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摘要: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教学中,存在基本原理枯燥难懂、实际应用目标不明两大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引入了 PBL 基于问题的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数据库;PBL;基于问题 1 引言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不仅需要深入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技术,还必须能够设计和实现大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因此有必要开设一系列的相关课程。例如,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开设的数据库系列课程就覆盖了:数据库设计与
2、应用、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存储、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技术、数据库系统的实现、并行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扩展和前沿研究等多个内容1。 而对于其他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的要求相对降低:学生不必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底层存储和核心技术,但是需要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同时他们不需要具体了解并行、分布式等数据库系统的扩展和前沿技术,但是对于主流的大型/商用数据库系统,他们需要掌握基本的应用和开发过程。由于教学要求的不同和教学时数的限制,大部分高校为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为必修课程,部分学校还设置了配套的课程设计环节,或者增加了“Access/SQL Server
3、 数据库系统应用”为选修课程。 2 教学现状与问题 2.1 基本要求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是一门重要的理工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概念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数据库原理的同时,能够了解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并学会使用相应的软件工具。 2.2 主要内容 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两部分。基本原理部分包括:基本概念、系统结构、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SQL 语言、数据建模、数据库设计等内容。虽然教师授课时会根据学生专业、所选教材等不同的情况做一些适当的调整,但是大体内容基本相同。 实际应用部分主要包括数据库建模与设计软件的应
4、用,SQL 语言的应用,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管理和简单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等。但是各学校和专业对相关软件和教材的选择则各有千秋,对系统开发和实现的要求也大不相同。 2.3 存在的问题 1) 基本原理部分枯燥难懂 国内经典数据库教材对数据库系统结构、关系模型、规范化理论等基本原理作了准确、深入、详尽的阐述,而这些正是大部分学生感觉最枯燥难懂的一部分,学习兴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授课时会适当减少相关的内容和难度,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作为数据库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能完全放弃不讲,而蜻蜓点水式的讲授又很难起到作用。 2) 实际应用部分目标不明 国内大部分教材都没有给
5、出数据库应用系统建模、设计和实现的实际应用背景,而且也很少涉及相关软件的基本应用,因此教师的授课缺乏目的性,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盲目,最后取得的教学效果非常有限。部分教师自行编写了一些相关的课程讲义和实验指导,但是其系统性、通用性等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检验。怎样结合实际,提高学生在数据库系统应用和开发上的实践水平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PBL 教学法的应用为探索解决“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中存在的两大问题,我们引入了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PBL 即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1969 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 McMaster 大
6、学首创。 70 年代以后,PBL 在北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而我国于 80 年代后期在上海、西安等地的医学院校也引进了 PBL 教学法。目前,PBL 已成为全世界医学院校公认的一种方法,得到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HO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PBL 在医学课程教学上的成功经验,使得越来越多的专业领域开始尝试采用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3.1PBL 基本思想与方法 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 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称为学习(Learning),而不是教学(Teaching)。PBL 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
7、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典型的 PBL 教学过程包括问题的定义、解决和迁移三个步骤。首先针对某个教学要点教师给出基本要求,并引导学生将任务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然后指导学生应用随机试误、斜坡攀爬、手段与目的分析等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某一条路径;最后学生通过总结和提高,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解决其他更复杂的问题当中2。 3.2PBL 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针对数据库基本原理部分枯燥难懂的问题,我们对不同的知识点设计了相应的背景问题,并要求学生给
8、出解决的方法,然后通过对各种方法的总结,得出适当的结论,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数据模型和关系模型时,一般的教学思路都是首先阐述数据模型的概念,然后按时间线索列举出层次、网状、关系等常用的数据模型,并分别进行介绍和分析,最后对当前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关系模型进行更详细的解释。在这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大脑被大量的概念、复杂的结构所充斥,感觉非常枯燥无味,因而课堂气氛很差,教师的情绪也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我们改用 PBL 教学法,首先给出一个应用背景,如某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需要对学生、教师和课程的信息进行管理,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定义、解决
9、和迁移,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问题的定义,引导学生列出需要管理的所有信息,如学生基本情况表,教师基本情况表、课程信息表等,可以利用 Excel 表格进行处理,并输入少量模拟数据。 第二步,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找出所有信息表之间的关联,并绘制出图形。这一步非常关键,通过教师的引导(例如,如果已经学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提醒学生参考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从不同的侧重点出发,学生可以给出线性、分层、网络等各类模型。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这个步骤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学生给出怎样匪夷所思、荒诞不经的解决方法,都不能进行否定、嘲笑等负面的评价,要给以正面的肯定,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
10、积极性。 第三步,问题的迁移,教师提出对数据的插入、更新和删除等要求,引导学生发现非关系数据模型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了关系模型的概念,并证明了其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深入探讨关系模型的优缺点,给出面向对象、分布式等更先进的数据模型,并要求学生课后查询收集相关资料,对数据模型的概念和发展有一个更清晰、全面的认识。 对于数据库系统结构、规范化等理论教学难点,我们都可以改变“提出概念-分析描述- 理论总结”的传统教学思路,应用 PBL“提出问题-给出解决-总结提高”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改善理论教学的效果。 3.3PBL 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数据库实际应用部分目标不明的问题,我们首先建立了小
11、组学习的模式,这也是 PBL 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然后从学生自行选择应用项目入手,要求各小组根据教师的理论授课内容,主动学习相关软件的应用,并进行数据库系统分析、建模、设计和开发的活动。最后各小组将进行公开的汇报和答辩,答辩成绩将计入最终的项目总评成绩。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这正是 PBL 的精髓所在。 我们在开课伊始就提出了问题:各小组都要开发出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模型,请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并利用各种渠道,寻找有应用价值或开发兴趣的题目。经过各小组的调研和讨论,给出的题目涉及到社会生产的很多领域,例如:卡拉 OK 厅的电子点歌系统,园艺公司的进销存系统,大学图书馆的管理系统,
12、珠宝行的客户联络系统等,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各小组确定项目后,我们开辟了一个网络论坛,要求各小组定期上交项目进展的各类文档和工作会议记录,以便于各小组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这其实就是一个很长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整个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分析、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作用也非常重要,不能将责任全部推给各小组的项目组长。例如,数据库系统的开发涉及到很多软件的选择和应用,包括:数据库设计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开发软件等。而除了一、两门程序设计语言之外,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学习过其他的相关软件,如PowerDesigner、Visio、Acc
13、ess、SQL Server 等。由于学生课内学习这些软件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需要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进行自学。为了配合系统开发的进展,教师必须指导各小组进行自学时间和开发人员的合理分配,以期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发出一个较为实用的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 项目截至日期到达后,不论各小组的项目是否开发完毕,都要进行一次公开的汇报答辩,所有学生全部参加,这是问题的迁移。学生对这次答辩的关注度非常大,不仅仅是因为答辩成绩将影响到小组每个人的项目成绩,更重要的是这代表了他们第一次模拟在社会上进行团队工作的成绩。通过对各小组的项目开发结果的比较,以及小组内部人员分工合作成果的总结,每个学生都感觉收获的不仅仅是对课
14、内知识的掌握,还有对团队合作精神的认识和了解,这对他们未来走入社会进行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4 结束语 PBL 教学法是一种在国内外大学教育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很难操作,需要突破的工作。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执行中,天津职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 专业(简称嵌入式专业)借助上海双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博创兴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劳动部“嵌入式系统分析师”职业标准制订、天津七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多家单位的工程师和教授的力量,就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分析,为后续
15、课程开发奠定了来自企业一线的职业岗位分析基础。在此就我们的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与大家一起交流,希望能够得到批评指正和新的启发。 1职业岗位分析基础 嵌入式技术在我国方兴未艾,其面向的职业岗位在劳动部 IT 职业分类划分中属于 IT 应用职业,但在劳动部职业分类大典中还没有出现相应的职业标准;专门开发或生产嵌入式产品的企业一般规模比较小,上百人规模的企业寥寥无几,企业职业岗位的划分一般比较笼统;嵌入式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就像 20 世纪 80 年代的PC 机,正在渗透到各个领域,嵌入式系统应用的职业岗位也比较分散;开办嵌入式专业的高职院校很少,可借鉴的资料不多。以上诸多原因使嵌入式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不
16、够明确,需要做大量的社会调研,需要精心策划调研内容,需要想方设法争取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得到比较具体的职业岗位分析数据。 2 分析思路 2.1 学校教师要引导企业工程师分析职业岗位 通常企业工程师懂技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对人才的需求。但是,企业工程师对教育不甚了解,如果没有学校教师的引导,工程师对职业岗位的分析难以转化成学校的教育。为此,企业工程师对职业岗位的分析需要教师的引导,从而转化为课程。 2.2 参加职业岗位分析的工程师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嵌入式系统与产品结合比较紧密,产品之间的通用性不似 PC 机那样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因此,所聘请的企业工程师应该具有代表性,熟悉主流嵌
17、入式技术以及相对通用的嵌入式产品。 2.3 学校教师要能够归纳总结企业工程师的分析企业工程师由于各自职业的特征,对职业岗位的分析都有一定的倾向性,而学校教育要考虑职业的通用性、普遍性,还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因此,学校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企业工程师提供的分析数据,结合自身专业建设情况,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形成专业课程开发的依据。 3 分析方法 3.1 学校教师设计职业分析表 每个企业对职业岗位的划分、岗位职责的界定、岗位人员的要求等都有自己的标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不仅需要企业提供工作流程、职业岗位,以及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将这种要求转化成具体的课程。这需要学
18、校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设计职业分析表,启发工程师按照教学要求填写职业分析表。 3.1.1 职业领域分析 职业领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这里主要给出嵌入式系统职业领域及应用实例,见表 1。 在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领域时,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嵌入式人才的需要。 3.1.2 工作流程分析 嵌入式系统与实际应用紧密相连,嵌入式系统工作流程主要从嵌入式产品开发流程、嵌入式产品生产流程、嵌入式产品销售流程进行分析。通过工作流程的分析,明确职业岗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责、工作任务、工作内容,以及对人员的要求。将职业岗位对人员的要求按照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进行分类,区分出适合硕士、本科、高职高专、中专学生就业的职业
19、岗位。 3.1.3 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首先要说明职业岗位应承担的职责,工作任务正是承担岗位职责所应做的工作。根据不同性质和特点,工作任务可以按工作领域、工作项目、工作程序、工作对象或工作成果来划分。 针对每个职业岗位可选择不少于 3 个的主要任务,其任务名称的表述形式是“动词+宾语”(动宾结构) ,如“编写程序” 。根据行业用语习惯,也可采用“宾语+动词” ,如“程序编写” , “市场调研”等表述形式。一般来讲,每一项任务都可以独立进行授课和考核。工作内容根据任务的宽窄、工作责任的大小、工作难度的高低提出。表 2 给出样表。 3.1.4 职业岗位工作人员要求分析表 职业
20、岗位工作人员要求分析表是建立在表 2 的基础上,主要是就职业岗位对工作人员提出要求,其中: 素质要求:是指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素质,以及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 技能要求:是指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应达到的结果或应具备的技能。总体上说,技能要求应具有可操作性,要对每一项技能有具体的描述,如“能在条件下做,做到程度,达到标准。 ”对技能要求的内容描述不能太简单,不能用“了解” 、 “熟悉” 、 “掌握”等词语。要避免出现“能协助某人做” , “能参与”之类的要求。而要从从业人员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任务上提出相应的技能要求。另外,技能要求中涉及工具设备时,不能单纯要求“能使用工具或设备” ,而应该写明
21、:能使用工具、设备做或解决问题。 相关知识要求:指达到每项技能要求必备的知识。主要指与技能要求相对应的理论知识、技术要求、操作规程和安全知识,等。相关知识应该指向具体的知识点,而不是宽泛的知识领域。表格样例见表 3。 3.1.5 高职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课程学习分析表 表 3 已经将职业岗位与人员要求结合了起来。选择适合高职学生就业的职业岗位,不仅要从技能、知识角度考虑,还要考虑学习与做事的态度,并给出可以评价的标准,从而可以比较容易地向课程过渡。分 析表中的向上延展和向下延展是从学生的个性特征考虑。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其培养可以向上延展,如通过兴趣小组或是选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向下延展
22、是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够获得就业的一技之长。表格形式见表 4。 3.2 聘请到合适的企业工程师 聘请企业工程师在学校教师指导下填写分析表还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首先,聘请的工程师不仅对企业的业务要非常熟悉,还要对教育有一定的课程设计能力;其次,工程师需要足够的时间在教师引导下填写分析表,因为这是一件非常耗时的工作;最后,工程师要获得足够的动力帮助学校做职业分析。聘请到合适的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一起做企业分析必须本着校企之间互惠互利。3.3 职业岗位-专门技术能力要求分析表要汇总多方企业意见 不同企业有各自运作方式,与学校之间有各自的利益需求,形成的分析表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学校从培养学生的相对
23、广泛适用性需要出发,认真分析不同表的项目和内容,综合各家之长,结合学校和地域经济发展情况,形成职业岗位-专门技术能力要求分析表,为下一步形成课程奠定基础。 3 分析结果的应用 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第一步,第二步是结合学生生源情况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第三步是专业课程开发,第四步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职业岗位-专门技术能力要求分析表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依据。在这里,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称为单项能力,若干类型相近的单项能力可以形成一个能力领域,针对单项能力和能力领域设置不同的学习步骤和学习课程是下一篇课程开发所要介绍的内容。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摘要:本文
24、介绍了北航软件学院独特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介绍了在实际教学中所取得的可喜成效。 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软件工程;实践体系;3P 能力 1 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学科教育与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矛盾。市场要求的软件人才要距离当前成熟的热门技术不能太远;而学科教育在于铸就学生的软件专业素质。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两者不易兼得。根据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学院将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作为突破口,成立了由教学规划、管理和相关实践课程主讲教师组成的实践教学课题组,系统地对实践课程、重要的实践环节、实习基地建设等进行规划,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实施计划,形
25、成了“一个目标、两种途径、三大环节、四级台阶,3P 能力训练为核心以及多渠道的措施保证”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2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与规划 在跟踪与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软件工程学科教程、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成果,依托北航计算机学科优势,针对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和实际情况,我们给出了如图 1 所示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图。 “一个目标”:即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软件工程专业基础、宽阔的知识面,富有创业和创新激情,并具有务实进取精神、实践能力,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具有良好的科技和人文素质,熟练的外语运用能力,规范的软件开发和项目组织能力
26、、富有国际视野、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又能适应未来软件技术变化发展的需要,成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一句话可概括为“强实践、强工程、强外语应用能力” 。 图 1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图 “两种途径”:即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机会近距离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积极开拓两种途径:一是“请进来” ,即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和工程师,到学校访问交流,给学生上课,开设讲座,召开座谈会、招聘会等;二是“送出去”:即选送学生到国内知名 IT 公司实习或到国外公司进行实训工作、交流学习等。“三大环节”:即强化实践教学的三种主要形式与理论课程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作业或实验)、集中式实习环节(暑期课
27、程设计、专项实习)和综合性实习环节( 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四级台阶”:即分解大学四年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要求每位学生一年要上一级实践台阶,每级台阶包含明确的所必须掌握的应知应会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能力层次提高的四级台阶如图 2 所示。 “3P 能力训练”:即将对学生书面表达(Paper- work)、口头表达(Presentation) 、动手实践(Practice) 的训练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始终。 “多渠道的措施保证”:即从制度保障、师资队伍建设、高年级学生担任助教、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学生第二课堂(课外的各种协会、我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RTP、冯如杯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 )、
28、引进专业认证 (目前引入了二门微软的 MCP 认证课程)、构建面向创新的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目前已投入运行)等多个方面保证目标的实现。 图 2 实践能力层次提高的四级台阶 3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3.1 以学期为单位分解实践教学体系目标,进一步规范课程实践的教学要求和内容 根据本科生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设计每门专业理论课程所要求的实践目标、实践案例、实践内容、所要求掌握的主要工程文档和熟悉的程序文件以及常用工具;同时分析每门实践课程的覆盖和衔接,探求内容和案例规范化,对于未覆盖到的技能,设计出一、二、三年级暑期社会实践与专项实践的教学内容,并通过综合性实习环节得以综合运用即精心设计
29、“三大环节” ,力争通过这些环节实践教学的训练,覆盖软件工程专业要求本科生掌握的知识领域,并掌握相关方面的工具软件和工程文档的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教学实践中涉及到相应的过程与文档,要求学生按照北航软件学院质量体系文件(参见 3.2 内容) 的相关规定开发与编写文件,如图 3 所示。 在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统一的规划下,大部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实践环节可以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各课程所覆盖的知识体系与实践技能互相衔接;力图通过四年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技能上一年上一个台阶,由“具有个人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达到“综合应用”的水平。除培养专业技能外(四年代码行累积编写在 10000 行以上)
30、,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化思想,将工程化文档的训练贯穿在实践中,同时加入了有关职业道德、协同工作能力及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以期学生毕业时素质与能力能够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 图 3 以学期为单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分解图(部分) 3.2 围绕实践教学体系目标,制定实践质量体系管理文件为保证实践教学体系规划的有力实施,针对当前我国软件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工程型文档相对薄弱的现状,我们认为学生应该从开始就接受工程型文档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尤其是英文文档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因此,结合 ISO9001 质量体系,并参考 CMM2级、3 级的要求,我们建立了一整套软件学院实践质量体系文件,层次结构如图 4
31、 所示,其中第二层与第三层的程序文件与文档模板力争覆盖软件开发过程的主要环节。第二层的程序文件包括软件开发程序、评审程序、软件测试指南、配置管理指南、实习管理程序和毕设管理程序等,作为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程序性和过程活动的规范性指导文件。第三层模板则尽量涵盖程序文件中所用到的各种文档模板与编写规范等供学生编写文档时参考使用。为加强真实性与指导性,在质量体系文件中还收录了一些软件公司的实例项目的部分文档,如图 4 所示。 由于实践教学的骨干教师们都参与了质量体系文件的制定与编写,因此教师在理念上接受并认同质量体系文件,从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能够有意识地遵循执行,通过不同学期、不同课程实践教学内
32、容对文件的覆盖(参见图 3),使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也逐渐熟悉并掌握了工程文档的书写规范与标准。 3.3 校内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打造学生实训与实习基地 课堂教学要服务于满足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增长的需求,一个有效的途径是加强和安排去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然而我国的软件企业大部分处于初创和成长期,目标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很一致,有时还存在时间上的冲突和认识上的矛盾。鉴于这样的现实,我们一方面积极开拓企业的实习渠道,给同学提供充分的选择,同时制定了“有自主核心软件产品、企业规模百人以上、距离学校近的”企业优先推荐,并规范实习派出条件、过程管理、学生和企业指导教师职责等内容,并每年实习企业进
33、行评估,淘汰效果不好的企业,奖励效果好的企业,促进企业和小学的良性互动,不断积累好企业实习案例和巩固好的企业实习成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优质办学资源、结合学院信息化工作的需求开拓学生的校内实习基地,以弥补企业实习的不足,学院在学生实习安排上更主动。学院信息化实习基地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学生在几位担任实践教学的青年教师的带领下先后完成了学院网站、办公管理、教务管理、文挡管理中心、教师讲义和学生作业上传和下载服务,答辩管理、招生和报名管理等等,两次在学校机关部处和院系的信息化建设评比中名列第一名,这些成果也成为学院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内校外实习相结合打造学生实训与实习基地
34、的同时,通过与厂家及企业共建等方式,引进一些实践教学设备与主流系统及应用软件,积极促进学院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与实践教学体系中所要求的软件开发支持环境,如数据库、配置管理库、BUG 跟踪与处理系统等。同时安装行业内常用的开发环境与开发工具,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发与应用平台。为了将来就业的适用性,开设新技术新工具的演示课,建立国产软件体验中心。大力支持学生的第二课堂(课外的各种协会、北航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冯如杯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活动。 3.43P 能力训练贯窜实践教学过程始终 在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Presentation)、书面表达能力(Paperw
35、ork)和自主动手实践能力(Practice)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我们积极倡导授课教师将这三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坚信如果学生这三方面的能力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获得了长足的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将大大增强,并受用终身。 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性格以及风度等个人素质的体现。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所强调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提高学生语言的逻辑性、准确性、简练性和目的感,将自己的设计思想、观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最生动、最易被人所接受的有效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听者,对听者产生最理想的影响效果。 书面表达能力是将自己的实践思想、思路、方案、步骤、内容、成果和效果,运
36、用文字表达出来,使其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的一种能力。书面表达是口头表达的补充,更看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我们都制定了一整套文档规范和模板,供同学学习参考,平时的大作业、课程设计等都有严格的文档格式要求。在注重格式要求的同时,不断对同学在书面表达方面的技巧、方法进行指导、组织同学们进行交流。反复的训练,促使每一位同学在书面表达方面的提高。 自主动手实践能力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意识前提下,以一定的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实践任务为内容,自觉主动地运用一定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大学四年中,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每位同学需要具有10000 行(相当)的编程量
37、,每位学生在平摘要:本文介绍了数字与网络出版实践平台上的实践教学改革,讨论了如何构建向学生开放的数字与网络出版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在全新的出版概念下自觉融入出版流程的管理、制作等各个环节。 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数字与网络出版;实践平台;信息化 1 引言 数字与网络出版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而发展起来的,它在出版形态、出版流程、销售模式、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出版。数字与网络出版是指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其中由著作权人、数字出版商、技术提供商、网络传播者及读者构成了数字与网络出版产业链的主体。本文将探讨如何以教学改革为切
38、入点,构建向学生开放的数字与网络出版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在全新的数字与网络出版概念下自觉融入出版流程的管理、制作等各个环节,并在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数字与网络出版 数字与网络出版是一个全方位的数字化过程,包括三个领域。首先是流程和工艺的数字化,对于出版社来说,全流程的数字化应该从其管理内部的信息化做起。其次是信息介质的改变,新兴媒体和新的出版物形态层出不穷。最后是流通领域的革命,它将数字化的作品在网上发表和销售。 实现出版社在编辑、印制、发行三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是数字与网络出版的基础。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起出版物选题策划系统,远程三审系统、分布式协同采编系统、稿件发布系统、成本管
39、理系统和网上销售系统,可一改传统出版业繁冗复杂的流程。 数字与网络出版是传统出版业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延伸和扩展,不仅丰富了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也改变了传统出版物的生产方式和消费理念。光介质媒体是以光盘为代表的数字媒体出版形式。网络媒体是包括了网络期刊、网络报纸、网络游戏在内的新型出版形式。手机移动出版终端媒体是通信技术对出版业的渗透,可阅读电子书和数字报纸的手机出现,使手机成为集电话、E-Book、广播影视等为一体的出版物存储、阅读设备。 数字与网络出版是将数字化的资源以不同媒体形式出版和发布,因此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和数字内容的管理也是数字与网络出版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包括内容的采集、编辑、创意、分
40、类、存贮、挖掘、发布、版权管理、交易等。同时还要在对资源深度加工的基础上,使数字内容由数据变成知识,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要。利用内容管理系统构建按需印刷、网上学习平台、工具书在线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3 特色课程设置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先生在提到当前我国数字出版业的问题时说,掌握数字出版技术的人才和管理人才奇缺,困扰着数字化进程的提速。 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我校近年在信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了“数字与网络出版”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数字出版的相关概念和相关技术。其中主要介绍数字出版的基础知识、数字出版物的类型与分类特点、数字出版物的设计与制作、网络出版与
41、网站设计、信息资源存储、网络资源搜索、网上书店与数字图书馆。设置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数字出版技术和数字出版流程;熟悉数字出版物的制作环节;掌握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制作过程和网站的设计方法。在该课程的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自选题目和内容,分组或独立完成网站的设计与制作或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设计与制作。 4 数字与网络出版实践教学的新思路 “数字与网络出版”课程的实践环节应是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数字与网络出版实践中的项目不应是单一学科的项目,它既要求高新技术的难度,又要求文化艺术的创意;既要求思想的创新,又要求有市场的前景;既有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方面的技术,又要有编辑、出版、制作
42、、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设计全方位的数字与网络出版流程解决方案,包括选题策划环节、编辑环节、制作环节、在线出版环节、出版辅助决策等内容的实践项目。构建向学生开放的数字与网络出版实习基地,形成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平台。 数字与网络出版实践教学的整体架构模型如图 1 所示。 4.1构建信息化管理流程 4.1.1 选题策划管理 构建从选题策划到选题审批的管理流程,模拟出版社信息化管理的三级审批模式。让学生在此环节中了解出版流程的源头是从选题策划报告书开始的,了解三级审批的过程。学习选题策划报告书的书写方式。 4.1.2 出版流程跟踪管理 按照数字出版物的制作环节,动态跟踪各出版物的制作进度。让学生在此环节
43、中作为一个管理者能全面了解到各出版物的制作进度。 4.1.3 资源管理 构建数字信息资源库。把传统的图书内容变成数字内容,包括内容的采集、编辑、分类、存贮、检索,实现数字内容的管理,为构成理想的数字出版平台服务。学生在此环节中学习运用数据库技术、搜索引擎技术把图书内容变为数字内容;学习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使数字内容由数据变成知识。 4.1.4 出版辅助决策 在出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构建适合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库仓库。让学生在此环节中了解到一般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MIS)主要是支持日常的事务处理,所以它特别注意对原始资料收集、整理和组织。而决策支持系统(DSS)它对数据库的要求与 MIS 相比有本
44、质上的不同。DSS使用数据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决策,因此它对综合性数据或者经过预处理后的数据比较重视。要学生学会能从来自各种渠道的各种信息资源中取出数据,经过清理、整合,再按决策的需要重组,把它们转换成 DSS 要求的各种内部数据。学习运用数据处理工具进行决策分析,最后能以多种形式将决策的意见呈现给用户。 4.2 构建校园内的数字出版平台 数字出版主要以电子书(E-book) 、网络学习平台、工具书在线、期刊在线出版、手机阅读等多种模式开展数字出版业务。随着载体的变化,将来还会出现更多形态的数字出版物。构建校园内的数字出版平台,是为了让学生将自己在实践课程中创作的数字出版物作品发布到数字出版平台上
45、,供大家相互学习和交流。在数字出版平台上,我们还需要设计一些新的实践项目。 4.2.1 复合出版 若将传统的出版物推送到数字出版平台上来,即把同一个内容资源以多种形式出版和发布,就必须经过多次编辑加工。复合出版技术是经过一次编辑加工,出版内容就可以多次出版和发布的出版服务平台。在数字化出版进程中,出版社最关心的就是把同一内容资源以多种形式出版,为了设计出有实际意义的实践项目,我们与北京科学与艺术电子出版社合作,设计出复合出版相关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得到锻炼。 4.2.2 校园期刊在线 出版与网络的结合催生出各种网络期刊和网络报纸。目前全国已有 150 多份报纸采用在线网页式及多媒体式数字
46、报刊系统,为传统的报纸增加了网络版。网络报刊相对于传统的纸介报刊是一个既传承又独立的全新载体,新闻的快速更新,信息检索的方便快捷,不限区域的阅读空间,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的加入,使网络报刊更具可阅读性。 组织学生创办自己的网络报纸和期刊。从栏目确定、组稿、文字编辑、版式设计、多媒体素材创作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协同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2.3 游戏开发 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已成为新兴的出版形态而被出版界所关注。我们确定一些有意义的游戏内容,如具有智力开发型的学习类游戏;具有民间传统风格的励志类游戏等,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编程工具
47、和软件设计并开发游戏中各类元素和游戏规则。 4.2.4 数字版权保护 在数字化出版的进程中,网络提供了最佳的传播途径。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肆意地复制和下载。为了保障内容提供者的利益,使数字内容不被篡改、盗版和非法使用,我们要在构建的校园数字出版平台上,通过发放许可证、身份验证、有偿服务等方式建立数字版权管理系统。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数字版权管理的同时树立起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 5 结论 我们希望能通过构建数字与网络出版实践平台,在该平台上设计开发的实践项目涵盖多门课程的知识,其中包括: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数字出版技术,打破原有为某门课程设计实践环节
48、的方式。使学生能在一个数字与网络出版的模拟环境中,完成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全方位地参与到数字与网络出版的流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协同工作的能力,探索出一条实践教学的新路。 参考文献 1 谢新洲. 数字出版技术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立. 数字技术与数字出版EB. http:/. 3 皮卓丁. 数字出版与跨媒体解决方案 EB. http:/. 4 邹建华. 数字出版与版权保护 EB. http:/. 作者介绍 何薇,教授,北京印刷学院计算机系,研究方向为数据库与数字出版技术。 通信地址:北京市大兴区 北京印刷学院 计算机科学系,102600 电话:010-60261444 摘要:本文探讨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介绍了任务驱动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五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产学结合探索一条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新的人才培养方式。 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问题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应用层次较高的计算机技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应用十分广泛,出现了多媒体技术人才需求两旺的现象,我院于 2001 年在江苏省率先综合多媒体艺术、新兴数码技术等多学科领域创办了计算机多媒体设计专业,成为省内较早开展多媒体设计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