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四」九十周年说科学精神+东吴大学校长+刘源俊.doc

上传人:gsy285395 文档编号:6971045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四」九十周年说科学精神+东吴大学校长+刘源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五四」九十周年说科学精神+东吴大学校长+刘源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五四」九十周年说科学精神+东吴大学校长+刘源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五四」九十周年说科学精神+东吴大学校长+刘源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五四」九十周年说科学精神+东吴大学校长+刘源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五四九十周年说科学精神讲于 98 年 5 月 30 日2009 张昭鼎纪念研讨会科学与文化刘源俊摘要 五四时代迄今已有九十年。当年所标榜的赛先生 (如今大家口中的科学 )到底在中国实施得如何?就科学知识与技术发展而言,海峡两岸无疑都已相当程度地赶上西方。然而就科学精神而言,则大部分人仍然茫然无知。本讲先剖析关于科学精神的各家说法,指出其间矛盾;然后说明现代科学精神并指出其与传统儒家精神的相通处。认为科学精神是实事求是 、 诚真求美 、 发明求善 ,而非一般所误以为的求真 。最后指出一般人对科学精神的种种误解;强调科学精神原是人文精神的一支,于是科学当然是文化里的重要成分,人们无由把科学与文化对

2、立看待。检讨起来:科学一词为沿用日人之讹译,还不如清末格致一词达意。提倡科学精神实不知所云,不如提倡格致精神 。 科学须从三个层面来谈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特指十六世纪以降,用新的方法(后来称之为科学方法 )探讨世界,所得的各种学问,英文与法文都名为 sciences,德文名为 Wissenschaften (knowledges),俄文名为 (nauka,即 knowledge),中文现沿用日译为科学 (寓意分科之学 ) 1。科学方法 (scientific methods) 主要有四个方面:(一)厘清现象 (characterization)观察 (observation)

3、、实验 (experimentation)。 (二)从现象形成律则 (formulation) 理想化 (idealization)、归纳 (induction)、择适 (abduction2)。 (三)建构理论 (theorization)假设 (hypothesis)、演绎(deduction)、想象实验 (thought experiment)。 (四)检验理论 (testing)解释 (explanation)、预测 (prediction)。新的现象与旧理论的关系可能是赞成 (corroboration3),可能是修改 (modification),也有可能是否决 (falsific

4、ation4)。于是周而复始:新现象新理论新现象新理论。这一层面不是本文要旨,在此不多说。 5科学方法基于科学精神 (scientific spirit),那是一种价值观为学、1 嚴復譯 science 為學 ,譯 art 為術 ,譯 sciences 為諸學 ,甚是。見嚴復譯穆勒名學,光緒三十一年(1905)冬金粟齋刊本(紙面線裝八冊) 。引論第二節:辨邏輯之為學為術;第三節:論名學乃求誠之學術;第五節:論名學之所以統諸學之理。2 C. S. Peirce 與 N. R. Hanson 的用語,指 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3 頗柏 (Karl Po

5、pper) 用詞,用以取代 confirmation 與 verification,參見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London:Routledge and K. Paul,1963)。 4 頗柏用詞,見他的第一本書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Basic Books 1959, New York; 原著為德文 Logik der Forschung, 1934 出版於 Vienna。5 中庸上的五句話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若賦

6、予適當的現代詮釋,頗有科學方法的意味:博學之指廣泛並仔細觀察蒐集事情;審問之指揀選其中有用的資訊;慎思之指形成概念並建構理論 ;明辨之指預測並進一步實驗以證偽;篤行之指付諸應用。做事的基本精神。本文要说明的的就是科学的这一层面。在科学教育界,关于科学态度 (scientific attitudes) 的探讨俯拾皆是,而 科学精神则几乎避而不谈;可能是因为西方比较少提到 scientific spirit 一词之故。但我以为,态度的根基在于价值观,其精神必须先厘清 6。在此特别藉五四九十周年的时机,一说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众说首先要检讨民国初年提倡赛因斯先生诸位重要人士关于科学精神的说法。 科学精

7、神一词是任鸿隽 7创用的,他在科学第一期 8开篇中说: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已。 又提到崇实 、 贵确 。陈独秀早年在新青年中说到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 、 别是非 、 明真伪这些观念 9。梁启超应邀在南通科学社讲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说:科学精神是什么?我姑从最广义解释: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 10胡适讲科学的方法 ,提到怀疑 、实事求是 、 拿凭据来 、 求真理这些 11;又讲到科学的方法,说来其实很简单,只不过尊重事实,尊重证据。 在应用上,科学的方法只不过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12竺可桢 13将科学精神归纳为求是两字,又进一

8、步解释求是: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探求真理。 这里有几个重要的问题。其一,许多人并不分别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 。其二,他们都提到真 ,以为世界上有真理 14、 真知识 ,所以要求真 15。其三,胡适说要大胆的假设 ,又说求真理 ;试问,既然是从假设出发,如何能得真理?真与假在他们理解里,难道不是相对的?如何自圆其说?说穿了,他们对科学精神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6 1996 年 OECD 的教育部長會議中的決議:關於學生素養 (competencies) ,包括知識 (knowledge)、技能 (skills) 、態度 (attitudes) 與價值觀 (values) 四大項。見 MEET

9、ING OF THE OECD EDUCATION MINISTERS ( Paris, 3-4 April 2001) COMMUNIQU (INVESTING IN COMPETENCIES FOR ALL)。 7 18861961。創科學社 ,創辦科學月刊。8說中國無科學之原因,科學創刊號,頁 8。科學創辦於美國大學校園,1915 年 1月在上海刊行問世。9敬告青年,新青年第一期第一號,1915。隨感錄學術與國粹,新青年第四卷第四號 1918。新青年1915 年在上海創刊,初名青年雜誌 。10 1922 年 8 月 20 日,梁先生一開始便說他非常慚愧而且惶恐 ,因為是對於科學完全門外漢

10、的人。 見飲冰室文集點校第六集,雲南教育出版社 2001,,頁 3297。11 1930 年在蘇州青年會的講演詞,講題為科學的人生觀。載胡適全集第八卷,安徽教育出版社,頁 4。12 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兩句話最早出現在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一文,作於 1921年 11 月 3 日,載胡適文存第一集(卷二),胡適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頁388。此處引文出自 1928 年胡適治學的方法與材料一文。見胡適文存第三集(卷二) ,胡適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頁 132。13 1937 年竺可楨初任浙江大學校長,該校的前身是求是書院 。14 胡適在我們對待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裡寫道:真理是深藏在事物

11、之中的;你不去尋求探討,他決不會露面。 見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四卷,頁 3-4,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15 可譯為 search for truth 或 pursuit of truth。西方是有這個說法的,頗柏 (Karl Popper) 也認為它是一種許多科學家研究科學的強烈動機。見 Popper: Objective Knowledge: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72 ,第一章第 7 節。我们来看看现代西方人又是怎么说的。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16) 在题汇观念索引里解释科学精神 ,说

12、是实验探究与实验知识的整理。 17,压根没提求真之说。潘卡瑞 (Henri Poincar) 在科学与假设 18这本书的前言中说得很清楚:科学理论都是从假设 (hypotheses) 开始建构的,有些假设可经由实验证实,有些是用来界定思考,有些则本质上不过是约定 (conventions)约定乃属心的自主活动,惟受实验的约束。换言之,理论并无真或假之分 ,只有适用程度大或小的差异 19。所以,当胡福明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他的用意或是对的,但用语不对。大陆上有些倾向科学主义的人,看法更是偏差,例如何祚庥在呼唤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和(代序言) 21中写到至于科学所追求的是客观真理

13、,而客观真理只有一个。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虽然也会有不同的歧见,(但) 道德准则是评价科学真理的最高标准。 就科学工作者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排斥这种多元主义的真理观的。 大陆上最近出一本书论科学精神 22,其中有好些胡说 ,例如扯到马克斯或引用一些政治人物的说法,或又奢谈求真之类;也有些讲得颇可取,例如席泽宗说到公正、客观、实事求是。 又例如蔡德诚提出六条: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 (缺憾是竟然漏了假设的角色) 。他们又都犯了过份强调客观的通病。近代科学不偏理论 (theorization),也不偏实验 (experimentation),讲求实

14、验与理论相辅相成。中国老祖宗有许多话倒是可用的。例如致知在格物。 23;实其事而求其是。 24这里的是指的是一套说得通、可信验的道理25 26,并不是真 ;即物而穷其理。 27。换言之,必须接近事与物;而知是致得的, 是是求得的 , 理 28是要穷的。 16 1902-2001,是 1974 年新版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dia Britannica) 及西方世界钜著(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這兩套大書的總編輯。17 The scientific spirit: Experimental inquiry and the organization

15、 of experimental knowledge.見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vol. 2, The Syntopoicon: II (Ency. Brit., Inc., 1990), Chpt. 83。18 Henri Poincar: Science and Hypothesis, The Walter Scott Publishing Co., Ltd. 1905 第三章(非歐形。該書法文本最早出版於 1903 年。19 頗柏更效法演化論提出最適者生存 (Survival of the fittest.)的觀念,見他生前最後一本文集 Al

16、l Life is Problem Solving, Routledge 1999。此書之德文本出版於 1994。20 1978 年胡福明在武漢大學提出,被鄧小平拿來當將毛澤東思想束諸高閣,推行改革開放的理論基礎。21 科学与人文对话 ,侯样祥编,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22 王大衍 于光远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3 出自禮記大學 。後人對格物的意義爭論不休,在此取現代流行的說法,出自朱熹四書集注大學章句:格,至也。24漢書河間獻王傳25 爾雅釋言:是,則也。 又, 國語楚語 王弗是。 注:是,理也。 26 信驗是嚴復用來譯 true 的用語之一。參見嚴復譯述:耶方斯原著名學淺說

17、(Jevons: Logic)第 7 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1966,第 7 節。原文: “A general law of nature is something which is true of many objects,” 譯文:所謂天然公例,常例一而信驗之事無窮。.27 見朱熹:四書集注大學章句傳文: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28 王國維在釋理這篇文章中說得很清楚:理原本的意思是治玉 ,即剖析 、 分务实 明理 利用要说明白科学精神,须先弄清楚科学家的作为。每位科学家的工作对象与性质不同。自然科学家的工作大别有六类:一、实验家(experimental

18、ist)的工作是广征立据,他们发现现象(discovery) 。二、形象家(phenomenologist )的工作是即事求理,他们发明规律( induction and formulation) 。三、理论家( theorist)的工作是推理穷原,他们建构理论(de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四、说明家(explainer)的工作是依理解事,他们理解现象(explanation ) 。五、应用家(applied scientist)的工作是据理致用,他们应用规律或理论应用(application) 。六、哲思者(philosopher-scientist)的工作是索

19、隐探赜,他们诠释现象与理论的本质(interpretation),探讨研究方法。(见附图)21科 學 家 的 作 為1: 實 驗 家 ( experimentalist) 廣 徵 立 據 發 現 ( discovery)2: 形 象 家 ( hnoolgit) 即 事 求 理 發 明 ( aprhension and formulation )3: 理 論 家 ( theorist) 推 理 窮 原 建 構 ( construction)4: 說 明 家 ( xplainer) 依 理 解 事 理 解 ( explanti)5: 應 用 家 ( alid scientist) 據 理 致 用

20、應 用 ( plication)6 :哲 思 者 ( philosphr-cientist) 索 隱 探 賾 詮 釋 ( interpretation)( 現 象 界 )341(理 論 界 )( 應 用 界 )25 6有些科学家只从事前述一项工作,例如吴健雄、丁肇中是实验家,狄拉克 29是理论家。有些科学家从事前述好几项工作,例如牛顿既是实验家,又是形象家、理论家、说明家与哲思者;法拉第是实验家兼形象家;爱因斯坦是形象家、理论家、说明家兼哲思者;波尔 30是理论家与哲思者。费米 31是实验家、形象家、析 ;後來, 分析作用的對象,即物之可分析而粲然有系統者,亦皆謂之理。 於是, 理之本義之動詞

21、,而變為名詞。 作了一番分析後,王國維的結論是:理之為物,但有主觀的意義,而無客觀的意義。 見王國維遺書第六冊(靜庵文集),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頁12,頁 21。29 Paul A. M. Dirac (1902-1984),英國人,將相對論與量子論結合寫下電子的方程式,創量子電動力學。30 Niels Bohr (1885-1962) ,丹麥人,創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 。31 Enrico Fermi (1901-1954),義大利人,提出原子核的弱作用理論,又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領導做成第一座核反應爐。理论家兼应用家;费曼 32是形象家、理论家兼说明家。将物理世界大分为现象界、

22、理论界与应用界三界,其个别需要的精神大约如下述:现象界的工作需务实。这里面包含了探索(exploration)、 实验(experimentation)、 重复(repitition) 、 精益求精 (elaboration and refinement)、诚真不欺(sincerity and honesty)、 撷要舍末 (grasp and essence)、 渐近(approximation) 种种精神 。 理论界的工作需明理。这里面包含了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 、 正名(definition)、 统贯(consistency)、 旁通(compatibility

23、) 、 信验符实(correspondence to the facts33) 、 心同此理(intersubjective verification)、 简约(simplicity, economy of thought)、 广达(generality)、 循序渐进(apprxmation by orders)、 日新又新(evolution) 34、 择优去劣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 并行相竞(competition)、 知有所止(limitedness) 种种精神。 35应用界的工作需要利用。这里面包含了解决问题(usefulness)、 据理行事(rat

24、ionality) 、 知所先后 (order) 、 因时因地制宜(adaptation)、 止于至善(optimization) 种种精神。实事求是 诚真求美 发明求善以上所述或过于庞杂。试问:可否简而言之?一般不假思索就说是求真 。但真这个字出于道家经典,在儒家经典里是没有的,其原意指天真无邪 、 天然 、 非人为或本原 ;被用来翻译英文 truth(或德文 Wahrheit)一词是近代的事 36,乃是一讹译。而在科学里,若说有 truth,也是一误会 37试问:在现象界里务实 ,只能做到撷要舍末,32 Richard Feyman (1918-1988),美國人,為量子電動力學提出生動的

25、費曼圖示 (Feynman diagrams),他的基礎物理講演更膾炙人口。33 頗柏用語。見前引 Popper: Objective Knowledge,第二章第 6 節。34 愛因斯坦不認同新理論推翻舊理論的說法。他說:創造一新理論並不是像毀去舊穀倉後就地建造一高樓。是像登山,見得更新更廣,而發現原先出發點與其豐饒環境間意想不到的關連。出發點仍然在,也仍然看得見,祇是變得更小,成了更廣見地中的一個小部分。 (見Einstein and Infeld The Evolution of Physics (1938), 頁 152)35論語裡孔子的四句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頗可說明理的性質

26、。 毋意指順理統貫(consistency) , 毋必指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limitedness) , 毋固指可否證(falsifiability) , 毋我指可說、可傳(intersubjective verification) 。 36 英文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被譯為真、善、美 ,當始於西洋傳教士及日人,例如 1883年井上哲次郎訂增增訂英華字典 (傳教士 W. Lobscheid 原著,J. Fujimoto 出版於東京)中將truth 訓為真、實、真實、真理、 ,把 truth and falsehood 譯為真假 ,頁 1108。1900年傳教士

27、 F. W. Baller 編 An Analytical 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F. W. Baller 編,Shanghai China Inland Mission 與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出版)中, 真理譯為 truth。中文裡首次用真理一詞,是約 1500 年前的南朝佛教人士(見辭源 ,商務印書館編印,北京 1982,第三冊,頁 2209。)把本義天然的真與人為的理兩字湊在一起,實不知所云。37 愛因斯坦於 1929 年在日本回答一位學者時說:甚至很難為科學真理(scientific truth)一

28、詞賦予精確的意義。truth一詞的意義依情形而異,或指經驗之實(a fact of experience),或指算學之題(a mathematical proposition),或指科學之理(a scientific theory)。religious truth 於我,一點都講不明白。見 Ideas and Opinions, Dell Publishing Co., Inc. 1973,頁 255。 精益求精,如何得其真?如其实? 38在理论界里明理 ,也只能做到即事求理 、 信验符实 、 简约施博 , 日新又新 , 真又从何而来?所以说:求真既是讹译,也是误会,不可取。如何说才好呢?中文

29、里本有求是 39的说法,将 truth 译为是 (是非的是 )就好得多 40。求是之前先要实其事。拉瓦锡写道:每一门物质科学须包括三样东西:作为科学对象的一系列实事 41 (facts),代表这些实事的意念 (ideas),及表示这些意念的文辞 (words)。 文辞须表达意念,意念须是实事的图象。既然意念要经文辞保存且传播,显然,任何科学语言的改良必伴随科学本身的改良;另方面,不改良其语言或命名,也必不能改良科学。 42在求是之外,还有求美、求善的面向。先说求美 。科学家说的美是什么意思呢?不外乎雅(elegance),或俗语的漂亮 、 精采或干净 。这里面包含了一些观念:一 (unity)

30、、贯 (system)、简 (simplicity)、精 (economy)、宏 (generality)、和 (harmony)、明 (clarity)、整 (orderliness) 等。理论讲究漂亮,实验也要讲究漂亮的。我们看,许多大算学家与理论物理学家都强调美感在他们工作里的重要性。潘卡瑞说:科学家研究天地不是为着用,是因为他喜欢;他喜欢是因为它美。如果天地不美,就不值得知;若天地不值得知,人生就不值得活。当然,我在此讲的不是激发感官的美,那是形与质的美;我不会贬抑这种美,绝不会,但这种美与科学无关;我指的是那种深邃的,来自使部分调和成秩序的美,这只有纯净的心灵能捕捉。 43 狄拉克说

31、:。我想这一故事有其寓意,即求方程式的美,要比求它们符合实验还要紧。似乎若人着眼于在方程式中得着美,而他又确有扎实的洞38 但舉描述地球形狀一例(如:略扁的球狀) ,便能明白:吾人只能擷要捨末,漸近,不可能求真 、 如實 。39 求是的英譯可作 search for a fit theory,此與前所引頗柏的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相通。40 邏輯學界將 truth-false 譯為真假 ,將 truth table 譯為 真值表 ,是一不幸。作者以為前述兩詞宜分別譯為是非與是非(評價)表 。東吳大學物理學系的同事任慶運在討論本文時告訴筆者:嚴復在譯穆勒名學(Syst

32、em of Logic, by J. S. Mill) 時,將 the pursuit of truth 譯為求誠 ;又在譯述耶方斯的 名學淺說 (Logic, by W. S. Jevons)一書中,將 true 譯為信 ,false 譯為妄 ;例如 “I cannot tell whether a law is true or not unless it agrees with what happens in nature.” 譯述為而信妄大異,吾欲徵一例之信否,捨印證事實而外,其道無由。 任慶運又說:在佛經中,truth 乃譯為諦 ,例如四聖諦 (Four Noble Truths)。他

33、認為 truth and falsehood 可譯為諦義與妄言 ,true and false 可譯為諦實與妄悖 。 41 請注意這裡用實事 ,而不用事實 。任何事的實難明,只能力求實其事 。42 A. L. Lavoisier: Preface of Elements of Chemistry (1789). 見 M. J. Adler 主編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vol. 42, 1990,頁 1。原文為法文,出版於 1789 年。43 H. Poincar: “The scientist does not study nature becau

34、se it is useful; he studies it because he delights in it, and he delights in it because it is beautiful. If nature were not beautiful, it would not be worth knowing, and if nature were not worth knowing, life would not be worth living. Of course, I do not here speak of that beauty which strikes the

35、senses, the beauty of qualities and appearances; not that I undervalue such beauty, far from it, but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science; I mean that profounder beauty which comes from the harmonious order of the parts and which a pure intelligence can grasp.” 見 Science and Method, Thomas Nelson and S

36、ons,1914 第一卷第一章(科學與科學家)。法文原著出版於 1908 年。见,他肯定走上了成功之路。 44海森堡说:如果天地引领我们得到大简大美的算学形式指的是假设、公设等构成的统贯体系我们不禁会认为它们是真 ,它们显露了天地的本性。 45杨振宁说:它们的极度浓缩性和它们的包罗万象的特点也许可以用 W. Blake 的不朽名句来描述:一沙世一界,一花天一重;一掌握无尽,一时持永恒。 46(指例如马克斯威尔方程式只有几行,但包罗万象。 ) 再说求善 。何谓善?有用、有益就是善 。首先,科学理论执简驭繁,科学有求善的本质。牛顿发明运动三律与万有重力律,因而天上与地面各种能预测未知;其次,科学的

37、发展日新又新;其三,科学技术能利用厚生。所以说,运动得以解释,力学得以发达;拉瓦锡发明化学命名法,于是现代化学得以奠基 47。爱因斯坦说得很清楚:物理是在缔造一合乎理则的思惟体系,它是演进的,它的基础不能用任何归纳法自生活经验蒸馏得到,只能经由发明获取。这一体系的正当性来自,基于感官的经验证明其推论为有用。 48科学当亦能为害,但这非科学本身之过,而是利用科学之人的问题。前面说过不该说求真 ,但如果一定要用真字,我认为倒无妨说真求认真地求,诚真地求;求什么?求美,求善。所以十年前 49,我有真求美善,易简又新 50。 的说法。综而言之,科学有三追求:一、实事求是求言之成理,征而有信;二、诚真求

38、美求论简意赅,文雅形美;三、发明求善求取精用宏,日新又新。这里说三追求 ,还有一涵义,就是有求是 、 求真与求美三个44 P. A. M. Dirac: The Evolution of the Physicists Picture of Nature, Scientific American, May 1963. p.47.45 W. Heisenberg: Physics and Beyond (Harper for Nature is pleased with simplicity, and affects not the pomp of superfluous causes.” 作者譯

39、:其一,天地事物之因,但取其是且足釋其所現者。是以智者知天地不虛費,少足則多費;天道寧簡,不好過飾之因。 見此書的英文新譯本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Univ. of Calif. Press 1999,頁 794。面向,而不是一个面向;三个面向彼此之间有相关的部分,也有不相关的部分。研究的领域不同,着重就不一样。有些人或强调美即是 ,如前面提到的狄拉克,或以为善即是 ,只能视为各自的信念。 三追求间的关系如附图。求是求美求善一般对科学精神的误解以下要破除一般对科学精神的误解:一、许多人以为科学家比较科学 ,或现代人比古代人

40、科学 ,或西方人比中国人科学 ;这些当然都是误会。其实,依前述,懂得务实、明理、利用的人就是有科学精神。在农田工厂里、古代、中国都有许多务实、明理、利用之人;反之,在科学界、现代与西方都有许多不务实 、不明理或不利用之人。二、许多人以为科学万能 。其实知有所止 、 毋必是重要的科学精神任何科学理论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不能期望放诸四海而皆准 。科学的方法,不论是归纳法或演绎法,都是有缺陷的 51。科学并非万能,但很有用!科学方法很是厉害(very powerful ) ,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三、一般以为科学讲求客观 。其实科学是人心的产物科学家的研究对象既是科学家界定的,实验也一定有出入 (err

41、ors),现象的观察当不可能真确;科学理论也都是人心创造的(爱因斯坦称之为 free creations of the human mind52) ,科学里的律是人立的 53。所以,科学家讲究的是诚实,是严谨,是冷静,是开明,是谦虚,是不固执成见,是与人沟通,但并不是客观 54 55。现代物理学大师波尔 (Niels Bohr)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想得51 Warren Weaver 歷數科學的五種缺陷(見 The Imperfections of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04, no. 5 (196

42、0): 419-28。52 “Physical concepts are free creations of the human mind, and not, however it may seem, uniquely determined by the external world.” - Einstein: The Evolution of Physics (Simon The power to conceive new ideas and relationships.任何理論都是人創造的新生事物。63理信一詞出於蔡元培德育講義第十六講(共三十講) 理信與迷信 。見孫德中輯錄:蔡元培先生著

43、德育講義,臺灣書店,臺北 1962。64 值得玩味的是,愛因斯坦一方面認為理論是人發明的,另方面卻又執信客觀實在 (objective physical reality)。他在 The Fundament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nce, May 24, 1940)文中說我們尋找整個物理基礎的意義就在此。篤信 (confident belief) 此一目標可達成,一向是研究者熱衷投入的主要源頭。 他在致波恩信 Letter to Max Born (1926)上說:你信一個玩骰子的上帝,我信一個客觀存在世界裡的完備規律與秩序,而我以大膽揣想的方式,嘗試去捕捉它

44、。 見 The Born-Einstein Letters 1916-1955: Friendship, Politics and Physics in Uncertain Times By Max Born (New York, N.Y.: Macmillan, 2005.)或 A Dictionary od Scientific Quotations, edited by 八、还有人以为成一家之言就是科学 。瑞士的丹尼肯(von Dniken) ,写了好多书讲上帝是外星人 、 金字塔的秘密之类,都引经据典,论述地球文明来自外星。丛书畅销于世,一家之言已成。然而,这样的学说不能跟其它物理、化

45、学律相通例如不能解释外星人的飞碟在数十年的飞行中如何维持大而自持的生态系统。他的作为当然不符科学精神,科学是要注重旁通的(compatible)。九、许多人还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对立,这是全然的误解!常听人说到两种文化的鸿沟 65科学家缺乏人文素养 ,而人文学者缺乏科学素养;若是只从科学知识方面立论,当然说得通。但这并不重要,每个人的知识领域都是局限的;一般物理学者缺乏生物学素养,生物学家缺乏物理学素养,不是吗?重要的是要问:人文学者与科学家在科学精神方面是否相通?那首先就要问:何谓人文精神?韦氏字典解释人文主义 (humanism) 时,特别强调 理性的自我实现 66。换言之,人文学者与科

46、学家有着相通的人文精神。十、最后要提到,民国以来的科学提倡者常认为儒家妨碍了中国科学的进步 。若是因为儒家不讲真 ,就不科学 ,那真是很冤枉!从以上分析,可清楚看出:科学精神与中国原始儒家的精神是相通的。儒家最为世人称道的就是人文主义 ,所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67孔子所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68这句话,原本不易理解,但若认识到科学理论都是人心的发明时,就豁然开朗了。现代物理学家兼哲学家 von Weizscker 说:天在人之前,人在理之先。 69与孔子的那句话实相互辉映。 中庸上说人与天地参 70 ,与惠勒所描述的观察者与宇宙同成长 ,是类似的意思。 71我以为,谈现

47、代人文精神,应包含五种 72伦理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艺术精神与宗教精神。科学精神是其中一支,也是重要的一支;但显然,只谈科学精神是不足的。Alan L. Mackay, 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hing 1977, Bristol and Philadelphia, p. 83.65 源於 C. P. Snow 的 The Two Cultures (1959)一書,其探討只及知識層面。66 Webster Dictionary 解釋 humanism: “A doctrine, attitude, or way of life centered on human interests or values; especially a phil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