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于IC3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6960617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IC3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基于IC3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基于IC3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基于IC3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基于IC3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于 IC3 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摘要:本文论述了高职学校从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职业需求出发,把技能素养的训练和全球 ICT 教学考核标准相结合,引入 IC3 模块化教学方式,采用国际化、全球标准测评平台训练学生的做法,突出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IC3 国际认证)的密切结合,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优势。关键词:IC3; 计算机课程改革 ;ICT 1 研究背景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社会需求下,我们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其转化成相应的课程目标,进而选择必要的课程内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课程

2、改革。 目前,国内高职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大多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课程体系主要考核的是知识点,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根据 Microsoft 公司一项针对全世界企业实施办公应用技术能力的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一般工作者对办公软件的实际运用程度只达到 20%25%, 微软办公自动化软件推广与实际应用的目的就是增强个人的办公执行力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然而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究其原因,是我们对学生的信息化办公和办公自动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滞后造成的。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体现出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该紧跟技术

3、发展步伐,及时更新和补充最新的技术动 基金项目: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全球 ICT 教学与考核标准的融入”(项目编号:jzw59010838) 。 作者简介:高雅群(1977-),女 ,博士研究生,讲师 ,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 态,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学到最新内容。以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及 IC3 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全球标准认证为平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正好满足了以上需要,弥补了传统课程体系的不足。 2 改革的基本思路 当前,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

4、人才,已成为国家培养国际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缺乏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只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深化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教学模式,特别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入手1。 IC3 是一套国际通用的计算机标准,是全球第一个计算机综合能力认证。主要包括三大领域,分别是计算机基础概论(Computing Fundamentals)、计算机关键操作 (Key applications)和在线应用(Living on line)。I

5、C3 推行的发展模式与全球 ICT 能力课程标准是由来自 19 个国家的主题式专家(包括行业/企业代表、教育专家代表和资讯专家代表等)组成的全球信息素养咨询委员会研讨制订的全球化 IT 教学标准。 基于 IC3 的课程体系追求的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非学科架构的系统化。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目前正处于“学科体系的解构与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结构构建”的关键时期,“工作过程系统化”凸现“革命性”甚至是“颠覆性”的课程理念2。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 ,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将“工作过程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整体,将职业资格研究、

6、个人发展目标分析与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2。因此,课程改革基本思路应当实现三个转变: (1) 教学标准和评量标准。根据信息核心能力面向的应用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全球 ICT 教学与考核标准。参照全球信息素养专家委员会制订的国际化 IT 教学 标准,将现有的计算机课程进行优化。按照国际化标准,将原有课程体系划分为若干职业技能训练模块,实行弹性的课程规划体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利用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及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全球标准认证为平台来训练学生。 (2) 融入工作岗位实际知识与技能操作案例。实现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变。运用全球 ICT

7、教学标准,使本校计算机课程与国际接轨。 要重视对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能力”,除计算机专业知识所涉及到的能力外,还包括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内的软实力3。世界考试评鉴机构认为:IC3 是最完善的计算机基础教程,它激发了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和领悟其他高级的计算机知识。 在实验和实训教学中,除加强每个模块的课堂实践环节外,还应根据工作流程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练习和课后实训课题,使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同时推进,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运用知识解决工作岗位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

8、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及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 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密切结合。学生可参加国际权威的标准认证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全球标准化认证(IC3 认证) 。在以往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由于受用人单位对学历证书要求的影响,许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以理论考核学生的学习水平,使课堂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实习只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熟悉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编制调试简单程序,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偏离了高职教育的轨道。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再停留在毕业证书上,还要求他们必须具有权威部门颁

9、发的计算机证书和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实践证明,通过认证考试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启发学生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竞争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与传统的课程体系相比,基于IC3 的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色。 图 1 基于 IC3 的课程体系特色 3 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3.1 教师教学 3.1.1 教学设计 以办公软件课程为例,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教学、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级,编写 4 个学习领域课程大纲。填写项目类型和实施步骤分析确定表 、 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分析表 、 各子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分析表

10、、 学习领域课程知识传授和行动分析表 、 按难度级别分的学习领域知识传授的优化表 、 学习资源汇总表 、 学习领域课程大纲 。具体实施过程由分层备课、教学策略分层、分层辅导、作业分层、检测分层、教学质量指标分层等部分组成。 3.1.2 一体化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 例如,在“办公项目实践”这门课程中,教师以办公操作基本技能和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设计了实训项目“策划一个电子产品展销会”,学生的子任务包括:综合利用办公软件进行

11、项目的计划、管理和跟踪;制作展销会的宣传手册 ;利用办公软件制作海报及演示文稿 ;针对展销会完成相应公文的编辑和发送;利用办公软件完成展销会场地布置的草图和详图以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等。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来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际操作。这种教学方式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干中学,边干边学,学与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3.2 课程建设 3.2.1 从工作任务与职业

12、能力出发 ,关注“行动知识” 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予以全新的诠释,摒弃“惰性知识”而关注“行动知识”4,掌握对行动至关重要的应用性知识。具体来讲,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办公自动化方向、信息管理方向日常工作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办公软件的综合应用,包括文档编写、数据分析与统计、制作演示文稿及项目规划与管理等。课程开发过程中关注的行动知识包括小型项目管理能力、宣传海报制作能力、文档处理能力、场地布局能力以及不同项目演示文稿的策划、制作和展示能力。 3.2.2 按照职业成长规律编排课程教学内容 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开发基于工作过程

13、的项目课程。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安排课程内容,实现能力的逐级提高。综合考虑工作过程的顺序,按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编排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认知过程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3.2.3 按照实际情景设计学习项目载体 课程改革后,每门专业课程均按照实际工作情景设计学习项目载体,并针对不同难度等级的学习领域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我们解构原有的基于知识储备的学科体系架构课程,重构基于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架构课程,将工作过程要素凝练为实际情景,并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普适的职业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竞争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14、教学评估 学生学习后,可以参加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IC3 计算机基础综合能力认证。IC3 提供了完善的考核体系,根据信息核心能力面向应用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全球 ICT 教学与考核标准。我们参2010 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法国人阿尔伯特费尔(Albert Fert,1938-) 和德国人彼得格鲁伯格(Peter Gruenberg,1939-),表彰两位物理学家在 1988年分别独立地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使小型大容量硬盘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应用。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关注了信息应用技术,这是全球信息化的大势所趋,可喜可贺。 1 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 阿尔伯特

15、 费尔 1938 年生于法国南部小城卡尔卡索纳(Carcassonne),1970 年在南巴黎大学(University Paris-Sud) 获博士学位,1976年开始担任南巴黎大学教授。1995 年费尔还担任了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与法国泰雷兹集团(Thales)组建的联合物理实验室科学主任。2004 年费尔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 (左图:阿尔伯特费尔) 彼得格鲁伯格 1939 年生于德国皮尔森(Pilsen)。1959 年至 1963年在法兰克福的约翰-沃尔夫冈 -歌德大学学习物理,1969 年在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Darmstadt)获得博

16、士学位。1972 年到尤利西(Julich)研究中心当教授,直至 2004 年退休。(右图:彼得 格鲁伯格) 那么,什么是巨磁电阻效应(giant magnetoresistance,GMR)呢?这要先从磁电阻效应(magnetoresistance,MR)说起。请不要把它翻译成“磁阻” ,因为它是某些材料在磁场的作用下,其电阻的大小会发生变化,称为磁电阻效应。这些材料通常是铁磁性(磁化率比较大,例如 Fe、Co、Ni 及其合金,稀土元素、锕族元素及其合金)或亚铁磁性 (磁化率比较小,例如铁氧体 )材料,它们都是磁记录介质。 如果某些材料在磁场的作用下,其电阻的大小会发生特别明显的变化,那就称

17、为巨磁电阻效应。1988 年费尔和格鲁伯格分别在低温与强磁场下,在磁性薄膜材料中发现了这个量子效应。 2 硬盘技术发展的回顾 我们使用的硬盘已有 50 年的历史。1956 年 9 月 13 日 IBM 公司在加州圣荷西(San Jose) 推出世界上第一台硬盘存储系统 RAMAC 305(Random Access Method for Accounting and Control,计算与控制的随机存取方法)。它采用了 50 个 24 英寸的磁盘,可见其体积之庞大,仅存储了5MB 的数据,读写速度小于 1 秒,可见容量无法与现在相比,然而在当时这已是轰动世界的新闻。 1968 年 IBM 公司

18、又推出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它把磁盘组、读写磁头以及驱动电机密封在一起,先用于大型磁盘机。后来硬盘由 14 英寸、8 英寸,缩小到5.25 英寸、3.5 英寸,容量则有 20MB- 200MB ,于是温盘成为台式微电脑的必备部件。 这些硬盘通常是在基片上涂布亚铁磁性记录介质,例如早期使用铁氧体磁粉,到了温盘就采用了薄膜介质。它们利用的是磁电阻 MR 效应,即在一定磁场下它的电阻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电流的变化。利用它进行磁记录,一般采用带线圈的读写头读写数据,只是存储密度不够高。 1988 年“巨磁电阻”效应发现后,引起物理学界和计算机界的高度重视,前者关注这个特殊的量子现象;后

19、者则看到非常弱小的磁性变化就能导致磁性材料(例如 Fe-Cr 多层薄膜)发生非常显著的电阻变化,而且相对于传统的磁电阻效应大一个数量级以上,这开辟了制造高密度硬盘和高灵敏传感器的广阔前景。 3 原理与应用技术的转化 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反响。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日本和欧洲都对发展巨磁电阻材料及其在高新技术上的应用投入很大的力量。首当其冲的又是 IBM 公司,又是在硅谷圣荷西的研究团队,在斯图尔特帕肯(Stuart S.P. Parkin,1956-)的领导下,把科学效应真正转变为应用技术,使科学技术孵化为生产力。 我愿意特别介绍帕肯博士的工作。(右图为帕肯像)帕肯生于

20、英国 Watford 郡,1977 年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得理论物理学士, 1980 年在剑桥大学著名的开文迪士(Cavendish)实验室获得物理博士学位,使他本质上成为一位优秀的实验物理学家。1981 年他作为交换学者曾在南巴黎大学费尔的固体物理实验室工作。1982 年加盟IBM 在加州圣荷西的 Almaden 研究中心。 帕肯博士及其同事屏弃了费尔和格鲁伯格在发现该效应时采用的昂贵设备和方法,如果它仍然局限于低温与强磁场的苛刻条件,那就不可能使这项技术得到普及。帕肯发明了溅射技术,制成 Fe-Cu、Fe-Al、Fe-Au 、Co-Cu、Co-Ag 和 Co-Au 等纳米结构的多层膜,并在

21、常温与一般磁场下观察到显著的巨磁电阻效应。经过数万次的实验,1994 年把他们的巨磁电阻多层膜应用在读写磁头上,把硬盘存储密度提高了 20 倍。 1997 年 IBM 公司正式推出基于 GMR 的 16.8G 的高密度硬盘驱动器。从 1997 年到现在,硬盘的存储密度由每平方英寸 2.4G 提高到 70G,使基于GMR 的高密度硬盘成为大家使用的主流产品。 4 三人分享岂不更好 说到这里,我真为这次诺贝尔物理奖遗漏了帕肯博士而不平。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这次物理奖时说,基于“巨磁电阻”效应开发的“用于读取硬盘数据的技术” ,被认为是“前途广阔的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批实际应用之一” 。然而他们只重视了巨

22、磁电阻效应的发现,而忽视了把它转化为应用技术的意义。没有后者,这个全球电子化进程中的重要革命能够成功吗?因此,如果能够让这三位科学家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那就更公平、更和谐了。 1 背景 思科网络学院是恩科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进行的网络技术教育项目,首先于 1997 年 10 月在美国推出。该计划一经推出,立即受到美国政府、企业界、教育界和学生的广泛欢迎。他们认为该计划不仅增加受训练的 IT 专业技术人员的数目,还教授年轻人迎接新世纪挑战所需的种种宝贵技能,1998 年2 月,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华盛顿发表的讲话中将思科网络学院称为“高技术、高薪水工作的头等舱票” 。课程以实验和讲座的方式进行,

23、强调网络技术的实质,注重教学的高效率和实用性。思科公司为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网络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设立了思科职业证书计划,该计划是在成功实施 CCIE 计划(业界最高声望的网络技能认证)的基础上推出的,它提供当今发展迅速的信息系统环境中所需的网络互联技术专长。严格的再认证程序能够保证CCIE 始终拥有最前沿的网络技术,为专业人员的发展积聚能量。思科职业证书计划包括路由与交换、网络安全、服务供应商、语音和存储等方向。可以先获得 CCNA 证书,然后获得 CCNP 证书,进而升为 CCIE,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是思科公司在中国大陆境内与高职院校合作建立的第一所网络学院,是思科职业证书计

24、划的具体实施者之一,于 2002 年 3 月成立。 2 实验室建设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它更倾向于培养操作型、执行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高职培养目标是以能力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指导,而校企合作无疑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思科网络学院教育项目则是校企合作的典型实例。思科公司为网络学院的学生提供免费的英文原版教材,并充分利用先进的 Elearning 教学手段保证提供最新的网络技术。但是网络技术只有理论是不够的,必须依赖于先进的实验环境进行技能训练。从 2002 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思科网络学院成立开始,就在广泛争取网络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的建设,确保

25、学生在真正的网络环境下提高自己对网络设备的配置和调试的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建成在国内高校领先的、涵盖目前网络领域的路由与交换、网络安全、服务供应商、无线、语音和存储等全部方向网络实验室,为自己及兄弟院校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优越的网络实训环境。思科网络技术实训室也先后被评为“国家示范性实训基地” 、 “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广东省高职高专实训基地” 。以下就是几年来思科网络技术实训室的建设历程: (1)2002 年充分利用教育部 150 万专项资金建立当时国内领先的思科网络实训室,购入设备包括 44 台 261 IXM 路由器、2 台 3640 路由器、14 台 2950 交换

26、机和 2 台 3550 交换机,满足 CCNA 和CCNP 的实验要求,为思科网络学院的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优越的实验环境。 (2)为了鼓励学生冲击 CCIE 顶级认证,于 2004 年花费 35 万元构建了完整的 CCIE(路由交换)实验平台,同年 2001 网络专业的两名同学通过 CClE 认证考试,在社会和高校引起强烈反响。 (3)200l 级网络专业的学生通过 CCIE 认证考试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片 j,整个专业学生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空前高涨,已经有更多学生准备向 CCIE 认证发起冲击,虽然当时实验室的硬件环境可以基本满足学生们学习的要求,但是时间安排却非常紧张。整个实训室安排的课程包

27、括 CCNA、CCNP、网络互联技术、高级路由技术、局域网技术、网络实训,从周一到周日,从白天到晚上,课程安排的满满的,学生根本没有办法做实验,甚至老师备课都成为问题,这引网络技能提升要靠充分的实验时间作保证是完全相反的。针对这种情况,2005 年购买了 14 台访问服务器构建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 24 小时全天候的实验环境,有互联网的地方,学生就可以登录实验室进行实验。 (4)当前的企业对交换技术的需求很迫切,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之后,2005 年底花费 50 万购买了 20 台 3560 交换机,确保了学生可以批量进行交换部分的实验,同时购买 10 台最新的主流 2821 路由器,确保

28、学生可以操作和调试市场上最新的、最主流的网络设备。 (5) 网络安全是当今网络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也及时跟进最新的主流网络安全技术,于 2006 年再次投资 50 万构建了 CCIE 网络安全实验平台,让学生向安全方向的 CCIE 发起冲击。 (6)语音和无线是即将兴起的热点,2006 年投资 15 万构建语音实验平台。 (7) 为了充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加强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2007 年投资 130 万对思科网络技术实训室进行扩建,包括语音、安全和无线设备的采购。 (8) 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思科网络技术实训室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3 校企合作下的思科网络学院教育项目促进了教学改革

29、 有了功能强大的实验环境,再加上思科网络学院教育项目的引入,带来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改革的春风。 (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思科网络学院课程采用全球统一的英文原版电子课件,由强大的美国思科系统公司做技术后盾,教学内容每三个月动态更新,学生可以第一时间学到最为先进和实用的网络技术了,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把引进先进的英文原版课程和自编教材有效结合,使我们的教材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已经出版了网络互联技术 、 网络设备互联技术和思科网络实验室路由交换实验指南3 本专业教材。基于 E-learning 教学手段和丰富的实践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师教

30、学观念、教学方式紧跟世界潮流。同时针对双语教学等多方面的教学改革课题(包括国家、省、学校级别)不断获得立项。 (2) 课程建设和师资培养 思科网络学院教育项目促进了课程建设, 网络互联技术于 2006 年建设成国家精品课程。同时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已经培养了多名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其中3 名教师获得 CCIE 认证。 4 CCIE 培养模式的探索 思科职业证书计划(包括 CCNA、CCNP 和 CCIE,级别从低到高,难度不断加大) ,是当今 IT领域认证考试最为成功的典范,经过 5 年的探索,对于 CCIE 培养模式我们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CCIE

31、的培养过程 学生大一开始学习网络技术,掌握了基本的网路知识后,在大二上学期,开始学习CCNA 课程,整个学习持续一个学期,共计 120 学时,学生可以具备中小型网络的设计和规划能力、路由器和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配置和调试能力。大二的寒假和第二个学期,一些成绩比较突出,对网络又感兴趣的学生,开始学习 CCNP 的四门课程,共计 210 学时,学生主要学习了高级路由协议和路由优化、网络安全、QOs 和交换技术等,具备了大中型网络的设计、配置和调试能力。大二的暑假是 CCNP+的课程,共计 20 天,主要内容是网络技术的提升、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的攻击训练、综合实验训练和新技术讲座,为最后冲击 CCIE

32、 认证作好充分的准备。大三上学期的前 2 个月,开始准备 CCIE 的笔试,通过笔试后,开始预定实验的位置和日期,然后开始全力准备 CCIE 的 Lab 考试,一般要经过 4个月的训练,学生可以参加 Lab 考试,大概在大三的下学期陆续的通过 CCIE 认证,获得IT 领域的金牌认证。 (2)CCNA 职业认证证书情况 在网络 200l 级至 2005 级学生中进行了教学试验,共进行 5 轮,与 2000 级相比较,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如表 1。而 OO 级只有 5 个人通过了 CCNA 考试,因为当时还没有进行校企合作,也没有引进思科网络学院项目。 (3) 批量生产 CCIE 2001 级的

33、两位学生通过了 IT 领域的金牌认证CCIE 的认证考试,获得了“互联网络专家”的称号,登上了网络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这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为后面的学生树立了奋斗目标,截至 2007 年,已经有 71 名学生通过了 CCIE 认证考试,领跑国内高校,而在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和澳门) 只有区区 2000 人通过 CCIE 考试,在校大学生更是为数不多,更有一位同学通过了 CCIE 的三个方向 (路由交换、安全和服务供应商)的考试,而全球通过的人数只有 100 多人。这件事在国内高校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媒体(包括报纸、网络和电视)都报道了此事。 (4)就业情况跟踪 通过 CCNA

34、 的同学无疑获得了就业的敲门砖,而通过 CCIE 认证的学生在就业时候的优势是明显的,大部分都在知名的网络公司任职,待遇甚至超过了研究生,而且绝大多数同学在工作岗位表现优秀,很快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更有表现优秀的学生被派往国外工作。 5 结束语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全力加强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校企合作是值得提倡的,在这一点,思科网络学院教育项目无疑是典型的、成功的,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吻台的。这不仅促进了网络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做好示范作用,加强和兄弟院校在网络人才培养的沟通和交流,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1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

35、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关键词:中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要:实践教学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其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取代的作用。作者根据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的实践,对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的专门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的核心。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这种思想,我们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中心地位,提出构建一

36、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融合(横向渗透),分层次全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纵向渗透),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各层次教学质量的保证,全面推进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 一、构建一体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为一体,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在各阶段学习中的相互渗透、前后贯通,最终达到教、学、做一体化,校企融合、情境学习、毕业学生零距离上岗的目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层次来构建: 第一层次:实验教学。对低年级学生首先通过理论教学建立学科

37、的系统概念,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以过程认知教学为主,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以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使学生对学科有初步的感知、掌握计算机语言的基本语法,训练其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与方法。另外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案例分析等)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和整合,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打好基础。 第二层次:课程设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增加课程设计 ,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学校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进行模拟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 第三层次:项目实训.通过真实项目的开发,让学生加

38、强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工作能力。通过校内校外、顶岗实习等多层次的实习,综合实践等环节,充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生不但能体会自身知识、能力如何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与发挥,而且完成了学以致用的过渡。 在以上几层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阶段,在各教学阶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校企融合、毕业学生零距离上岗的目的”,保证学生的课程学习与顶岗实习两不误、双丰收。二、推进一体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各组成模块的逐步完善,保证各层次实践教学的质量 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涉及以下几个重要的模块: (一) 课堂

39、教学:应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 (二) 实验教学+ 课程设计: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规范实验教学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评价系统;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注重过程管理,多种实验考核方式并行; 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试点开设跨课程综合性大实验 ;逐步增加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深化实验内容改革,增开实验项目;建立实验教学的综合平台。 (三) 企业实习,顶岗教学:加强企业实习教学管理工作 ,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 加快实习教学基地建设 ,多种实习模式结合,增强实习教学效果;多种实习方式灵活结合 ,规范分散实习的管理。 三、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

40、建设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名师出高徒”,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着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专业技能逐步细化,计算机专业课程也逐步细化。专业老师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对教师自身而言是教学专业生命的延续,对学校专业而言是教师专业质量增值的途经。 (二)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加强学习,担任专业教学的教师要有求“新”的精神,努力掌握新技术,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落伍,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三)让教师投身社会实践,通过网络了解、实地调查等方式随时关注市场动态,使教学活动更加适应就业需要。担任专业教学的教师应

41、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加职业实践,了解劳动市场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情况,增加职业经验,从而及时调整在校的专业教学目标和改革教学方法。同时要设法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和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兼职实训教师队伍。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培训,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社会能力和适应能力。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在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与实现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创新技能;高等教育 摘要:文章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在实践教程中的案例分析,经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对如何培养具有创作意识的专业人才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同时,作者还结合了当前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讨论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在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

42、与实现,并就如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进行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在教学管理系统中的概述 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全方位地进行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数字技术介入艺术领域,为我们勾画出又一幅更新更美的艺术图景,数字媒体艺术正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 “0”和“l”是数字时代的基本代码,正是这两个简单的数字,经过不同方式、不同序列的组合,打造出千变万化、变幻莫测的数字艺术世界。

43、 数字媒体艺术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蔓延开来,几乎进入所有与视听媒介相关的领域。从好莱坞的数字电影特技到家庭中的高清晰度杜比音响电视,从计算机网络游戏到虚拟现实场景的构建,数字媒体艺术成为一个区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崭新的艺术领域。 二、数字媒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目前各大高校为加强专业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保证传媒类人才培养质量,组建了“数字媒体教研室”,构建了文学、工学、管理学三类学科结合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形成了数字媒体专业的综合教育特色和优势。 (一)构建多学科专业融合的实验与实践教学新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是国家根据数字传媒文化、科技迅猛发展和创意文化产

44、业的兴起,在近年来设置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新专业,专业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为了体现这一专业特点和实现“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将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和公共事业管理等三个专业的教学实验室进行了整合,在共同培养数字媒体人才的大目标下,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统一管理,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实验与实践教学新体系,形成了多学科融合的跨专业、跨领域的实践教学大平台,发挥了文、工、管各自学科的优势,增强了专业的交融与互补性。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进入数字媒体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子中心和实践子中心,进行不同阶段和层面的学习,培养了实验与实践能力,增进了专业之间的相互了解,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45、面,增强了学生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二)形成集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育人新模式 为了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快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实验与实践教学的育人作用和功能,学校在“数字媒体教研室”的结构体系中,将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作为两个层面和两个阶段,并将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集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贯通、相连的新构架和育人新模式。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培养方案的教学进度进入中心学习,首先进入第一层面和第一阶段的实验中心,在各功能实验室学习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理论、应用技术等。充分发挥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使作品在策划、管理、技术水平和艺术形

46、式等方面上均体现出较高的质量和水平。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传播特点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集数字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有关数字媒体技术的理论知识、艺术原理、创作规律,还得掌握数字媒体行业发展的各种动态,具有很强的艺术鉴赏力和创新能力,富有团队精神和不怕输,不怕吃苦的顽强精神。 (一)更加贴近人类观念的传播媒体 数字媒体系统能够处理文、图、声、像等多种信息,适合人类交换信息的媒体多样化特性。多媒体的实质不仅在于多种媒体的表现,而且在于媒体的可重复使用和相互转换。(二)趋于个人化的双向交流 在数字媒体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必须得能进行实时的通讯

47、和交换。这种双向交流的互动关系使反馈简单,一目了然。不同的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随时改变。 (三)技术与人文艺术的融合 数字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艺术,这为它的艺术表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和便捷,尤其是数字艺术无与伦比的可复制性,在艺术传播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尹义龙.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15:23-27 2田茵.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J.科技信息,2007,3:144-145 浅谈人工智能中的启发式搜索策略 关键词:人工智能;启发式搜索; 估价函数 摘要:人工智能所要解决的问题大部分是非结构化或结构不良的问题,启

48、发式搜索可以极大提高效率。讲述了搜索策略中的启发式搜索,对它的原理进行讲解,前景进行了展望。 盲目搜索即是按预定的控制策略进行搜索1, 这种搜索具有盲目性,效率不高,不便于复杂问题的求解。为解决此类问题,人们提出启发式搜索策略,即在搜索中加入与问题有关的启发式信息,用以指导搜索朝着最有希望的方向前进,加速问题求解的效率并找到最优解。 一、启发式搜索策略的发展历史 40 年代:由于实际需要,提出了启发式算法,具有快速有效的特点。50 年代:启发式搜索逐步繁荣,其中贪婪算法和局部搜索得到人们的关注。 60 年代: 反思阶段,人们发现以前提出的启发式算法速度很快,但是解的质量不稳定,而且对大规模的问题仍然无能为力。 70 年代:计算复杂性理论的提出。人们发现贪婪算法和局部搜索算法速度快,但解不好的原因是得到的解没有全局最优性。Holland 的遗传算法的出现再次引发了人们研究启发式算法的兴趣。 80 年代以后,模拟退火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禁忌搜索等新式算法相继出现。 二、启发式搜索策略的工作原理 盲目式搜索求解的过程中,节点的扩展次序是随意的,且没有利用已解决问题的特性,为此需要扩展的节点数会非常大。启发式搜索则克服了上述缺点,它利用搜索过程中的有用信息优化搜索。 ( 一)一般搜索过程 基本思想2:把初始结点作为当前状态,选择适用的算符对其进行操作,生成一组子状态,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