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哲学的主题与方法论讲义讲授:彭富春2009 年下学期2第一讲 关于哲学问题与方法,我们要讲三个大的问题。第一,什么是哲学?第二,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也即什么是哲学的主题?我们将讨论三个主题,分别是存在、思想和语言。第三,什么是哲学的方法?包括四个内容:首先是作为方法的批判;其次探讨有原则的批判,即归纳和演绎;再次我们要讨论无原则的批判,最后要讨论三种批判,即语言批判、思想批判和现实批判,尤其是现实批判中的享乐主义、技术主义和虚无主义。最重要的几篇参考论文是哲学的主题和方法、哲学与当代问题、论无原则的批判、哲学美学导论中“美作为欲技道的游戏”这一节。 一、什么是哲学我们要讲:(一)哲学的日常语义
2、(二)哲学的字源学(三)关于哲学的一些理论(四)西方哲学(五)中国哲学(六)哲学学科的结构 关于哲学,一方面人们认为它很深奥,很多同学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受到痛苦的煎熬;但另一方面,又似乎人人都可以谈论哲学。这些日常的想法阻碍了我们真正进入到哲学之中。哲学不是人人都可以讨论的,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可以讨论的。我们要放弃平时对哲学的信口开河、大而化之的谈论,从而进行一种哲学式的谈论。(一)哲学的日常语义关于哲学,我们首先面对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对于哲学的各种规定,这也是我们学习哲学首先要抛弃的各种观念。对哲学的日常语义的分析不是为了将它们作为思想的根基,而是反过来,找出这些观念的无根基性,
3、从而加以抛弃、拒绝。哲学的日常意义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哲学是聪明的学问。很多人之所以学习哲学,就是为了获得智慧。人们平时赞美一个人时,会说“这个人具有哲学头脑”。第二,哲学是玄学,很深奥的学问。玄作为一种颜色是黑色,意味着深奥,看不见。所以如果说哲学是玄学,就意味着它是深奥的。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会说“你讲的东西太哲学化了”。太哲学化再极端一点,就有些恐怖了。网上经常有一种说法,说哲学系的博士生很恐怖,尤其是哲学系的女博士生,我们哲学系的一个女博士生写了一本书叫我是女博我嫁谁。哲学系的女博士生看似可怕,不是因为她们难看,而是因为在常人看来她们每天都在考虑一些哲学问题,有些不可思议。第三,哲学是
4、原则。如人们常说“我有我的人生哲学,你有你的人生哲学”。但是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如果一个小学生,压根儿什么哲学书都没有读过,他有什么权力说自己有人生哲学。显然这里的人生哲学指的是一种信念、原则和想法。第四,哲学在西方语言中还指“某某理论”。如洗衣机的哲学、汽车哲学、电脑哲学、网络哲学等,这里的哲学指的都是关于某物的理论。哲学的日常语义距离我们真正要学习的东西还相差很远,所以我们绝不能停留在哲学的这些日常观念中。(二)哲学的字源学哲学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哲学并不是所谓聪明的学问、玄学、原则等,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我们要讨论不同语言中的“哲学”一词,首先是汉语中的哲学,其次是西方语言也即英语、德
5、语、希腊语中的哲学。1、汉语中的哲学汉语中“哲学”这一语词的出现是近代的事情,古汉语中有“哲”字和“学”字,但是没有“哲学”一词。“哲学”一词是日本人发明创造的,近代以来的日本是中国的老师,因为近代以来中国是通过日本来学习西方的东西。汉语中的“哲”(喆)指聪明、智慧,也即不愚蠢。当然我们后面要进一步讨论,聪明还不能等同于智慧。先秦文献中多处出现“哲”字,如“哲人”、“先哲”、“哲理”等。汉语中的“学”有很多意义,如学习、模仿等。但学习、模仿都还不是“哲学”中的“学”的意义,哲学相关于“学”的另外两种意义。一是学问,即学到的知识,如我们经常说某某人是博学之士、饱学之士。但学问一词还带有日常语言的
6、味道,哲学之学有比学问更严格的规定,这就是学的另一层意义学术。什么是学术?即专门的系统性的知识。所以我多次提醒同学们不要满足于一般的文史知识,不要满足于平时在宿舍里天南海北的卧谈,那只是一种无根基的闲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哲学”一词在汉语中指的是关于智慧的系统性知识。智慧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但是系统性的知识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我们在学校里学习哲学,就是要在系统性上下功夫。2、西方语言中的哲学现代西方世界中英语是一种最具强势的语言,德语则是最有哲学意味的语言。哲学在英语中是 philosophy,德语中是3Philosophie,两者都来源于希腊文中的 philosophia。汉语中的“关于智
7、慧的系统性知识”是否切中希腊文中的philosophia?不一定。我们有必要看看翻译过程中什么没有被翻译出来,什么是翻译的人自己加上去的。希腊文的 philosophia 由 phil 与 sophia 构成。phil 的本意是“爱”与“追求”,它是希腊文中的 philia。希腊文中的“爱”有几种不同的语词,其中 philia 指的是一般的爱,比如兄弟之爱。美国的 Philadelphia(费城)在圣经中也找得到,即兄弟之爱。这种爱的极端化就是同性之恋,有一部关于同性恋题材的影片就叫 Philadelphia,如果被翻译成“费城”就错了。有一个很著名的电器品牌叫菲利普(Philip),意思是爱
8、马的人。为了把 philia 说得更清楚,我们可以将它与另外两个希腊词加以比较,即 eros 和 agape,eros 是性爱,agape 是上帝之爱、圣爱。eros 是人们常常说的天使,但在古希腊神话中是爱神,它的特点是性爱,包含了肉体、身体和欲望。关于爱情有几种境界,最高境界是纯洁的爱情,即精神之爱;其次是色情,性爱通常包括有色情的成分;最次的是淫秽。色情与淫秽还有区分的,很多西方文艺片都含有色情的成分,但不是淫秽的,不是扫黄所针对的对象。eros 既不是纯粹的精神之爱,又不是淫秽的,而是带有身体性的爱。agape 讲的是圣爱、上帝之爱,完全脱离了身体,它包括上帝对人的爱和人对上帝的爱,显
9、然对上帝的爱不同于对女人的爱,agape 最能体现爱的本性,即作为一种给予和奉献。通过对三种爱的介绍,我们发现哲学之爱既不是性爱,也不是圣爱,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三种爱相比较的话,philia高于 eros,agape 高于 philia。哲学之爱虽然不同于性爱和圣爱,但是可以通达这两者。哲学之爱并不表现为一种激情的状态,而是表现为一种思想、思辨。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很多所谓的哲学都是个人体验性的东西,具有小资情调,但并不是真正的思想。Sophia 指的是智慧,即知道。为了将智慧描述得更清楚,我们有必要看看它的对立和相关之词,通过划界来确定智慧本身是什么。智慧的对立面是愚蠢,即不知道。智慧显然不是愚
10、蠢,但是智慧也不是所谓的聪明。汉语中的聪明指看得见、听得见,即耳聪目明,可以比喻一种心灵上的能力。但是聪明尚且属于较低的层次,因为它会流于一种算计、狡猾,接近于日常的伶俐,它只是外似智慧,实为愚蠢。因为那些所谓的聪明人看不到那些看不到的东西,听不到那些听不到的东西,只能看到所看到的、听到所听到的。这一点我们以后再仔细讲。智慧虽然相关于聪明,但不是聪明,它是知道。知道什么?知道人与世界的存在,知道什么是存在的和什么是不存在的,也即知道存在与虚无,还知道真理与谎言。既然 philia 是爱与追求,sophia 是智慧、即知道关于人的存在的知识,那么 philosophia 有两层意义,一是爱智慧,
11、二是爱的智慧,在英语中有这样两种表达,即 love wisdom 和 the wisdom of love。这意味着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特别的思想,即爱的思想。所以我们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不仅仅是要获得某种知识和学问,而且要具有博爱的情怀。一个人如果对别人充满仇恨,他就不可能从事哲学研究。我们中国儒家讲仁者和智者,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何为仁者?仁者爱人,从而是有智慧的人。孔子所讲的圣人和君子要求既是仁者又是智者。大乘佛学讲悲智双运,一方面要有普度众生的慈悲心怀,另一方面要有智慧,看清楚这个世界的本性,不要被假相所蒙蔽。我这里是用中国的传统思想来佐证:所谓哲
12、学作为爱智慧或爱的智慧,它必须是两个层面的,既要有智慧,也要有爱。前面我们讲了关于哲学的日常语义和字源学,在这种讨论中请大家注意思路。思路是思想的道路,道路中有几个关键性的站点,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简明的顺序,是按照思想自身的道路来运行的。这样说来,哲学其实很简单,只要它是按照思想自身的道路来运行。之所以有些人认为哲学是复杂的,就在于他们颠倒了思想自身的道路。现在我们讨论关于哲学第三个问题,即关于哲学的一些理论。(三)关于哲学的一些理论关于哲学有两个流行的观点,一是认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把哲学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时髦的观点,即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王、科学的科学,哲学是逻
13、辑,哲学是思辨,哲学是个人体验等等。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流行的观点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它是否切中哲学作为爱智慧或智慧之爱的本意?很难。什么是世界观?古汉语中有世、界、世界、观,但是世界观的说法是近代以来对一个德语词 Weltanschauung 的翻译。从字面上看,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观念和看法。但是我们要进一步探讨,这种关于世界的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它来自于观世界、看世界。那么观世界又如何可能?用一个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是“人在观世界”。西方哲学中的“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主体、自我。所以,是“我在观世界”。这里就出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意识的问题,因为世界包括了自然和意识,人既属于世
14、界,同时又与世界相分离,于是才有可能去观世界。这里其实隐藏着近代哲学的基本主题,即自然与道德、自然与自由、自然与人。康德说“位我上者灿烂的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外在星空是一个规律控制的自然世界,内心道德律是人的世界、自由的世界,自然与自由包括了人与世界的关系。4世界观源于观世界,而观世界又源于我观看世界、主体观看世界。最后,从根本上而言,世界观源于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主体去设立客体,主体去认识客体、改造客体,也即我们经常讲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观是否是哲学的本性?我们并不需要作出一个简单的正误判断。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比简单地说“好或坏”、“对或错”要复杂得多,就象我们现在看电影并不象小时候
15、那样喜欢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所以,我们对世界观的讨论不是为了得出结论它是对的或是错的,而是要划清它的界线。对于世界观而言,它的界线在于具有独特的时代性,即德国古典哲学的时代。世界观来源于德意志唯心主义,在此之前是没有的,在此之后遭到了批判。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人们设立了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在此基础之上人去观照世界,而且得出世界观。这里关于世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在世界观的时代里,也即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时代里,所谓的世界是自然和历史(广义的人的历史),此外还包括了思想,所以世界是存在者的整体的总和。什么是方法论?即观世界的方法和手段,而且手段还有一个运用的过程。汉语中的方法相对于大道,是技法、
16、方术。“道”要高于方法,在此意义上方法被大道所规定,它不同于大道,且一旦我们体悟了大道,就会舍弃方法。中国和日本与之相关的一些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国的书法、茶艺、武术在日本人看来是书道、茶道、武道。中国人看来是法的东西被日本人看做是“道”,这并不能说明两个民族孰对孰错,而只是说明两个民族在对很多事情的理解上存有差异。同样的事情,可能中国人视其为雕虫小技,而日本人则把那种追求法的过程视为追求“道”的途径。最近有人说少林寺变成了休闲娱乐公司,而不再是修行的寺庙。而关于武,我读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其中提到“武”有武术、武学和武道三个依次上升的层面,武术是拳脚的技法,武学则进入知识层面,武道则脱
17、离了身体性的层面。西方语言中的方法,本意是走路,沿道而行。这种说法类似于汉语中相对于大道的方法。西方语言的方法和汉语中的方法都说明方法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依赖于它所思考的问题和主题。很多人学习哲学是想学到一种方法,然后将其运用到其它领域,比如有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想学习一种辩证法,学习周易是想学到阴阳转化的方法。这种把哲学看作是一种普遍、绝对的方法论,都是很天真幼稚的想法。哲学自身的方法并不具备一种绝对的普遍性。2、“哲学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有另一个名字,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通常被人们当作是最高的真理。实际上,把哲学或哲学原理理解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念,与前
18、面那种把哲学理解为世界观的观念并没有根本的分歧。因为哲学被视为革命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它只不过区别于反革命的世界观和非科学的方法论。那么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前者是普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后者是历史领域中辩证唯物论的具体运用。以上是关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一般说明,但是我们要对此做几点分析。首先,辩证唯物论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不是哲学的整体。所谓的辩证唯物论相对于以前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以及以前的机械唯物论。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并不是所谓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而只是历史唯物论。把这两者并列起来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做法源于后来斯大林时代的一种重构。恩格斯
19、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得很清楚,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明,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后来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哲学家借助于黑格尔的哲学重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其体系化了,就象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思想体系化一样。第三,对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不能做狭隘的理解,不能将其绝对还和普遍化。因为人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要用物质和精神这一套语言来描述所谓人的存在是行不通的。在座的各位,如果你说你是物质,那么你就只是行尸走肉;如果你说你是精神的,那么你就成了幽灵。我们可以说人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又可以说人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学习一种思想就是要学会一种语言,所以这里我们要注意语言描述的限度,
20、就象算盘有算盘的语言,计算机有计算机的语言,我们不能用前者的语言来描述后者一样。3、关于哲学的其它理论“哲学是科学之王或科学的科学”:这种观点是古典时代的产物,古典时代把整个科学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有一个中心,即哲学。哲学作为中心而成为科学之王。但是在现代世界中,科学的分化已经非常严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已经与哲学不一样了。过去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或者黑格尔的时代里,大家都试图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而现在科学已经专门化,哲学所研究的东西绝对不能作为一个普遍的范式运用到自然科学的领域,甚至是社会科学的领域;反过来,哲学要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吸收有用的东西,比如
21、要弄懂现代哲学必须理解语言学,要了解语言学中的基本观念“能指”与“所指”等,此外计算机、基因工程、克隆等自然科学也为哲学提供了很多材料。所以,“哲学是科学之王”只是过去一种狂妄的想法。很多试图通过学习哲学而学到方法论的人因此而感到失望,觉得哲学一下子从科学之王变成流浪汉。但事实就是如此,在现代,哲学不可能成为科学之王。“哲学就是逻辑”:很多从事逻辑学研究和分析哲学研究的人认为哲学就是逻辑。但是按照目前的学科分类,逻辑与哲学是分开的,不属于一个学科,因为在现代逻辑中,数学占了很大的比重。logical 本身来源于 logic,但是包含有数学5的运算。逻辑不能取代哲学。“哲学就是思辨”:思辨一词实
22、际上是黑格尔的用法,他将哲学等同于思辨,表现为一种辩证法。如果将哲学等同于思辨,那么必然对哲学存有误解,一方面会认为哲学是抽象的思考行为,另一方面把它理解为辩论。作为思辨的哲学实际上只是哲学的一种形态,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形态,在现代哲学中实际上看不到思辨。“哲学是个人体验的表达”:以上三种关于哲学的流行理论都是把哲学的某一个特点或本性扩大化,视其为哲学自身的本性,这些观念都是古典哲学时代思想在现代的残余。现代有一种流行的观念反对上面三种古典残余思想,但是却把哲学当作是个人体验的表达,比如有人将尼采视为个人体验的哲学家。但这是天大的误会,尼采的思想绝对不是所谓个人体验。中国流行的个人写作,虽然在
23、冲破过去意识形态语言方面,在冲破教条化的马式语言、毛式语言方面有其功绩,但是这种个人情绪性的表达并不是哲学本身。第二讲哲学问题与方法,可以说是一门哲学原理课,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原理,我们只抓哲学上的最根本问题、最主要的方法。我们这门课的内容大致是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什么是哲学”,目前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第二个部分是哲学的问题。关于哲学有三个大的问题,即什么是存在?什么是思想?什么是语言?这个表达已经是具有西方思想特征的。 “存在”这个词,在中文中不存在,更严格一点说它在古汉语中不存在,现代汉语是有的,但“存在”作为不定式,在汉语是从来没有过的。相对于存在,中文中有物、万物、道、理。
24、“思想” 和“语言”在汉语中都有。第三个部分是方法。我们要讲 “批判是什么?” 我们会讨论演绎和归纳,而且要讲无原则的批判。无原则的批判主要包括语言、思想和现实三大批判。我特别强调有几篇核心论文,请同学们一定要熟悉。大家熟悉这几篇论文,就会熟悉我的套路。主要是论无原则的批判 、 哲学的主题与方法 、 哲学与当代问题这三篇最主要的论文,另外哲学美学导论中谈到的“欲、技、道的游戏”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的那本书之所以叫哲学美学导论 ,而不是一般的美学导论,就是要强调它的哲学性。我们把上次课讲的内容先大致勾勒一下。讲课有很多种方法,但就哲学课而言,既不在于信息量大,也不在于使你血脉膨胀,而是要大家能够冷
25、静地进入到思想当中去。这个思想是不枯燥的,它是有生命力的。所以请大家注意我们上次讲课的套路。第一,我们上次课首先讲的是哲学的日常语义。我们一谈到哲学,就要看“哲学”首先给予我们的是什么。我们谈论任何一个问题,都是要看首先给予的是什么,这就是哲学上所谓的“原初事实”,即德文中的 Gegebenheit。讨论一个问题,首先要注意这个问题最初是什么,从而放弃其他的一些东西。讨论哲学,我们首先遇到的是日常对于哲学的解释。第二,在摆脱日常思维之后,我们接着进入到“哲学” 的字源学讨论中,既包括中文的字源学又包括西方的。西方哲学的字源学使我们回到古希腊的爱智慧和爱的智慧。 “爱智慧” 和“爱的智慧” 作为
26、“哲学”的字源学上的语义,在我们中文的翻译过程中是丧失了的。我相信大家过去看很多哲学原理,没有听过这些东西。这里尤其要考虑到 pilia、agape 和 eros 三个词的差异,以及 sophia 意味着什么。其实真正的哲学就是要讲清楚爱智慧和爱的智慧,其他的东西都是它的具体化。第三、我们进入到关于哲学的一般理论,理论上与一般字面上的意义还不一样,它是经过深思过的、成系统的。在关于哲学的一般理论中,首先就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理论。对待这一理论时,大家一定要注意,要超出日常的“非此即彼” 的思维习惯, “非此即彼”是我们日常思维习惯中最糟糕的东西。在讨论哲学问题时,我们有时候使用的语言
27、,既不是此也不是彼,但另外又可以讲既是此又是彼。谈到“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既不是要简单地肯定它也不是简单地否定它,而是要注意在何种意义上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说,如果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边界在什么地方。其次,关于“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理论。大家在“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前提下推出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被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被当作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甚至是哲学原理。按照这个理解,如果有人请武汉大学的某个教授出去讲哲学,那就是要请那些搞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人。可是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这门哲学
28、的问题与方法课,不请搞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人来讲,而请我这个所谓搞美学的人来讲。这说明,一定要破除这种哲学的专门化和学科的分类。西方并没有这种分类。再次,我们又讨论了其它的一些理论,诸如哲学是科学之王;哲学是逻辑;哲学是思辨。一说逻辑和思辨,我们女同学都比较害怕,我们都比较喜欢直觉、激情和想象。哲学不是逻辑和思辨,也不是激情和想象。我反复强调的是,要抛弃过去那种对立的思维。以上是对我们上次课的大致回顾。这样一个回顾之中,已经渗透了一种方法。这个方法对于我们传统的思想来说,尤其对于佛教来说,就是叫做遮诠/表诠;对于西方现象学和海德格尔思想来说,就是去蔽/显现。 “诠”就是诠释的意思,遮诠就是
29、强调什么东西不是什么;去弊也是强调某某东西不是其他东西,而是它自身。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到哲学不是什么。6那么,哲学是什么呢?关于这一点,请同学们注意,我们并不试图给予哲学一个规定,而是要看一看它的历史形态。看看西方讲哲学是怎么讲的,我们中国讲哲学是怎么讲的。有了一个框架之后,如果有人愿意的话,就可以搞一套自己的哲学。或者说哲学不存在了,只有思想,可以建立自己的思想。当然这里又牵涉到中国还有没有哲学,中国是否曾经有过哲学,或者西方哲学是不是死了,等等这些目前比较热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接着讲这样几个问题:(四)西方哲学、 (五)中国哲学、 (六)哲学的学科分类(哲学的结构) 。这里要强调,大家要
30、具备一定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知识,或者叫做公共常识,或者叫做前知识,或者叫做基础知识。公共常识即作为一个学习哲学的人你必须知道的,公共常识是大家都应该有的。另外我们讲它是前知识,或者是预备知识,如果没有预备知识我们就没法讨论。同学们一定要将西方哲学史看一看,现代西方哲学史很多,我建议同学看一看西方人自己写的西方哲学史。如果你能读英文最好,不能读英文的话,请大家看一看梯利的西方哲学史 。罗素的哲学史也很好,但是罗素的哲学史个人化的东西很多。我们这里需要的是一种公共知识,需要是一种客观的知识,客观知识比较好的就是梯利的西方哲学史 ,而且是英文版的。大家深入进去,会发现哲学里面有很多很有趣的东西。
31、比如说古希腊的一些学派,有很多宗教性意味,如不能吃豆子;中世纪一些神学家们怎么冥想,怎么祷告;再看一看近代,康德一生未婚,但他还能谈婚姻的奥妙,这也是很奇怪的事情。大家真正读进去,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这是我要强调大家一定要具备公共知识、前知识。另外一方面,中国的西方哲学史研究,是有很多问题的:(1)很多人不懂英语和德语,实际上就是你抄我,我抄你。 (2)受过去这套教条主义的影响,很多人看西方哲学,就是盲人摸象。所以这也就是我回国之后不参与西方哲学的讨论的原因。那个没法讨论,讨论什么呢?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他说他是对的,你说他错了还不行,你伤害了他。所以我讲的西方哲学,可能与你们接触到的西
32、方哲学是不一样的。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不要感到受到了伤害。(四)西方哲学1、什么是西方?2、西方的时代变迁。3、西方的智慧与爱智慧(西方的智慧与哲学) 。智慧与哲学是不一样的,我们中国刚好智慧与哲学是没有分开的。所以为什么说我们中国没有哲学,没有宗教,与这个是有关联的。4、西方的智慧与哲学的历史演变。我们把这两个问题分开,前面我具体要强调西方智慧与哲学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到第四点我们着重要讲西方智慧与哲学它是怎样演变的。要破除单一的西方观念,西方不只一个西方,西方不只一个历史。1、什么是西方?我们谈到西方,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从日常开始,我们首先想到一种地理方位。地理上的西方,与东方相对。在西方
33、语言当中,跟我们中国语言有一种相似性。我们要思考一下,东方与西方通过什么来确定的。最简单的确定方法就是太阳升起。日本为什么叫日本?太阳升起的地方。朝鲜为什么叫朝鲜、高丽?东方的黎明,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西方也有类似的语法,学过德语的同学应该知道,东方是 Morgenland,即早晨之国,太阳最早到达的地方;西方是 Abendland,即太阳落下的地方。大家知道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西方的没落 ,德国人写的,也是用的这个词 Abendland。所以作为地理方位的西方,由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来确定,这是得到中西共认的。接着我们要进一步探讨,中国讲的西方是什么。我们中国讲西方有很多说法,按阴阳五行的讲法,东
34、方是青龙,西方是白虎;佛教讲的是西方是西天净土、西天世界、极乐世界,禅宗、尤其是净土宗,都要考虑西天净土、极乐世界;还有道家讲的西天。在我们日常语言当中,关于西方还有另外的说法。一个词,大家要注意它的悖论式的表达。因为净土对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世界信念影响非常深,到了西天一方面是到了极乐世界,另一方面又是说人死了。我们再看一看西方的。整个西方是跟东方相对,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但是大家知道,西方这个词在它的历史当中是不断变迁的。首先,这个西方是指古希腊,古希腊是西方精神的摇篮,希腊以自己为文明人,其它人为野蛮人。第二,是罗马帝国,是以欧洲为中心,还包括地中海,这个才是西方。第三,是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
35、我们知道当时中世纪是神圣的罗马帝国。它是一个整体,官方文都讲拉丁文。到了近代以后,神圣罗马帝国不存在了,出现了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民族性的。导致现代民族性国家诞生的地方,就是三十年战争,即新教与天主教交战之地,也是我以前读书的地方。所谓西方主要是指欧洲,而且主要是指西欧。像东欧尤其像俄罗斯,一般都不属于西方的文化传统。到了现在“西方”这一概念又变了,美国属于西方,而在历史就根本不存在美国这个国家。日本也属于西方。 “西方”变成了发达工业国家的一个说法,它的信念价值观具有一致性。这是“西方” 大致的语义转变。关于西方,我们可以说是源于希腊和基督教文明的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概念。它以两种文
36、化为核心的,这两种文明就是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而不是所谓的希腊和希伯莱文明。西方文明的首都是雅典和罗马,而不是雅典和耶路撒冷。西方7人从来不觉得它的文明是来源于希伯莱,请大家注意这一点。因为你如果讲希腊文明的源头,它还来源于古埃及。希伯莱文明不属于西方文化传统。当然,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西方人在中世纪的时候,是重新解释了旧约圣经,而且新约圣经是用希腊文写的,而不是用希伯莱文写的。对于西方来说,所谓基督教文明的核心是新约全书而不是旧约全书。这是个常识性的问题,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古希腊的西方文化中心是雅典,中世纪是罗马,近代以来西方精神的中心是在德国,这是有文献记载的。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
37、的地方,就是德国西南部,就是弗莱堡和图宾根这个地方,就是巴登弗腾堡州。当时在图宾根就有黑格尔、谢林,马克思也诞生在它的周边,离这里也不远。后来在弗莱堡就有胡塞尔、海德格尔。这些人推动了人类的整个精神发展。如果大家对这个感兴趣,可以看看我在漫游者说中讲的海德格尔的家乡。我们讲的是一般意义上的西方,中国讲的西方和西方意义上的西方。那么我们现在对于西方的了解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我们日常生活讲的西方恐怕就是美国,美国化的西方。对欧洲人来说,美国人的西方是一个无根的西方,根本没有代表欧洲人的传统,我这里是陈述他们的看法,并不认为他说的是对的。而且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这个西方历史上的几个阶段,我们基本上是
38、没有分清楚的。下面我们就要谈一谈西方几个时代的变迁。2、西方时代的变迁前面我们已经讲西方在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意义,那么这里我们就要讲,西方它是具有历史性的,而这种历史也具有一种时代性。我们讲西方是与东方不一样的,它有自己独特的规定。下面我们讲西方是要讲它的历史。历史要把它具体化为时代。那么时代这个词,当然是与时间相关,而且还与一个较长的时间相关,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对“时代”还思考得不多。“时代 ”的 “代”字,在就汉语当中,可以考虑到一代跟一代的关系,上一代与下一代的关系。但是我们一般没有深思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到西方语义当中时代意味着什么。我们都知道英文讲的划时代,来源于希腊
39、文,指中断、时间的中断。时间一般来说是一维的,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它具有一种连续性,就像水一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看到时间像水一样流淌,但是时代却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样一个连续性的中断。那么时间是怎么中断的?我们可以看一看我们中国的历史,比如我们马上记念辛亥革命九十五周年,辛亥革命可以说我们中国历史的一个中断,由一个封建王朝进入到一个比较虚弱的共和国。然后,毛泽东的出现,四九年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中断,由蒋家王朝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邓小平出现又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中断。时间虽然是连续性的,但是一个时代之所以成为一个时代,是因为它的中断。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所谓的时代是意味着一段历
40、史中断了它的连续性而成为自身,在成为自身的同时,它与其它的历史相区分。西方经历了大致五个时代:1、古希腊;2、中世纪;3、近代;4、现代;5、后现代。为了考虑到西方时代的特殊性,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朝代的变迁,所以我是这样一个说法,事实上中国是没有时代的变化,只有朝代的变化。过去曾经讲先秦是奴隶社会,秦始皇之后是封建社会,从事中国历史研究的人一般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中国的历史,只是朝代的变迁。一个朝代向另一个朝代变迁,变迁之后又回到原来那里去。特别是有几个朝代都是农民起义,农民推翻了这个王朝,可是又采用了前面皇帝的那套策略。过去有一段时间我们引进西方的时候,对传统文化采取一种批判态度,曾经有人特
41、别强调中国历史是一个循环的历史,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超稳态的结构。这是别人的话,不是我说的。我用这个历史的循环,以及超稳态的结构无非是表明,中国的历史主要是一种家族王朝的变迁,而不是象西方那样,形成一个时代的变迁。当然每个王朝和每个王朝还是不一样的,魏晋风度,盛唐气象,它都不一样。唐宋之间的差异,远远不如西方每个时代之间所构成的差异。西方的第一个时代是古希腊,然后是中世纪。这里请同学们注意,又要抛弃我们所接受的一般的观念。人们一般讲古希腊罗马哲学,而西方是没有这个说法的。古希腊哲学就是古希腊哲学,罗马哲学就是罗马哲学,两个不搭界。作为一种思想史的时代,是不能以确切的编年史来划分的,它跟历史学不
42、一样,它只是大致如此,而且其中还有许多错综复杂的、重叠的。中世纪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之后就是近代。大家注意近代这个词,在英语当中是 Modern,英语中 Modern既指近代又指现代,没有德语明确,德语有一个专门指近代的词。近代应该到十九世纪末,大致是这样。那么现代呢?就是从十九世纪末到二战,大致是一九四五年。最后一个是后现代 Postmodern,后现代是从 1945 年一直到我们现在,这都只是大致如此。这里同学们就要注意中世纪的东西不要和古希腊混在一起,近代、现代和后现代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所以这里我们来思考一下向西方学习,是学习西方的什么东西。比如说“五四”运动,我们的口号是德
43、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就是科学与民主,这是西方近代的口号而不是现代。而另外,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如果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也应该是讲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但是听说鲁迅是不太民主和科学,他可能讲科学,反对8中医,但民主好象不太民主。鲁迅的主题是托尼(托尔斯泰和尼采) ,托尼的主题是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而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是现代的东西。所以很多东西是似是而非的。这是我们对西方时代的预先的一个勾勒。下面我们还要详细的讲,每一个时代智慧和主题是什么。3、西方的智慧和爱智慧首先我们看一下智慧是什么?智慧从我们汉语当中,或者从德语当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英语就稍微差了一点Wisd
44、om。智慧这个汉语里面就有“知” ,还有一个“心”,智慧实际上来源于心灵,与知识相关。因此,我们对智慧可以作一个最初的规定,智慧就是一种知识。但智慧并不是一般的知识,如说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他讲的知识就是一种科学的知识。我们这里讲的知识,不是他那种知识,不是科学知识。我们这里讲的知识,是讲的人及其存在的知识,不是说你去懂得计算机,生物克隆。如果变成中文就是命运的知识,知道算命。搞哲学的人就是要懂得算命,我们就是最好的算命先生,但不同于街头骗人的算命。一个有智慧的人,是知道自己的存在、命运知识的人。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还知道不存在,即除了知道存在,还知道不存在。这就像除了知道
45、光明之外,还要知道黑暗。知道命运就是知道哪条路是可以走的,哪条路是不可以走的。所以所谓知道人及其存在的知识,就可以把它变成知道存在与虚无的知识,知道是与非的知识,也就是知道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在这样一个意义上,哲学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无聊的。真正的哲学如果在爱智慧这个层面上,它是相关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的。这样一种知识是亲证,哲学是需要一种证悟,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与死,好和坏的问题。这是我们对于智慧一般的规定,即智慧是一种知识,但它是一种特别的知识,是关于人及其存在的知识,也就是人的命运的知识,进一步再谈关于存在与虚无,是与非、真理与谬误。这就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真理问题。真理不是那些马克
46、思教材上的认识论问题,即所谓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知识,这样的真理就很讨厌了,谁会爱这个真理,这个真理我也不爱。真理一定是关于我们命运的真理,这样我们才会去爱。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碰到问题会去找瞎子算命,因为瞎子冒充知道关于我们命运的知识。4、西方智慧与哲学的历史演变西方智慧是一种什么样的智慧?西方的智慧是一种神性的智慧,这与我们中国的智慧是不一样的。我们中国的智慧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的智慧,这个我们以后讲中国哲学时再说。为什么说西方智慧是神性的智慧呢?这就有这样一个问题,即智慧是谁说出来的。我们人不能说天生就是圣人,但你可能有慧根。圣人只是少数,不可能每个人都是这样。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你讲智慧是
47、谁给予的呢?西方的智慧是神给予的,是神性。我们这里讲的是广义的神性这个词。这就关系到后现代一个非常时髦的话题,即谁在说话?谁说出了这样一个话题,这个时代的根本话题。当然在西方来说,就是神说的,而不是中国讲的天地说的。西方并不认可天垂象、地成文这一套。西方讲神性,但这个神性大家要注意,神是借人的口表达出来的。“ 谁在说话 ”在西方历史上,就有三种神的形态在说话。第一,诸神,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第二,中世纪的上帝,基督教的上帝;第三,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自身之中的理性,理性即神性。所以,西方作为一种神性的智慧是因为神在说话,而西方的神有三个神。为了将西方三个神弄清楚,我们还应该看看日常观念中对神还有些
48、什么不同的看法。比如我们中国是有一种鬼神观念的。中国的鬼神观念中,中国的神是什么?庙里是佛,不是神,道观里就有许多神。中国的神可以说是泛神,人也可以是神,还有灶神、财神等,道教的神是典型的泛神。中国的神不仅与人不一样,与鬼也不一样。一个死了可又不死的是鬼;一个永远存在的、不死的才是神。大家要注意这种很奇特的表现。人死之后就变成鬼,鬼本身是不死的,它会经常来骚扰你。但神却不是,神是永远长存的、不死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鬼神观念。这种鬼神观念在西方人看来就是精灵,那是在西方还没有彻底地被基督化的时候异教徒所信奉的东西,比如在西方历史上就有很多巫婆、巫术,也是沟通人鬼之间。但是随着基督教的战争之后,这
49、些所谓的巫术、鬼神观念基本上都被扫荡了,而不存在了。所以中国的鬼神观念与西方的神是没有关联的。但是有一种神是与西方有关联的,就是犹太教的耶和华,也即上帝。犹太教的上帝跟西方中世纪的上帝是有关联的,但是在本质上又有差别。黑格尔曾经讲的非常好,以色列犹太教的神(创世纪的神)是耶和华,显现的形态主要是天上的闪电和地上的烈火,不具备一个具体的形态,所以黑格尔称之为抽象的神。黑格尔讲,古希腊的诸神不仅有人的形态,而且具有人的情欲,这时候的神已经变成感性的神,只有到了中世纪基督教,黑格尔认为它才变成具体的神,是真人真神。相比较,古希腊的神是半人半神,犹太教的神没有人的形态,是个隐蔽的、有名字但是无形的神。古希腊的神是诸神,有神谱,宙斯是万神之父。神是如何显现的呢?在荷马史诗当中,神是以人的形态显现,但他与人更多相关的时候,是通过他的启示表现出来的。这里最典型的是阿喀琉斯愤怒的时候,这时候神就告诉他要克制自己的愤怒。中世纪的神,就是上帝,而且这个上帝就是道成肉身,就是耶稣。基督教不崇拜一个抽象的神,不是像犹太教9崇拜耶和华,而是崇拜耶稣、十字架上的上帝。第三个阶段就是近代,是人自身的神性,人自身的神性告诉自己,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那么这里大家就会有一个问题,西方的现代还有没有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