平。第十一王朝法老蒙托荷太普的金字塔群是突出的代表。享殿建筑设计比过去有许多改进,高墙通道两侧每隔几十米就设置一个国王的雕像;上庙建筑在前庭台地上,两边绿树成荫,台地斜道两边的 8 棵大树下各有一座国王雕像。金字塔内部用粗大的石块砌筑,外面再包以石灰岩。整个金字塔群内,大厅、回廊、享殿、壁龛、墓室等结构十分紧密,既继承了古王国时期的风格,又有一定创新
40、。中王国时期的卡洪恩遗址位于今开罗以南约 100 公里处,是当时的一座普通城镇,厚厚的城墙内房屋和街道排列有序,城内由围墙分隔成卫城、东区和西区三个部分。东区有各式庭院组成的官邸,多至 70-80 个房间为一套;西区则有标准比较一致的民居,以 4-12 个房间为一套,全部建筑显示出强烈的民族风格,即不用万世永存的坚固材料,而仅使用泥墙或砖墙,这种建筑适于埃及的炎热气候和宗教信仰。造船业的进一步发展使水上运输得以恢复和发展,同地中海东部各地的贸易联系不断加强了,尼罗河两岸城乡的交换随着经济的发展繁荣而日益频繁。农民们把一些农产品运到城市中,换取农具、食盐、皮革制品及其它日用品。这一时期的海外贸易
41、已远达巴比伦。考古学家曾在十二王朝的神庙遗址中发现 4 个铜箱子,其中装有西亚两河流域的泥版文书,可见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之间的往来是比较多的。中王国时期,埃及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活跃着商人阶层。商人是随着早期王朝奴隶制的发展而崛起的中小奴隶主,他们与城镇中的手工业作坊主、中下层军官、政府官吏及农村中的中小奴隶主一起被称为“ 涅捷斯“ ,原意为“ 庶民“ 或“ 小人“ ,指不同于贵族的普通平民。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他们中的一些人逐渐聚敛起越来越多的财富,一般可拥有二三十名奴隶供其驱役,遂被称为“ 豪强涅捷斯“ ,他们成为法老专制政权的一个支柱。中王国时期,商人经常到集市上和
42、城镇中买卖货物,对商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在商人阶层中,大商人是少数,在集市上出售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制品的农夫是商业经济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而长期从事集市贸易活动的坐商和少量远途贩运的行商是构成商人阶层的主体。中王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奴隶制的强化有必然联系。十一、十二王朝的奴隶制度比古王国时期有所发展。在庄园中私人奴隶显著增加了,有些新兴的奴隶主往往占有几十名奴隶,有的甚至以百计。十二王朝一个法老的卫队长,一次就受赏奴隶百名。这个王朝末期的纸草文献布鲁克林纸草中记载,南方城市的一个长官给予其妻 95 名奴隶,在纸草上残存的 83 名奴隶名字中,有 33 名埃及人,49 名是从亚洲
43、俘获的,还有 1 人籍属不明。这批奴隶的劳动分工为农夫、纺织工、厨师、酿酒者、面包师、家内仆役、梳妆侍女等,几乎被驱使于各个劳动领域,奴隶劳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历史的发展总是波浪式推进的,经过古王国时期的经济繁荣和第一中间期的低谷,中王国时期的奴隶制经济再度繁荣,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青铜器的出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促进了中王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是,由于十二王朝末期统治集团的内讧,导致了政局的混乱,外族乘机入侵,尼罗河两岸再一次陷入群雄割据的形势,中王国时期就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中结束了。6.新王国时期的经济公元前 18 世纪,埃及第十二王朝的法老政权渐趋衰微。在动
44、乱中建立起来的第十三王朝,无力控制全国的政局,尼罗河流域重新产生了许多割据政权。这种局面一直到第十七王朝,上埃及的底比斯势力恢复与下埃及对抗,并经数十年的征战而攻克三角洲东部下埃及希克索斯人的首府阿瓦里斯,把原来从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侵入的希克索斯人驱出埃及,才最终结束了割据和战乱的局面。从十三王朝到十七王朝(公元前 1786- 前 1567 年) ,史称埃及的第二中间期。公元前 1507 年,原十七王朝法老的继承人雅赫摩斯一世(约公元前 1570- 前 1546 年)统一全国后建立了第十八王朝,开创了奴隶制帝国统治的新局面,史称“ 新王国时期“.这一时期直到公元前 10 世纪拉美西斯王朝结束
45、,历经 500 年的经济持续发展阶段。希克索斯人是西亚游牧部落比较混杂的民族,文化落后,他们入主埃及后对尼罗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破坏很大,甚至“ 无情地焚毁城市,夷平神庙,残酷地对待一切本地居民,把一些人杀死,把另一些人的妻子儿女掳掠为奴“ ,希克索斯在下埃及建立的第十五、十六王朝实行暴虐统治,埃及社会的经济很难稳定发展,尤其是广大农民和奴隶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随着希克索斯人的被驱逐,十八王朝的中央政权开展了翦除地方割据势力的斗争,雅赫摩斯一世凭借一支强大的军队南征北战,为埃及新王国开辟了比古王国更为辽阔的疆域。经过图特摩斯一世、二世的进一步攻伐,到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 1504- 前 1450
46、年)统治时期,十八王朝的国力已相当强盛。他不仅牢固地控制了王权和对尼罗河两岸的统治,而且数次远征叙利亚、巴勒斯坦,直至进逼幼发拉底河畔,并几度南侵努比亚,形成南北 5 千里的西亚北非势力范围。无数胜利为埃及帝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奴隶和巨大的财富,使新王国进入奴隶制经济发展的新高峰。新王国的农业经济仍是埃及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土地制度表现为在法老专制统治下,全国大部分土地仍集中在王室和神庙手中。法老王室是埃及社会最大的奴隶主,也是军事、财政最高权力的集团。每逢战争胜利或国家庆典,法老就要向神庙和贵族赏赐土地、奴隶和财宝,图特摩斯三世有一次赐予阿蒙神庙奴隶 1578 人,另一次赐予土地 2800 斯
47、塔特。在一份重要的文件哈利斯纸草书中,记载了阿蒙神庙拥有的巨大财产,包括土地、村镇、花园、葡萄园、果园、船坞、船只、牲畜、家禽、粮食、金、银、铜、宝石、金银器皿、精工编织的长袍、香料、蜂蜜、油、酒等等的数量,还有各种手工业作坊和牧场中的木匠、铜匠、石匠、涂香料工、牧牛人、水手、养蜂工、书记员等的人数。到了二十王朝时,阿蒙神庙已拥有奴隶劳工 86486 人,土地 864186 斯塔特,大小牲畜 421362 头。相反,农民则普遍土地不足,甚或根本没有土地,许多农民只能租种王室、神庙和一些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其生活处境几乎与奴隶一样。不过,各地的土地实际上基本控制在奴隶主贵族手中,私有土地和土地买卖
48、现象比过去更为发展了。有一份牧人摩塞档案记录了一份买地契约,提到这个牧人以一牛买得了 3 斯塔特耕地,可见土地买卖在一般平民中也是比较流行的。尤其是到后期埃及阶段,土地买卖更为普遍。23 王朝的一份材料提到阿蒙神庙的最高祭司一次从 15 个人手中分 16 回购进土地 556 斯塔特,其中卖地最多的是一位祭司,也有的是普通农民仅出卖几斯塔特土地。新王国时期已开始采用农田管理的轮作制,并普遍使用了新式的梯形犁和骡、马等畜力,骡、马的耕地效率要比过去的牛、驴高;引水灌溉则已采用多层桔槔,可以连续提水把河水扬到高程,明显增加了灌溉的功效;此外,青铜制作的农具也有一定增加。在这些大的改革中、埃及的农业生
49、产达到了古代最高水平,奴隶制经济已到了充分发达的阶段。在萨卡拉的墓地中,一些墓室墙壁上还遗留着一系列反映新王国时期埃及农村生活的图景,包括翻松土地、播种、收割、打谷、簸扬、秤谷、储藏的各个场面和谷仓。在河岸的花园和贵族宅院中,种植着棕榈树、无花果树、石榴树、苹果树、橄榄树,以及蔬菜、花卉等,也有一些浮雕反映的是葡萄园和手工业作坊中酿酒、制蜜的过程。这些画面是当时农业经济在人们生活中的真实反映。这一时期,手工业经济也比过去有了明显的发展。在十八王朝,青铜工具在各个生产领域的数量都增加了。过去冶炼金属仅靠口吹筒管来鼓风加温,这时已使用脚踏鼓风机,并且用皮革制成风箱来连续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当时所制的金属板材最长可达 2 米,有几十公斤重。青铜器制作的手工作坊规模也有明显增大,在图特摩斯三世时期的一位宰相墓中,壁画上可见阿蒙神庙的大作坊包括各类工匠 150 人之多;另有史料提到有 12名工匠的一间作坊能生产出斧、锯、锄、锤、剑、小刀、匕首、长矛和弓箭等各类器物,还可以制作出许多祭神用的器皿,甚至能冶炼 6 种合金的质量上乘青铜器。木制品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王公贵族们追求豪华的工艺品。著名的图坦阿蒙陵墓中,出土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其中就包含着一批木制家具和武器、王杖、雕像、战车等。家具中有法老的宝座,椅背用金银贴面、宝石镶嵌的浮雕来表现少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