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一章 学科体系与地位.ppt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6972786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学科体系与地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一章  学科体系与地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一章  学科体系与地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一章  学科体系与地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一章  学科体系与地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研究生课程: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代合治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第一章 学科体系与地位,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范围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the earth surface system)是由岩土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所构成的地表自然社会综合体,是地球圈层结构中的特定部分,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次级巨系统。 1883年李希霍芬(F.V. Richthofen)首先提出地球表面的概念,认为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上相互联系的各种现象。此后地理学界将地球表层称为地理壳、景观壳、地理环境、地理圈、地理系统、地域综合体等。名称虽然不同,所划定的范畴也有所差异,但其研究对象均指地球表层这

2、一组独特的圈层。 1986年11月12日第二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上,钱学森提出地球表层学是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教授赞同有意识地建立研究地球表层巨系统的学科。,地球表层系统主要由岩土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构成。 岩石圈:地球是一个半径有6370多公里的椭球体,它从表面向地心可以 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的最表层,有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之分。大陆地壳通常分为三层,最上面是沉积岩层,向下依次是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大洋地壳最上面是很薄的海底沉积物,向下是玄武岩。地幔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

3、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由花岗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组成。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浆岩经过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的作用,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等产物。这些碎屑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

4、力下会发生各种变质作用,最终形成形成变质岩。 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大洋洲板块、南极洲板块。还有一些较小板块镶嵌其间。,水 圈: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积雪、地下水和大气圈中的水等。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水圈是外力作用

5、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如沟谷、河谷、瀑布都是流水侵蚀的作用形成;溶洞、石林、石峰等喀斯特地貌都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千米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千米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对流层位于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

6、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56。动、植物的生存,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动,也在这一层内。因为这一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平流层 在对流层上层,大约距地球表面1050千米。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在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左右。 中间层 大约距地球表面5085千米,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 暖层又名电离层,暖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在300千米高度时,气温可达1000以上。本层之所以有高温,

7、主要是因为所有的波长小于0.175m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都被暖层气体所吸收。暖层中的氮(N2)、氧(O2)和氧原子(O)气体成分,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已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所以也把暖层称作“电离层”。电离层的存在,对反射无线电波具有重要意义。 外层在离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气层。,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土壤圈全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按其在物质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可分为: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有的动物直接以植物为生,叫做一级消费者,比如羚羊;有的动物则以食

8、动物为生,叫做二级消费者;还有的捕食小型肉食动物,被称做三级消费者。至于人,则是杂食动物。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这三类生物与其所生活的无机环境一起,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只有当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环境、各种生物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下,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生产能力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时,系统的能量输入与输出才能达到平衡;反过来,只有能量达到平衡,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才能相对稳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破坏,否则,就会打乱整个生态系统的秩序。 人是生物圈中占统治地位的生物,能大规模地改变生物圈,使其为人类的需要服务。人类对生物圈的改造应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就会破坏生物圈的

9、动态平衡,造成严重后果。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大约300万年的时期里,人类与其周围的生物和环境处于合理的平衡之中。,人类圈:指人类及由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质环境 。人类圈与生物圈的不同:人类圈以人类为自然实体,而生物圈则以生物为自然实体;人类圈的基本功能是非全闭合的生产和消费循环,而生物圈的基本功能则是近似闭合的生物循环;人类圈的结构是产业体系、需求水平和文化状况三个子系统的关系,而生物圈的结构则是植物、动物和菌类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类圈的进化实质上是文化进化,而生物圈的进化则是遗传进化;人类圈是由有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人构成,因而有自控能力,而生物圈则是在生物本能驱使下发生变化;人类圈是由单个

10、物种构成,而生物圈则是由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生物种构成,因而前者远比后者脆弱。人类圈不应该隶属于生物圈,而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球圈层而与生物圈并列。,地球表层范围仅限于地球固体部分的表层,范围为地表上下各1520 km,间距3040 km。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作用的场所:地球距太阳远近适中,使它表面具有较为适宜的温度;形状大小适宜,使它表面吸引了适量的水和大气并保持一定的压力,造就了地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物质共存并互相转化的复杂形态。它的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表面形态是至今人类所发现的其他天体所无法比拟的。地球表层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所谓地球内力是指地球的构造力,来自地球内部,在

11、地球表层清晰明显地表现出来,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千姿百态的表面形态。外力作用即指以太阳辐射为基本能源而产生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蚀作用等。总的作用趋势是夷平地表地表形态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特点是地球其他层圈所不具备的。地球表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互相转化的场所:有机界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的关系传递给食草、食肉动物,生命体死后又在太阳能的作用下,通过微生物将有机体分解成无机盐类,参加地表物质循环,供植物再吸收,转化为新的有机体。地表中固有的氮、磷、钾等无机元素也作为养分被植物吸收转化为有机体。这种有机与无机的转化也是只有地球表层才存在的。 地

12、球表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出现使地球表层发生了质的变化。,(二)研究对象,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研究的空间范围,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不是整个地球,更不是整个宇宙,而是地球表层系统,二是研究客体,A.人类活动与周围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B.区域分布。C. 空间结构地球表层系统中人文事象的区域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周围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1.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国家学科分类标准确定了62个大学科,地球科学是其中之一。 地球科学又包括12个一级学科,分别是地球科学史、大气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地球化

13、学、大地测量学、地图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海洋科学、地球科学其他学科等。 地理学又分3个二级学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其他学科。,学术型研究生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 0251 金融 0853 城市规划 0252 应用统计 0951 农业推广 0253 税务 0952 *兽医 0254 国际商务 0953 风景园林 0255 保险 0954 林业 0256 资产评估 1051 *临床医学 0257 审计 1052 *口腔医学 0351 法律 1053 公共卫生 0352 社会工作 1054 护理 0353 警务 1055 药学 0451 *教育 1

14、056 中药学 0452 体育 1151 军事 0453 汉语国际教育 1251 工商管理 0454 应用心理 1252 公共管理 0551 翻译 1253 会计 0552 新闻与传播 1254 旅游管理 0553 出版 1255 图书情报 0651 文物与博物馆 1256 工程管理 0851 建筑学 1351 艺术 0852 *工程,2.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在国外,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地理学的主体。1996年和1997年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地理学专辑共刊登论文14篇,7篇属于人文地理学,3篇属于自然地理学,2

15、篇属于地理学理论与技术,另外2篇为导论。 1998年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举行94届年会,共设49个专业组,其中以区域研究命名的专业组10个,如中国、亚洲地理等,以系统研究命名的专业组39个,其中人文地理学方面23个,自然地理学方面8个,地图与GIS方面5个,地理教育方面2个。 从专业组举行的会议次数看,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居各专业组前3位。,我国:自然地理学略强 2006学术年会 大会学术报告。陆大道院士、程国栋院士和秦大河院士分别就“中国功能区及其发展问题”、“冷却路基方法在青藏铁路中的应用”、“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化”等问题作了大会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

16、长刘纪远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傅伯杰研究员、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发虎教授分别就“中国土地利用的现代过程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全球变暖与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中东亚内陆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问题做了大会学术报告。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主任何大明教授、南京大学顾朝林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杨桂山教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分别就“城市视角的自然地理学”、“澜沧江湄公河水电开发的跨境水文效应及安全调控”、“论构建

17、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及空间管理”、“研究规范与学术贡献从旅游地理学说起”问题做了大会学术报告。,本届年会分20个专题进行了近百场次的学术报告和交流,共有专题报告近500人次。这些专题分会场有:国际经验与西部开发、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建设、沙漠化防治与可持续发展、冰冻圈与全球气候变化、地貌演化与灾害、环境质量变化与健康、环境变化、气候变化与文明演化、精细尺度下的自然地理现象的定量和过程模拟、经济全球化、产业转型与环境变化、人地关系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新世纪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水-生态-城市化过程、城市:和谐-发展-创新、21世纪城市规

18、划与景观设计、定量遥感与变化的环境、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评估与考试、提升旅游地理研究研讨会暨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青年工作者学术沙龙与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首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07年学术年会 大会主题报告: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地理学科主任宋长青研究员就“地理学与地球系统科学建设的若干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王颖教授就“塔克拉玛干沙漠砂源探讨追溯新生代古海洋”、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陈静生教授就“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河的水质变化”、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研

19、究员就“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地理学研究”、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教授就“巨灾风险防范:全球环境变化条件下的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汪永进教授就“季风气候变化的石笋记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秦伯强研究员就“太湖富营养的原因与治理途径”、中国地理学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五一研究员就“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张小雷研究员就“基于社会视角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问题”、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周尚意教授就“文化地理学研究在

20、区域规划中的应用”、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深圳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会远先生就“浅析德国工业旅游的人文内涵”、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辑单之蔷先生就“地理科学的传播与创新”等问题作了大会学术报告。,分会场学术交流会议:共设27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学术报告与研讨,内容涉及“地理学在地球系统科学中的地位、作用与融入”、“地理学思想与方法”、“面向国家环境保护需求的环境地理学”、“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与人口健康”、“城市地理与新时期中国社会变迁”、“气候变化与灾害”、“海岸资源环境与海岸带管理”、“大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全球网络与中国区域创新”、“地理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高中地理

21、新课程的评估与考试”、“地理建摸与模拟”、“遥感方法、技术与应用”、“第四纪环境与气候”、“21世纪地理学:从定性、静态到定量、动态研究”、“现代农业、乡村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空间规划与经济地理学”、“基于社会视角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问题研究”、“学术竞争力提升与新时期中国旅游地理发展”、“地理信息科学:理论、技术与应用”、“人口迁移与社会流动”等领域。,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 :大会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兴土院士就“我国湿地面临的生态问题及保育对策”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陆大道院士就“我国环境污染新特点及保障国民健康的对策”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

22、环境研究所崔鹏研究员就“汶川地震与次生灾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金凤君研究员就“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科学判断、途径设计与方案制订”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闾国年教授就“地理建模环境与地理模型共享研究” 自然地理2(3),人文地理2(1) ,地理技术1,生态文明、健康湿地与人类、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流域生态水文与湿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地理与区域安全、海岸带自然灾害与生态安全、全新世环境变化与新石器文化发展、山地环境与山区发展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区域与城市管理、行为空间及规划研究、长白山图们江地区开发与多边合作、工业区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的

23、现状与未来、新时期中国人口问题与政策的地理学考察、社会文化地理学、交通与物流地理思想与方法创新、地理模型与模拟、医学地理的发展与创新健康地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方法与应用新课程与有效性教学及高考评价与课程整合、旅游地理教育及事件旅游 自然地理8,人文地理11 ,地理方法技术3,地理教育2,2009年学术年会 自然地理学大会学术交流专题: (1)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思想、方法与工具 (2)区域生态安全体系与格局构建 (3)自然地域系统的格局与过程 (4)土地科学与景观生态 (5)地貌与第四纪研究回顾与前景 (6)环境地理学与区域环境问题 (7)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8)水文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

24、 (9)生物土壤地理学发展与展望 (10)城市自然系统与低影响发展 (11)医学地理研究回顾与前景 (12)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回顾与前景 (13)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与反馈 (14)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15)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与灾区恢复重建 (16)自然地理学者与中国当代发展,人文经济地理学大会学术交流专题: (1)人文地理学的思想、方法与工具 (2)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3)中国文化地理学的新进展 (4)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发展与回顾 (5)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国际化 (6)中国城市地理学:过去、现在和未来 (7)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 (8)创新城市与发展管理 (9)国民休闲计划与旅

25、游发展研究 (10)转型期农村空心化与新农村建设 (11)都市农业转型与休闲产业发展 (12)陆疆及少数民族区域发展 (13)中学地理教学与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 (14) 空间行为与规划,地图遥感与GIS大会学术交流专题: (1)中国地图学的回顾、发展与展望 (2)中国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3)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展望 (4)地球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5)数字制图与GIS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6)数字地球与对地观测系统 (7)网络化、网格化地理信息服务与应用 (8)电子政务与区域应急反应决策支持 (9)数量地理学理论、方法和应用 (10)地图学、遥感和GIS教育与人才培养 (11)地理

26、信息和地理计算的思想、方法与工具,2010学术年会 29日大会开幕式后,举行了首场大会学术报告会: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李小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高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宁越敏教授分别就“自然地理学前沿领域”、“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观测数据与功能模型集成研究气候作物相互作用”和“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问题做了大会学术报告。 30日上午,继续举行大会学术报告会。 12位大会报告人分别是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高抒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涛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柴彦威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7、刘彦随研究员、河南省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杨玉盛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王铮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梁怡教授、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任国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延军平教授、云南大学自然科学院院长何大明教授。报告内容紧紧围绕学科发展、城乡统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四个方面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和学科发展难点问题。,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以“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为主题 大会特邀报告: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研究员:“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理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

28、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陶澍教授:“环境地理学研究” AAG原主席、美国俄勒冈大学地理系Alexander B. Murphy教授:“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美国地理科学发展的战略方向” 中国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蔡运龙教授:“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研究进展”,会议设立1个主题分会场地理学发展大讨论暨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21个专题分会场:经济地理学思维;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人文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人类-环境耦合系统与综合自然地理学;数量地理最新进展与应用;三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地理学研究;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与区域应用;旅游地理学创新与发展;区

29、域与城市交通研究;医学地理发展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土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干旱半干旱区水文-生态过程与水资源利用;区域性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效应与控制技术;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化;沙漠环境与沙漠化;中国西部城镇化新机遇;新地缘政治经济学结构:产业分工、世界城市和和平科学;和谐城乡与新农村建设;主体功能区划理论方法及在“十二五”规划中的应用;基础地理教育与教学。,2012年学术年会在河南召开 本次年会安排了8个大会特邀报告: 杜祥琬院士:应对气候变化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傅伯杰院士:地理学理论发展:格局与过程耦合 王家耀院士:信息化时代的地图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郭华东院士:空间遥感5

30、0年及我国的发展展望 刘燕华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发展探讨 李小建教授: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新思考 Michael Dunford教授:欧盟的区域政策及统一政策 杜德斌教授:世界权力结构重构与中国地理学的新使命,目前在地理学报人文地理学占25%左右,自然地理学占45%左右,地图遥感与GIS占25%左右,综合地理5左右。,中国地理学会专业委员会的机构设置学会下设19个专业委员会、9个分会、6个工作委员会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旅游地理、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人口地理、历史地理、城市与区域管理等8个专业委员会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地理、地貌与第四纪、海洋地理、环境地理与化学地理、医学地理、环境变化等

31、8个专业委员会数量地理、地图学与GIS等2个专业委员会世界地理1个专业委员会,3.在地理教育中的地位人文地理教育处于与自然地理并重的地位。如美国地理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技术技能等3大类,大体比例为5:6:7澳大利亚大学地理专业中,课程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应用地理、地理学方法以及普通课(相当于我国的全校通修课)等6大类,其中人文地理学课程占29%,自然地理学课程占25.4%,应用地理学课程占21%,区域地理学课程占5.2%,方法论课程占4.2%。我国过去长期采用原苏联1950S的教学计划,1980S以来已有极大改观。人文地理学已占半壁江山。地理专业

32、逐步形成了以人文地理学概论为基础课,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等为专业课的课程体系。,过去我国基础地理教育存在重自然地理,轻人文地理的现象。新课程改革中的地理课程标准,突破了传统地理课程以系统地理为核心,偏重于自然地理内容的禁锢,突出以培养公民基本地理素养、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的比重明显提高,成为中学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构成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地理1”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地理2”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

33、地理3”则以区域作为载体,介绍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等。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三、人文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一)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阅读文献 1.白光润主编.现代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吴巧新,吴殿廷,刘睿文,宋金平. 美国地理学百年发展脉络分析,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1:11191128 3.赵荣等.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吴传钧.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40)2:13讨论题目 1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 人文地理学在我国地理学教育中的地位(中学、本科、研究生) 3 人文地理学在我国地理学研究中的地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理学报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