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妙峰祖师.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6975377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妙峰祖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妙峰祖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妙峰祖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妙峰祖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妙峰祖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敕建五台山大护国圣光寺妙峰登禅师传师讳福登,别号妙峰,山西平阳人。姓续氏,春秋续鞠居之后也。师生方七岁,父母值凶岁,亡无殓具,荐席而已。大师名福登,别号妙峰,山西平阳人(今临汾市) 。姓续,春秋时期续鞠居的后人。大师七岁时,父母因饥荒去世,死后无棺殓,仅以草席避体。师失怙恃,年十二投近寺僧出家,不得善视。年十八遂逃,携一瓢至蒲坂,郡东山有文昌阁万固寺,僧朗公居之。师至日乞于市,暮宿于阁,朗公怜之。居无何,山阴王出游,见师奇之。谓朗公曰:当善视此子,他日必成大器。公遂留为弟子。大师失去依靠,十二岁时在附近寺院出家,得不到善待。十八岁时,只身外逃到蒲坂(今永济市) ,郡东山有文昌阁万固寺,僧人朗

2、公驻持。大师白天在市里乞讨,夜晚留宿于寺里,朗公很可怜他。过了不久,山阴王出游,看到大师外貌奇特,对朗公说:要好好善待这个孩子,日后必成大器。朗公于是收其为弟子。居顷之,值地夜大震,民居尽塌。师被压,将为必死。朗公亟搜之,幸无恙。王因谓师曰:子临大难不死,此非寻常,何不痛念生死大事乎。师时年二十二,即奋志远游。王曰:未可。姑就中条山之栖岩寺,修兰若,令师闭关。师请益近之法师,示以法界观。于关中依习禅观,日夜鹄立者三年,心有开悟,乃作偈呈王。王见之曰:此子见处早如此,不折之,他日必狂。因取敝履,割底封寄之。乃书一偈曰:者片臭鞋底,封将寄与尔。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师见之,对佛作礼,以线系于项上

3、,自此绝无一言矣。三年破关往见王,则具大人相。王甚喜,乃曰:子虽知本分事,但未闻佛法,恐堕邪见,介休山中,有讲楞严经者。促师往听,授具戒。住了一段时间,正值晚上发生大地震,民居都倒塌了。大师被压于废墟,以为必死无疑。朗公赶紧搜救,所幸并无大碍。山阴王对大师说:你大难不死,非比寻常,为何不以生死大事为重。大师二十二岁时,奋发心志外出参访。山阴王不同意,在中条山栖岩寺修建兰若,让大师于其闭关。大师向近之法师请教,近之法师为他讲述华严法界观。闭关期间修行禅观,日夜像天鹅一样立着,三年后心有所悟,于是做偈子呈送给山阴王。山阴王看后说:这么早就有这种见地了,不让他受点挫折,日后怕堕入狂禅。于是拿来一只破

4、鞋,割下鞋底寄给大师。并写了一首偈子:者片臭鞋底,封将寄与尔。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大师见了,对着佛像礼拜,用线把鞋底挂在脖子上,从此再也不开口讲话。三年闭关期满,去见山阴王,已经长成大丈夫相。山阴王非常高兴,说:你参禅虽有所悟,但没有听过佛法,恐怕会堕入邪见。介休山中有讲楞严经的,催促大师前往听经,并受具足戒。师年二十七,王谓师曰:子为僧,未出山门,如井蛙耳,南方多知识,子当往参,他日归来,可当老夫行脚也。乃亲为师缉理操方具,解自著绒衣袜,外裰以蓝缕,手授之曰:此防寒也。大师二十七岁时,山阴王对他说:作为出家人,没有出过山门,如同井底之蛙,南方有善知识,你应该前去参学,日后归来,权当替我行

5、脚了。于是亲自为大师置办行李,脱下自己穿的绒衣,外面用破衣服缝上,亲手送给大师,说:这用来防寒。师受教,即单瓢只杖南询,遍参知识。至南海礼普陀,回宁波,染时症,病几死。旅宿,求滴水不可得,乃探手,就浴盆掬水饮之甚甘,诘朝视之极秽浊,遂大呕吐。忽自觉曰:饮之甚甘,视之甚浊,净秽由心耳。即通身大汗,病乃痊,而遍体疥肿。大师听从教诲,只身南下,参访善知识。到普陀山礼观音菩萨,回宁波时感染时疾,差点病死。晚上在旅店住宿,想喝点干净水也找不到,只能用手捧点浴盆里的水喝,感觉非常甘甜,次日一看,那盆浴水很脏,遂呕吐不止。忽然生起念想:喝起来很甘甜,看起来很污浊,净秽都是自心分别的。于是浑身大汗,病痊愈了,

6、但身上因疥疮而肿胀。至南都,时隆庆元年冬月也。适先大师讲法华经于天界,予居副讲,师执净头役。予每早起,见厕洁,即知行者为非常人。宵侦之,见师执灯洒扫,洗筹杖。近窥之,乃一黄病头陀耳,心异之。久之师病,卧于客寮。予往视,则疮肿遍身,手不能举。因问师:安否。师曰:业障,身病已难当,馋病更难治。予曰:何谓也。师曰:但见行斋馒头,恨不都放下。予心知为有道者,明日袖饼果往候,以手投师,欣然咽之大快。予笑曰:此真道人也。因坐谈,师曰:每闻师讲,心开意解。英年妙悟如此。予曰:此非本分事。志将从师远游,参究向上一著耳。不旬日,觅师不得,知潜行,恐以予为累也。隆庆元年冬天,到达南京。恰逢云谷大师在天界寺讲法华经

7、 ,我(憨山德清)担任副讲,妙峰师作净头役。我每天早上起来看到厕所很干净,知道这个净头非平常人。晚上去查看,见师正拿着灯在清理。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黄脸的病头陀,心里很诧异。时间一长,妙峰师病倒,卧在客寮。我前往探视,全身疮肿,连收也举不起来。我问:还好吧。师回答:业障,身体上的病已经难以忍受,嘴馋的病更难治了。我问:怎么了。师答:恨自己连斋堂里的馒头都放不下。我心知这是一个有道之人。次日我把饼果藏在衣袖里,送给妙峰师。师非常高兴,很快吃完了。我笑着说:真是个修行人啊。于是促膝长谈,妙峰师说:每次听云谷大师讲经,有心开意解之感。年纪这么轻便有如此深的悟性。我说:这不是最根本的。于是发愿跟随妙峰

8、师远游,参究本来心性。没过几天,找不见妙峰师,知道已经偷偷走了,害怕我拖累他。师归,王见甚喜,且询所见法门人物。师述先德知识,在初学,则以予为一人,王繇是亦念之。师既归,无意人闲世,乃于中条最深处,诛茅吊影以居。辟谷饮水三年,大有发悟。即以宗镜印心,深入唯心之旨。王日重三宝,于南山建梵宇成,延师居之。且欲求北藏经于大内,促师亲往。师居山日久,发长未剪,乃随宦游者至京师。时予已乞食长安,师于马上,偶识予于燕市。舍馆定,乃物色于西山。一见曰:识得么。予熟视之,见双瞳炯炯,忽忆为天界病行者也,曰:识得。师曰:改头换面也。予曰:本来面目自在。师笑而作礼,斋罢别去。明日往候,连床夜谈,具述求藏因缘。予曰

9、:自别师,无日不念,今特相寻,适来观光上国,以了他日妄想耳。师曰:傥不弃,某当为师前驱打狗耳。即别,隆庆壬申冬月也。大师回来,山阴王很高兴,询问所遇见的佛门龙象。大师告诉了那些年长的高僧大德,年幼初学主要介绍了我。山阴王自此记住我了。大师回去后,无意世间的闲杂事。于是在中条山最深处,建立茅草屋居住。三年间只喝水不吃饭,大有所悟。用宗镜录印心,深得万法唯心的宗要。山阴王对三宝日益恭敬,在南山新建了一座寺院,请大师主持。另外请大师亲自进京,请大藏经一部供奉。大师在山中的时间很长,头发也没有疏剪,就和随从们一同进京。当时我在长安街乞食,大师在马上偶然间在燕市看见我。住宿安定后,在西山找见我,见面说道

10、:还认识我吗?我仔细一看,双目炯炯有神,记起是天界寺的病行者,说:认识。大师说:改头换面了。我说:本来面目自在。大师笑着作礼,用过斋饭后回去了。第二天又来了,在床上聊到天黑,告诉我来请大藏经的因缘。我说:自从和你分别后,无日不思念,今天是特地来寻访你的,正好在京城遇见你,总算了了这个心愿。大师说:如果不嫌弃,我愿为你打狗开路。隆庆年冬天我们分别了。明年春三月,予游五台,志居之,以不禁冰雪,复回都门行乞。左司马伯玉汪公语予曰:法门寥落,大自可悲,观公骨气,异日当为人天师。幸无浪游,小子视方今无可为公师者,舍妙峰公无友矣。予曰:夙有盟。公曰:果同行,小子当为津之。是年秋,师造藏完,已束装。予适至,

11、师即命登车,未一言,遂同行。及至蒲,王见甚欢。安藏毕,乃留结冬,万历元年癸酉也。明年春三月,我到五台山游览,发愿长住,但忍受不了寒冷的气候,又回到北京乞食。左司马汪伯玉对我说:佛门人才凋零,实在可悲,我看你的骨气,日后一定会成为法门栋梁。不要再四处流浪了,我看当今没有人能做你的师傅,只有妙峰能够做同参道友。我说:我俩以前就有过约定。汪伯玉说:如果一起出行的话,我供养你。这年秋天,妙峰师大藏经装束完毕,我刚好到他那,师让我上车,没有说话,于是一同出行。到了蒲坂,山阴王很高兴。安置好大藏经 ,我留下过冬,这年是万历元年。师居常以二亲魂未妥,欲改葬山,因国主分守查公,平阳太守顺庵胡公,各助葬。明年甲

12、戌春正月,予同师结隐五台。东行便道过里,合葬二亲。予为卜城东高敝地葬之,作墓志铭。事毕,遂至台山。卜居北台之龙门,冰雪堆中,得老屋数椽,共栖之。越三年,予恒思无以报二亲,乃发愿刺血泥金书华严经 。师亦刺舌血,朱书各一部。经将完,师欲建无遮大会,遂下山募资具。期年缘毕集,欲演大华严 ,拟万历九年辛巳冬日开启。大师时常因为没有安葬好双亲,希望改葬山,得到国主查分守、平阳太守胡顺庵的资助。第二年春天,我和大师在五台山隐居。我在城东高处选择一个地方,安葬了大师的父母,并作墓志铭。事情处理完后,来到五台山。选择在北台下的龙门居住,在冰雪之中觅的老房子数间,我和妙峰师就住在这里。三年后,我为报父母养育之恩

13、,发愿刺血抄华严经 。大师也刺舌血,两人各抄一部。经抄完后,大师想建无遮大会,于是下山筹集钱物。万历九年冬天,诸缘具备,欲办华严法会。先是慈圣圣母,为荐先帝,保圣躬,修五台塔院寺舍利塔。时工将竣,求皇储遣官于五台,时会方集于新寺。予与师议曰:吾徒凡所作为,无非为国报本也,宜将一切尽归之,实方外臣子一念之忠耳。师然之。以是年冬十一月启会,明年壬午春三月圆满,期百二十日。九边八省,缁白赴会者,道路不绝,每食不减数千人。会罢,将所余金谷,封付常住,与师一钵飘然长别矣。圣母太后为追忆先帝,保佑皇上身体康健,重修五台山塔院寺舍利塔。完工后,太后为皇室求储君,在新修的塔院寺办千僧法会。我与大师商议:我们佛

14、弟子所做的,无非是为报答国恩,应该将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国家。大师也深以为然。这年冬天十一月法会开始,到次年春天三月,共一百二十天。周边各省县,僧俗二众来赴会的络绎不绝,每次吃饭不下千人。法会完后,将剩下的钱物,全都交付寺院常住,我与大师飘然而去。予东蹈海土,师往芦芽结庵以居。期年圣母以求储因缘,访予二人,独得师,就芦芽赐建华严寺,顷成一大道场。于山顶造万佛铁塔一座,高七级。初蒲坂万固寺为师故山,有唐圣僧舍利塔十三级,高三百尺,及大佛殿,皆倾圮。乡大司马见川王公,议重修。延师居三年,塔殿鼎新。顷之三原大中丞,廓庵李公,请建渭河桥梁。师往二年,工既竣,回芦芽。过宁化,见石壁千仞,一平如掌。师喜之,

15、乃凿为窟,深广高下,各三丈五尺,雕华藏世界十方佛刹,图万佛菩萨像,精密细妙,遂成一大道场。居无何,宣府西院,议建大河桥。师应命至,度之,水阔沙深,乃建桥二十三孔,亦竟成。我向东而行去了青岛崂山,大师在芦芽山结庵居住。这年皇太后因为求储君的因缘,寻访我们二人,只找到大师,在芦芽山敕建华严寺,不久成为一个大道场。在山顶建造万佛铁塔,高七级。原来的蒲坂万固寺为大师的故山,有唐代圣僧舍利塔十三级,高三百尺,连同大佛殿,都倒塌了。乡大司马王见川,商议重修。请大师住了三年,舍利塔和大殿焕然一新。不久,三原县中丞李廓庵,请大师修建渭河大桥。大师去了两年,工程竣工后,回到芦芽山。经过宁化,看见石壁千仞,平整如

16、手掌。大师很高兴,于是开凿石窟,深高三丈五尺,雕刻华藏世界、十方佛刹,万佛菩萨像,精密细妙,成为一大道场。不久,宣化府西院,商议修建大河桥。大师奉命前往,渡河,河水宽阔,淤沙很深,于是建二十三孔大桥,也完工了。师素愿范渗金三大士像,造铜殿三座,送三大名山。己亥春,杖锡潞安,谒沈王,王适造渗金普贤大士送峨嵋。师言铜殿事。王问费几何。师曰:每座须万金。王欣然愿造峨嵋者。即具辎重,送师至荆州,听自监制,用取足于王。殿高广丈余,渗金雕镂诸佛菩萨像,精妙绝伦,世所未有。殿成,送至峨嵋。大中丞霁宇王公抚蜀,闻师至,请见,问心要有契,公即愿助南海者。乃采铜于蜀,就匠氏于荆门。工成,载至龙江时,普陀僧力拒之,

17、不果往,遂卜地于南都之华山。奏圣母赐建殿宇。安置,遂成一大刹。师乃造五台者,所施皆出于民闲,未几亦就。乙巳春,师躬送五台,议置台怀显通寺。上闻,遣御马太监王忠,圣母遣近侍太监陈儒,各赍帑金往视。卜地于寺,建殿安奉。以丙午夏五月兴工,鼎新创立,以砖垒七处九会,大殿前后六层,周匝楼阁重重耸列,规模壮丽,赐额敕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工竣,乃建华严七处九会道场,上下千二百众,请十法师,演华严经 ,所费皆出内帑。道场之盛,盖从前所未有也。大师向来发愿塑造渗金三大士像,造三座铜殿,送到三大名山。乙亥春天,大师途经潞安,拜谒沈王,沈王恰巧造渗金普贤大士送往峨眉山。大士谈及铜殿的事,沈王问需要多少钱。大师说每座

18、需要一万两黄金。沈王很高兴,表示愿意出资造峨眉山铜殿。随即准备财务,送大师到荆州,由大师负责监制,所需全部由沈王出。铜殿高长数丈,渗金雕镂诸佛菩萨像,精妙绝伦,世间未有。铜殿造成后,送到峨眉山。大中丞王霁宇到四川慰问,听说大师在四川,请求相见,问佛法大意,言谈相契,王公希望出资造南海铜殿。于是在四川采铜,汇集工匠于荆门。完工后,送至龙江时,普陀山的僧人极力阻止,不能前往,于是在南京华山选择地势,奏请圣母太后修建寺院安置,也成为一个大的道场。接着大师又造五台山铜殿,钱物都来自普通百姓,没多久就造好了。乙巳年春天,大师亲自送往五台山,商议安置在显通寺。皇帝得知后,遣御马太监王忠,圣母太后遣近侍太监

19、陈儒,都拿着钱物来探视。在寺内选择地方,修建大殿用来安置。丙午年夏天五月开工,改制创新,用砖垒七处九会大殿,前后六层,周围楼阁耸列,规模壮丽,皇帝赐额大护国圣光永明寺。完工后,筹备华严七处九会法会,一千二百僧人参会,请了十名法师讲华严经 ,所有费用都出自皇家。法会盛况,前所未有。师初入台山,以道路崎岖,于是溪设桥梁,石铺大路三百余里,修阜平县桥。赐额普济,建接待院,为往来息肩之所。又于龙泉关外,忍草石建茶庵,敕赐惠济院,舍药施茶,岁常赐金若干。随蒙颁赐龙藏,建砖阁安供,后创七如来殿。又于阜平立长寿庄奉圣母建殿阁,前后七层,范接引弥陀像,高三丈六尺,山门钟鼓,两廊寮舍,规模宏敞,又为一大道场,赐

20、额慈佑圆明寺,置供赡田数顷。大师刚来五台山时,因为道路崎岖,于是遇河搭桥,石铺大路三百余里,修阜平县桥,皇帝赐额普济,建接待院,作为往来休息的场所。又在龙泉关外,忍草石建茶庵,敕赐惠济院,施舍药物和茶水,每年皇帝都要赏赐钱财。后来,皇帝颁赐龙藏 ,修建殿阁供奉,后来又建了七佛殿。在阜平建长寿庄,奉太后之命建殿阁,前后七层,塑阿弥陀佛接引像,高三丈六尺,山门、钟鼓楼,两廊僧舍,规模宏大,又成为一大道场,赐额慈佑圆明寺,购置数倾田地供养寺院。师居五台,当建立时,亦应他缘。山西抚台请修崞县要路滹沱河大桥。晋王请修省城大塔寺。殿宇完,修会城桥长十里。工未成,壬子秋九月,师以疾还山,乃料理所建道场。上下

21、立为十方常住,各得其人。向来眷属,各令归故山,不留一人。大师在五台山常驻,皆随缘修建。山西抚台请修崞县要道上的滹沱河大桥。晋王请修太原大塔寺。修完后,修会城桥长十里。还未完工,壬子年秋天九月,大师因为疾病回五台山,料理修建的道场。全部改为十方丛林,各寺院都由合格的僧人管理。自己身边的徒弟,让他们都各自回以前的寺院,没有留下一人。腊月十九日卯时,端然而逝。师生于嘉靖庚子,入灭于万历壬子。世寿七十有三,法腊四十有奇。师既化,上闻之赐葬,建塔于永明之西。问师功德未完者,悉令完之。圣母赐千金,布五百匹为葬事。初侍御苏公云浦按山西,因入山访师,问心要相契。往返酬酢,多语句未录。师示恙,公遣医致药石,及迁

22、化公,为制塔铭。常曰:人以妙峰师为福田善知识,实不知其超悟处也。呜呼,师果何人哉,起于孤微,卒能于天人中,作一代广大佛事。腊月十九日卯时,安详示寂。大师出生于嘉靖庚子年,于万历壬子年圆寂,世寿七十三岁,法腊四十多年。大师圆寂后,皇帝赐葬,在永明寺西建塔。责令完成大师未完成的事业。皇太后赐千两黄金,五百匹布用于葬事。侍御苏云浦在山西为官,入山拜访大师,请教佛法心要,言语契合,一来一往,很多话没有收录。大师身体不适,苏公遣医送药,大师圆寂,苏公为制塔铭。常说:人们以为妙峰师是修庙搭桥的福田善知识,实不知大师在心性处超越凡夫的悟境。呜呼,大师究竟是什么人啊,出生于孤微,能于人天之中,广做佛事。以予蚤

23、岁,物色师于陆沉贱役中。及年三十,同行脚,刻志修行。既而台山一别,三十余年。始以小王助道,终至圣天子,圣母诸王为檀越。凡所营建,法施应念云涌。投足所至,遂成宝坊,果何缘而能致耶。苟非心游法界,圆融性海所流不思议力,而能若此也耶。师自发迹操方,住山行履,从来一衲之外无长物,恒随侍者无一人。如所建立,皆秉明一心,而金钱施利,曾未染指,随立随去,略无介怀。所成大刹十余处,无一弟子为居守。早年时,在大师还在寺院从事卑贱的杂役时,我与大师相识。三十岁时与大师一同行脚,发愿刻苦修行。当年五台山分别,距今已三十多年。开始是小王扶助大师,后来皇帝、皇太后成为大师的施主。凡是想营建的,念头一动,布施随即而来。只

24、要去多的地方,都成为大的道场。究竟是什么样的缘分才能这样呢?如果不是心无染住,自法界自性中包容的不可思议之力,怎能如此。大师自出家以来,住山行脚,除一件衲衣之外,别无他物,没有长期跟随服侍的侍者。所建立的,都秉明一心,从无染指过金钱利养,随来随去,从未放在心上。修建的十几初大丛林,没有传给一个徒弟。住则随缘,一毫不私,去则若忘,寸丝不挂。飘然若浮云之聚散,孤鹤之往来。岂非深证唯心,遇缘即宗者耶。师貌古骨刚,具五陋,面严冷,绝情识。孤劲无缘饰,终身胁不至席。予深感切磋之力,名虽道友,其实心师之也。虽别三十余年,时时居然在目,如临师保。生平不忘所自,岂非宿缘哉。悲予老矣,不能致瓣香于龛室。以因缘障

25、道,世多肉眼,概以福田视师,而不知其密造。故述师生平之概,使后世知我明二百余年,其在法门建立之功行,亦唯师一人而已,岂易见哉。随缘而住,无一毫私心,离去就好像遗忘,心无挂碍。飘然如浮云之聚散,孤鹤之往来。难道不是深证唯心之理,随缘度化吗?师面貌老成骨骼刚毅,具五陋,面冷酷,不徇私情。孤独刚劲无任何修饰,终身夜不倒单。我感觉到与大师交往受益很深,名义上是道友,实际上是我的老师。虽然分别了三十多年,但大师相貌时常浮现眼前,就好像师傅一样。生平不忘由来,难道不是宿世的缘分吗?可悲的是我老了,不能在大师的龛室敬献香花。因缘障道,世人以肉眼多将大师视为福田僧,不知大师密行。所以记述大师生平事迹,让后人知

26、道我大明两百多年,在法门所建立的功勋,只是大师一人而已。赞曰:古人一得金刚正眼,则能揽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非分外事。然于法性空中,特野马尘埃。师之自视也,亦若是而已。予常窃谓,假能以似师之缘,摄归一际,作助道具,建刹如那兰陀。性相并树,禅净双修,则四十余年,足不离影,而于法门之功,当与清凉东林比隆矣。触目华藏净土庄严,又不止三山十刹而已也。嗟乎往矣,其或俟师再来耶。赞曰:古人一得金刚正眼,能够取长河变为酥酪,大地变作黄金,非难事。于法性虚空中,一切皆野马尘埃。大师视世间万物,不过如此。我常私下说道,如果能有大师的因缘,摄归一际,建一所像那烂陀一样的寺院,性宗和相宗并树,禅净双修,经过四十多年,那么对于佛教的功绩可以和清凉澄观、东林慧远相比了。触目华藏,庄严净土,不止这三山十刹的功绩了。唉,都过去了,只能等大师乘愿再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